如果您的髖關節有上述症狀,並且在醫院診斷並不明確或者治療效果並不好的話,那建議您要高度懷疑,您是否存在髖關節撞擊綜合症。
如果您對這個病感覺比較陌生的話,我們先從一個小故事講起。
作為德國著名的髖關節手術大師,GANZ醫生一年中要做很多臺的髖關節置換手術,而這個手術中有一個重要的手術步驟,那就是將患者壞死或者損傷的股骨頭用擺鋸切割下來,並進行測量,從而確定即將進行置換的人工股骨頭的大小,在這一操作過程中,GANZ醫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一部分人的髖關節和正常人不太一樣,這些人的髖關節的髖臼、股骨頭頸結合區常常存在著一些異常的骨性突起,而這些有骨性突起的人,在做深度的屈髖動作時,還會發生撞擊。
這馬上讓GANZ醫生聯想到了他在門診中遇到的大量因為髖關節疼痛而不明原因的患者,他推測,那些患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者,會不會是因為這些「異常的骨性突出和撞擊」造成的呢?
為此,GANZ醫生和他的團隊展開了系統的研究,他們對相關的患者進行了一系列的臨床研究和隨訪,而研究的結果最終證實了GANZ醫生的猜想,正是因為這些異常的骨性突起,造成了股骨和髖臼之間的撞擊,進行引起了髖關節的骨性關節。
2003年,GANZ醫生和他的團隊將這一研究成果在骨科專業雜誌進行發表,並將因為這種髖關節撞擊造成的疾病稱之為「髖關節撞擊症(FAI)」,全世界的骨科醫生才有機會第一次了解了這個病。
但20多年過去了,這一發現雖然被越來越多的骨科醫生所認可,但在全世界範圍內,仍然有許多醫生或患者對這個疾病一無所知,導致很多患者被誤診、漏診。
造成漏診的最重要的原因,除了這一學術研究發現的時間較晚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造成髖關節撞擊的這一異常骨性突起所處的部位,是在髖臼或者股骨頭頸結合區的前側,而在臨床上常常用於檢查髖關節的正位X光片上,這個異常的骨性突起區域因為與正常骨組織產生了重疊的影響而被隱藏起來了。
所以,在對疑似的髖關節撞擊症患者進行檢查時,我們需要進行一些特殊部位的拍片檢查:
骨盆正位相+蛙式位;Dunn位像雙髖CT+三維重建;單髖MRI除了影像學上的檢查,醫生也常常會通過一些臨床的查體方式來診斷是否存在髖關節撞擊綜合症。
1、髖關節前方撞擊實驗
患者取平臥位,極度屈髖,並內旋,因為這樣會導致髖關節的撞擊出現,如果在這個檢查中患者有疼痛,則為陽性。
2、「4」字實驗
患者一腿伸直,醫生提起另一側小腿置於伸直腿的膝上彎曲下壓(即兩腿構成一個「4」字),有股骨髖臼撞擊症的患者常常在下壓的過程中出現疼痛。
3、被動屈髖實驗
在進行屈髖實驗時,股骨髖臼撞擊症的患者常常不能進行正常的屈髖動作,因為躲避內旋產生的撞擊性疼痛,而出現髖關節的外旋現象。
(文章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