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日常的生活狀態中,無悲無喜、無憂無懼,仿佛超越了頭腦思維而存在,遇人遇事隨機而動、順勢而為,從不糾結,也不會有所期盼。不用刻意做事,也沒有想要去的別處,時間仿佛不存在,只是感到身心泰然,似乎能包容世間的一切。即使很忙碌地面對許多事務,但卻沒有壓力沉重的感覺,只是實事求是做好眼前的事,而不管結果如何。在大庭廣眾之下,能安靜地調控自己的內心,不讓它隨著環境的噪雜而煩躁,還能夠把所有的煩惱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放到一邊。總之,這是一種美好的生命狀態。
而現實中的很多人,心情往往像天空的浮雲一般,時晴時陰,無法捉摸控制。時常沉浸在各種想像的情境裡,儘管感到精神恍惚、神不守舍,但是卻無法擺脫,如同迷戀菸酒、色情、遊戲一樣。即使知道那樣不好、那樣是有害的,但是,一旦離開這種熟悉的感覺又會無所適從。不如此又能怎樣?不做這個又能去做什麼?心之牢籠雖然不好,但是總好過未知的不著邊際。然而這種渾渾噩噩的感覺持續的時間久了,感到無盡的空虛包圍著自己、甚為壓抑,又會想著衝出去,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這其實就是強化,對於好習慣是如此,對於「溫水煮青蛙」式的生活狀態亦是如此。所以,不好的狀態甚至是惡習其實是人們在一次次妥協和忽視中不斷得到強化,並最終訓練而成的。
人為什麼會「不在當下」?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跟人是否聰明、有能力,或接受過高等教育、從事什麼職業等等關係不大。相反,這些因素往往可能成為活在當下的障礙。因為某些方面的優越感可能會讓人迷失生命的意義,而陷入利益攫取的快感中。無數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心性不提升,一切的財富和成果都不過是浮雲,遲早會積多而塌。以名利權情驅動的人生,其本質上是對自我的逃避,是利用頭腦對外物追逐的刺激感,掩蓋內在對當下的匱乏感。而這樣做的原因,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由於生活資料的匱乏而衍生出追逐和積蓄外物的本能需求。然而在解決溫飽問題以後,這種需求則演變成過度膨脹的欲求。
由於本能屬於信息層面,必須運用智慧,熟練、巧妙地調控和轉化心意。而如果使用蠻力,只會使它更加狂暴和煩躁。《大學》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意思是人在憤怒、恐懼、有所喜好、逸樂、憂患的時候,就不能和諧自處以及待人接物。在這種狀態下,感官不能有效獲取信息,頭腦也不能正確的分析和處理問題。因此,修身的關鍵就在於不使自己處於極端的情緒狀態。而是要將自己的意識從虛無縹緲的未來和愛恨情仇的過去收回到此時此地,用感官充分感受當下所有的聲音,溫度,氣味,顏色,觸覺等等一切東西,讓自己心無掛礙。如同結婚誓言中說的那樣,無論疾病還是健康,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或任何其他理由,都能無條件的愛自己、照顧自己、尊重自己、接納自己,永遠對自己忠貞不渝直至生命盡頭。只有在如此的身心狀態下,人才不會背離自己,進而逃避當下。因此,「活在當下」的前提就是「正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