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於紫禁城東側南池子的皇史宬南院在結束了騰退工作後,開始拆除附近的違章建築。不久的將來,這裡將由故宮博物院負責文物古蹟的原貌復原。這意味著已經分隔了數十年之久的皇史宬南北兩院將重新統一為一個整體。其實說起皇史宬,別說外地遊客了,就連很多北京人,對於這處古蹟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從名字上都不能確切說出「宬」的含義。今天就一起走進這個神秘院落,來了解一下這組建築背後的故事。
▍神秘建築皇史宬舊照
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基本完成了天地壇的改造工程。他先將在嘉靖十年就已完工的圜丘壇更名為「天壇」,又將方澤壇更名為「地壇」,這是天壇和地壇的名稱第一次在北京城裡出現。也就是在這一年,嘉靖皇帝開始在紫禁城東南側興建一座名為「神御閣」的建築。
其實這座樓閣的興建幾年前就在嘉靖皇帝的預算中,當時他認為諸如「祖宗神御像」(即現代皇帝畫像)、「寶訓」(皇帝的訓諭編集)和「實錄」(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都應該有尊崇之所,並且「寶訓」以及「實錄」還應該用堅硬的楮木重新書寫一遍,並放置於石匱中儲藏,但由於那時北京城正在興建「天地日月」四座神壇,因此修建「神御閣」的工程暫時被叫停。直到1534年,他的這個願景終於得以實現。
對於此項工程,嘉靖皇帝非常重視,他先是命內閣官員和負責此項工程建設的官員一起到施工現場巡視,之後他親臨工地,並提議這座新的神御閣要仿照南郊天壇的齋宮(皇帝祭天時齋戒之處)樣式修建,採用「內外用磚石團甃(zhòu,用磚砌之意)」,也就是整體上採用磚石結構的樣式,不用一根木頭,以防止火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嘉靖皇帝考慮到如果用石匱儲存檔案,可能會遇到夏天石頭髮潮而毀壞檔案的情況,因此臨時下令將所有石匱均改為銅製(也有一說為內部為木匱,外面包銅)。考慮到銅匱的容量問題,他還修改了原有的皇帝實錄按照月份,即每月編輯成一冊的成例,客觀上講這一做法也節約了很多紙張和人工的成本。
嘉靖皇帝之所以有如此考慮,主要在於此前用於儲存檔案的紫禁城文淵閣遭受火災,焚毀了很多重要的典籍。為了防止火患,他乾脆採取了全用磚石的一勞永逸之法。其實,這並不是他的突發奇想,在明初就有大臣提出了建造「石室」的說法,那是弘治年間,一位叫邱浚內閣大學士提出來的。他提議在文淵閣附近「別建重樓一所,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壘砌為之,收貯繁要文書,以防意外之虞。」甚至他還構想了這座建築的具體使用功效:上層用銅匱保存累朝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匱保存保藏詔冊、制誥、敕書等項。但這項提議卻被擱置了四十多年,直到文淵閣失火之後,才真正予以落實。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從前文可以了解到,皇史宬初建時,初命名「神御閣」。完工後,嘉靖皇帝決定專用該建築存放皇帝的實錄和聖訓,而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更名為皇史宬(chéng)。在取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據說嘉靖皇帝題寫匾額時本想寫「皇史藏」,因一時筆誤寫成「皇史宬」,在一旁的大臣張孚敬認為天子御筆不可輕易更改,最終將錯就錯,就以「皇史宬」為名。「宬」在詞典中也被解釋為古代放書的地方。
皇史宬佔地846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城牆。按照「石室」的舊制,皇史宬以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正殿建在高1.42米高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更獨特的是,皇史宬的大殿,採用的是無梁的建築風格,大殿屋頂為拱頂,南北牆厚6.4米,東西牆厚也達到了3米。
皇史宬建成後,這裡存放過嘉靖版的《永樂大典》副本,這也算是皇史宬500年來最尊貴的一位「客人」了。可惜的是,《永樂大典》副本與它的原本一樣,命運多舛。清朝雍正年間,《永樂大典》副本轉至翰林院。等乾隆年間著手修《四庫全書》時,才發現《永樂大典》已有千餘冊去向不明。光緒元年,副本僅存五千餘冊。1900年,翰林院失火,《永樂大典》殘存下來的就更少了。新中國成立後,收集的《永樂大典》原本再加上副本,總共不到八百卷。
▍《永樂大典》
既然提到石室金匱,那麼明代所建皇史宬內的「金匱」,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從後來清代的記載中可一窺端倪。乾隆時期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用以存放實錄的金匱「高四尺五寸,廣四尺一寸五分,縱二尺二寸,楠木質,裹以銅塗金琢雲龍紋,內貯格四」。但也有文人筆記說金匱為樟木製成。無論何種木材,外部包裹的卻是真正的黃金。根據史料上記載的金匱大小來估算用金量,平均每一個金匱需要用到近1公斤的黃金,可見皇家對於這些檔案的重視。
清朝入關後,皇史宬被原封不動繼承下來,並將此作為保藏皇家檔案之所,只是將門額的字形做了改變,改成了左漢右滿兩種文字合璧。而且清代除了在皇史宬保存實錄、聖訓、和玉牒之外,還另貯《大清會典》、《四庫全書》等典籍以及一百多顆印信,兩側配殿還保存過內閣題本的副本。
另外,主殿內石臺的布局有所調整。第一次是將明代的20座小石臺改建成了前後兩座較大的石臺,根據記載,改建後的兩臺間距五尺二寸,前臺距離南牆一丈三尺三寸,後臺距離北牆三尺。兩座石臺東西各長九丈五尺三寸五分,南北寬三尺,高則是四尺六寸。到了嘉慶年間,又將兩座石臺改築為一座大石臺,這就是現在能看到的石臺。這樣改建完畢後,石臺上就能夠容納更多的金匱了。
有意思的是,鹹豐去世後,在擺放他的實錄和聖訓時,卻發現石臺就剩下兩個空閒的金匱了,如果不對現有檔案進行歸併,鹹豐帝的二十個金匱檔案沒有地方擺放,於是同治皇帝將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實錄金匱進行了歸併,這才最終將鹹豐帝的實錄聖訓放進去。同樣在擺放同治帝的檔案時,光緒皇帝再次對已有金匱進行了歸併。根據記載,皇史宬內有高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現存的一百多件雕雲龍紋鍍金銅皮楠木櫃整齊地碼放在上面,也就是所謂的「金匱」:其中明代20座,清雍正時增至31座,到同治時為141座,光緒時達到151座,到清末宣統年間,皇史宬內的金匱一共有153座。
▍大殿內的金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制度上的大調整,明代的檔案入藏金匱後基本不再取出,「即輔臣亦未易索而讀之」,也即是說明代這些檔案具有一定的神聖地位,故而皇史宬門採用的建築方式與壇廟或禮制性建築的大門形制類似。而清代皇史宬則逐漸褪去了這道神秘的光環,逐漸演變為類似如今檔案館功能的建築。國史館的官員進入皇史宬查閱檔案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其餘官員則通過打報告的方式,經過允許之後也可以入內查檔。
不過除了查檔官員以外,還有一些人能夠每年都接觸到這些珍貴檔案,他們就是負責圖書檔案晾曬工作的人員。按照史料記載,明代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例行要對皇史宬內的圖書檔案進行晾曬,由司禮監總負責此事。清代則改為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進行圖書檔案的晾曬工作,較之前代頻率有所增大。
鮮為人知的是,石室金匱的最後一位使用者,竟然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他仿照清代秘密立儲的制度,在西苑萬字殿修建了一座石室,其中放置了金匱一座,裡面則是「嘉禾金簡」。其紙為金箔,即「金簡」,其上以麥穗和禾苗為底紋,故名「嘉禾」。
金箔紙的上下端分別寫有「兆民託命」和「民國萬年」,中間則是袁世凱確定的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名字,即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他規定「開選之日,由副總統或國務卿指任會員(選舉會會員)十人,監視開啟尊藏金匱之石室,恭領金簡到會,當眾宣布。就被推薦三人中,依九條之規定,投票選舉。」黎元洪依照此程序宣布就任第二任大總統後,石室金匱制度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袁世凱在西苑建的「石室金匱」
前文提到過皇史宬無梁式的結構,是借鑑了天壇內的齋宮,其實,北京的無梁式建築有不少。
首先要提的自然是天壇齋宮正殿。這座大殿面闊七間,採用我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單簷廡殿頂的形制。上覆綠色琉璃瓦,以示皇帝對上天的尊崇。大殿面闊46.85米,進深17.6米,均採用無梁柱磚結構的拱券建築,外部我們能夠看到的鬥拱,均為琉璃燒制,這樣的無梁結構能夠很好地防火。
北京城中軸線最北側的鐘樓,也是一座無梁式建築。我們今天見到的鐘樓是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的,這次重建用了兩年的時間,為了防止火災,整體上採用了無梁的磚券結構,直至今日,當年的大多磚石構件都完好如初。
▍鐘樓也是無梁建築
乾隆年間除了興建了鐘樓這座無梁式結構以外,還興建了四座著名的無梁式琉璃閣樓,分別是北海西天梵境琉璃閣、清漪園智慧海、靜明園泰鈞樓和位於西山上原寶相寺內的旭華之閣。這四座無梁式樓閣均保存至今,但部分建築保存狀況堪憂。
明世宗興建了無梁結構的皇史宬,而他的萬年吉地——永陵,其中的明樓也採取了無梁式建築,這座明樓歷經四百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其鬥拱均用石頭雕刻之後拼插而就,甚至連懸掛的牌匾都是整塊石頭雕琢而成的。正是因為明樓整體為磚石結構,質量過重,因此明樓下面的城臺並沒有開設券洞,登城梯道直接設置在方城前方的左右兩側。這種做法為後來的定陵繼承。
就歷史年代而論,北京地區較為古老的一座無梁結構,是位於順義區東南二十裡長山腳下顧家莊村東椒園廟的無梁閣。這座樓閣始建於元末明初,外觀三層,內部為兩層。其中下層內部為圓形的結構,在圓穹頂上有神像畫,上層則為方形結構,繪有以黃帝傳說為題材的壁畫。無梁閣後面還有三開間無梁殿一座,當初亦有彩繪,可惜如今已模糊不清。無梁閣已於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楊徵 趙子瑞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