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中國仍是世界增長引擎

2020-12-27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4日報導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2月1日刊登《別擔心,中國會保持增長》一文,作者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經濟放緩不足為怪

文章稱,中國經濟將要出現的崩盤再一次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門觀點。這一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預測,原因是中國經濟在2010年後的持續減速。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超過10%降至2014年的7.3%,2015年則進一步下滑到6.9%,創下25年來的最低紀錄。這是中國在1979年向市場經濟轉型後第一次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經濟減速。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巨大。這種減速通常被歸因為中國內部結構性問題,比如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高債務槓桿、老齡化以及不可持續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容易。如此一來,中國經濟的崩盤被認為不可避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和外匯市場的震蕩進一步強化了對於中國未來所持的悲觀論調。這成了最近的達沃斯會議和其他國際論壇的主導觀點。

文章稱,作為處於轉型期的經濟體,中國的確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過,經濟在2010年後出現的減速其實在很大程度是由於外部及周期性因素。

發展機遇依然巨大

文章稱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2016年到2020年的「十三五」期間,讓經濟每年保持6.5%以上的適度高增長率,從而到2020年讓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由於未來幾年的外部需求可能會出現疲軟,中國能否實現這一增長目標取決於國內需求形勢,其中包括投資和消費。這兩方面都存在良好的機遇。

首先,作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有充足的機會實現工業產能升級。儘管鋼鐵、水泥、玻璃、鋁、造船和其他工業領域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雖然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因工資的不斷上漲已失去了相對的優勢——但它們都屬於中低產業。中國在向中高產業轉變的過程中有許多投資機遇,比如在特種鋼材、精密工具機、先進設備等領域。這樣的投資會帶來高經濟回報。

其次,中國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為了通過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和港口將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連通。然而,像地鐵和汙水處理系統這樣的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投資這些領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經濟效率並產生較高的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

第三,中國亟須投資環保領域。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投資這一領域會帶來高社會回報。

最後,城鎮化。目前,中國約有55%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地區。高收入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通常超過80%。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在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資。

文章稱,在目前經濟放緩之際,中國還有許多好的投資機會,這一點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主要區別。如果發達國家的工業存在過剩產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資機會將非常困難。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整體上是好的。城鎮化已經完成。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拿發達國家的經驗來判斷中國的增長潛力。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領導人說,面對經濟下行,中國運用政策的迴旋餘地比較大。

財政資金仍很充裕

文章稱,除了好的投資機會,中國還有充裕的資金支持投資。

首先,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債務總計不到GDP的60%。在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它們的政府債務已經超過GDP的100%。

中國有充足的財政空間支持一些中意的基礎設施投資。唯一的制約是地方政府從銀行或者影子銀行借短期債務來為過去的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埋單,導致了期限上的不匹配問題。中國財政部最近通過允許地方政府發行長期基礎設施債券置換他們的債務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必要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採用另外一輪擴張性財政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投資。

其次,中國的家庭儲蓄佔GDP的近50%,屬世界最高水平。政府可以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私人投資,包括利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建造基礎設施。

再次,投資需要用外匯從國外進口技術、設備和原材料。中國擁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

文章稱,上面的條件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許多好的投資機會,但當它們遭遇外部衝擊或經濟下行風險時,它們的投資經常受到財政實力不強、私人儲蓄率低以及外匯儲備不足的制約。中國沒有這樣的限制。

增長目標定可實現

文章稱,在擁有上述有利條件的情況下,中國將能夠維持相對較高的投資增長率,而這會帶來就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並將消費增長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這些有利條件在「十三五」期間不會發生變化。即使外部條件沒有改善,出口增長相對較弱,中國仍有能力依靠國內投資和消費增長實現至少6.5%的增長目標。

因為有能力達到增長目標,中國將繼續充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貢獻全球每年增長的大約3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瑞士經濟學家:中國是全球增長引擎
    瑞士經濟學家、前貿易談判代表菲利普·內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   內爾曾在瑞士經濟事務國務秘書處任職,多次參與和歐盟、美國及拉丁美洲國家的貿易談判。
  • ...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訪瑞士經濟學家菲利普·內爾
    新華社日內瓦12月11日電專訪:「中國已成為全球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訪瑞士經濟學家菲利普·內爾新華社記者陳俊俠 徐馳瑞士經濟學家、前貿易談判代表菲利普·內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
  • 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
    中國宏觀經濟先行指標也透露出越來越多經濟企穩的跡象。」路透社指出。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在實際可支配收入強勁增長的支撐下仍保持相對韌性,增速依然在全球經濟版圖中名列前茅。據《紐西蘭先驅報》報導,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網站1月10日公布了「2019列格坦全球繁榮指數」,對全球167個國家和地區的繁榮程度進行量化。
  • 世行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增速2% 世界銀行是幹什麼的以及我國經濟歷史...
    原標題:世行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增速2% 世界銀行是幹什麼的以及我國經濟歷史增速介紹   世行預測中國經濟今年增速2%來源於12月23日發布的2020年12期的《中國經濟簡報》,這一數據和今年在7月份發表的數據1.6%相比有所提升;並且還對於2021年進行了預測,因為我國的消費者信心以及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信心增強、勞動力市場狀況的改善,中國經濟在
  • 世界銀行: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 並未看到危機跡象
    世界銀行表示,隨著各國央行提高借貸利率,美國財政刺激措施的影響開始消退,全球經濟增長將在未來兩年放緩。世界經濟今年將增長3.1%,2019年將增長3%。世界上大約一半的經濟體正在加速增長,這凸顯了經濟增長的廣度。世界銀行(world Bank)表示,隨著世界經濟接近全面產出,貿易和投資增長放緩,金融環境收緊,2020年的增長將進一步放緩。風險傾向於下行,包括全球信貸突然收縮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威脅。
  • 熱點|世行高級經濟學家:經濟特區是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引擎
    作者:[美]曾智華,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原題:《經濟特區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作用和影響》原文刊載於《開放導報》,本文略有刪節,小標題為編輯所加,全文請點擊「閱讀原文」截至2019年10月,中國共有國家級經濟區628個,省級經濟區2053個。如果把各類工業園區(包括地方工業園區)計算在內,將有15000多個工業園區,佔全國GDP的比重超過30%。2013—2017年,國家級經濟區對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一直保持在22.4%以上。因此,從廣義上講,經濟特區在中國經濟和城市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引擎。
  • 灰犀牛還是黑天鵝:中外經濟學家對今年GDP增長的預測?
    2020流年不利,中國GDP的增長速率會是多少?且看經濟學家們的預測如何?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很多經濟學家都給出了預測,正如對於任何「灰犀牛」或是「黑天鵝」事件,總會有悲觀派和樂觀派的分化,經濟學家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中國已成為全球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訪瑞士經濟...
    瑞士經濟學家、前貿易談判代表菲利普·內爾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已成為全球多個行業和經濟部門的增長引擎。  內爾曾在瑞士經濟事務國務秘書處任職,多次參與和歐盟、美國及拉丁美洲國家的貿易談判。
  • 中國銀行世界排名2020 2020世界銀行1000強排名
    7月1日,英國《銀行家》雜誌公布世界銀行1000強排名,中國工商銀行位居榜首。其次是中國建設銀行(第2名)、中國農業銀行(第3名)和中國銀行(第4名)。該排名基於一級資本,此為衡量銀行實力的關鍵指標。世界銀行1000強出爐 世界銀行1000強名單排名
  • 首席經濟學家談疫情衝擊下的中國增長: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3月25日內部視頻會議摘要2020年3月25日晚,由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夏斌主持,連續開了長達三小時的內部視頻會議。會上來自海內外金融機構的二十幾位首席經濟學家,就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對策,暢所欲言,熱烈討論。現根據會議發言摘要如下。
  • 國際組織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投下信任票
    世界銀行更是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至7.9%,對中國發展投下「信任票」,今年中國仍將是帶動全球經濟復甦的主引擎。「中國經濟將實現比預期更為強勁的復甦」「中國經濟持續加快恢復將推動世界經濟復甦」「中國將在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縱觀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的最新經濟展望報告,字裡行間都表露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過去一年中國在應對新冠疫情衝擊時的表現可圈可點,所取得的成績十分亮眼。
  • 經濟觀察:印度成全球經濟增長新引擎?
    英國《金融時報》也發表評論文章稱,由印度次大陸、中南半島和東印度群島組成的三印度地區,最有可能成為將來全球經濟的主要增長引擎,「而且精通科技的印度就在該地區的中心。」當地時間2017年8月15日,印度孟買,印度教教徒在孟買疊人塔慶祝建摩斯達密(Janmashtami),以此紀念印度教克裡希納神的誕生。  全球增長新引擎要轉向印度?可能為時尚早。
  •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世界銀行聯合舉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會
    2020年6月24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與世界銀行以線上視頻直播的形式聯合舉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會,這也是本院新知大講堂第23講。本期主講嘉賓為世界銀行集團前景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Ayhan Kose)博士,財科院劉尚希院長主持本次活動。
  • 著名經濟學家董志龍談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及投資形勢分析
    12月10日,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經濟論壇創始人、中國資本論壇秘書長董志龍出席由中國水利電力物資流通協會主辦2020(首屆)中國大件物流企業家峰會,並發表題為《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及投資形勢分析》的主旨演講。
  • 中國成全球最大引擎,2021經濟預計增7.9%!美國卻「入不敷出」?
    隨著全球各國陸續開啟新冠疫苗接種計劃,IMF、世界銀行等各大權威經濟組織紛紛發布對全球各國復甦後經濟增長情況的預測。這次,中國表現如何呢?據央視新聞1月6日最新報導,世界銀行發布的2021年1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中國2021年預計將繼續蟬聯全球經濟最大引擎,經濟增長幅度或將攀升至7.9%。世行還預測,中國經濟強勁復甦還將帶動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達到7.4%。
  • 經濟學家熱議中國經濟 預測明年恢復正常增長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導向。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預測中國經濟明年恢復正常水平 在峰會「中國經濟的韌性」議題中,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出席並發表了題為「2020年中國與全球經濟總結」的主題演講,分享了其對於今年世界和中國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未來五年的發展以及世界總體形勢發展的看法。
  • 郭同欣: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快,與世界經濟的融合度日益提高,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長,速度繼續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最前列。目前,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 林毅夫:中國經濟可保持8%增長20年
    中國經濟後發優勢潛力依然很大——林毅夫攜「新結構經濟學」亮相北大「按照比較優勢發展經濟,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維持幾十年的高速增長。未來中國的後發優勢潛力仍然很大,中國經濟至少還可以保持20年8%左右的增長。」
  • 國外:中國為何要隱藏實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增長高於6.9
    2018年,中國的2017年經濟增長速度也出爐了,6.9%的增長率超過了預期!外界普遍看好中國經濟,也打破了所謂「經濟奔潰論」。   而中國的經濟增速也成了國際熱點,這不,國外網友問:中國為什麼要隱藏實力呢?經濟增長又是6.9%!為什麼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經濟增要高於官方數字呢?我們來看看國外網友的答案!
  • 名詞解釋:世界銀行
    批評  雖然全世界許多貧窮的政府依靠世界銀行來資助它們的發展計劃,世界銀行常常受到大公司「新殖民主義」全球化的反對者的批評。這些反全球化人士也是世界銀行最主要的批評者,他們批評世界銀行使用各種結構性調整措施削弱受貸國家政府的主權、追求經濟自由主義和削弱國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