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宏亮︱對傅申關於懷素《自敘帖》「三胞本」說的辯證

2020-12-22 澎湃新聞

日前購得傅申先生在大陸出版的《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的臨床診斷》

(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

一巨冊,拜讀一過,深為嘆服。本書為傅先生將多年經驗與所學整理歸納所成書,以近年屢受爭議的草書極品——懷素《自敘帖》為「臨床診斷」案例,抽吸剝繭、巨細靡遺地闡釋「書法鑑定學」的基本論點:以正確的目鑑為基礎,進而以嚴密、詳盡的推理來論證。較之本書初版

(臺灣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大陸新版增補了「沈銘彝本《自敘帖》密碼」、「確證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從』流日半卷本』論《自敘帖》非懷素親筆」和「《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後續討論」三篇文章,其中以「確證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一文最為重要。

傅先生在臺灣典藏公司版《書法鑑定》中認為:臺北故宮本《自敘帖》是寫本而並非文彭摹本,宋明人的題跋皆真,臺北故宮本《自敘帖》是水鏡堂刻本的母本。在臺灣典藏公司版《書法鑑定》刊行後,2005年,傅先生獲得了一份新的材料——日本半卷本「自敘帖」。經過對這份新材料的研究,得出了與臺灣典藏公司版《書法鑑定》中大為不同的結論。他在「確證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一文中的意見是:故宮本不是勾摹本,是映寫本,偶加復筆修正,不是文彭所摹,宋代題跋皆真,是水鏡堂刻本的母本。他將臺北故宮本與流日半卷本及契蘭堂刻本仔細反覆比觀,認為三者難分優劣真偽,此三本出於同一手筆經三度映寫的三胞本,其中並無真跡。懷素本人一生可能重複書寫自敘帖,但是絕無任何兩本可互相套合。所以故宮本不是懷素親筆作品,但是無損於故宮本自敘帖自宋代以來的影響力。

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的臨床診斷》書影

拜讀以上說法之後,筆者頗為驚詫。且不說故宮本的紙張不適合映寫(傅先生最初的研究結論就是「單就紙的材料而言,臺北故宮墨跡卷《自敘帖》就絕不會是一個摹本」。見大陸版《書法鑑定》第101頁)即便是同一人同一天用同樣的筆墨在薄紙上映寫,能像傅先生「三胞本」之說描述的那樣,做到如此雷同嗎?實在是扦格難通!

筆者近日檢出啟功、朱關田、李鬱周、黃敦、穆棣、張紫石、陳書國等人關於《自敘帖》的相關論文,認真研讀,並仔細比對了《自敘帖》臺北故宮本、流日半卷本及契蘭堂刻本的清晰大圖,略有一點心得,得出和傅先生不太一樣的結論,野人獻曝,供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流日半卷本」絕非近人複製品嗎?

讓傅先生改變原來觀點從而提出「三胞本」說的最大原因,是流日半卷本的出現。傅先生說,「由此卷至晚在20世紀初年已流傳至日本的事實可以證明,其絕非近人依據臺北故宮本所作的複製品。」

(大陸版《書法鑑定》第292頁)

但是遍觀全書,傅先生並沒有提供過硬的證據,能夠確認「此卷至晚在20世紀初年已流傳至日本」。他的依據,僅僅是此卷1935年影印本後的三則題跋。

這三則題跋分別是,1.明治三十四年(1901)石川節堂(1842-1931)跋;2.明治壬寅(1902)谷鐵臣(1822-1905)跋;3.昭和甲戌(1934)外川內山松世跋。奇怪的是,這三則題跋並非墨跡,而是「為減省印刷成本而以鉛字排印」。

1901年石川節堂跋、1902年穀鐵臣跋和1934年外川內山松世跋

此半卷《自敘帖》珂羅版影印本印刷時間可以確定是1935年6月(土屋明美、飯野世子在日本作過田野調查,其論文中譯本發表在《中國書法》2012年第8期。他們在京都大學圖書館和富山縣立圖書館等地找到了流日半卷本的第一手材料,甚至找到了當時拍攝製版的「小林寫真製版所」開具的發票,時間是昭和十六年(1935)六月十九日,費用是二百七十五日元。)那麼,「流日半卷本」原件現世的最晚時間,應該以1935年6月19日為下限。我不能給出具體的證據,但是從邏輯上講,「流日半卷本」是近人複製品的可能性確實存在。理由如下:

第一種可能,1926年12月,上海延光室已經刊行了珂羅版影印本《自敘帖》,在1926年12月至1935年6月的近十年的任何一個時期,均有可能根據珂羅版影印本《自敘帖》來進行較為精準的複製作業。1901年石川節堂跋和1902年穀鐵臣跋可能是偽造的。

第二種可能,退一步講,即便1901年石川節堂跋和1902年穀鐵臣跋皆真,但照相鋅版印刷術和照相石印術由英國人詹姆斯和斯科特在1859年發明後,早在1876年就通過《測地繪圖》一書中所附的《照印法》首次被介紹到中國(參看呂道恩,「照相鋅版印刷術和照相石印術的發明及傳華時間新考」,刊於《中國科技史雜誌》,2013年第1期)。在照相鋅版印刷術傳華(1876)後到1901年的二十多年間,清代嘉慶六年(1801)吳縣謝希曾所刻《契蘭堂帖》卷五所收的《自敘帖》刻本,也有可能成為複製得到「流日半卷本」的依據。(自然,假如1901年石川節堂跋和1902年穀鐵臣跋是偽造的,則以《契蘭堂帖》中《自敘帖》刻本為依據來複製「流日半卷本」的時間範圍為照相鋅版印刷術傳華(1876)後到1935年的六十年間。)

傅先生自己也認為,這一問題極為重要,他說「在清代末期這一卷就流傳到日本了,不可能是某一個人看到珂羅版以後做的高仿,這一點非常重要。」

(《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06頁)

但他僅僅根據1901年石川節堂跋和1902年穀鐵臣跋這兩份連書跡都沒有見到的排印文字材料,就斷定「此卷至晚在20世紀初年已流傳至日本的事實」、「流日半卷本絕非近人複製品」,實在是太輕信了。

在「確證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一文最後,傅先生自問自答給出了五個問題「檢討」。其中的檢討1:「流日半卷本」有無可能是近代人依據臺北故宮本所作的複製品?答:不可能。因為此卷在清末的1901年已經傳至日本,遠在任何臺北故宮本的影印本出現在民間之前。且有兩則不同臺北故宮本的南宋人題跋,後人無由複製或無中生有。

(大陸版《書法鑑定》第327頁)

上面我已給出了「流日半卷本」是近人複製品的兩種可能性。下面再談談對兩則未見於臺北故宮本的南宋人題跋的意見。

關於南宋人的兩則題跋

目前,這兩則南宋人題跋只有影印本黑白圖片可供參考。從影本看,這兩則題跋的裝裱順序先後倒裝。一則是滕仲因寫於嘉定乙卯(1219年)的題跋,說黃庭堅曾收藏過此卷,傳至他的第四代孫黃存之;另一為倪祖義寫於紹定改元(1228年)題跋,談到「建業文房之印」、「佩六相印之裔」、「四代相印」、「許國後裔」、「武功之紀」等都是蘇家之印,云云。

嘉定乙卯(1219年)滕仲因題跋

紹定元年(1228年)倪祖義題跋

傅先生認為「兩者都是典型的南宋書風」、「頗可確定這是兩氏真跡。」他還說到:「這卷只存三十行的流日半卷本,就紙幅長度而論只是《自敘帖》全卷的五分之一,是否在山谷卒後,為子孫割裂分藏不得而知。奇怪的是自南宋中期之後,並無元明清的題跋,其原因亦不可曉!或許此卷的分割時間更晚,故其他題跋隨各段自敘殘本散失不存了。」

(大陸版《書法鑑定》第292頁)

流日半卷本《自敘帖》珂羅版影印本後明治三十四年石川節堂跋中也說到,「倪滕二氏跋,紙墨分明宋物,書法亦佳,洵是當時所題者矣。衡山刻時無是跋,而三紙離析後有是跋,事實終不可考。」

我接受石川節堂和傅先生對兩則題跋確為南宋人真跡的判斷,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移配的可能性。題跋字跡的來源和移配時間「終不可考」。兩則南宋人題跋的真偽與「流日半卷本」是否是複製品並無必然關係。

另外,傅先生在書中還說到倪、滕「二人姓名均不見於《宋人傳記資料》」、「目前並無其他資料」。其實只需稍加檢索,即可發現倪、滕二人均有不少文字傳世,事跡也可考。陳書國撰有「懷素《自敘帖》流日半卷本南宋人兩跋考述」長文

(刊於《榮寶齋》2014年第9期)

,考證甚詳,此處不贅引。

「三胞本」關係的另一種可能性

穆棣在2012年發表「《自敘帖》臺北故宮本前六行暨流日半卷本確係鉤摹」長文,並配發多張比對圖版

(《中國書法》2012年第8期)

,認為「流日本為地地道道的鉤摹本,其種種仿造證據晰然可鑑。」陳書國在2017年發表「由狂草技法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懷素《自敘帖》之真偽——兼與傅申、張紫石等先生商榷」

(《榮寶齋》2017年第11期)

,也配發了多張比對圖版,認為「《流日半卷本》少飛白,很多粗細筆畫飛白都是以墨填實,臨仿者由於要照顧到各種細節,行筆不自信,小心翼翼,速度必然慢下來,因此出現很多死墨,死筆。」對於穆、陳兩位學者的看法,筆者認為大多可接受,現再舉一些新例證,並略作申說。

1.書寫速度問題

從下圖「仞峰」二字比對可見,臺北故宮本的多處飛白,在「流日半卷本」中均被填實;「流日半卷本」行筆猶豫遲疑,臺北故宮本的書寫速度明顯快於「流日半卷本」。

「流日半卷本」(左)和「臺北故宮本」(右)的「仞峰」二字

2.字形問題

2.1 「曾」字。「流日半卷本」與「契蘭堂刻本」一致,但這樣多一個圓圈,使得「曾」字誤成「為」字草法。

「契蘭堂刻本」(左)、「流日半卷本」(中)和「臺北故宮本」(右)的「曾」字

2.2 「瑤」、「旭」字。「流日半卷本」與「契蘭堂刻本」一致,但都多一個圓圈。

「契蘭堂刻本」(左)、「流日半卷本」(中)和「臺北故宮本」(右)「瑤」「旭」字

2.3 「郡」字。「流日半卷本」與「臺北故宮本」一致,但其「君」第一筆遲疑;中部多寫一筆;右半包耳旁的最後一筆輕忽,不似臺北故宮本此處筆畫肯定。「契蘭堂刻本」此字的「君」誤刻。

「契蘭堂刻本」(左)、「流日半卷本」(中)和「臺北故宮本」(右)的「郡」字

2.4 「永」字。「契蘭堂刻本」和「臺北故宮本」字形準確,「流日半卷本」草法有誤,行筆猶豫。

「契蘭堂刻本」(左)、「流日半卷本」(中)和「臺北故宮本」(右)的「永」字

傅申先生對《自敘帖》臺北故宮本、流日半卷本及契蘭堂刻本仔細反覆比勘後,認為三者難分優劣真偽,這一看法筆者不敢苟同。經過對三者大量字跡的比對,我認為臺北故宮本的書寫速度快於「流日半卷本」,字形準確度亦高於「流日半卷本」。契蘭堂刻本無法判斷其書寫速度,但在摹刻過程中,存在極少變形的現象。如果上文所述「流日半卷本」可能是近代複製品的假設成立的話,那麼它的參考材料既包括臺北故宮本,也包括契蘭堂刻本,甚至可能還有某一件或者某幾件我們尚不知道的材料。《自敘帖》臺北故宮本、流日半卷本及契蘭堂刻本不是「三胞胎」,而是一母(臺北故宮本)兩子孫(流日半卷本、契蘭堂刻本)。

結語

傅申先生在「確證臺北故宮本《自敘帖》為北宋映寫本」一文中有句話令我印象深刻,他說,「即使這些複本不能完完全全地套疊在一起而略有參差,對這樣純熟精準的掌握度,足以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因為人手究非機器,而這種近似度,已經是機器一般了!」

(大陸版第318頁)

的確,我也認為,《自敘帖》臺北故宮本和流日半卷本之間的近似度,只有藉助機器複製才能夠做到。傅申先生提出的「三胞本」、「映寫說」,或許幾個字、幾行字能夠做到如此雷同,但如果是幾十行、幾百字大草書,幾乎沒有可能。

「流日半卷本」的出現,是庫恩(Thomas S.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謂的「難題」(puzzle)。面對這樣的問題,是堅持原有的理論修補之,還是另起爐灶改頭換面,傅申先生選擇的是後者。我非常敬佩他的勇氣,也認為他提出的「三胞本」、「映寫說」依然是一種可能性。但我認為他輕易放棄了臺北故宮本是「寫本」這一最為重要的理論「硬核」(hardcore,此處借用科學哲學家拉卡託斯的說法),輕易相信1901年石川節堂跋和1902年穀鐵臣跋這兩份連書跡都沒有見到的排印文字材料,沒有想到「流日半卷本」是近人複製品的兩種可能性,進退失據,是研究中最重要的失誤。我同時還認為,「流日半卷本」是近人複製品的可能性,較之「三胞本」、「映寫說」,更具合理性,更可被接受。

最後簡單重複一下筆者想在這篇文章中表達的兩個主要觀點:

一、《自敘帖》臺北故宮本是寫本,既不是李鬱周認為的「摹本」,也不是傅申提出的「映寫本」。它是不是懷素的真跡,不知道。二、《自敘帖》「流日半卷本」可能是近代複製品。《自敘帖》臺北故宮本、流日半卷本及契蘭堂刻本不是「三胞胎」。

歷史留存下來的各種材料中,總是存在諸多的缺環,我們只能憑藉現有材料,並運用邏輯和想像去補充那些缺環,提出種種可能性。我希望能看到研究者提出更多關於《自敘帖》的可能性解釋。這些可能性僅僅是合理程度不同而已。或許,它們都是對歷史的「誤診」。

相關焦點

  • 傅申的書畫鑑定與他的藝術史十二講
    《自敘帖》,晚至清乾隆《御筆盤山圖》。宋·許道寧《秋江魚艇圖》(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傅申書畫鑑定與藝術史十二講》是對傅申先生書畫鑑定與書畫史研究成果最新、最權威的集合,涉及的作品早至傳唐懷素《自敘帖》,晚至清乾隆《御筆盤山圖》,傅申先生均做了細緻的文獻考辨和風格分析;同時,對於過去學界頗有爭議的黃庭堅《砥柱銘》、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與《剩山圖》等,亦通過層層舉例
  • 懷素小草《聖母帖》,說它怎麼好都不為過
    《聖母帖》是唐代狂草僧人懷素為東陵聖母所寫,內容記述的是晉代杜、康二仙女躡靈升天、福佑江淮百姓的故事;既吸收了王獻之的神採、張旭的肥筆,又兼容了漢代草隸之筆於一爐,是懷素的裡程碑之作。 《聖母帖》是狂僧懷素代表作之一。刻石左角有唐代裴休等的題名。
  • 《自敘帖》在高速行駛中常常點剎車減速,懷素不愧是狂草老司機
    《自敘帖》乃懷素草書的巨製,活潑飛動,筆下生風,"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實在是一篇情愫奔騰激蕩,"潑墨大寫意"般的抒情之作。懷素的《自敘帖》是狂草的經典法帖。開卷觀賞它,給人以「縱橫不群,迅疾駭人」的感覺,用「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
  • 狂草派代表懷素,其天下第一草書《自敘帖》,結字簡約一氣呵成
    ;40歲的懷素厚積薄發,寫下了驚世駭俗的狂草《自敘帖》;近50歲時,與「茶聖」陸羽相識,陸羽寫下了《僧懷素傳》;到了晚年,懷素又寫下了「一字千金」的《小草千字文》紙本流傳後世。>01退筆紛紛集成冢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裡開門見山的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文暇,頗喜筆翰。」
  • 懷素的書法作品,從急風暴雨轉為古雅平淡,他感悟了什麼
    對於喜歡草書的朋友而言,有一位唐代的草書大家就不會熟悉,他就是懷素。懷素在中國書法史上草書這一領域的一位巔峰人物,通過他的《自敘帖》可以得知他自幼出家,平時喜歡寫字。生活在盛唐時期的他,不僅在書法上有著非凡的成就,在繪畫,詩歌上面也有不俗的造詣。
  • 懷素《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眾所周知,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裡開門見山的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文暇,頗喜筆翰。」可見懷素文筆一流,無不與其灑脫不羈,豁達豪放的性情有莫大關係。
  • 請問,臺北故宮什麼時候會展出自敘帖、祭侄文稿、溪山行旅圖,特別...
    自敘帖和祭侄文稿這幾年沒有出來,印象中上次出來還是2011年的「精彩100」展,距今已經7年了,或許這次會選入。溪山行旅圖上次是2015年在範寬特展上展出。去年傅申先生曾說,今年的秋天書畫特展上,應該會將「三寶」(郭熙早春圖、範寬溪山行旅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中的一件選入。
  • 懷素真跡《苦筍帖》,區區只有14字,運筆如驟雨旋風,超神入妙
    懷素推波助瀾,以狂繼顛,將狂草進一步發展成熟,「顛張狂素」成為唐代狂草的代表,將狂草推到一個頂峰。懷素有一幅草書真跡《苦筍帖》,區區只有14字,運筆如驟雨旋風,超神入妙。《苦筍帖》:墨跡絹本,帖心縱25.1 釐米, 橫12釐米。
  • 從字勢與體式的不同側重看張旭與懷素的狂草
    邱振在提到狂草結體時說「狂草中字結構有極大自由,但是一位書家的作品中總會表現出對均衡、穩健、美觀等原則的習慣把握方式」,《古詩四帖》和《自敘帖》顯然都不是完全符合這樣一個原則。張旭的《古詩四帖》只是在一部分字的處理上達到了「穩健」的效果,懷素的《自敘帖》完全背離了這種最基本的欣賞法則。張旭和懷素的結體是包含在章法中的,單獨討論他們的結體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 草聖並立,顛張狂素,唐代書法家張旭和懷素
    張旭 古詩四帖 局部張旭和懷素兩個人有很多共同之處。在唐人筆記中記載,他們二人都喜歡喝酒,而且是喝大酒。張旭每次喝醉之後就狂呼大叫,拿起毛筆盡情創作。懷素喝酒的最高紀錄一天醉九次,他喝醉了就在寺廟中的牆壁器皿上寫字。懷素同樣也感慨,「醉來得意,醒後不得」。
  • 「以狂繼顛」的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與張旭並稱「顛張醉素」
    懷素在綠天庵裡度過著刻苦學書的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懷素會擁有出塵的書法藝術的原因,由於芭蕉葉比較滑潤、不是那麼容易著墨,所以練就了懷素寫字時需要飛速靈活、時而斷時而連、乾濕恰當的筆觸和點畫。懷素後來想要進一步的學習書法,就去了長安。懷素覺得自己沒有拜師學習書法,所以就去拜師金吾兵 曹鄔彤來學習筆法。
  • 懷素|喝最烈的酒,寫最狂的草書,做最瀟灑的和尚
    李白為懷素寫詩,不僅僅因為懷素草書寫得好,更在於他的性格與李白頗為相似。《苦筍帖》:「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這是懷素傳世作品中唯一被大家所公認為真跡的名作。懷素雖然在寺廟出家,但他不喜歡參禪打坐,反而喜歡廣交豪傑、喝酒吃肉、甚至醉後狂書。這種灑脫的身份、獨特的才華,立馬引起大唐士子們的關注。
  • 物華天寶,古之零陵,懷素的出生地——永州
    而就在這一年,我們的主角——懷素,出生了。一個喜歡喝酒,喜歡雲遊,喜歡潑墨揮毫的傳奇人物。他既有著僧人的身份,卻從不遵守那寺廟裡的戒律清規,嗜酒成性,醉了便喜歡寫狂草,稱之醉僧,亦不為過。懷素出生在零陵。零陵是哪?或許有很多人不知道。
  • 懷素真跡在遼寧展出,這字距今1000多年,成為草書界的經典!
    懷素草書《論書帖》他就是懷素。懷素草書《論書帖》關於懷素是如何從晉人書法當中學到精髓的,他在自己的一本《論書帖》當中,解釋的極為到位。他在這本帖當中寫道: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名,後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廢,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亦(亦,一說作「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 一件被譽為「草書字典」的神帖,功力精純,這字已經人書俱老!
    懷素《聖母帖》草書長卷懷素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自敘帖》,這本帖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盛譽,曾經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懷素在晚年有一件草書神帖,這本帖的價值完全在《自敘帖》之上,一件被譽為「草書字典」的神帖,功力精純,這字已經人書俱老!這就是懷素的《聖母帖》。
  • 懷素臨終前寫的一幅草書,這字功力精純,已經入了化境!
    書法跟其他門類的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跟道家的某些觀點也較為契合,練書法火候不到、體悟不夠,是很難達到上承境界的,而真正的上承境界,又會像《道德經》中所說的那樣「歸於嬰兒」,就像謝無量的「孩兒體」,很多人說這字寫得跟小孩沒兩樣,就像弘一法師晚年的字。
  • 狂草書法家懷素和尚簡介,懷素藝術特點和成就,代表作品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
  • 一件被譽為「草書字典」的神帖,功力精純,這字已經人書俱老
    中國草書發展到了唐朝,出現了張旭跟懷素。張旭並不需要多講,他與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學書範式基本一致,有著良好的出身,良好的教育,是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描述的重要筆法傳承人。他的堂舅是大書法家張彥遠,他自幼跟隨堂舅學習書法,他的學生是「畫聖」吳道子,還有大書法家顏真卿,他的地位能跟任何朝中顯貴往來,在學習書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