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有兩座高峰,一是楷書,一是草書。
初唐草書風格基本是東晉及南朝的延續,至盛唐,張旭承今草之法,揚張芝「一筆書」之意,將今草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懷素推波助瀾,以狂繼顛,將狂草進一步發展成熟,「顛張狂素」成為唐代狂草的代表,將狂草推到一個頂峰。
懷素有一幅草書真跡《苦筍帖》,區區只有14字,運筆如驟雨旋風,超神入妙。
《苦筍帖》:墨跡絹本,帖心縱25.1 釐米, 橫12釐米。為一則手札,此帖兩行十四字,字徑及寸,無書寫年月,內容為「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懷素上」。現藏上海博物館。
《苦筍帖》技巧純熟,在用筆上以篆書筆法入草書,旋筆藏鋒,超神入妙,運筆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雖變化無常,但法度具備,枯墨瘦筆,圓瘦勁健,字體錯落有致,寥寥只有十四字,在簡潔和驚絕的筆畫中,給人感受到的不僅是跳動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氣勢,還有書家知茶、愛茗之情。書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謂「香茶苦筍異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話」。
【後人評說】
黃庭堅題跋曰:「張妙於肥,藏真妙於瘦」。
清吳其貞《書畫記》評曰:「書法秀健,結構舒暢,為素師超妙入神之書」。
明代項元汴跋《苦筍帖》云:「餘僅得宋秘府所藏《苦筍》一帖,其用筆婉麗、出規入矩,未有越於法度之外,疇昔謂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於奇、蘊真於草、含巧於樸、露筋於骨,觀其以懷素稱名,藏真為號,無不心會神解。若徒視形體,以點劃求之,豈能窺其精妙,升堂入室?學者必以餘言維則,庶乎得其門矣。此書世之稀有者,可不寶之,墨林項元汴敬題」。
清代永瑆題《苦筍帖》曰:「千年《苦筍帖》,草法見藏真。食肉全無相,參禪有後人。平原論釵股,長史脫冠巾。遺蹟俱寥貌,唯斯獨傳神」。
懷素年少時家貧,買不起紙張,只好在寺院的牆壁上、衣服上、器皿上,到處寫字。懷素故裡曾種植上萬株芭蕉樹,他把芭蕉葉子都剪下來,用來練習書法。
懷素真正獲得筆法,是在拜見他的表叔鄔彤之後。鄔彤是張旭的學生,也是顏真卿的同學。鄔彤把張芝臨池之妙、張旭的草書神鬼莫測,以及王獻之的書法筆法都一一講解給了懷素。
懷素在四十歲時,到達京兆長安,向顏真卿求教筆法。張旭向顏真卿舉出「十二筆意」,顏真卿又把「十二筆意」即「平謂橫、直謂縱、均謂間、密謂際」等傳授給了懷素。
懷素在《自敘帖》中說,「經禪之暇,頗好翰墨」,從筆跡學的角度看,懷素一生的書法線條,質地上都傾向於瘦細,這應當和禪修苦寒的美學有很大關係。
懷素精勤學書,芭蕉為紙,禿筆成冢,「以狂繼顛」,他用自己的天才和稟賦挑戰傳統的勇氣,將草書帶到華美的境界,從而使狂草成為唐代書法的一個重要閃光點,他自己也成為唐代草書最後的絕響。
歡迎閱讀早期更多精彩文章
這本集字《桃花源記》,字字珠璣,是學習王羲之行書入門的好範本
才女林徽因用書法告訴你,什麼是女人的另一種顏值
900多年前的這幅書法,曾被認為是贗品,卻拍出了4.368億元的天價
被歷史誤讀的「臺閣體」,不是你想像的那麼一無是處
因為詩名太大,竟然差點被忘了,他還是一位書法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