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四要素:相互吸引,適度依賴,保持獨立,敢於磨合!

2021-01-15 沐陽說

親密關係始於相互吸引。

所謂一見鍾情,所謂情投意,相見,所謂一見如故,其實說的就是相互吸引。

被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我們都很容易因為一個人的相貌、談吐、才華、財富亦或其他被吸引,有時候,更是簡單到只需要一個照面。

而不難發現,相互吸引似乎有三個重要的要素:

一為距離;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其他情況一致,距離更近的兩人,更容易互相吸引。

二為相似度;在物理學的磁場中,我們說「異性相吸,同性相斥」,而在人際交往中,卻更講究「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兩人的相似度,不管是生活習慣,還是性格品行,越相似,越能互相吸引。

三為熟悉度;我們更願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與熟悉的人交往,是足夠放鬆的,這也是相互吸引的前提。

但需要注意的是,吸引,並不代表親密關係建立的唯一前提。

因為很多可以讓你被吸引的要素是可以偽裝的,一些不懷善意者,一些另有所圖者,可以輕鬆偽裝成你喜歡的樣子。這很容易理解。

所以,決定親密關係能否建立的依據,還需看向對方的「更深處」,甚至看向對方的「最低處」。

在電視劇《知否》中有一句臺詞說,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話說,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任何的親密關係,都是這樣,所以要開始一段親密關係,一定要儘可能的熟悉對方,被吸引所帶來的光環背後,還有一些未被看見的,比如品行,比如三觀。

依賴與獨立,親密關係中的「黏性」和「界限」。

臺灣某個大米品牌的廣告詞中有一句話: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這句話是說,煮出來的米飯黏度適中,口感很好。而我們同樣可以用這句話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尤其是伴侶、親子之類的親密關係。

「黏」這個詞,其實很容易讓人產生反感,這個字很有畫面感,膠著的液體,粘在手上,甩不掉,也不容易清理,給人極不利落的累贅感,往往那種手感,也讓人極為可怕,甚至噁心。

而回到親密關係上,親密兩個字決定了這段關係註定會有「黏性」,我們不會再期待那種完全疏鬆的關係,這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沒有存在感。我們似乎又極為需要這樣有「黏性」的關係,這種「黏性」,我把它具象為我們對彼此的某種需要、或者某種寄託,這種需要或寄託,就是依賴。

好的親密關係需要被依賴,也需要被需要。

這句話有點拗口,但不難理解。

就像夫妻之間,我們好像誰也無法替代對方的角色,更不能一個人包攬所有的事情,就像女人既能掙錢養家,又能包攬家務,還能養育子女供養公婆,那還需要男人幹什麼?

前段時間二刷《請回答1988》,有這樣幾個情節:

正煥的媽媽美蘭要回娘家幾天,臨走之前,她事無巨細的向父子三人交代事情,包括做飯、洗衣甚至連什麼時候該換煤炭都交代的很清楚,最後還是極不放心的離開了,她甚至說,三個男人離開她,一定就沒辦法生活了。

果不其然,她一離開,三個男人便放飛自我,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就在美蘭回來當天,父子三人便以極其快的速度整理家務,很快家裡一切整潔如初,三人沾沾自喜,很自豪的告訴美蘭,就算沒有她,他們一樣可以過的很好。美蘭看著家裡的一切,非常的失落,鬱鬱寡歡,情緒低沉,父子三人很是不解。

正煥向朋友東龍說起這件事情,東龍便支了個招,於是正煥在哥哥煮拉麵的時候故意把他的手燙傷,在爸爸換煤炭的時候故意弄碎煤炭,美蘭一邊嘟囔一邊在家裡來來回回的奔忙,心情也變好了。

美蘭不開心真正的原因便是她突然覺得自己在家裡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重要,離開她,父子三人還是可以很安穩的生活下去,她其實不那麼被需要,這種可有可無的感覺才是最讓人失落的。

有一條情感定律,叫做「需要和被需要」。

婚姻中,夫妻彼此之間感覺到被對方需要,這種感覺越強烈,感情越牢固,越不容易分離,婚姻也就越幸福。

而任何親密關係,都是如此。

工作之中,你需要信任的合作夥伴;生活之中,你需要親密的朋友;你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關懷,這種依賴,往往是我們滿足自己心理需求和現實需求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彌補了我們自身的軟弱、局限和無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完整和滋養。

當然,依賴也不總是好的,正如前所說,它有一個界限,米飯太黏,難以入口,關係太黏,讓人生煩。

而太過依賴,就意味著你對這段親密關係有了過高的期待,期待過高,便註定會失望,失望太多,關係就面臨裂痕,這是一個死胡同。

還需要知道的是,對別人太過依賴,會讓我們自己失去「核心競爭力」,說的狠一些就是,我們會逐漸「無能」。

這或許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們說,親密關係需要適度依賴,而在這之外,還需要彼此獨立。

所謂獨立,是在為依賴設上一個界限,同時,也加了一道保險,什麼意思呢,在某種需要無法通過依賴對方來達成時,我們仍可以通過自己來完成。

這個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歌頌獨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近些年來結婚率越來越低,離婚率逐年攀高,部分地區的離婚率甚至接近一半,看上去,人們對婚姻的需求越來越小,似乎也可以理解為,只要足夠獨立,我們就可以完全不用依賴任何人。

房子自己買,飯自己做,錢自己賺,一個人休閒娛樂也能自由自在,除了孩子不能自己生,還有什麼不能自己做?

獨立所帶來的好處確實很多,自由、舒適、最重要的,還有安全感。

越是獨立,就越對關係中的情感需求就越小。越是獨立,對關係中的現實需求就越小。

這時候,不光是親密關係,是任何人的所做作為,對他的影響就越小。

因此,一個人越是獨立,他活得也就越是瀟灑,在情感關係中,一個人越是獨立,就越不容易被拋棄。

誠然如此,但發現了嗎?獨立的前提,是經濟獨立,是富裕,是足夠的能力和資本,這種獨立,門檻不低。

而獨立的壞處也顯而易見,是孤獨。

長期的獨立,帶來的結果是你只善於與自己打交道,而沒辦法融入其他關係,你的世界裡只有你和你的事,沒有他人。

當然,有人說,沒關係,反正也不太需要。

但是,仔細一想,其實沒有人能在所有方面所有時候都獨立,而最關鍵的是,很多時候也沒有必要非要獨立。

相比古代農耕社會,我們現代人學會了分工與合作,對於那些獨立者,在當今這個便捷的科技社會,可以用錢辦到很多事情,在其他方面仍可以獨善其身,但在情感訴求上,必然也不能免俗。

在面對情感問題上,不管是傾訴、排解、或是撫慰,這都是建立在彼此付出真心的情況下,而真心,金錢是買不來的。

儘管獨立,但也需要依賴,這是給了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節省了我們很多力氣。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你強大的時候供別人依賴,別人強大的時候也可以供你依賴,你有獨立能力的地方別人恰好需要依賴,你依賴的時候他恰好有獨立能力。如此你們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心理聯盟,一段非常理想的親密關係。

在這樣的關係中,沒有誰是一直都在「被依賴」的狀態,沒有誰一直處於「滿負荷」的狀態,都有鬆氣的時候,都有放空的機會,不管是對機器,還是對人,這都是有益無害的。

所以,依賴與獨立,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都不可或缺,他們建立起一種動態的平衡,這種平衡稱之為合作,而合作,也就意味著在這段親密關係,雙方都有了共同參與感。

而最後,親密關係離不開磨合。

前面說到,依賴過度,讓人失望,獨立過度,讓人疲憊,這種極端情況,在不同的關係中,並沒有明確的界定,顯然,當兩種極限中間的縫隙不夠寬時,並不利於一段親密關係的建立。

因此,便需要磨合,所謂磨合,就意味著衝突,意味著憤怒與失望,這其實是在相互尋找並調節獨立與依賴的極限。

這種調節,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對方。

簡單說,你獨立久了,會覺得疲憊不堪,不管是現實,還是心理上,或許遭遇壓力、挫折、孤獨、自我懷疑,這時候你就要嘗試,找個人去依賴,這是在尋找自己獨立的極限。

如果你在一段關係中,你覺得憤怒、失望和不公,那你就要試著學習獨立,並在衝突中降低自己的期待,這是在尋找對方「被依賴」的極限,同時調節自己獨立的邊界。

不難發現,不止於戀愛或者伴侶關係,其實這種磨合存在於任何的關係中,而且必須存在。

但是,磨合併不意味著只是磕絆,而是磕絆後的接納與包容,甚至妥協和犧牲,而且,這是相互的,別人砍掉一個稜,你磨掉一個角,雙方變得越來越契合,關係也自然越來越牢固。

而在這樣的磨合過後,依賴和獨立兩種極限的中間,會越來越寬,而雙方在這段關係中的自由度、安全感都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所以回頭再看,在長期的親密關係中,其實,最大的挑戰都來自於人,不管是依賴或獨立,還是相互磨合,我們所要做的,不過是雙方在出於珍惜這段關係的基礎上,共同做出努力。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的三要素,「依賴,獨立與衝突」
    假裝的獨立就會讓他非常累。硬撐起來的獨立,不是真正的獨立,這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的、不現實的。然而獨立的壞處就是孤獨。那一刻,你只跟自己有關係,無法跟別人產生關係。你的世界裡只有你和你的事,沒有他人。最安全的關係,一定也是最孤獨的。不產生依賴,就不會被拋棄。3獨立固然很好,但其實沒有人能在所有方面所有時候都獨立。
  • 《親密關係》專欄:05 相互依賴
    結果-CL=滿意度1.3 人際關係的替代收益相互依賴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假設是滿意度並不是唯一的,甚至也不是決定親密關係持續與否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第二個標準即替代的比較水平CLalt(comparison level for alternate),來確定我們在其他的親密關係中是否會更好,CLalt
  • 好的婚姻:彼此相依,又相互獨立
    真正好的愛情和婚姻,就應該是這個樣子,既保持親密,但同時又彼此獨立。就像致橡樹中寫到,我們彼此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同分享霧靄,流嵐,霓虹仿佛永遠分離,但又終身相依,這大概就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我一直都渴望這樣的婚姻和愛情,就是彼此有共同的目標,但是彼此又相互獨立,朝著自己的足跡去前進,彼此共同努力改變自我,變成更好的自己。
  • 同居之後關係越來越差?維持親密關係的四個做法
    「同居」是一個獨立與親密調和的歷程,同居生活是磨練我們與愛人親密互動的同時怎麼樣才能幫助自己在同居時,能覺察自己的退化,維持健康的親密關係呢?在下廚這點上,男友可能投射「未曾擁有母親」的議題,而小美則是「不能達成父親期待」的壓力,雙方因為彼此卡住的早年議題,無法健康溝通與調整,造成關係巨大壓力。四、學習「拒絕」與消化「失望」若能覺察到自己對另一半過分的「期待」和「依賴」,更困難的下一步是學會「拒絕」對方,以及消化對方帶給自己的「失望」。
  • 相互吸引的七個要素
    相互吸引的七個要素文 / 跟風說話的人三大因素:距離、相似度、熟悉度距離,假設其他情況一致,空間上相近的人,例如同桌,更可能會被吸引,並開始一段浪漫的愛情,距離越近越會被對方吸引,離得越遠,可能性則越小。
  • 親密關係: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7個要素
    與普遍的看法相反,親密關係不是在一段關係中可以立即獲得的,它也不是長期停滯不前的。親密是一種不斷建立和發展的關係,也是一段感情擁有的東西,它或多或少的依賴於情侶之間實際付出的努力。不過親密本身並不是一個容易理解的概念,本身有很大的深度,很多人還在努力去發掘。這是有原因的,如果沒有首先建立牢固的親密關係基礎,一段關係可能會很難繼續生存或發展下去。
  • 親密關係解讀之第二篇:教你走出孤獨,跨出親密關係第一步
    當然,獎賞不是親密關係的唯一要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個性決定了吸引力還受到其它法則的影響或限制因為離得近就意味著可能常碰面、常交談,相互吸引的概率自然就會隨之大大增加,可見,熟不但能生巧,還能生好感,心理學將這個特徵稱之為「曝光效應」。
  • 親密關係裡,最重要的是什麼?
    讓我簡單地談談我認為在男女關係中不可或缺的一些概念和認識1、吸引才是維繫關係的核心許多男孩在追女孩時犯了一個大錯誤。3、不要失去你的獨立性,學會適度地依賴它在一段關係中,最難的是在獨立和親密之間找到平衡。
  • 如何判斷兩人的關係是否相互依賴
    健康的關係需要親密和自主、給予和接受、自我和他人之間的微妙平衡。當我們艱難地走在這條精緻的鋼絲上時,我們可能不太像優雅的雜技演員,而更像是隨意地左右搖擺的鐘擺。當我反思自己的浪漫之旅時,我注意到一個趨勢:我與過去的伴侶非常親近,完全沉浸在他們之中,然後從相互依賴的陰霾中走出,恐懼和自我遺棄。「不要了!「我發誓。「我寧願一個人也不願在一段感情中迷失自己!」
  • 幸福的親密關係其實是需要管理的,以下七個要素很重要
    問:怎麼樣每天才能收到優質的文章呢答:點擊右上角 關注 每天可以收到更多精彩的內容不同於沒有規劃,沒有任其發展的隨機關係,幸福的親密關係其實是需要管理的,以下七個要素很重要。1.共識。在建立深厚親密的關係時,我們會分享很多個人信息,但在與他人分享這些信息時,我們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當然,信息量可能因人而異。一般來說,女性傾向於與朋友和伴侶分享更多的私人信息,而男性通常會給伴侶留下更多的私人話題。然而,在與親密夥伴的健康關係中,我們在分享後確實感到安全,並分享我們最深的夢想、願望、恐懼、過去的歷史、創傷和未來的目標。總的來說,這是一個互利漸進的過程。
  • 《完美關係》從譚新凱和衛哲的較量中讀懂牢固愛情的三大要素
    昨日《完美關係》正式收官,四對CP各自有了不同的結局。也只有打折CP最後迎來了圓滿的結果。衛哲當時已經是業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行業大佬都想將之收入麾下的一名獨立公關人。獨立公關人相當於一個人就可以支撐的公司,因此在公關行業無論能力還是人脈譚新凱都比不上衛哲。
  • 真正強大的人,有獨立的世界,和他人保持適度的距離
    真正強大的人,有獨立的世界,和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一個人若能在集體意識中,發展出自己的獨立意識,也就新成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這才是強大的開始。 普通人聽風就是雨,流言止於智者。因為智者有獨立的世界,他們獨立思考,不會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法和自己不同,而跟隨大流。在人群中,一個人能保持獨立思考,是非常艱難的。因為,身邊人會不停地勸說你,左右你,拉扯你。
  • 愛情三要素——激情、親密、承諾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愛情理論——愛情三角形理論。他的理論認為,構成愛的要素有三種,他把這些要素形象地比作三角形的三個邊,這三個要素分別是: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包括強烈的情感表現,由於他人的強有力的吸引,對他人產生強烈的、著迷的想法。許多人感到有與對方形影不離、朝夕相處、談話和做愛的持續的欲望,在激情關係中的人們常常感到全身心地投入,有時導致不計後果的行為。
  • 羅蘭《親密關係》讀書筆記
    本書遵循由淺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認知規律,論述了親密關係的基礎、活動形態、類型、矛盾和修復等內容,讀完本書,你將對人際吸引、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溝通、性愛、依戀、擇偶、嫉妒、出軌、家暴等親密關係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認識。第一章:人際關係的構成1.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且與他人的關係還是我們生活的中心內容。
  • 沒有親密關係不能稱之為愛情
    社會學把愛視為一種關係。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說:關係意味著與另一個人的親近而持久的情感維繫。弗洛姆認為,愛不僅僅是與他人建立關係,還是一種態度、一種思想。愛上一個人就意味著產生了一種思想,並且它一經形成,便十分穩定。
  • 在親密關係中,敢於吵架才是「真愛」
    」這說明,在親密關係中,情侶之間有些矛盾、衝突或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在某種意義上,沒有吵過架的情侶反倒是不正常的,因為那意味著彼此並不了解,或早已無話可說。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吵架對情侶之間感情的益處。
  • 在親密關係中,不妨做個「高級」的人
    他之所以這樣說,想表達的是,他願意在親密關係裡是那個先覺察、先懂得、先理解自己和對方的人,願意積極採取方式溝通,主動地擔負起責任。也願意讓親密關係變得更好,而去學習更多相關的知識,願意看到人與人之間關係更深層的含義,願意與對方一起探索行為背後的心理模式。那麼,你願意成為親密關係中那個「高級「的人嗎?
  • 親疏有度,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怎樣保持舒適和平衡?
    本文就來探討一下,怎麼在親密關係中把握好親密與疏遠的合理尺度,讓你的愛不至於把對方「溺死」,避免對方逃離你甚至怨恨你。讓我們告別傷害,走向愛。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需要兩人很親近,但是也應當有合理的距離感。如果兩人之間完全沒有了距離,就沒有了自我,就跟嬰兒和父母之間那樣,屬於典型的「未分化」狀態(關於分化,我會在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只有在親疏達到一個讓人舒適的程度,雙方才會既能源源不斷地從關係中汲取養分,又能保持自我、獨立自主,達到親密感和距離感的平衡。
  • 最舒服的愛,是保持獨立,也保持依賴
    她的愛是火熱的,是粘膩的,是過度依賴的。愛情的新鮮盡頭過去,伏倫斯基歸於平靜,他看安娜的眼神不再火熱,無法感受到愛的安娜陷入焦灼,她想到了死亡,回歸到與伏倫斯基見面的那一天。人本主義心理學大師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與接納。太過於強勢的愛情令人疲憊,而太過於依賴的愛情容易厭倦,愛最舒服的狀態是保持獨立,也保持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