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大學生必備的「硬通貨」和「軟實力」

2020-12-13 騰訊網

無論是文科理科工科商科

還是醫學法學藝術學管理學

同為大學生的我們,總有一些共通之處

今天小中就來為大家

盤點一些「硬通貨」「軟實力」

看看這些技能,你都get到了嗎~

專業技能篇

學習做PPT

自我介紹時,驚豔的PPT能瞬間引起別人的注意,項目匯報時,巧妙的視覺創意、漂亮的數據展示,亦能錦上添花。可以說,PPT簡直是每個人職業生涯的必備技能,幾乎各行各業都要製作PPT。

在大學期間,提早掌握PPT的相關製作技能與設計思維,並充分運用於平日的實踐生活中,相信一定能幫助我們更加遊刃有餘地適應今後的各種情境。

學習使用數據分析工具

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能力也逐漸成為職場技能標配,而學好excel,就是門檻最低的入門途徑。

很多同學會覺得excel簡單,沒有必要系統地去學習與訓練,而真的到需要快速批量分析處理數據、製作圖表時,卻又只能不斷地複製粘貼,一個個做,效率很低。如果此時我們懂得excel的數據分析,相信可以更加快速、出色地完成相關的數據分析工作。

學習做思維導圖

有一種新型記筆記和整理思路的方法,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使用線條,符號,詞彙和圖像,因更遵循大腦潛能和提高效率而廣受歡迎,那就是思維導圖

養成製作思維導圖的習慣,不僅有利於培養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對於我們學科知識的歸納、總結、分析能力的培養解題能力、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至關重要。

學習PS技能

學會PS能做什麼?為部門或社團做海報、為自己做證件照、修復處理照片、為別人做表情包、為求職做簡歷做名片、創業開網店做自媒體平面設計……

在大學,學好PS你一定是部門或社團最閃耀的那顆星星,而工作後,PS也一定能成為你在職場中行走的加分技能

學習攝影技能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攝影開始逐漸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生活聯繫得越來越緊密。而同時攝影也不單單是一種技能,生活中的很多人會選擇把它當作一門愛好,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具備一雙異於常人的能發現生活獨特之美的眼睛。

學習攝影技能,相信定會為我們的大學生活增添更繽紛的色彩!只要願意,生活中的一切都能夠成為我們的拍攝對象和拍攝場景。

學習新媒體運營

什麼兼職最適合大學生?新媒體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答案。

成本低、回報高、門檻低、行業新穎、隨時隨地工作……這些都是人們為新媒體運營貼上的靚麗標籤。然而,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媒體運營工作者,必須得是個「全能型人才」,要能做得了數據分析、定位分析、活動策劃、用戶互動、渠道推廣、內容選題策劃……凡是運營接觸到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們有所涉及。因此,學習新媒體運營一定要趁早。畢竟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掌握一門外語

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我們也應該重視自身對於外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外語口語流利的人在就業與國際交流等領域都會很佔優勢。除了我們日常學習的英語以外,有精力與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嘗試學習一門第二外語

生活技能篇

時間管理

不同於中學時期,大學生的自主時間會相對較多,而對於一些缺乏「時間管理」觀念的同學來說,這些「富餘的時間」反而易使他們犯難。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時間管理是當代大學生們需要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

合理高效的時間管理不僅可以讓我們擁有額外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我們也能逐漸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

理財技能

大學是理財的起步階段,也是學習理財的黃金時期。然而現在許多同學仍然缺乏理財的概念,覺得自己又沒有收入,何來理財之說。但其實,哪怕是父母平時給我們的生活費,我們都可以利用它對自己進行理財意識的培養與訓練,而不是隨意揮霍

學會理財,既是大學生們為踏入社會獨立生活做好的鋪墊性準備工作,也是儘快適應融入社會的必經之路。

形象與禮儀

進入大學,同學們也同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人際關係網之中,學好禮儀,不僅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自制力。

大學作為我們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需要我們為自己將來步入社會做好準備,準備好自己的職場規則,懂得社交方法與技巧,學會設計自己的形象,讓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儀規範,為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言表達能力

社會發展至今,早已進入了信息化的大協作時代,人際間的橫向聯繫大大加強,在社會工作與社會交往中,許多時候需要談判、辯論、宣傳、演講的等技能的加持。

身為大學生的我們,不論將來從事什麼工作,都需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社會交際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充分利用大學時光,積極實踐,加強自我口才與交際的訓練非常有必要。

團隊協作力和執行力

當今社會,大學生們除了需要有較強的個人執行力,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

俗話說得好,「人心齊泰山移」,不論是在大學學習生活中還是在未來職業生涯裡,我們都會遇到一些需要團隊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作業或者項目,而要想出色地完成這些任務,則需要我們在把握好自身的團隊角色定位發揮個人執行力的同時也要做到和團隊成員之間積極有效地溝通,因此,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至關重要。

考駕照

大學期間學車時間上是比較充裕的,可以自主安排學車時間,畢竟畢業之後,工作繁忙,很難再抽出時間來學車。同時,多一項技能就多一條路,開車作為一項非常實用的技能,不僅可以增加就業的籌碼,還能多get一項生活技能

多一項技能就多一項選擇

以上這些技能你都get到了嗎?

沒有完全掌握的同學要加油學習咯!

如果還有哪些技能沒有總結到的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補充~

指 導 | 凌婉月

責 編 | 陸海渺

小 編 | 何兆豪

轉 載 | 中國大學生在線

相關焦點

  • 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原標題:讓我們的文化軟實力硬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總書記圍繞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四個方面所作的精闢闡述,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指引。   當今世界各國,除了經濟、科技、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比拼,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因為文化愈來愈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愈來愈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 中國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態度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近一年來,中國外交政策對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關注有所變化。果真如此嗎?其實,這當中既有變化又有延續。中國對硬實力的看法沒多大改變。作為有著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國家,中國已領悟到硬實力對捍衛主權至關重要,並一直竭力通過經濟和軍事現代化來打造。中國人有句口號,「國家尊嚴是打出來的」,顯示了從這種經驗中獲得的智慧。
  • 軟實力與硬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分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時,通常將之分為有形力量與無形力量,或硬實力與軟實力。硬實力( 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自然資源)、軍事力量、經濟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軟實力( SOFT POWER)則分為國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認同的程度和參與國際機構的程度等。
  • 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波動詞典~5
    能力可以分為軟實力、硬實力和生產力。什麼是能力?能力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知識可以改變世界,能量可以改變世界,體力可以改變世界,腦力也可以改變世界。在這裡,腦力和體力不是作用力的意思,因為腦力和體力相比,作用力遠小於體力。所以,腦力和體力指的是能力。
  • 「硬實力」與「軟實力」
    但都可以概括為一個原因,即當時國家的「軟實力」不及日本。  現代戰爭是以國家整體實力為基礎的體系與體系之間的對抗,而不僅僅是軍事體系之間的對抗。國家的整體實力,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所謂「硬實力」,主要體現為軍事實力,包括GDP、人口、資源等各種「實打實」的因素。
  • 「軟實力」無法替代「硬實力」
    看來「硬實力」也不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萬能法寶。於是,美國謀士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按照他的實力觀,所謂「硬實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所具有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是有形的、實實在在的,甚至可以量化的力量。所謂「軟實力」則比較抽象,通常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影響力,比如文化、道德形象和價值觀等,甚至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影響力,都可以歸納為「軟實力」。
  • 增強軟實力是當前的硬任務
    當前,社會對「軟實力」的重視及其發展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宣傳思想工作不是「虛工作」,而是「軟實力」;不是「軟指標」,而是「硬任務」。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既包括由經濟發展、科學技術、國防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由文化形態、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等表現出來的軟實力。軟實力的核心是價值觀。沒有軟實力的匹配,硬實力硬不到哪裡去;沒有精神文明的跟進,經濟發展走不了多遠。
  • 中國「軟實力」亟須「硬」起來
    、原外經貿部首席談判代表、副部長龍永圖就「國際化人才與中國的軟實力」話題暢談個人觀點,認為中國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的「軟實力」還跟不上我們的「硬實力」。  在「上海論壇2012」上,龍永圖指出這三個問題「確實擊中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軟肋」,並強調當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當中國的軟實力和自己的硬實力相匹配,才會在世界上具有真正的影響力。  「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並不總是由它的經濟實力所決定。」
  • 法學者認為軟實力趨於「變硬」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導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軟實力變硬》的文章,作者為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扎基·萊迪。文章指出,如今,軟實力本身正在被武器化。這將在貿易、法律、技術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 從「軟實力」變為「硬產業」
    從「軟實力」變為「硬產業」 ——安塞區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小記 發布時間:2020-12-24 08:25
  • 發展硬實力增強軟實力提升競爭力
    一個地區的持續、協調、科學發展,必須具備十分堅實的硬實力,包括基本資源(如土地面積、人口分布、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等。同時,必須有效地增強與之匹配的各種軟實力,包括城市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誠信、法制環境、公共服務、執政方式等影響區域發展潛力和社會感召力的各種因素。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曾經提出的「巧實力」。
  • 檢察文化軟實力助推硬實力建設
    與之相對應的是檢察硬實力,其不僅包含檢察機關建設和發展的各種基礎配套設施以及持續不斷有保障的經濟投入,更重要的是指檢察機關所擁有的各項法定權力,是履行職責所依憑的國家權力,尤其是國家強制力。兩者相輔相成,檢察硬實力作用和效益的充分發揮,需要檢察軟實力支持;檢察軟實力建設將使檢察機關不斷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同、價值認同、理論認同、話語認同與感情認同。
  • 新加坡媒體:中國沒有硬實力,哪來軟實力?
    「中國崛起須靠軟實力」,是近年媒體上常見的言論。但其正確性、可行性如何,值得商榷。這是胡錦濤點燃聖火盆後,高高舉起奧運火炬,向現場的中外來賓和各界群眾致意。 所謂「軟實力」,是與「硬實力」相對的概念。後者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含外交)、軍事與科技的綜合力量,而前者則是以精神文明為主體的文化力量,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宗教哲學、價值體系,乃至行為模式、國民素質、生活方式等。兩者合而為一,構成綜合國力,這是毫無爭議的。
  • 學歷是敲門磚,但硬實力只能決定起點,軟實力才能決定未來高度
    三流大學畢業的學生沒有985、211畢業的大學生好找工作,這是事實。但學歷不代表一切,更不能代表一個人未來發展的高度。學歷是一種證明,是一種資質,它只能說明你具備某種潛力,但不能證明你未來的高度。有很多人抱怨,我要是重本就好了,找工作的時候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困難了。是啊,誰叫你不是重本呢?
  • 要提升硬實力 更要提升軟實力
    它和硬實力是一對相對應的概念,通俗地講,在國際政治裡,硬實力的關鍵是指有多少敵人被你徵服了,而軟實力的關鍵是有多少朋友被你爭取到了。    對於軟實力的研究不僅單在國際政治領域,還被廣泛的應用到企業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領域。在公共管理領域,政府的硬實力一般是指由政府所擁有資源構成的能力,比如政府所擁有的財政能力、政府所擁有的組織能力、人力資源能力、宏觀調控能力等。
  • 王蒙: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
    王蒙表示,在手機時代,文學依然是「硬通貨」,正因為如此,所以儘管自己已經86歲了仍筆耕不輟,依然是「一線勞力」。去年疫情期間,王蒙一直想為社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雖然歲數大了,但他還是不願意讓時間虛度,為此專門寫了一篇《2020年的春天》,記錄自己在疫情中的感受。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疫情期間「苦中作樂」雖然已86歲,但王蒙依舊精神矍鑠。
  • 穆罕默德·薩奇布: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
    中國夢:硬實力服務於軟實力?(摘要)本世紀,各國越來越重視樹立溫和的國家形象。這種形象不但對獲得新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建立夥伴關係,謀求互利共贏,解決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同樣重要。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美國註定領導世界?
  • 文化軟實力打造「四個全面」硬實力
    「這就是文化軟實力。」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委員一語中的,「這本書有很厚重的思想底蘊,出版得非常及時。我們看到了領導人在繼承和弘揚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對經典的嫻熟運用,並直面國家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從古訓中汲取智慧,汲取營養。」
  • 讓中國文化軟實力更硬、更強、更精彩
    《巧實力:探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平衡》是約瑟夫·奈對一本關於美國硬實力的著作的書評,他在文中一如既往地批評了布希政府對軟實力的忽視;同時,又明確地提出,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有效地結合起來,使用「巧實力」,但並未對「巧實力」的內涵和運用進行深入的闡釋。顯然,「巧實力」這一概念聽起來很玄妙,其實很空洞,因為其弱點在於「巧」字具有不易確定的主觀評價色彩,遠不如「軟」「硬」之類的客觀劃分來得深刻。
  • 甜甜圈真正的「黑市硬通貨」
    美國有世界上著名的兩大甜甜圈連鎖品牌:Dunkin Donuts 和 Krispy Kreme。而Dunkin Donuts在美國的地位甚至可以與星巴克相媲美。這個起源於19世紀的美國小吃,又叫多拿滋、唐納滋,用麵粉、白砂糖、奶油和雞蛋經油炸而成是美國人常見的早餐主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