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名學生宣讀首份詩經體《和平宣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13 新京報網


昨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當日是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新華社發

  首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全場默哀一分鐘,南京全城拉響警報;6名社會各界代表撞響「和平大鐘」

  ■ 國家公祭儀式流程

  ●上午10時,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唱國歌。

  ●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一分鐘。拉響防空警報。

  ●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敬獻花圈。

  ●77名南京市青少年宣讀《和平宣言》。「77」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周年。

  ●習近平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少先隊員代表走上公祭臺,為國家公祭鼎揭幕。

  ●習近平發表講話,表達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6名南京市工、農、兵、科、學、企界代表撞響和平鍾3次,第一次鐘聲響時,放飛3000羽和平鴿。「3」聲鐘響和「3000」羽白鴿,寓意紀念30萬遇難同胞。

  ●約10時30分許,公祭儀式結束。

  據新華社電 昨日上午,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紀念館集會廣場布置得莊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廣場西側巨大的「災難牆」,灰黑的底色映襯著「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14個白色大字。一萬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靜靜肅立。

  9時56分,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現場。18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兵齊步行進至公祭臺兩側,持槍佇立。

  10時整,公祭儀式開始。軍樂團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唱畢,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公祭現場拉響了防空警報。同一時間,南京全城警報響起,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

  默哀持續一分鐘。軍樂團奏響《安魂曲》,16名禮兵抬起8個花圈,緩步走上公祭臺,將花圈安放在「災難牆」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深情宣讀《和平宣言》。

  隨後,習近平同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85歲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隊員一起,緩步走上公祭臺,為國家公祭鼎揭幕。這尊三足圓形銅鼎將永久設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上。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6名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共同撞響「和平大鐘」。隨著三響深沉悠遠的鐘聲,3000羽和平鴿振翅飛翔。

  公祭儀式後,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各界代表走進紀念館展廳,參觀《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隨後,習近平等會見了參加儀式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遇難者遺屬代表。

  ■ 現場

  日本友好團體受邀參加公祭

  昨日早7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國旗下半旗儀式。這是我國第一次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降半旗。

  根據國務院批覆,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將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主會場下半旗。

  在昨日的公祭儀式上,承擔升旗和降旗儀式的是來自北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三位儀仗兵。紀念館內的國旗杆高22.5米,設立在館內東西軸向的中軸線上。參加首次國家公祭儀式的人員著素裝,在左胸都戴著一個由九朵小白花與和平鴿組成的飾品。

  此次參加現場儀式的人員有抗戰老戰士、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遺屬、對紀念館有貢獻人士、國際友人及遺屬、國際友好團體如日本東鐵路公會、港澳臺同胞、中小學生代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者等。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朗誦學生看紀錄片了解歷史

  此次公祭儀式選拔了77名南京高中學生朗讀《和平宣言》。記者獲悉,本次《和平宣言》朗誦團隊由南京市第一中學高中學生組成。據儀式現場的領誦學生介紹,在十一月中上旬接到了任務,排練了一個月左右。

  該領誦學生表示,與以往的朗誦不同,「讀《和平宣言》更加沉痛,要把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加入進去。當領誦的前提條件是能把自己帶到那個環境當中去,對我們的情感要求更高,要求我們對歷史有更高的理解。」

  據另一位擔任領誦的學生介紹,老師在指導我們的時候,給我們看紀錄片,了解相關的作品,我們在朗誦中就把那種感覺融入進去。

  記者了解到,此次擔當領誦的4名同學在高中年級中選拔產生,參加集體朗誦的由高一同學自主報名,通過海選方式產生。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 揭秘

  詩經體《和平宣言》怎樣出爐?

  「首個國家公祭日的《和平宣言》,是第13份為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而作的《和平宣言》,也是第一次採用詩經體寫作的《和平宣言》。」74歲的作者、南京市作協顧問馮亦同說,之所以採用詩經體寫作,意在用先賢智慧表達時代主題,將悲壯的歷史追溯、莊嚴的和平祈願,濃縮於240字的宣言中。

  創作《和平宣言》對馮亦同來說並非第一次,自2002年起他已應邀執筆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國際和平集會撰寫了五次《和平宣言》,均是以散文體撰寫。談及這次《和平宣言》的創作經過,馮亦同表示,雖然此前曾多次撰稿《和平宣言》,並擔任民族交響樂《和平頌》的文字撰稿,但寫作過程不輕鬆。通篇既要考慮韻律和節奏,也要考慮內涵和氣勢,希望能向世界展現中國人的文化傳統與卓越智慧。

  馮亦同說,「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地之大德曰生」兩句經典分別出自《禮記》與《周易》,大意是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這是中國人講究的道與德。「這也是我所理解的和平。我要表達的就是為全人類祈福,遠離戰爭、珍重生命。」 據新華社

  習近平會見倖存者時說了什麼?

  在公祭儀式結束後,習近平會見了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以及遺屬,77歲的阮定東就是其中一名倖存者。

  阮定東生於1937年5月,南京大屠殺發生時,他只是一個7個月大的嬰孩。當年12月,阮定東的爺爺阮家田決定帶著全家逃到江北老家。逃難到燕子磯的江邊時,阮定東全家正準備上小船過江,卻被日軍追上。阮家田被日軍所傷,沒過幾天就去世了,但他保護了阮定東。

  阮定東說,現在他爺爺的名字阮家田被刻在紀念館的牆上,這對阮家有非常特別的意義。

  阮定東回憶,習近平與倖存者一一握手,並且詢問了他的年齡和情況。阮定東答,「我是倖存者中最小的一個,我的爺爺抱著我我才活下來。」習近平對他說,你是倖存者,那麼多小孩都在日本鬼子的刀下死了,你的爺爺保護了你,你是小孩中倖存下來的,你要珍惜。

  阮定東說,在和代表一一握手後,習近平脫稿對大家講了一段話。據阮定東回憶,習近平說道,「我們為什麼要紀念,因為有些人不承認這段歷史。我們回憶這段歷史,不是報仇,是要讓少數人承認這段歷史、反省這段歷史,走和平道路。」 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相關焦點

  • 那些不用英語翻譯的領導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據新京報報導,李克強的夫人程虹是一名英語教授,她在家中會和李克強用英語對話。  擁有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的李克強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2011年8月18日,李克強出席香港大學百年校慶時,用英語做了即興演講;2013年11月,李克強訪問羅馬尼亞參觀華為在羅馬尼亞分公司時,也曾用英語和當地員工交談。
  • 24家乳企發出《福州宣言》力挺巴氏鮮奶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4家乳企共同籤署《福州宣言》。  優質乳工程確定「天然活性營養」標準  本屆論壇上,國家優質乳工程的核心標準首次明確為「天然活性營養」,為消費者選擇好奶提供參照標準。  中國奶業協會乳品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表示,牛奶中含有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數百種活性物質,因此「獲取天然活性才是喝奶更重要的目的」。巴氏保鮮工藝能最大程度保留牛奶中的天然活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有的檔口只掛出兩三排衣服當作樣品,更多的服裝店甚至沒有衣服,只有一堆堆打包好的黑塑膠袋,上面貼著號碼或顧客的暱稱。這些店鋪的服裝都是「大牌」,少則幾十元一件,貴的幾百元一件。除了Nike、Adidas等運動品牌,還有Canada Goose(加拿大鵝)、Burberry(博柏利)等高端甚至奢侈品牌,應有盡有。
  • 8名中學生誦讀《和平宣言》,6名代表撞鐘3次,3000隻和平鴿展翅飛翔...
    &nbsp&nbsp&nbsp&nbsp來自南京一中的78名學生身著白衣,站在廣場電子大屏幕正下方,飽含情感誦讀了《和平宣言》,240字的《和平宣言》字字珠璣、凝練有力。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表示,自接到誦讀和平宣言的通知後,學生們就開始精心排練,每天利用課餘時間排練兩三個小時。
  • 盤點校訓高頻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8月25日,北京交通大學,一名學生在校訓石碑旁讀書。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記者統計發現,106所學校中,校訓裡同時有「勤奮、創新」這兩個詞的有10所,包括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服裝學院、25中、首師大附中、陳經綸中學、和平裡三小、和平裡四小等。  八字校訓最多 佔比超8成  106所學校中,使用八字校訓的學校最多,有86所,佔比81%。
  • 安·蘭德的魅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紐約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21歲的阿麗薩改了名——安·蘭德,無根無緣但聽上去很美。  芝加哥只是中轉站,在蘇聯時,蘭德就狂熱喜歡電影,來美國後決定去好萊塢。據說第一天就擠上了導演塞西爾·B·德米爾的車,後者給了她一份寫劇本的生計。在片場裡蘭德認識了臨時演員弗蘭克·奧康納這個英俊的美國人。她倒追他,並趕在美國籤證到期前和他結了婚。
  • 新東方引入劍橋CELTA認證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4月2日,新東方首個北京CELTA VENUE落成。資料圖片什麼才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4月2日,新東方首個北京CELTA VENUE舉辦落成典禮。隨著CELTA被大力引入國內,以往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有望得以解決;與此同時,教師能力的提升與職業發展道路的拓寬也有利於為學生帶來更優質的教育。
  • 北京首個3D民俗村亮相延慶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市民在3D畫前留影。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市民在3D畫前留影。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美術生在畫3D圖。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新京報快訊(記者吳為)7月9日,北京首個以3D畫為特色的主題民俗村在延慶區亮相。
  • 發出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南京一中83名學子誦讀《和平宣言》
    現場,由南京一中83名學生朗誦的《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字字鏗鏘有力,敲進所有人的心靈深處。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起,南京一中的學生代表已經連續七年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具體承擔朗誦任務的是我校和平朗誦社團。
  • 編輯:陳莉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 5月14日消息,近日證監會依法對康美藥業違法違規案作出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決定,決定對康美藥業責令改正
  • 延慶手繪葡萄地圖「萌」倒遊客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以漫畫形式介紹葡萄採摘園,遊客可通過多個渠道免費獲取  新京報訊 (記者李寧 饒沛)昨日,延慶縣政府正式推出全縣首份葡萄採摘手繪地圖,遊客根據圖示,可輕鬆聯繫葡萄採摘園和葡萄專業村進行採摘。  據延慶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份手繪地圖,正面以綠色格調為主,圖中的人物和標誌建築,都選用漫畫方式。
  • 中山大學取消與伯克利大學交換生項目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戚望)11月20日,有學生向新京報透露,中山大學可能全面取消赴海外交換生項目。
  • 北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2016年10月14日,北京籠罩在霧霾中,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汙染物積累明顯,空氣品質達到重度汙染水平。13日16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拉響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預計明天受降水影響,空氣品質將逐步改善。
  • 83名青少年代表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
    83名青少年代表在國家公祭儀式上朗誦《和平宣言》 2020-12-13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被偷走的31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最終無果後,他回到丟失兒子的原地,等待兒子回來找他。這一等就是31年。2018年8月,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韓峰最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2019年1月6日,父子相認。31年前,通訊方式還停留在寫信,電話是個稀罕物,韓峰兩口子印了上萬份「尋子啟事」,啟事上印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有一次,村裡的大人拍照,照相師傅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一個小孩忽然冒了出來,這是兒子韓小君唯一的一張照片。尋人啟事上寫著,凡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幫助尋找到兒子,即獎勵2500元。「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了。只要能找到孩子,砸鍋賣鐵都行。」
  • 陳薩與自閉症兒童四手聯彈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稱希望用音樂尋找與特教學生交朋友的方式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昨日下午,鋼琴家陳薩走進東城區特教學校
  • 清華今迎百年校慶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劉延東說,大學應把主要的資源和精力凝聚到人才培養上,把握人才成長規律,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大學走出的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深度,還要有知識的廣度;不僅要有學習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要有自我發展,創新創業的本領,而且還要具有團隊精神,以更好地適應社會。  她承認,中國學生的優勢是基礎知識紮實,勤奮好學,但也存在著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
  • 應屆生求職遇戶籍年齡限制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5月18日,農展館人才招聘會上,求職者在招聘展臺諮詢。新京報記者 薛珺 攝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京城一大型招聘會部分企業招聘條件中設置年齡、性別、戶籍等限制;此前國務院通知及時糾正就業歧視  新京報訊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公布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通知,要求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得以畢業院校、年齡、戶籍等作為限制性要求。
  • 記者:張妍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記者 張妍頔) 第五屆網際網路大會正式在江南水鄉烏鎮拉開帷幕,去年展出的共享單車ofo和摩拜今年已經不見蹤跡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據蒼南官方通報,5名被打城管全是「臨時工」,衝突中2人嚴重受傷;4月20日晚,蒼南警方抓捕十餘名現場「挑事」的涉案人員,「多為縣城及周邊的社會閒散人員」。  2007年11月新京報報導,到北京大學旁聽課程的學生被要求辦理旁聽證,辦理者需出具學校或者所在單位證明,為防止「社會閒散人員」破壞課堂秩序,減少校園盜竊,「社會閒散人員」沒有資格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