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丨閻崇年
摘編丨安也
《北京文化史》,閻崇年 著,北京出版社,2021年2月。
故宮在六百年裡,都發生了什麼?
燕王朱棣從北平(今北京),發動靖難之役,經過3年多時間,奪取南京,佔領皇宮。朱棣登上皇帝寶座,改第二年為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帝奪取皇位之後,做出一項重大決定,就是遷都北京。從此,北京繼元大都之後,又一次成為中國統一皇朝的首都。
明朝有16位皇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繼位者建文帝朱允炆,都在南京。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到崇禎帝,共14位皇帝在北京為帝。這是明朝北京皇宮的歷史。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佔領北京,治居在紫禁城,到撤離北京,共42天。清順治帝派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山海關,隨之李自成率軍從北京撤離,多爾袞進入北京皇宮。多爾袞奏報並獲準,清朝遷都北京。同年,清順治帝從盛京(今瀋陽)來到北京,即皇帝位。
清朝共有12位皇帝,時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已故,從順治帝遷都到宣統帝退位共10位皇帝在北京皇宮治居,共268年。民國初期以北京為首都。民國十七年(1928年),民國政府改北京為北平。從1949年開始,北京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我們說的故宮,經歷了明朝的故宮、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時的故宮、清朝的故宮,民國初年的故宮,以及從民國十四年(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至今,這樣一段既曲折複雜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明朝重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宮殿、壇廟、王府等,實際上建了一個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宮。今年是北京故宮建成600周年,也是明朝北京城建成600周年。
明朝營建北京皇宮,可分3個重要階段:
一是從永樂元年(1403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即從永樂決策遷都、選址規劃、籌備物料、施工興築到工程基本告竣,實際花了18年時間。
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劇照。
二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剛建成的北京皇宮三大殿,一場雷火,全被焚毀;3年後永樂帝駕崩,其子洪熙帝要遷回南京,但在位9個月便死去,工程處於停滯時期。
三是其孫宣德帝決定不遷回南京,開始籌措並啟動重建三大殿暨其他城建工程,到其重孫朱祁鎮正統六年(1441年)九月初一,「奉天、華蓋、謹身三殿,乾清、坤寧二宮成」。陳政《東井集》詩云:「日月光三殿,乾坤闢兩宮。」先是,「修造京師門樓、城濠、橋閘完。正陽門正樓一、月城中左右樓各一,崇文、宣武、朝陽、阜城(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正樓一、月城樓一,各門外立牌樓,城四隅立角樓,又深其濠,兩涯悉甃以磚石,九門舊有木橋,今悉撤之,易以石,兩橋之間,各有水閘,濠水自城西北隅,環城而東,歷九橋九閘,從城東南隅流出大通橋而去。自正統二年正月興工,至是始畢。煥然金湯鞏固,足以聳萬國之瞻矣。」 於是,宮城、皇城、京城等營建工程,才告完工。
同年,北京正名為京師,南京諸衙門加「行在」二字。
所以,明朝北京營建三重城池、皇宮壇廟等,實際花了前18年和後18年共36年時間才算完竣。從此,北京城牆,內外包磚,高大雄偉,堅固壯麗。護城河水,自西北隅環城而東,穿九橋九閘,從城東南大通橋而出,呈現河清水鏡、煥然一新的壯闊景象。
由上,歷史表明:在當時世界上,明朝北京城池、宮殿、壇廟、府第,雄偉壯麗,輝煌燦爛,氣壯山河,屹立東方。只有偉大的中華文明,才有偉大的北京故宮。15世紀前半葉的北京宮殿、城池,既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又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座文化的寶庫。
故宮後有三個靠背:景山、鼓樓和鐘樓
故宮的建築——宮殿、壇廟、城池、門闕、園囿等,形式各樣,豐富多彩,是一座中國古代建築的博物館。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明太宗實錄》記載:
初營建北京,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復於皇城東南建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邸,通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至是成。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
第一,明朝規劃營建皇宮和京城,是在元大都城舊址基礎上,以南京皇宮、城垣為藍本,而「高敞壯麗過之」。明朝北京皇宮之建築,其理念之深、選址之優、等級之尊、規模之巨、建築之高、體量之大、用材之貴、工藝之精、藝術之美、藏品之多,創中國歷史之最。北京城是一座偉大的都城,皇宮殿宇是一座偉大的建築群。
第二,北京的明朝皇宮,在興建之前,有一個完整雄偉的規劃,這個規劃就是按照中國古代《周禮·考工記》的都城中正型理論,參考南京城和皇宮規制,按照北京實際,進行規劃,動工興建的。其突出特點是中軸線。京城(即內城)、皇城、宮城和宮殿,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子午線就是中軸線,長約7.8公裡。從現在的永定門,沿著前門、天安門、前三殿、後三宮、神武門(原玄武門)、景山,一直到鼓樓、鐘樓。
《考工記圖說》,戴吾三 編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
這條中軸線是皇宮和京城整個規劃建設的脊梁和軸線,其他建築都在中軸線的兩側,依次對稱展開。以東西來說,天壇(天地壇)與先農壇(山川壇)、太廟(今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與社稷壇(今中山公園),東華門與西華門、文華殿與武英殿、朝陽門與阜成門等都是左右即東西對稱的。以南北來說,皇宮內午門與神武門(玄武門)、太和門與乾清門、前三殿與後三宮、中和殿與交泰殿等,都是前後即南北對稱的。這個特點,非常重要。
很多外地、海外朋友問我:我們第一次到故宮,應該選擇哪條路線參觀?我建議:先走故宮中軸線看故宮。皇宮正面即南面,有三道大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先到天安門前,仰觀城門樓、俯瞰金水五橋和潺潺流水、回看廣場、東觀太廟、西覽社稷壇,如有條件登上天安門城樓;進天安門後,看端門,看午門(如有條件登午門五鳳樓)。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同其他城門不同,下開5個門洞,上建5座門樓,如同鳳凰展翅,習稱五鳳樓,以顯示它的權威、莊嚴、博大和氣勢。
上面說到天安門,有朋友問: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還是宮城(即紫禁城)的正門?這要歷史地看。在明朝,《大明會典》等記載,承天門(天安門)作為皇城的正門。今人仍看到天安門兩側的紅牆即是皇城的城牆。天安門建在皇城的城牆之上,自然應是皇城的正門。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修《國朝宮史》等書,將天安門列為宮城的第一道城門。這更加突出宮城的氣勢和地位。這樣,皇城正面也是三道城門,就是大明門(大清門)、長安左門俗稱東三座門(今文化宮南)、長安右門俗稱西三座門(今中山公園南)。1949年10月1日我們參加開國大典遊行,隊伍要通過東三座門和西三座門。所以天安門既是皇城的正門,也是宮城的正門。
進了午門,眼前出現太和門。在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是遼闊壯美的太和門廣場,顯示威嚴和壯麗、神秘和高敞。在這裡,要駐足,要細品,欣賞這件偉大的藝術品:舉頭仰望,無邊無際,蔚藍天空,飄著白雲;蒼天之下,太和大門,黃色頂瓦,金光燦然;朱漆門柱,鮮豔奪目;兩翼高牆,赭色莊重;漢白玉橋,凝重雅麗;綠色金水,緩緩流過;遍地灰磚,平整大氣。我們不僅看到了壯麗的高門大殿,看到了雄偉的宮殿氣勢,還看到了黃、紅、藍、白、赭、綠、灰7種顏色,繪畫出一幅恢宏壯美的油畫,巧奪天工的一個藝術空間。
穿過太和門,漫步走近太和殿——故宮三大殿的第一大殿,為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覆黃琉璃瓦建築 ,皇帝寶座就在太和殿內正中,也就是坐落在北京和皇宮的中軸線上。這個皇帝寶座,象徵著皇權至高、至尊、至重、至上。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為一方形殿,皇帝到太和殿上朝之前,在中和殿稍憩,並接受近臣叩拜。再後是保和殿。有時皇帝在這裡舉行科舉考試最高的殿試(廷試),御筆點中一甲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明清殿試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享有殊譽,極盡尊榮,就是從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大明門(大清門)的中門走出;還當即被授予修撰、編修,並免試為庶吉士。而以上五門的中門,除皇帝外,諸王大臣、公侯宰輔、軍機大臣等皆不能走。
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劇照。
保和殿後臺階有一塊巨大石雕,初到故宮的人必看,令人讚嘆,令人震撼。
乾清門是後宮的正門。門之南,為外朝;門之北,為後宮。王公大臣、王爺駙馬,未經特許是不可以進此門的。康熙帝御門聽政就設在這座門外的門廊裡。門內為乾清宮,是皇帝的正宮。順治帝御書「正大光明」匾,懸掛在寶座上方。乾清宮後為交泰殿,是一座方形殿。其後是坤寧宮,為皇后的正宮。清朝的坤寧宮,既是皇后正宮,帝後新婚的洞房,還是薩滿祭祀的場所。為什麼中和殿與交泰殿是方形的呢?為了天、地、人之間的協合。我實測過,前殿後牆與後殿前牆之間,只有14米,如建成一座長方形大殿,就顯得擁擠、侷促;後加一座方型交泰殿,體型小,留白大。這從藝術哲學看,人與天、人與地,更平衡,更諧美。
其後,就是御花園。御花園裡,嘉靖時重建欽安殿,也在中軸線上。最北邊就是皇宮北門,明朝稱玄武門,康熙時因避玄燁名諱而改名神武門。
皇宮的四面,圍以堅城,長3428米、高10米;環繞長3800米、寬52米、深4.1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四隅,矗立著角樓,平面為曲尺形,屋頂為三重簷——上層簷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式頂組成,四面亮山,巧妙組合;中層簷用抱廈和亮山聯結的歇山頂;下層簷用半坡頂腰簷、多角相連屋頂。上覆黃琉璃瓦,中座鎦金寶頂。 角樓十面山花,28個翼角,56個坡面,72條屋脊,其構思巧妙,複雜結構,精美工藝,雋秀藝術,古今中外,堪稱一絕。此為禁城,所以皇宮也稱作紫禁城。
紫禁城北門即神武門外是景山。景山原是元延春閣建築群舊址。明朝建皇宮後,覺得宮後缺座靠山,就堆起一座相對高45.7米、海拔高94.2米的小山,俗稱煤山,也叫萬歲山,或叫鎮山,鎮住風水——免得元帝復闢。再往北就是鼓樓和鐘樓。再往北為城牆。
這就是故宮的中軸線。故宮的建築布局具有龐大氣象,前面有三個凸出——顯現前途無限、遠大廣闊。這三個凸出:第一出是午門前到天安門,中間是平直御道,午門、端門、天安門三道大門,兩側伴以左祖、右社;第二出是天安門到前門,中間是平直御道,又是天安、大明、正陽三道大門,兩側配以左文、右武中央衙署;第三出是前門到永定門(嘉靖時建),中間是平直御道,正陽、箭樓、永定還是三道大門,兩側布左天壇、右先農壇(山川壇)等。故宮後有三個靠背——景山、鼓樓和鐘樓,冀望皇權穩固、社稷遼闊、天下安定、江山萬年。
作為藝術寶庫的故宮
故宮博物院的收藏,連綿不斷,傳承有序。清宮所藏,源自明朝南京皇宮轉為明北京皇宮的收藏;明南京宮藏又源自元大都皇宮的收藏;其再源自遼金和宋宮的收藏;其復源自隋唐皇宮的收藏;以及歷代皇宮既傳承前代皇宮的收藏,又豐富了本朝積累的收藏。
故宮是一座偉大的豐富的藝術寶庫,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所積累的藝術品總匯,而且這些藝術品傳承有序。世界上的大博物館有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而中國故宮博物院暨其藏品,列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是名副其實的。2019年故宮博物院有1933萬遊客參觀,是世界各大博物館參觀人數之最。故宮博物院藏品,經過清點,凡28類,現共1863404件(套)。
還有原故宮的藏品南運後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65萬件藏品,又有文物南遷返回後2176箱、104735件文物暫存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亦有後來移交國家圖書館的諸多珍貴典籍,以及現在珍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檔案——1000多萬件(套)明清檔案、200多萬件(套)滿文檔案等。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總數應當是以千萬計。
明清皇宮本身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故宮博物院本身則是一座藝術寶庫。諸如玉器、青銅器、璽印、瓷器、書法、繪畫、碑帖、典籍、檔案、金器、漆器、樂器、織繡、家具、文房、輿圖等,其價值之珍貴,其數量之巨大,其種類之繁多,其傳承之有序,擇其要,選其精,舉數例,共欣賞。
第一,書畫。於書法,如《平復帖》,西晉陸機書,書風樸拙,行筆挺健,是存世最早書法名品。此帖從清宮流入民間,張伯駒先生花重金將其購買,藏縫在棉襖裡,帶出日據的北京城外,後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又如《蘭亭序》,馮承素臨摹本,被譽為臨摹之最精美之本。《懷素自敘帖》(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唐高僧懷素書。懷素被譽為「草聖」,是為其代表之作。宋代則有蔡襄的《蔡襄自書詩卷》、蘇軾的《寒食帖》(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黃庭堅的《送四十九侄詩卷》、米芾的《苕溪詩卷》等。元代,被推為「元朝書法第一」的趙孟頫,其《帝師膽巴碑卷》頗為有名。
於繪畫,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宋人摹),取材於曹植的《洛神賦》,體現六朝時期山水人物的畫風。被張彥遠譽為「緊勁聯綿,循環超忽,格調逸易,風趨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唐閻立本《步輦圖》(宋人摹),繪畫表現吐蕃贊普松贊幹布遣使長安,拜見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前往與松贊幹布成婚的歷史畫卷。唐韓滉的《五牛圖卷》,廣為人知,傳承有序,但有異議。五代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亦為名畫。還有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摹本)、宋徽宗《聽琴圖卷》、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卷》,明吳偉《長江萬裡圖卷》、明文徵明《惠山茶會圖卷》、清郎世寧《乾隆皇帝射獵圖》等,卷卷卓異,件件珍品。
《五牛圖卷》(局部)
第二,瓷器。中國瓷器,唐宋名窯,瓷苑新葩。宋「定、汝、官、哥、鈞」和德化白瓷等,故宮多有收藏。元代青花,開啟了瓷器史的新時期。明清兩代,皇宮在景德鎮設立御窯,以舉國之力發展瓷器,瓷器藝術達到一個高峰期。明朝御窯的永宣青花、成化鬥彩、萬曆粉彩等,在不斷創新。清朝以康熙郎窯、雍正年窯、乾隆唐窯為代表的御窯瓷器,不斷推陳出新,引領世界瓷器藝術風尚。
第三,巨寶。在故宮寶物中,列舉三大巨寶。其一是,保和殿後大石雕,長16.75米,寬3.07米,厚1.7米,重200噸,為宮中石雕之最,俗稱「大石雕」。這塊故宮單體最大的石雕藝術品,是紫禁城中軸線上遊客必看的一個景觀。其二是,在故宮寧壽宮樂壽堂內的「大禹治水圖」玉山。玉石原產於新疆葉爾羌密爾岱山,運到北京,設計小樣,再運到揚州雕制而成,最後安放在北京皇宮。這件玉山,高224釐米,寬96釐米,重約5330公斤,以中國古代「大禹治水」故事圖雕制而成,是宮中整塊玉石雕刻之最。其三是,琺瑯寶塔。故宮的梵華樓和寶相樓,各有6座琺瑯寶塔。每座高約238釐米,由宮廷造辦處琺瑯作製作。中國的琺瑯工藝,是元代以後由西域和歐洲傳入,又融合中國的傳統文化,以銅、金等金屬為胎,以多種工藝敷塗琺瑯彩料,經烘燒,而成為色彩繽紛、瑩潤華貴的琺瑯器。
第四,典冊。故宮是中國古籍典冊薈萃之所。寫本、刻本、善本、孤本等,天祿琳琅,滿目書香。宮藏最早的古代韻書《刊謬補缺切韻》,唐王仁煦撰、吳彩鸞寫本。清武英殿刻書,尤其是銅活字,精美秀麗,稱為殿本。其卷冊規模最大者,主要列舉6部:
其一,《永樂大典》。姚廣孝、解縉主編,永樂初編纂,收書七八千種,共22937卷、11905冊、3.7億多字。永樂帝為這部新書賜名《永樂大典》,並作序說:「惟有大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製作,所以齊政治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 這是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一件盛事。
其二,《古今圖書集成》。主要由陳夢雷編纂,在康熙帝第三子誠親王允祉支持下,歷時20餘年,用銅活字印出64部。全書「貫穿今古,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古今圖書集成》的出版,又是中國古代印刷史上的大事。乾隆帝譽之為「書城巨觀,人間罕覯」。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我們經常查閱的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圖書集成》。」全書10040卷,5020冊,分裝576函,約1.7億多字,這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類書,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
其三,《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其文淵閣本,據林天人先生統計,收書3471種,79018卷,裝幀成36381冊,匯納為6144函,分插103書架,7.9億餘字,240餘萬葉。是為其時全國圖書之總匯,既利於文獻之保存和流傳,也弊於思想之禁錮與鉗制。
其四,《明實錄》和《清實錄》。《明實錄》記載明16朝史事,共3062卷;《清實錄》記載清十二朝史事,共4545卷,還有滿文本、蒙古文本。兩書系統完整地記載明清544年史事,這在世界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其五,《滿文大藏經》。乾隆時翻譯、雕印,共2535卷,刻板48211塊(珍存至今),96422葉,雙面朱印,總108函。填補了大藏經有漢、藏、蒙文而無滿文之空白。
此外,古代樂器,如唐玄宗時古琴「大唐遺音」等,至為珍貴,精粹滿目。
人是故宮的核心
故宮的核心是人,有皇帝后妃、王公貴族、太監宮女、文臣武將,也有剛節名宦、清廉官吏、濟濟文士和能工巧匠等。可以說,故宮六百年來,其間歷代名人,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同故宮有關係。僅《明史》和《清史稿》所列傳立名之人,數以十萬計。明清兩朝進士共203科,考中進士51624人 ,都是進入皇宮參加殿試而考取的,其中年齡最小者16歲、最大者103歲(均為虛歲)。名人太多,篇幅有限,茲列六例,以窺全豹。
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劇照。
雄才大略之君。永樂帝朱棣是一位雄才大略之君。他奪取皇位後,遷都北京,興建北京城池宮殿;並四向開拓:他派鄭和先後共7次下西洋,如第一次在永樂三年(1405年)至五年(1407年),鄭和「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佔城,以次遍歷諸番國」。
先後歷30餘國。是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他派太監侯顯出使烏斯藏(今西藏),先後「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西藏高僧到京師,西藏繼元之後,歸入明朝版圖。他派陳誠等五使西域,遠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往返一次達3.5萬餘裡。回朝後,「上《使西域記》,所歷凡十七國,山川、風俗、物產,悉備焉」。他派亦失哈,先後八下奴兒幹(黑龍江入海口附近),其中,「永樂九年春,特遣內官亦失哈等,率官軍一千餘人、巨船二十五艘,復至其國,開設奴兒幹都司」。並立永寧寺碑、鐫碑記,宣示了明朝對外興安嶺以南和庫頁島等地的主權。總之,永樂時東、南、西、北四向開拓,大明帝國屹立在亞洲東方,出現萬國來朝的大局面。
勇於諫言之官。如海瑞,先自備棺材,諫言嘉靖皇帝;大理評事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四箴》疏,直指萬曆皇帝。萬曆帝覽疏大怒,召宰輔申時行等於宮,命嚴治雒於仁罪。申時行極力調說,雒於仁未被處死,也未被下獄,而借詞回鄉養老,留下清名傳世。
愈挫愈奮之士。歷史上一些高人,堅定目標,百折不撓,頑強跋涉,愈挫愈奮。如文震孟,今蘇州人,曾祖文徵明,屢試不第,改業書畫,成就不凡。文震孟,自幼聰明,家境又好,還肯用功,就是不順,一連九試,27年全都落榜。但他仍不灰心,十赴會試,考中狀元,年四十九。後官至大學士,入閣預政。但「震孟剛方貞介,有古大臣風,惜三月而斥,未竟其用」。回鄉後病死。
貪佞官宦之尤。在帝制時代,歷朝官宦,不乏佞臣。擇其尤者,列舉嚴嵩。嚴嵩,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回鄉讀書,鈐山十年,長於詩文,頗著清譽。還朝後,官國子監祭酒。查明清國子監祭酒,多學問優醇,亦人品清雅。但嚴嵩為官後,「務為佞悅」,「一意媚上」。嘉靖帝20多年不上朝,嚴嵩日侍左右,獻青詞,巧逢迎,討帝喜歡,不斷升官:侍郎、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加太子太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再加華蓋殿大學士。《明史·嚴嵩傳》載:「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佞臣必貪,物極必反。嚴嵩獨子世蕃被「斬於市,籍其家,黃金可三萬餘兩,白金二百萬餘兩,他珍寶服玩所直又數百萬」。而嚴嵩也落得個「寄食墓舍以死」的悲劇下場。
淡泊名利之臣。如林則徐,生長在崇尚「梅妻鶴子」的淡泊名利之家。「梅妻鶴子」典故出自《宋史·林逋傳》。林逋遠離名韁利索的官場,而在西湖孤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蕩槳西湖,種田吟詩。林則徐之父林賓日畫《梅妻鶴子圖》,以勵淡泊清白之家風。林則徐官廣東禁菸,建言「每年抽粵海關稅」三千萬兩的十分之一,用來購艦炮、建海軍,未被採納。 他抵抗住英軍的侵略卻被流放到新疆伊犁。以「戴罪」之身,帶領兒子,修伊犁、南疆水利,後人稱作「林公渠」,造福至今。他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言志,展示了高尚的精神境界。
電影《林則徐》(1959)劇照。
賢惠良善之後。宮廷后妃女性,也有賢德之人。張氏,出生於河南永城普通人家。她嫁給燕王朱棣的長子朱高熾為妻。朱元璋冊封朱棣為燕王,其長子高熾被冊為世子,張氏也隨之為燕王世子妃。朱棣登極稱帝後,立高熾為太子,張氏則為太子妃。張氏首要處好同公婆的關係,但這不容易,因為公公是永樂皇帝,婆婆娘家父親是右丞相、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張氏「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她以謹守婦道而獲得公婆的喜歡。永樂帝幾次想廢掉太子高熾,因兒媳張氏賢惠而沒有做。永樂帝厭惡高熾太胖,張氏就幫助丈夫「管住嘴、走斷腿」,減肥頗見成效,從而保住了夫君的太子地位。
永樂帝駕崩後,朱高熾繼承皇位,張氏做了皇后。高熾在位不到一年駕崩,兒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德皇帝,張皇后被尊為太后。宣德帝奉太后去謁陵,回程路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張太后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並說:「願殿下食此,知民艱。」 大學士「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得到太后信任,又能忠心輔政。三殿、兩宮、九門城樓等重大工程都是在這個時期告竣的。張太后管教娘家人很嚴,「太后遇外家嚴,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
宣德帝崩,孫朱祁鎮9歲立,朝臣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她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她身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她與政期間,既沒有外戚之害,也沒有宦官之禍,出現被譽為「洪宣之治」的局面。張太皇太后可貴之處在於:「對公婆尊敬孝順,對小叔寬容大度,對丈夫體貼勸慰,對後宮統攝安寧,對兒子教育勖勉,對孫子撐腰輔佐,對大臣信任鼓勵,對娘家規矩嚴格,對百姓愛戴親民,對自己心地良善。」
本文經北京出版社授權節選自《北京文化史》一書。較原文有刪節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原文作者丨閻崇年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羅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