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放完假,我正在教室等學生過來,結果就聽門外傳來哭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對母女,媽媽在一旁把孩子用力往教室拉,孩子緊拽大門,整個人掛在門上不進去,隨著娃一聲喊「我不要上課!」,簡直是哭出了一種幼兒園第一天上學的感覺。
媽媽厲聲責備「不行!今天說什麼也要進去!放個假出去玩了幾天,啥都不想做了你!」旁邊家長看到這個戲劇性的場景有的樂,有的哄。
據我所知,這個小朋友平素還是挺乖的,為什麼不想上課呢?媽媽無奈地說「放了幾天假,都玩野了,回來什麼課都不想上,只想玩,每次回來都要花好些時間才能收心,明年都不想帶出去了!」
而我自己的學生,也不用說了,雖然沒有上演這一幕,但是在課堂上,原本放假前很熟練的曲子,短短幾天內,開始結結巴巴,不停錯音。
這種情境可並不陌生,每到小長假、寒暑假結束回歸正常課程的時候,都有一批孩子要麼忘掉曲子,要麼不想練琴不想上課,假後那一個星期,常常能聽到有不少學生挨批評的聲音。
這說起來,都是節後綜合症惹的禍!
什麼是國慶節後綜合症?如何逃開一放假孩子就不想練琴不想上課的魔咒呢?
每次放完假了就出現渾渾噩噩,昏昏欲睡,睡不著覺、吃不好飯,還不想上班的情況,這就是節後綜合症沒錯啦!百度百科上這麼說:
【人們從周一到周五,辛勤工作,把與工作和學習無關的事置之度外。一到雙休日或法定假期,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議事日程。這幾天,把原來建立起來的工作與學習的「動力定型」破壞了。待到假日過後的上班日,必須全身心重新投入於工作,即必須重新建立或恢復已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這就難免出現或多或少的不適應,即所謂「節後綜合症」。】
那麼孩子們是怎麼出現的節後綜合症的呢?
這和平時練琴、學習心態分不開。家長們可以檢測一下,下列這些情況存在幾項?一般假後不想上課的孩子多伴隨著這些現象:
以上狀況如果出現了2-3項的小朋友就非常容易產生節後綜合症,不想上課不想練琴也就很正常啦!
那麼我們要怎麼改善這種症狀呢?
1、掌握正確練琴方法,不讓練琴變成一種痛苦的事情
平時的練琴一定要有計劃,這個計劃最好由孩子和媽媽一起完成,這樣小朋友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一方面沒有強迫性,孩子有可以自己掌控時間的感覺。
在決定要開始學琴後,就要開始做這個計劃,計劃:包括日期、練習時間、次數、練習曲目、曲目速度、練習評價等,每天完成了就在上面做一個記號,這樣,這個計劃可以根據孩子和家庭的情況,一周或者一個月調整一次。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監督作用就非常重要了。
自製練琴計劃表給家長們參考
除了練琴計劃以外,家長最好從開始就和孩子傳輸一種理念:練琴是需要堅持的,只要付出就一定可以收穫。
連莫扎特這樣的大師都會說「我每天花12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個字掩蓋了我所有的努力。」只有平時有了正確的練習習慣和觀念才能在節後儘快回歸正常。能學有所成的一定是肯在練琴上花時間,花精力的孩子。
2、即使出門也要保留習慣,內功和外功齊頭並進
古箏業界關於彈箏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有一個著名的說法「箏內功」和「箏外功」。箏內功呢,就是關於演奏技巧技法方面的,箏外功就是關於心態、性格、品質方面的。
我們知道要彈好一首曲子,肯定不光是練習就夠了的,還需要掌握曲目的背景、作者、風格、演奏記號、力度記號等等。所以呢,出門的時候,沒有琴,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做:
① 把要彈的曲目複印出來,,讓孩子每天分左右手唱一唱譜,熟悉譜子。
② 帶上a4紙和一隻筆,讓孩子把曲目的作者、風格、節奏、調號、指法、演奏記號、力度記號等標記出來,每天只用完成這其中的1-2項即可,第二天再回顧一下之前寫的。
③ 給孩子聽一聽要彈曲目的演奏、講解視頻、音頻等,讓孩子對旋律熟記於心
以上三項只需要根據每天的遊玩狀態,比如在早上出門前或者晚上回來後完成即可。
在沒有琴的時候也就是培養孩子外功的好時刻,要讓孩子明白,學習一樣東西,需要有毅力、耐力、不怕困難等等各種品質,你看我們在外出的時候,沒有琴,也一樣可以好好練習,有這樣對學習誠懇的態度,還怕什麼學不好呢?當然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需要父母也能夠有耐心、溫柔陪伴。
有句話說的好「功夫在箏外」。我也要說「功夫在琴外」。
3、放鬆心態,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
不要認為這樣花時間會讓孩子覺得累,放假回來後不記得譜子,花時間調整狀態才難,而且以上這些做法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每天選出1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啦!
另外,我們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控制小朋友,而是在沒有琴的情況下,自然延長小朋友平日的練習習慣,因此不要以強迫的態度逼迫孩子完成,造成負面影響。
祝每個用心的家長和孩子們,可以不再受到假期綜合症的影響,享受即將到來的元旦假期吧!
(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