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東南側這座神秘建築開始拆違,它是嘉靖為存皇室檔案而建

2020-12-17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最近,位於紫禁城東側南池子的皇史宬南院在結束了騰退工作後,開始拆除附近的違章建築。不久的將來,這裡將由故宮博物院負責文物古蹟的原貌復原。這意味著已經分隔了數十年之久的皇史宬南北兩院將重新統一為一個整體。其實說起皇史宬,別說外地遊客了,就連很多北京人,對於這處古蹟都是不太了解的,甚至從名字上都不能確切說出「宬」的含義。今天就一起走進這個神秘院落,來了解一下這組建築背後的故事。

▍神秘建築皇史宬舊照

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世宗嘉靖皇帝基本完成了天地壇的改造工程。他先將在嘉靖十年就已完工的圜丘壇更名為「天壇」,又將方澤壇更名為「地壇」,這是天壇和地壇的名稱第一次在北京城裡出現。也就是在這一年,嘉靖皇帝開始在紫禁城東南側興建一座名為「神御閣」的建築。

其實這座樓閣的興建幾年前就在嘉靖皇帝的預算中,當時他認為諸如「祖宗神御像」(即現代皇帝畫像)、「寶訓」(皇帝的訓諭編集)和「實錄」(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都應該有尊崇之所,並且「寶訓」以及「實錄」還應該用堅硬的楮木重新書寫一遍,並放置於石匱中儲藏,但由於那時北京城正在興建「天地日月」四座神壇,因此修建「神御閣」的工程暫時被叫停。直到1534年,他的這個願景終於得以實現。

對於此項工程,嘉靖皇帝非常重視,他先是命內閣官員和負責此項工程建設的官員一起到施工現場巡視,之後他親臨工地,並提議這座新的神御閣要仿照南郊天壇的齋宮(皇帝祭天時齋戒之處)樣式修建,採用「內外用磚石團甃(zhòu,用磚砌之意)」,也就是整體上採用磚石結構的樣式,不用一根木頭,以防止火災。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嘉靖皇帝考慮到如果用石匱儲存檔案,可能會遇到夏天石頭髮潮而毀壞檔案的情況,因此臨時下令將所有石匱均改為銅製(也有一說為內部為木匱,外面包銅)。考慮到銅匱的容量問題,他還修改了原有的皇帝實錄按照月份,即每月編輯成一冊的成例,客觀上講這一做法也節約了很多紙張和人工的成本。

嘉靖皇帝之所以有如此考慮,主要在於此前用於儲存檔案的紫禁城文淵閣遭受火災,焚毀了很多重要的典籍。為了防止火患,他乾脆採取了全用磚石的一勞永逸之法。其實,這並不是他的突發奇想,在明初就有大臣提出了建造「石室」的說法,那是弘治年間,一位叫邱浚內閣大學士提出來的。他提議在文淵閣附近「別建重樓一所,不用木植,專用磚石壘砌為之,收貯繁要文書,以防意外之虞。」甚至他還構想了這座建築的具體使用功效:上層用銅匱保存累朝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匱保存保藏詔冊、制誥、敕書等項。但這項提議卻被擱置了四十多年,直到文淵閣失火之後,才真正予以落實。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皇史宬正式投入使用。從前文可以了解到,皇史宬初建時,初命名「神御閣」。完工後,嘉靖皇帝決定專用該建築存放皇帝的實錄和聖訓,而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更名為皇史宬(chéng)。在取這個名字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據說嘉靖皇帝題寫匾額時本想寫「皇史藏」,因一時筆誤寫成「皇史宬」,在一旁的大臣張孚敬認為天子御筆不可輕易更改,最終將錯就錯,就以「皇史宬」為名。「宬」在詞典中也被解釋為古代放書的地方。

皇史宬佔地846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城牆。按照「石室」的舊制,皇史宬以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正殿建在高1.42米高的石臺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更獨特的是,皇史宬的大殿,採用的是無梁的建築風格,大殿屋頂為拱頂,南北牆厚6.4米,東西牆厚也達到了3米。

皇史宬建成後,這裡存放過嘉靖版的《永樂大典》副本,這也算是皇史宬500年來最尊貴的一位「客人」了。可惜的是,《永樂大典》副本與它的原本一樣,命運多舛。清朝雍正年間,《永樂大典》副本轉至翰林院。等乾隆年間著手修《四庫全書》時,才發現《永樂大典》已有千餘冊去向不明。光緒元年,副本僅存五千餘冊。1900年,翰林院失火,《永樂大典》殘存下來的就更少了。新中國成立後,收集的《永樂大典》原本再加上副本,總共不到八百卷。

▍《永樂大典》

既然提到石室金匱,那麼明代所建皇史宬內的「金匱」,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從後來清代的記載中可一窺端倪。乾隆時期的《欽定大清會典則例》記載,用以存放實錄的金匱「高四尺五寸,廣四尺一寸五分,縱二尺二寸,楠木質,裹以銅塗金琢雲龍紋,內貯格四」。但也有文人筆記說金匱為樟木製成。無論何種木材,外部包裹的卻是真正的黃金。根據史料上記載的金匱大小來估算用金量,平均每一個金匱需要用到近1公斤的黃金,可見皇家對於這些檔案的重視。

清朝入關後,皇史宬被原封不動繼承下來,並將此作為保藏皇家檔案之所,只是將門額的字形做了改變,改成了左漢右滿兩種文字合璧。而且清代除了在皇史宬保存實錄、聖訓、和玉牒之外,還另貯《大清會典》、《四庫全書》等典籍以及一百多顆印信,兩側配殿還保存過內閣題本的副本。

另外,主殿內石臺的布局有所調整。第一次是將明代的20座小石臺改建成了前後兩座較大的石臺,根據記載,改建後的兩臺間距五尺二寸,前臺距離南牆一丈三尺三寸,後臺距離北牆三尺。兩座石臺東西各長九丈五尺三寸五分,南北寬三尺,高則是四尺六寸。到了嘉慶年間,又將兩座石臺改築為一座大石臺,這就是現在能看到的石臺。這樣改建完畢後,石臺上就能夠容納更多的金匱了。

有意思的是,鹹豐去世後,在擺放他的實錄和聖訓時,卻發現石臺就剩下兩個空閒的金匱了,如果不對現有檔案進行歸併,鹹豐帝的二十個金匱檔案沒有地方擺放,於是同治皇帝將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實錄金匱進行了歸併,這才最終將鹹豐帝的實錄聖訓放進去。同樣在擺放同治帝的檔案時,光緒皇帝再次對已有金匱進行了歸併。根據記載,皇史宬內有高2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現存的一百多件雕雲龍紋鍍金銅皮楠木櫃整齊地碼放在上面,也就是所謂的「金匱」:其中明代20座,清雍正時增至31座,到同治時為141座,光緒時達到151座,到清末宣統年間,皇史宬內的金匱一共有153座。

▍大殿內的金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制度上的大調整,明代的檔案入藏金匱後基本不再取出,「即輔臣亦未易索而讀之」,也即是說明代這些檔案具有一定的神聖地位,故而皇史宬門採用的建築方式與壇廟或禮制性建築的大門形制類似。而清代皇史宬則逐漸褪去了這道神秘的光環,逐漸演變為類似如今檔案館功能的建築。國史館的官員進入皇史宬查閱檔案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其餘官員則通過打報告的方式,經過允許之後也可以入內查檔。

不過除了查檔官員以外,還有一些人能夠每年都接觸到這些珍貴檔案,他們就是負責圖書檔案晾曬工作的人員。按照史料記載,明代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例行要對皇史宬內的圖書檔案進行晾曬,由司禮監總負責此事。清代則改為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進行圖書檔案的晾曬工作,較之前代頻率有所增大。

鮮為人知的是,石室金匱的最後一位使用者,竟然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袁世凱。他仿照清代秘密立儲的制度,在西苑萬字殿修建了一座石室,其中放置了金匱一座,裡面則是「嘉禾金簡」。其紙為金箔,即「金簡」,其上以麥穗和禾苗為底紋,故名「嘉禾」。

金箔紙的上下端分別寫有「兆民託命」和「民國萬年」,中間則是袁世凱確定的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名字,即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他規定「開選之日,由副總統或國務卿指任會員(選舉會會員)十人,監視開啟尊藏金匱之石室,恭領金簡到會,當眾宣布。就被推薦三人中,依九條之規定,投票選舉。」黎元洪依照此程序宣布就任第二任大總統後,石室金匱制度也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袁世凱在西苑建的「石室金匱」

前文提到過皇史宬無梁式的結構,是借鑑了天壇內的齋宮,其實,北京的無梁式建築有不少。

首先要提的自然是天壇齋宮正殿。這座大殿面闊七間,採用我國古代最高等級的單簷廡殿頂的形制。上覆綠色琉璃瓦,以示皇帝對上天的尊崇。大殿面闊46.85米,進深17.6米,均採用無梁柱磚結構的拱券建築,外部我們能夠看到的鬥拱,均為琉璃燒制,這樣的無梁結構能夠很好地防火。

北京城中軸線最北側的鐘樓,也是一座無梁式建築。我們今天見到的鐘樓是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的,這次重建用了兩年的時間,為了防止火災,整體上採用了無梁的磚券結構,直至今日,當年的大多磚石構件都完好如初。

▍鐘樓也是無梁建築

乾隆年間除了興建了鐘樓這座無梁式結構以外,還興建了四座著名的無梁式琉璃閣樓,分別是北海西天梵境琉璃閣、清漪園智慧海、靜明園泰鈞樓和位於西山上原寶相寺內的旭華之閣。這四座無梁式樓閣均保存至今,但部分建築保存狀況堪憂。

明世宗興建了無梁結構的皇史宬,而他的萬年吉地——永陵,其中的明樓也採取了無梁式建築,這座明樓歷經四百多年風雨至今保存完好,其鬥拱均用石頭雕刻之後拼插而就,甚至連懸掛的牌匾都是整塊石頭雕琢而成的。正是因為明樓整體為磚石結構,質量過重,因此明樓下面的城臺並沒有開設券洞,登城梯道直接設置在方城前方的左右兩側。這種做法為後來的定陵繼承。

就歷史年代而論,北京地區較為古老的一座無梁結構,是位於順義區東南二十裡長山腳下顧家莊村東椒園廟的無梁閣。這座樓閣始建於元末明初,外觀三層,內部為兩層。其中下層內部為圓形的結構,在圓穹頂上有神像畫,上層則為方形結構,繪有以黃帝傳說為題材的壁畫。無梁閣後面還有三開間無梁殿一座,當初亦有彩繪,可惜如今已模糊不清。無梁閣已於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 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楊徵 趙子瑞

編輯:姜寶君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從故宮的營造原則來看其空間布局
    世界上的博物館大大小小無數座,甚至於在我國有很多鄉鎮都會有鄉鎮博物館,但是偌大的中國,最出名的博物館則是處於首都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了,故宮成為了網紅景點拍照聖地,每年承載著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就是其最好的證明。那為何故宮會如此備受矚目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故宮這座「城」,它原本是座皇城,是一座皇家專有的紫禁城。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它們的佔地面積很大,有72萬平方米之多,而建築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整體建築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總計有九千餘間。所以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那它是什麼時候開始建造的呢?
  • 故宮地下還有座皇室宮殿,距今700年,考古專家至今不敢挖
    故宮這座歷經600年風雨的歷史見證者,說起來是 一個特別莊嚴神秘的地方,也是我國著名的景觀,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們一覽美貌!其實在故宮這座宏偉壯觀的宮殿下,竟然還有皇室宮殿,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了,但考古專家們至今不敢挖掘,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要麼老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人們找到了元朝的宮殿,它竟然也是在故宮裡!
  • 故宮是什麼?
    用於舉行上朝治政,舉行國家大典這就是 前朝乾清門後是後三宮為主的建築群用於皇室家庭生活模型製作:陳三歲現今故宮宮殿的左前方是皇帝的祖廟稱之為太廟,這就是左祖故宮宮殿的右前方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糧食神的壇廟稱之為社稷壇,這就是右社左祖右社的布局形式體現的正是
  • 讓我們一起探索,故宮存在的神秘事件,獨特的建築風格
    說到故宮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的,這裡以前是叫做紫禁城,是以前的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故宮是建在了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讓我們一起探索,故宮存在的神秘事件,獨特的建築風格。
  • 京華物語丨閻崇年:故宮六百年,是建築和人的交匯
    從1949年開始,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我們說的故宮,經歷了明朝的故宮、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時的故宮、清朝的故宮,民國初年的故宮,以及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至今,這樣一段既曲折複雜又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朝重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宮殿、壇廟、王府等,實際上建了一個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宮。
  • 京華物語 丨閻崇年:故宮六百年,是建築和人的交匯
    從1949年開始,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我們說的故宮,經歷了明朝的故宮、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時的故宮、清朝的故宮,民國初年的故宮,以及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至今,這樣一段既曲折複雜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朝重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宮殿、壇廟、王府等,實際上建了一個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宮。
  • 故宮600年特展開幕:排隊給故宮「過生日」,觀展攻略來了
    在這三個主題中,又節選了600年裡,18個重要的歷史時間點,從紫禁城最初的規劃、布局開始,到建築、宮廷生活、歷史事件等方面,讓我們全面立體的了解了紫禁城這600年的經歷。如果故宮是一本書,這個展覽就是書裡的序言,從展覽出來,走在故宮這個大展廳裡,在9處地標性建築打卡,真正用腳步丈量,用心感受紫禁城600年的魅力。
  • 僅次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皇宮建築,瀋陽故宮值得打卡嗎?
    念茲戎功用肇造我區夏慎乃儉德式勿替有歷年瀋陽故宮原名盛京宮闕,地處瀋陽老街內,毗鄰大帥府。作為清王朝最初的政治中心,從這裡開始一直延續到北京的故宮。曾經的盛京繁華,到後來遷都北京,只遺留下這座寂靜的宮殿,史稱「陪都宮殿」。
  •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它用建築空間藝術、裝飾藝術與建築技術,塑造了中國古代宮殿的特色,是中華民族建築的傑作。今年是故宮營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宮是怎樣營建起來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將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歸納了五個方面,嘗試粗線條地描述這些問題。北京城中軸線的歷史沿革城市中軸線是現代人對城市一種布局形態的總結。
  • 為什麼故宮建築的色彩一律為「紅牆黃瓦」,它有什麼象徵意義?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費時約十四年。如果從1420年開始算起,至2020年,故宮已經有整整600年的歷史了。
  • 它是四大名木之首,皇家的象徵,而這座由它構建的大殿卻不在故宮
    它一直是皇家的御用之物,唐代的大明宮,秦代的阿房宮,漢代的古城都是以該木材為原料構築而成。一直到了明清,木材變得稀有絕跡,成了皇家獨享的御用木材,它就是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的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光閃閃,金絲浮現,且有淡雅幽香,在收藏界備受文玩人的推崇。另外,楠木的紋理順不易變形,木材歷經千年風雨而不受蟲蛀。楠木家具在市場上隨著收藏眼光的提高,佳品越來越少,價格也越來越高。
  • 南京市資訊|金陵影像:南京明故宮飛機場舊址及附屬建築
    1937年,明故宮機場被日軍佔領,日軍曾擴建機場,修築滑行道和停機坪等,作為華中戰場和掠奪南京物資的主要空軍基地。1947年6月,明故宮機場進行第三次擴建,拓長跑道、新建候機室,還增加了夜航燈光設備。由於明故宮機場緊靠市中心,地形侷促,四周高層建築多,淨空條件差,明故宮機場漸漸淡出歷史舞臺。1956年7月,南京民航及軍航由明故宮機場遷至大校場機場。
  • 450餘件文物貫穿這座城的「時」與「空」
    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北端的欽安殿與紫禁城同時落成,朱棣選擇在紫禁城的北面,這個屬於水相方位的地方,修建了這座供奉玄天上帝的宮殿,於是,道教信仰便在皇家紮根下來。嘉靖十四年(1535),朱厚熄進一步改建欽安殿一區,精心添建院落牆垣和天一門,完善了這座皇家道觀院落的格局和功能,欽安殿院落從此自成一體。
  • 故宮那麼大,會不會有密道和地宮?也許你該從故宮的地磚開始了解
    這個不發達地區仍然充滿了神秘。畢竟,過去是無法挽回的。因此,關於紫禁城有很多傳說,比如藏在紫禁城裡的非常神秘的地下宮殿,通往宮外的逃跑路線等等。那麼這種傳說是真是假?先從紫禁城的地磚說起。紫禁城的瓷磚下面是什麼?從午門進宮後,我們通常說的是太和殿後的廣場。不知道你是否覺得奇怪,太和殿這麼大的一個廣場竟然沒有生命。
  • 如何看待《大明王朝1566》裡嘉靖的這段話?
    毀堤淹田之時,嘉靖更亮出底牌:「要是他們還想再多撈,逼反了東南,朕也就不能再容他們」。這個階段,嘉靖開始對嚴黨心存不滿,埋下了倒嚴的伏筆。無論這件事起因是誰,它的結果就是嘉靖對於這種公然抹黑自己的行為怒不可遏。縱使沈一石暗藏了「奉旨賑災」的伏筆,也改變不了隱瞞嘉靖、假借織造局的事端。嘉靖和呂芳更是將矛頭直指嚴世蕃,這也是全劇中唯一一處嚴世蕃確實無辜的地方。這件事情背後,嘉靖看清了一點,那就是嚴嵩已經老了,他早已經掌握不住整個嚴黨了,他把握不住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不能控制住嚴黨了。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和殿總是略顯神秘。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它從專業的建築視角,把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來了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徹分析。  本書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專員、古建專家周乾博士,他曾參與太和殿大修工作,對太和殿的研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常人罕有的實際修葺經驗。
  • 故宮600年營建往事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故宮是中國古代宮城建築的最後成果,是中國古代宮殿的集大成者。它以宮城的規劃與功能安排為語言,系統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典範。它用建築空間藝術、裝飾藝術與建築技術,塑造了中國古代宮殿的特色,是中華民族建築的傑作。今年是故宮營建600周年,600年前故宮是怎樣營建起來的,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又將如何保存下去,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歸納了五個方面,嘗試粗線條地描述這些問題。
  • 故宮裡最神秘的三面鏡子,顯得十分詭異!
    故宮裡最神秘的三面鏡子,顯得十分詭異!故宮一直都是我國歷史文化最著名的代表,它的恢弘大氣,吸引了不少國人前去參觀。因為故宮的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典型,所以人們在參觀的時候一直都是看著它的外表和它的構造,很少有人會抬頭往上看,看上面都有什麼東西。很多人去故宮的時候,參觀太和殿是他們的首選之一,在太和殿的正中央,端端正正的放著一把龍椅,大多數人們只注意到這把龍椅,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龍椅的上方還有一面鏡子,這就是傳說中的軒轅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