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朝不滅亡中國有可能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嗎?會發生工業革命...

2020-12-12 騰訊網

有個說法,儘管很不靠譜,但我心中還是認同。那就是:

中國的國運和資本主義無緣。

北宋,經過一百多年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金國神奇般的崛起,打斷了北宋的進程。

南宋,經過一百多年艱難發展好不容易恢復了元氣,出現了萌芽,蒙古神奇般的崛起,打斷了進程。

明朝,經過兩百多年艱難發展,江南終於又出現萌芽,滿清突然出現,打斷了進程。

好不容易等到滿清滅亡,終於民國了,進入資本主義了,日本橫空出現,打斷了進程。

真是印證了那句話,資本主義不適合中國。

好了。我們來正經分析一下。很多人都沒意識到這一點,

那就是,對於人類來說,社會制度不斷的進步,是偶然,長時間停滯,才是常態。

就像很多的地區和民族,如果不是現代社會的介入,他們依然停留在原始社會。

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需要很多的條件。

中國不具備自己進入資本主義的條件。就像哲學上說的福禍相依一樣。

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優勢越大,那麼阻礙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的阻力就越大。

有著強大組織優勢的大一統國家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與歐洲的四分五裂和真正的封建制度不同,中國是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

而且是有強大組織力的大一統國家。不論進行什麼工程,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對於先進機器的需求並不是很大。甚至會為了人力排斥一些先進的做法。

比如明朝的漕糧海運,明明海運方便快捷成本低,就是無法實行,為什麼?因為要考慮到十萬河運漕工的生計。

中國國土面積實在過於廣闊,精英階級不必對海外擴張就可以獲得足夠的財富。

歐洲大航海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中國的絲綢,瓷器,東南亞的香料,歸根結底是為了財富和奢侈品。問題是,這些中國全都有,還需要出什麼海?

大一統政權帶來的絕對同一的儒家思想和先進的科舉制度,把人才一網打盡,固然讓中國封建社會更加先進,但也強力束縛了思想和科技的發展。

總之,過於先進的封建社會,對於中國來說,反而成為進入資本主義的沉重枷鎖。

但是,說來說去,我心中還是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就是一開始說的,國運和資本主義無緣。

相關焦點

  • 明朝不滅亡,中國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嗎
    眾所周知啊,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千古一帝,從放牛娃做到了皇帝。明朝後代的皇帝也是一個比一個糊塗,有做木工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有喜歡煉丹的,反正都是不務正業。要不是當時明朝的政治制度比較完善,有內閣在處理日常朝廷政務,估計明朝早亡了。雖然說,明朝此時在走下坡路,可是明朝的中後期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手工工坊為代表的僱傭關係的出現,這種僱傭關係大多出現在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
  • 是誰阻擋了宋朝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
    據此,很多磚家認為宋朝已經具備了過渡到資本主義的條件。如果不是後期蒙古大軍粗暴地消滅南宋,打斷這一歷史進程。那麼,今天的中國將比美國還要牛,中國將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領袖。這種論調由於「太有道理了」以至於長時間內經久不衰,影響了很多人的認知。那麼,如果沒有蒙元滅宋,宋朝時期中國真的可以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嗎?(圖)繁榮的宋朝未必!
  • 如果明朝不滅亡,會走上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道路嗎?科技足夠發達
    明朝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如果繼續發展下去,肯定會提前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至於是不是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時代,那就要看當時人的氣度了。當時的資本市場已經高度發達了,所有資本主義的形式也都已經形成了。就等著臨門一腳,有人把這個封建社會的王朝,改變成為資本主義國家。
  • 明朝如果不滅亡,能完成像歐洲那樣的文藝復興,進入資本主義嗎?
    公元166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最後一個漢人朝廷終於滅亡了。隨後,吳三桂放滿人入關,滅掉了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南明的最後抵抗力量。從此中原又進入了第二次被異族統治的時期,其殘酷的統治程度和對文化的摧殘,使得國人的精神更加頹廢,身體上也更加孱弱。這也是導致中國近代全面落後世界,成為連當年小弟日本都看不上東亞病夫。我們把這段歷史細細地梳理一下就會發現,明朝的末年,中國南方的經濟其實發展得非常好,資本主義萌芽茁壯地成長著。
  • 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為何沒有發展成為工業革命?
    而喜好空議的文人清流之流,仍然把「士農工商」的腐舊秩序掛在嘴邊,這成為明末以後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阻礙。自宋朝以後,商業持續發展。明朝的大一統又建立了全國性的市場。跨區域的貿易交易新路線由私人部門進行開闢,甚至大運河這一類為公共運輸的河道也會運輸私人貨物。只要有足夠的需求,比如長江三角洲對於關中地區的棉花的需求量足夠大,就會有私人團體提供的運輸工具出現。
  • 趙鼎新:「為何工業資本主義發生於歐洲而非中國」新解
    這種溯因,如果不謹慎的話,往往容易造成一種印象,即一個社會的結構條件和經濟發展模式之間存在線性關係。然而,彭慕蘭的研究卻是從以下這麼一個問題出發,即18 世紀時,「世界上沒有哪個地區註定會迎來工業化的突破」。這一思考上的轉換有利有弊。有利之處是,很大程度上獲益於這一新的提問方法,我們如今完全認識到,19 世紀英格蘭的工業革命並非如傳統學者所論述的那樣不可避免。
  • 馬克思預言了資本主義的滅亡,但是時間不對
    弊端顯露出來之後,大家就覺得這個制度應該被推翻,然後有人就嘗試新的社會模式。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出現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既然工人已經登上歷史舞臺,這個階級需要有革命的理論來指導,於是就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活動。
  • 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形態是什麼?滅亡還是真正的公平?
    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是什麼?有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的最高形態就是滅亡。我只能說這種人不僅連資本主義是什麼都不知道,就連馬克思主義是什麼他也不知道。網上最正確的答案不是我說的,但是我是認可的,那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高形態就是社會主義社會,甚至是共產主義社會。
  • 資本主義真的會滅亡嗎?| 檢書125
    在技術層面,馬克思需要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註定會滅亡。它理應結束,剝奪者理應被剝奪,否則正義就得不到伸張。但是,資本主義為什麼會消亡,它將如何消亡?馬克思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並未找到答案。雖然馬克思的正義感要求他這麼做,但他卻沒有辦法證明這一點。
  • 為何工業資本主義發生於歐洲而非中國
    所有類型的社會權力都有擴張的趨勢,但是沒有一種權力,甚至軍事權力,能像經濟權力那樣像病毒般地擴張。經濟權力的擴張屬性會促發一種線性的社會變化,它會破壞以維持原態為目標的傳統國家的基礎。由於經濟權力的這些「弱點」,傳統的統治者大多不喜歡商人,即便他們也必須或多或少參與某種盈利活動。
  • 明朝如果不滅亡,會發展成君主立憲形式的資本主義國家麼?
    我個人認為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根據歷史經驗來看,中國這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農業文明國家,她的國情和文化傳統與君主立憲制不能相容。 什麼叫君主立憲,所謂君主立憲就是保留君主,通過立憲(契約)來限制君主的權力,從而樹立人民的權威。簡單來說,就是君主不能獨裁了,天下不只是皇帝一家說了算了。
  •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現實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每一次自我調節,都使它所容納的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而社會生產力的發揮則可能給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帶來某種炫耀的資本;現實中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失誤,同樣會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社會生產力的暫時受阻無疑會使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蒙受塵垢。在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上述兩種現象都是不可避免的。
  • 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滅亡 反而越來越發達
    通貨膨脹是這個社會的必然,因為經濟有周期,每到危機政府都會救經濟,而救經濟的代價就是通貨膨脹。資本主義為什麼沒滅亡 反而越來越發達  我們財富最大的敵人是誰呢?是政府主導的通貨膨脹。想想八十年代的萬元戶,拿著一萬元到現在貶值了至少幾十倍吧。  那為何會有通貨膨脹呢?
  • 教案| 九上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
    雖已經是世界的霸主了,但英國人仍然沒有滿足要發展的欲望,所以就有了後來的工業革命,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20課——第一次工業革命。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1.工業革命概念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的一個飛躍,它使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 李約瑟之謎答案:孔儒思想禁錮使中國不可能產生系統科學工業革命
    雖然有勞動者的零星的四大發明等,儘管也有些科學技術萌芽,但是沒有系統的科學知識,不可能產生根本性的工業革命。這就是我們近代以來落後挨打的根本緣由,也是李約瑟之問的答案。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裡面提出一個疑問,被稱為李約瑟難題,也叫李約瑟之謎。
  • 公元960年的宋朝和明治維新
    那麼這標題到底什麼意思,明治維新跟宋朝似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兩件事情,為什麼會寫在一起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看一個更為奇葩的問題。所謂的近代,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這是什麼問題,難道不是從歐洲開始的嗎?
  • 加州學派與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中國本土工業資本主義有發展機遇,它更可能發生於宋代,而非政治更趨專制、文化更為保守、且技術進步放緩的明清。基於這些原因,筆者認為18 世紀清朝的繁榮和先朝中屢次出現的繁榮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絕不會給中國帶來工業資本主義。要之,彭慕蘭認為中國18世紀的繁榮與英國的發展模式類似,但我認為,這一繁榮( 也就是歷史學家所稱的康乾盛世),不過是循環王朝中期的繁榮而已。
  • 天天讀德魯克《後資本主義社會》讀後感
    《後資本主義社會》這本書寫於1992年,在序言中,德魯克說我們正處於每兩三百年發生一次的大變革中,而這次變革是我們正在邁向「知識社會」。他沒有直接稱其為「知識社會」,但是稱為「後資本主義社會」。知識已經發生變化。最重要的特徵是知識成為關鍵資源,還有「組織化社會」、多元政治體系,跨國、跨區域、跨地方的相互競爭等特徵。
  • 趙鼎新:加州學派與工業資本主義的興起
    如果說中國本土工業資本主義有發展機遇,它更可能發生於宋代,而非政治更趨專制、文化更為保守、且技術進步放緩的明清。基於這些原因,筆者認為18 世紀清朝的繁榮和先朝中屢次出現的繁榮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絕不會給中國帶來工業資本主義。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但是,令那些自詡站在人類科技和意識形態制高點的歐美「精英」們沒想到的是,貌似「最先」發生疫情的中國,這個具有14億人口之多的發展中大國,竟然最先抑制住了這種迅速蔓延的惡性傳染病,而且很快就恢復了經濟發展和正常的社會生活……相反,比中國先進得多的大多數歐美國家,卻依舊迎接著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浪潮,進入冬季後更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