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舒服的關係,是三觀一致

2020-08-28 富書

文|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

現代社會,每個人都不是信息的孤島,都要與人發生連結和聯繫。

人與人之間,相處舒服,成了關係長久的重要因素;每個人都希望感情天長地久,三觀一致非常重要。

不要與三觀不同的人爭辯

電視劇《二十不惑》裡,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姜小果好心借給王薇300元錢救急, 結果,當小果去找王薇還錢時,她卻變了臉,改口說這次的錢要為面試買衣服、買鞋子,沒錢還。

王薇還大言不慚地指責:你們這些一出生家裡就有錢、就穿著名牌服裝的人,讓我一次怎麼了?你還有沒有同情心?

明明是王薇借錢不還,她卻惡人先告狀,引來路人對姜小果指指點點。

本來是一腔善意拋灑出去,卻被人道德綁架,任誰也會覺得委屈。

對此,小果卻沒有多言糾纏,只是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三百塊錢也是我的錢啊!還錢!並決定從此與此人絕交。

因為本就不是一路人,你認為「我窮我有理」,我認為「拿回我應得的不丟人」;你認為金錢最重要,我認為情理更可貴。

人與人相處就是這樣,道不同,無需爭辯。

孔子的老家曲阜流傳著一個《三季人》的故事:

有個人請教孔子的學生: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認為有「春夏秋冬四季」,客人卻堅持認為「一年有三季」。

兩人爭執不下,決定去找孔子做裁決。

孔子聽到他們敘述後,卻順著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客人心滿意足地走了。

孔子對疑惑的學生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生秋死,沒見過冬天。就算你講再多,他也不知道有冬季。

生活中,總免不了碰到三觀不同的「三季人」。

我們往往想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可事實上,不懂你的人,你再多解釋、辯駁,也得不到對方的信賴和青睞。

三觀不同,與其強融,不如不爭不辨,趁早遠離。

舒適的關係,一定是三觀相同

知乎上有個提問:什麼是三觀一致?

網友英特納雄耐爾的回答中,有一句話很有道理:

三觀一致,大概就是看待問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相同;或者就算不同也會彼此尊重接受的一種感情吧。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為世人傳為佳話: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音樂家,鍾子期是一名普通的打柴人 ,二人卻因《高山》、《流水》二曲心靈相通,結拜為生死之交。

高山聳立,山邊避雨;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伯牙撫琴,子期神往,沉浸其中以至二人都忘記了時間流逝。

雖然二人身份相差懸殊,卻因三觀契合、興趣相投而相處愉悅舒適。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鍾曉琴與老公陳嶼,從離婚到復婚,也是經歷了從三觀不同,到互相尊重和接納彼此的心路歷程。

鍾曉芹喜歡貓,陳嶼愛養魚;鍾曉芹愛浪漫,陳嶼不善言辭;鍾曉芹感性,陳嶼理性。

鍾曉芹是生活在溫室裡花朵,凡事需要依賴別人;陳嶼帶著原生家庭的傷,結婚就想圖過日子省事兒。

倆人都希望在婚姻中「避風」,卻沒有人願意做彼此的「港灣」。

喜好性格如此差異巨大、南轅北轍的人最後竟然復婚了,是因為重新審視兩人關係後,對彼此的尊重和接納。

鍾曉芹意識到原來忽視了陳嶼默默的「好」;陳嶼慢慢學會溝通,尊重鍾曉芹的意見。

二人暖心複合的對話:

鍾曉芹:你過來幹嘛?

陳嶼:接你回家,從今天起,我要把你喜歡的一切都帶給你!

《論語》有言:君子和而不同。

雖然二人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依舊會存在不同,但是卻可以尊重和接納,這也是三觀一致的一種表現。

好的圈子,可以強融

電視劇《三十而已》已經大結局了。

三個女主角中,最出人意料也最不可預測的,是王漫妮。

漫妮在被梁正賢傷害後,回到家鄉小鎮,但適應不了小鎮生活,重新回到上海打拼,最後,竟然跑到國外讀書去了。

漫妮在重回上海後,歷盡艱辛掙到了十萬塊錢,並且心儀的職位唾手可得。

在這種情況下,放棄不錯的職位,用十萬塊錢出國讀書,這種選擇看起來不划算,但卻明智。

對王漫妮來說,出國見世面以後,她對世界的認知會不一樣,視野會更開闊;出國深造,可以幫助她融入新的圈子。

一路走來,王漫妮其實很勇敢,一直在融入不同的圈子,也一直在變好。

有人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但是,自己喜歡的圈子,一定要努力去融入。因為進入一個新圈子,本身就意味著成長。

在網上看到某知名媒體作者的分享:

她去參加某知名作家的籤售會,備受打擊。面對同行的時尚精緻、侃侃而談;她卻只會寫作,外形土得掉渣,拍照時都不知道手放在哪裡。

當場她恨不得會「隱身術」,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她心裡清楚:未來自己也要做籤售會,這個圈子她一定要融進去。

接下來,她花了三年的時間,報演講課、學習形象設計、請專業設計師塑造形象、到處做公開演講……不斷地鍛鍊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她融入了新的圈子。

籤售會上,和人見面不再覺得膽怯,不打草稿也能隨時在臺上講話,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有了一群志同道合、旗鼓相當的小夥伴。

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人的認知也在不斷升級,隨之而來的就是圈子的迭代。

自己喜歡的圈子,意味著那裡有你想過的生活,有你想成為的人,有三觀一致的同路人。

好的圈子,一定要鼓勵自己努力融入。

與三觀一致的人同行,遇到更好的自己

《詩經》有言:「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人生海海,走著走著,才發現,不是不是所有人都會懂得我們,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們解釋。

俗話說,人心難測、眾口難調。

一個內心篤定、忠於自我的人始終明白,對於三觀不一致的人,不必爭論,更無需多言;最舒服的關係中,往往我們更可以坦坦蕩蕩、大大方方地做好自己。

與三觀一致的人相處,才能在關係中如魚得水、舒服舒心、最終遇見更好的自己,成就彼此。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素材營學員,富小書的人,二胎職場媽媽,溫暖的中年少女,用文字治癒你我,以知識反哺育兒,本文首發富小書,你身邊最好的閨蜜,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最舒服的關係,是三觀一致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什麼關係才是最舒服的?三觀一致。
  • 成年人最舒服的關係,三觀一致
    對於一段關係來說,三觀是基礎。地基不好,再冠冕堂皇的建築,也只是空中樓閣,不會長久。同伴的小夥伴也不要太浮誇,只能大概說還不錯,適合你,然後我們再來諮詢老闆價格,老闆出價一般都不會便宜,然後我們再砍價,最後在價格中掙扎,或者夥伴們先看,在一起砍價,這真的需要三觀一致才能一起買衣服,不然欣賞不一樣如何一起買。假如你看上一件衣服她說不喜歡,這還是你經常在一起的朋友,你會忽略不計買自己喜歡的,還是直接不看衣服了。
  • 餘生就是要跟三觀一致的人在一起才舒服
    曾經有這麼一句話:餘生,一定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友情還是愛情都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收起了年少輕狂的「外衣」,磨平了稜角,只為了能夠過得舒心。那麼,什麼樣的相處才算是舒服的呢?什麼樣的三觀才算是一致的呢?
  • 三觀一致是真正的朋友?不客套,不挑剔,才是最舒服的關係
    有人說,三觀一致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在我看來,除了這些,真正的朋友還應該做到不挑剔,做到不因無關緊要的一句話或一件事而背棄。這樣的關係相處起來才不累。 相處不累的人在一起才有資格成為真正的朋友。 不客套,不挑剔,才是最舒服的朋友,這樣的關係才有資格做真正的朋友。如果人與人相處時,總會擔心哪句話說錯,擔心哪件事辦得不妥,表面看起來再好,也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充其量也就是相識。
  • 與三觀一致的人同行,遇到更好的自己
    人與人之間,相處舒服,成了關係長久的重要因素;每個人都希望感情天長地久,三觀一致非常重要。人與人相處就是這樣,道不同,無需爭辯。生活中,總免不了碰到三觀不同的「三季人」。我們往往想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和認同。可事實上,不懂你的人,你再多解釋、辯駁,也得不到對方的信賴和青睞。
  • 所謂的「三觀一致」才是最毒的雞湯
    #三觀不一致的親密關係能持久嗎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家庭背景,環境,教育,到成長的經歷等等……我們要清楚一件事,我們和生活在一起的家人,和我們的爸媽,三觀都不可能完全一致,更不要說和某一個人三觀一致。
  • 情感故事:三觀一致比喜歡更重要
    情感故事:三觀一致比喜歡更重要!三觀一致,並不是要求你們的興趣喜好、思維方式完全一樣,而是彼此間能夠求同存異,懂得包容雖然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在三觀不合的人面前就成了心累,在三觀一致的人眼裡,就成了舒服。
  • 三觀一致到三觀不正
    原創之 三觀不正早晨醒來,收到好友轉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三觀一致必將取代血緣關係,成為更重要的人際紐帶》,洋洋灑灑的內容正如題目,不必再說。再看文章下面的跟帖,山呼海嘯一般地點讚。我卻不苟同。「三觀一致必將取代血緣關係」這句話本身是有毛病的,說這樣的話猶如說「海洋必將取代河流湖泊」一樣無知,甚至是反人類。從廣義上來講,血緣關係也屬於一種人際關係。但我們平時所說的人際關係,更多地是被設定在「社會人」的定義下來討論的。簡而言之,離開社會性,則無從談起人際關係。
  • 成年人最舒服的關係(轉自洞見)
    01 三觀不同,不是一路人。心理學家霍妮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地位、貧富、學歷或者美醜,而是價值觀。」對於一段關係來說,三觀是基礎。三觀一致的人,可以請進生活裡,成為我們工作的好夥伴,生活裡的知己,愛情中的伴侶;三觀不合的人,趁早相忘於江湖就是最好的結果。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她說新工作不是很順利,讓她一度心情崩潰。
  • 三觀一致是感情維繫的基本保證
    若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三觀不同,是不太可能做朋友,無法有共同的語言,連最簡單的聊天都可能聊不到一塊去,很難去交流溝通,很難產生共鳴,更別說能長處生活在一起了。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堅持自己觀點,站在個人立場上,吵鬧無休止,這就是所謂的三觀不合吧!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人的世界中,生活習慣不同,還可以改,可以磨合,但觀念不同,三觀不合,真的是沒辦法遷就。若意見發生分岐,倆人都覺得自己沒錯,如雞同鴨講,對牛彈琴,會越來越發現很多問題無法溝通去調和,身心疲憊,勢必離心離德,感情哪能久長?
  • 人生和事業的關鍵,是找到「三觀一致」的人
    人到中年,體會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三觀一致比血緣關係重要過去我認同的是「血濃於水」,血緣關係才是人和人的關係中最牢固的連接。但好多年過去,就我所見所聞所經歷、體驗到的,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對此,古人看得非常明白:富貴多炎涼,骨肉多妨忌。 炎涼之態,富貴更甚於貧賤;妒忌之心,骨肉尤狠於外人。
  • 「三觀一致」是結婚對象的最佳選擇條件
    △擇偶條件中,三觀&34;三觀一致」的。△結婚的目的是為了相互取暖,相互扶持而在一起的,有愛的婚姻,才會契合度高。而&34;容易擦出愛的火花。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及行為習慣,經濟條件再好,或門當戶對,給你溫暖有安全感的人,只是外在的因素,都不如「三觀一致」兩個人的個體素養的契合重要,更能使家庭婚姻幸福穩定。
  • 能遇到三觀一致的人,並不容易
    三觀一致的人,相處時自在隨意,聊天沒有太多顧忌,做事不用太多規矩;三觀不一致的人,相處總是刻意對話,生怕說錯是把柄,說過是挑釁。心理學家霍妮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地位、貧富、學歷或者美醜,而是價值觀。」對於一段關係來說,三觀是基礎。
  • 什麼樣的婚姻讓人最舒服?
    舒服的婚姻,要接受,勝於改造許多戀人處心積慮的想讓對方變成理想的樣子,說來說去不過是以自己為中心,希望用「改造」來彌補內心的差距。而結果卻往往背道而馳,不僅讓對方心生不滿,而且感情也產生了隔閡。三觀一致我們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會把三觀當成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 相處舒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
    相處舒服,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係。真正的知己,頻率一致,三觀相合,不用太多言語,不用太多討好,自有悠悠琴音,深入彼此之心。人生很貴,請把時間留給相處舒服的人,頻率一致,才有最美的共振。最高處最明亮的是日與月,最親近與最疏離的也是夫妻。
  • 婚姻中最大的謊言,毀掉無數婚姻:三觀不一致
    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於物質上的門當戶對,他們更在意的是靈魂的契合、精神的匹配,簡稱三觀一致。 近年來,三觀不一致逐漸成為了大家擺脫婚姻的理由,可我們恰恰忘了,不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是最流氓的邏輯關係。
  • 那個40歲離婚7次的女人給你提個醒:三觀一致,是婚姻最大的謊言
    只要自己或對方無法理解另一半的觀念,她就覺得兩人三觀不合,沒法再走下去。但事實上,她發現,自己兜兜轉轉,還是找不到三觀一致的那個人。人們不是常說,婚姻裡最重要的是三觀一致嗎?但這個女人說:「如果,有什麼經驗的話,我只想說,別試圖在愛情裡尋找三觀一致。」
  • 所謂的「三觀一致」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說,要找到三觀一致的人太難了。其實是他們誤解了「三觀一致」的意思。我喜歡西餐,你喜歡路邊攤,這不是三觀不合。我喜歡西餐,你說矯情;你喜歡路邊攤,我說low,這才叫三觀不合。美和醜,黑和白,高貴和低賤,其實都是相對的概念。正如兩朵花放在一起,你能說哪一朵更好看一些嗎?有個詞叫「愛屋及烏」,其實特別有道理。
  • 可以跟好看的人戀愛,但是要跟三觀一致的人結婚
    我覺得,你可以跟長得好看的人談戀愛,但是一定要跟三觀一致的人結婚。 網上有個觀點說,三觀不一致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定要對方遵從自己的三觀。說兩個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包容、理解、尊重。 這段話乍一聽似乎挺對的,但只有真正經歷過三觀不合的婚姻和感情的人才知道,三觀不合是無法靠其中一方的妥協來解決的。
  • 長久的關係,久於舒服
    兩個人共處一室時,最能檢驗關係是否「順其自然」的標準是想說話時就聊天,不想說話時各忙各的,室內靜的可以聽見針掉地上的聲音,但是一點都不尷尬;刷著共同喜歡的綜藝、電視劇,有著三觀一致的評價;或面對彼此不喜歡的東西時,可以互相遷就不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