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的解剖和運動定位
因此,了解脊髓解剖和識別典型的常見脊髓症候群可用於評估患有脊髓病的患者,並且可以進行更直接的診斷評估。 脊髓解剖— 有31個脊髓節段,每節有一對腹側(前)和背側(後)脊神經根,分別控制運動和感覺功能。前側和後側神經根在兩側結合形成脊神經,因為它們從脊柱穿過。
-
【解剖精講】脊髓解剖
側索位於脊髓的側方前外側溝和後側溝之間,有上行和下行傳導束。上行傳導束有脊髓丘腦束(痛覺、溫度覺和粗的觸覺纖維所組成)和脊髓小腦束(本體感受性衝動和無意識性協調運動)。下行傳導束有皮質脊髓側束亦稱錐體束(隨意運動)和紅核脊髓束(姿勢調節)。後索位於後外側溝的內側,主要為上行傳導束(本體感覺和一部分精細觸覺)。頸部脊髓的後索分為內側的薄束和外側的楔束。
-
顱神經最全解剖圖譜(系統解剖、CT、MR斷層解剖、高解析度DTI成像)
A,感興趣區選在神經經和外側膝狀體;B,感興趣區選在外側膝狀體和枕葉;C,高解析度示蹤視覺通路,可以呈現出鼻側視神經,顳側視神經,視交叉,視束,視放射;D,對應的解剖示意圖;E,詳觀視交叉成像,藍色和黃色代表顳側視神經,綠色和紅色代表鼻側視神經;F,詳觀視放射成像;G,對應的解剖示意圖
-
Case of the Week:"腰痛"的罪魁禍首竟然是脊髓血管病變?
脊髓血管畸形是罕見病,約佔脊髓病變的10%,腦與脊髓動靜脈畸形的發病率約6:1。一、脊髓血管解剖脊髓動脈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即來自椎動脈、頸深動脈、肋間動脈、腰動脈、髂腰動脈和骶外側動脈等。
-
丟失的記憶(17)——脊髓小腦變性症
診斷醫生會先依據腦神經系統臨床檢查的程序來判斷病人是否存在小腦及脊髓神經失調的病態,然後會查問他的家族史(包括已故的親人),最後通過核磁共振(MRI)及基因測試,才能判斷病人是否患上小腦萎縮症。大腦的解剖結構與功能結構複雜,並且神經纖維束的走行、分布與行為、功能的關係,一直是腦科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臨床神經病學定位和定性的基礎。
-
脊髓損傷的全面康復
三、自主神經失調: 因為人體的脊髓神經掌管部分的自主神經功能〈包括心跳、血壓、排汗、大小便控制和性功能〉。 所以脊髓損傷常會造成大小便失禁、體位性低血壓以及性功能失常等。通常在急性期〈受傷後6-8 周之內〉,如果沒有任何神經好轉的跡象,則以後恢復機會甚微,因為神經細胞壞死不可能再恢復。
-
骶骨和尾骨的精準解剖
註:從第3和第4骶後孔的高度起,骶正中嵴的尾側端一分為二,形成兩個小骨柱,即骶角。十三、骶骨溝骶骨溝是位於骶骨後部和骶骨底左右之間可觸及的凹陷。囑被檢查者俯臥,檢查者置其雙手於髂嵴的後部和骶骨之間。本平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
顳葉專欄 | 解剖、供血
那個頂枕溝和枕前切跡的連線也就是在解剖標本上連起來劃個界還能用,在CT、MRI上完全不實用啊。外側裂T1W1:神經病學基礎—定位 定性【推薦】常見腦血管疾病的MRI表現神經影像學習筆記【總結】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診斷【深度學習】高清頭頸動脈系統解剖《腦卒中臨床評估量表教學視頻
-
脊柱影像解剖及診斷要點
(一)脊柱與脊髓X線解剖 平片: 椎體、椎板、椎弓根、關節突、橫突、棘突 椎間關節:相鄰上下關節突構成的 下關節突在下一脊柱的上關節突的後方
-
小腦解剖及功能
今天的內容是小腦解剖及功能首先來看看小腦的體表解剖定位:小腦位於後顱窩後顱窩的體表定位點———枕外隆突和上項線枕外隆突和上項線以下是小腦的位置大致了解了小腦位置以後,我們來看小腦的解剖要點按照發育和功能將小腦分成三部分前庭小腦(絨球小結葉)脊髓小腦(小腦蚓部和蚓旁區)大腦小腦(兩側小腦半球)
-
任士卿教授:急性脊髓病鑑別診斷
急性脊髓病主要檢查 1.脊髓功能解剖進行縱橫定位:詳細神經系統檢查。 2.鑑別: (1)脊髓休克:急性吉蘭巴雷症候群;低鉀血症。 (2)脊髓半切症候群;卒中。
-
臂叢解剖搞不懂?這樣記憶輕輕鬆鬆
前段時間,和神經解剖來了一次更深一層的接觸。對於臂叢,從來都是記了忘,忘了記,真是「它虐你千百遍,你還得待它如初戀」。但是後來,再也不記了,只要知道怎麼畫出來,然後就想起來了。腋神經(C5-C6)和肌皮神經(C5-C7)纖維起源和上圖對應的脊神經節段不完全一致。但我總覺得記特殊比一個一個背要輕鬆很多。另外建議想再加深理解的各位,拿著神經解剖和肌肉圖譜再對照著看一下,腦補一下神經走行。想簡簡單單練就絕世武功是不現實滴~別拍我,說:「不是說好不用記的嗎?!」。
-
從督脈論脊髓和腦病發病機制
西醫學神經內科的一些病種,諸如運動神經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炎、多發性硬化、遺傳性脊髓型共濟失調等均是脊髓病。而中醫學文獻中對有關脊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記載描述甚少,中醫學如何認識這些疾病,其病位如何確立,病因及發病機理如何?
-
軍醫詳解脊柱裂脊髓脊膜膨的表現與治療
史新平等報導,齒狀韌帶、神經根和終絲將脊髓固定於椎管內,脊髓正常者任意方向改變體位時脊髓有一定的伸縮移動性,而TCS患者做相同動作時脊髓無明顯移位現象。MRI可清晰顯示脊髓圓錐位置、終絲橫徑及栓系的位置,椎板、棘突缺如情況,背部膨出物成分,皮毛竇竇道終止位置;對椎體和脊髓病變的顯示不受骨骼影響,可明確顯示其半椎體、蝴蝶椎、椎板裂等脊柱畸形,雙硬膜囊、雙脊髓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脊髓改變,圓錐位置降低、膨大、形態消失、終絲增粗等解剖形態改變,在TCS診斷中有重要價值。此外,MRI可對脂肪瘤或脂肪沉積、脊髓脊膜膨出、皮毛竇和骶管囊腫等作出定性評價。
-
脊髓小腦變性症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脊髓小腦變性症帶給患者的不僅僅是病痛的這打磨,患者會因為疾病的困擾而影響正常的生活,下面我們一起看看脊髓小腦變性症的檢查方法有哪些?怎麼診斷?
-
巧記Avellis症候群——從解剖到臨床
問題1 :根據上訴病人症狀,您如何定位、定性?綜合定位—左側延髓(上段);血管定位—椎動脈(延髓支)。患者完善頭顱核磁,提示左側延髓外側梗死。Avellis症候群由德國喉科醫師Avellis於1891年首次報導,又名脊髓丘腦束-疑核症候群或疑核-脊髓丘腦束麻痺症候群,較為罕見,目前國內報導病歷11例。問題2:該症候群較為少見,有核心症狀嗎?答:目前還沒有文獻對此進行總結。真性球麻痺+偏身感覺障礙+延髓外側條狀梗死,可提示該症候群的可能。
-
脊髓型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自查方法
對於各種類型的頸椎病,以脊髓型和神經根型的發病率最高也最為嚴重,所以針對這兩種類型做一個自查的總結:No.1脊髓型頸椎病的特徵性表現①過度後仰頭時,突然引發四肢或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感覺者。注意:並不是滿足以上所有條件才符合脊髓型頸椎病,以上的情況滿足一條或幾條即可懷疑脊髓型頸椎病,但是要想確定診斷還需要結合醫生進行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
-
脊髓空洞病 什麼是脊髓空洞病 - 三九養生堂
脊髓空洞症的症狀我們都知道脊髓空洞病大部分人群都是中青年人群,發病的年齡一般都是在三十一歲到五十歲之前的,很少有兒童或者是老人患上這個病的。並且還有一個症狀就是,男人患上這個病的概率遠遠超過女人,這個也是根據之前的相關研究數據得出來的結論的,是有真憑實據的。進展緩慢,持續多年。症狀與病變節段和所在神經軸內位置有關。頸下段上胸段病變多見。
-
0.3秒定位解剖位置 達摩院解決骨科手術歷史難題
7月9日,達摩院公布了最新研究成果,其醫療AI可在0.3秒內自動完成髖關節置換手術前的定位和測量,精度大幅提升2.3%以上,該技術即將在醫院上線使用。但該手術極其複雜、精細,醫生需在病損髖關節的X片上尋找解剖位置,並且計算股骨頸幹角度和腿長差異等參數,整個過程耗時1小時以上,一旦點位不準確,手術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達摩院全新的AI技術正在讓這一工作變得簡單高效。不同於傳統AI只檢測關鍵點的方法,達摩院醫療AI能快速定位關鍵點位,並強化了點位之間的聯繫,測量數據更加直觀。
-
屍體解剖——髂前上棘
定位方法平臥位,經臍畫水平線與正中線相交,以臍為起點向外下側畫一角平分線,在此平分線上向外下側連續兩次移放4橫指,最後拇指指腹觸之堅硬處即為髂前上棘。此法常用於髂前上棘不明顯之肥胖者。4、確定臀部肌肉注射的穿刺點和在髂結節進行骨髓穿刺的進針部位。5、股動脈、股外側皮神經、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的神經的行程,也可根據它們與髂前上棘的關係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