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始於相互吸引。
所謂一見鍾情,所謂情投意,相見,所謂一見如故,其實說的就是相互吸引。
被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我們都很容易因為一個人的相貌、談吐、才華、財富亦或其他被吸引,有時候,更是簡單到只需要一個照面。
而不難發現,相互吸引似乎有三個重要的要素:
一為距離;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其他情況一致,距離更近的兩人,更容易互相吸引。
二為相似度;在物理學的磁場中,我們說「異性相吸,同性相斥」,而在人際交往中,卻更講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兩人的相似度,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性格品行,越相似,越能互相吸引。
三為熟悉度;我們更願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與熟悉的人交往,是足夠放鬆的,這也是相互吸引的前提。
但需要注意的是,吸引,並不代表親密關係建立的唯一前提。
因為很多可以讓你被吸引的要素是可以偽裝的,一些不懷善意者,一些另有所圖者,可以輕鬆偽裝成你喜歡的樣子。這很容易理解。
所以,決定親密關係能否建立的依據,還需看向對方的「更深處」,甚至看向對方的「最低處」。
在電視劇《知否》中有一句臺詞說,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話說,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任何的親密關係,都是這樣,所以要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一定要儘可能的熟悉對方,被吸引所帶來的光環背後,還有一些未被看見的,比如品行,比如三觀。
依賴與獨立,親密關係中的「黏性」和「界限」。
臺灣某個大米品牌的廣告詞中有一句話: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這句話是說,煮出來的米飯黏度適中,口感很好。而我們同樣可以用這句話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伴侶、親子之類的親密關係。
「黏」這個詞,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反感,這個字很有畫面感,膠著的液體,粘在手上,甩不掉,也不容易清理,給人極不利落的累贅感,往往那種手感,也讓人極為可怕,甚至噁心。
而回到親密關係上,親密兩個字決定了這段關係註定會有「黏性」,我們不會再期待那種完全疏鬆的關係,這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沒有存在感。我們似乎又極為需要這樣有「黏性」的關係,這種「黏性」,我把它具象為我們對彼此的某種需要、或者某種寄託,這種需要或寄託,就是依賴。
好的親密關係需要被依賴,也需要被需要。
這句話有點拗口,但不難理解。
就像夫妻之間,我們好像誰也無法替代對方的角色,更不能一個人包攬所有的事情,就像女人既能掙錢養家,又能包攬家務,還能養育子女供養公婆,那還需要男人幹什麼?
前段時間二刷《請回答1988》,有這樣幾個情節:
正煥的媽媽美蘭要回娘家幾天,臨走之前,她事無巨細的向父子三人交代事情,包括做飯、洗衣甚至連什麼時候該換煤炭都交代的很清楚,最後還是極不放心的離開了,她甚至說,三個男人離開她,一定就沒辦法生活了。
果不其然,她一離開,三個男人便放飛自我,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就在美蘭回來當天,父子三人便以極其快的速度整理家務,很快家裡一切整潔如初,三人沾沾自喜,很自豪的告訴美蘭,就算沒有她,他們一樣可以過的很好。美蘭看著家裡的一切,非常的失落,鬱鬱寡歡,情緒低沉,父子三人很是不解。
正煥向朋友東龍說起這件事情,東龍便支了個招,於是正煥在哥哥煮拉麵的時候故意把他的手燙傷,在爸爸換煤炭的時候故意弄碎煤炭,美蘭一邊嘟囔一邊在家裡來來回回的奔忙,心情也變好了。
美蘭不開心真正的原因便是她突然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離開她,父子三人還是可以很安穩的生活下去,她其實不那麼被需要,這種可有可無的感覺才是最讓人失落的。
有一條情感定律,叫做「需要和被需要」。
婚姻中,夫妻彼此之間感覺到被對方需要,這種感覺越強烈,感情越牢固,越不容易分離,婚姻也就越幸福。
而任何親密關係,都是如此。
工作之中,你需要信任的合作夥伴;生活之中,你需要親密的朋友;你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關懷,這種依賴,往往是我們滿足自己心理需求和現實需求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彌補了我們自身的軟弱、局限和無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整和滋養。
當然,依賴也不總是好的,正如前所說,它有一個界限,米飯太黏,難以入口,關係太黏,讓人生煩。
而太過依賴,就意味著你對這段親密關係有了過高的期待,期待過高,便註定會失望,失望太多,關係就面臨裂痕,這是一個死胡同。
還需要知道的是,對別人太過依賴,會讓我們自己失去「核心競爭力」,說的狠一些就是,我們會逐漸「無能」。
這或許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說,親密關係需要適度依賴,而在這之外,還需要彼此獨立。
所謂獨立,是在為依賴設上一個界限,同時,也加了一道保險,什麼意思呢,在某種需要無法通過依賴對方來達成時,我們仍可以通過自己來完成。
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歌頌獨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近些年來結婚率越來越低,離婚率逐年攀高,部分地區的離婚率甚至接近一半,看上去,人們對婚姻的需求越來越小,似乎也可以理解為,只要足夠獨立,我們就可以完全不用依賴任何人。
房子自己買,飯自己做,錢自己賺,一個人休閒娛樂也能自由自在,除了孩子不能自己生,還有什麼不能自己做?
獨立所帶來的好處確實很多,自由、舒適、最重要的,還有安全感。
越是獨立,就越對關係中的情感需求就越小。越是獨立,對關係中的現實需求就越小。
這時候,不光是親密關係,是任何人的所做作為,對他的影響就越小。
因此,一個人越是獨立,他活得也就越是瀟灑,在情感關係中,一個人越是獨立,就越不容易被拋棄。
誠然如此,但發現了嗎?獨立的前提,是經濟獨立,是富裕,是足夠的能力和資本,這種獨立,門檻不低。
而獨立的壞處也顯而易見,是孤獨。
長期的獨立,帶來的結果是你只善於與自己打交道,而沒辦法融入其他關係,你的世界裡只有你和你的事,沒有他人。
當然,有人說,沒關係,反正也不太需要。
但是,仔細一想,其實沒有人能在所有方面所有時候都獨立,而最關鍵的是,很多時候也沒有必要非要獨立。
相比古代農耕社會,我們現代人學會了分工與合作,對於那些獨立者,在當今這個便捷的科技社會,可以用錢辦到很多事情,在其他方面仍可以獨善其身,但在情感訴求上,必然也不能免俗。
在面對情感問題上,不管是傾訴、排解、或是撫慰,這都是建立在彼此付出真心的情況下,而真心,金錢是買不來的。
儘管獨立,但也需要依賴,這是給了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節省了我們很多力氣。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你強大的時候供別人依賴,別人強大的時候也可以供你依賴,你有獨立能力的地方別人恰好需要依賴,你依賴的時候他恰好有獨立能力。如此你們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心理聯盟,一段非常理想的親密關係。
在這樣的關係中,沒有誰是一直都在「被依賴」的狀態,沒有誰一直處於「滿負荷」的狀態,都有鬆氣的時候,都有放空的機會,不管是對機器,還是對人,這都是有益無害的。
所以,依賴與獨立,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都不可或缺,他們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稱之為合作,而合作,也就意味著在這段親密關係,雙方都有了共同參與感。
而最後,親密關係離不開磨合。
前面說到,依賴過度,讓人失望,獨立過度,讓人疲憊,這種極端情況,在不同的關係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顯然,當兩種極限中間的縫隙不夠寬時,並不利於一段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此,便需要磨合,所謂磨合,就意味著衝突,意味著憤怒與失望,這其實是在相互尋找並調節獨立與依賴的極限。
這種調節,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
簡單說,你獨立久了,會覺得疲憊不堪,不管是現實,還是心理上,或許遭遇壓力、挫折、孤獨、自我懷疑,這時候你就要嘗試,找個人去依賴,這是在尋找自己獨立的極限。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你覺得憤怒、失望和不公,那你就要試著學習獨立,並在衝突中降低自己的期待,這是在尋找對方「被依賴」的極限,同時調節自己獨立的邊界。
不難發現,不止於戀愛或者伴侶關係,其實這種磨合存在於任何的關係中,而且必須存在。
但是,磨合併不意味著只是磕絆,而是磕絆後的接納與包容,甚至妥協和犧牲,而且,這是相互的,別人砍掉一個稜,你磨掉一個角,雙方變得越來越契合,關係也自然越來越牢固。
而在這樣的磨合過後,依賴和獨立兩種極限的中間,會越來越寬,而雙方在這段關係中的自由度、安全感都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所以回頭再看,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其實,最大的挑戰都來自於人,不管是依賴或獨立,還是相互磨合,我們所要做的,不過是雙方在出於珍惜這段關係的基礎上,共同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