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深親情散文:日子

2020-08-28 遠深閒話

遠深親情散文|日子|《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二

忙碌了一周,便有些渴望周末。周末到了,美美地睡個懶覺。睡足了爬起來,忽然迷茫了,不知道接下來兩天,日子該如何打發。

以前就有朋友警告過,他說你不打麻將不釣魚,退了休看你怎麼辦。那時,我頗不以為然。現在看來,朋友是很有預見性的。五十出頭退出體制內職場,因為不想混吃等死,而在體制外&34;。雖不像從前那樣&34;&34;,但仍處於退而不全休的狀態,卻已經隱隱感覺到,離開工作真不知道如何打發日子。果然是:生來勞碌命,神仙救不了。

這是我遠不如父親的地方。

父親是個農民,準確地說,是個會做木工的農民。農民是一輩子退不了休的。如果把父親離開每日固定的勞作算作退休,大概可以六十六歲為界;那是他去四川參加二弟婚禮,把地攤交給妹妹的時候。不用說,退休前父親比我忙、比我累,退休後比我閒。但不管忙還是閒,他都比我從容。

父親再忙再累,從沒聽他叫過苦。記得參加工作後不久,我從邵陽出差回來,坐了一天公共汽車。那時汽車沒有空調,公路全是沙土路,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一路顛簸炙烤,自然累得夠嗆。回到家,還連連叫苦。父親說:坐車還苦?一句話說得我無地自容。比起正在&34;的農民,抱怨旅途勞頓實在過於矯情。

父親不打牌、不打麻將,娛樂活動好像一樣都不會,閒下來後也沒見過他無聊發呆,一缸茶,一包煙,一臺影碟機,再加一把鋤頭,每個日子便充實而有滋味。

父親不識字,從臺灣風靡大陸,卻被茶界大佬蔡瀾先生痛斥的茶道,他一無所知。不僅對茶葉不挑剔,茶具也不講究;喝茶不用杯,用缸子,一缸能裝一斤。他嫌杯子小,續水麻煩。

每天早上起床,喝乾前天晚上放在床頭小方凳上的茶缸後,第一件事就是燒開水,灌滿那隻五磅的熱水瓶,再抓一把茶葉放進去,塞緊軟木塞子,這才放心地出門去買菜。早餐後,抽一支煙,喝幾口茶,然後擰著鋤頭去打理園子裡的菜院子裡的花。幹活回來,一斤裝的茶缸,他咕嚕咕嚕一口氣能喝大半缸。午休起床後,又倒上一茶缸放在旁邊的小方凳上,然後點上煙,打開影碟機,晃著躺椅看他喜歡的老戲。煙一口,茶一口,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老家不產茶,沒有喝茶的條件,也就沒有喝茶的習慣。父親愛上茶,源於在江華瑤山做工那段日子。

父親說,那些住在高山大嶺瑤人,男女老少都愛喝茶。他們平時喝的茶叫冬梨茶,是冬梨樹的葉子。冬梨樹生長在大山深處,到了秋天,樹上的葉子掉下來,揀回家洗淨曬乾,一把一把紮好,吊在屋簷下或者用竹籮裝好掛在爐膛上方。燒一大鍋開水,放幾片冬梨葉進去,就可以泡出一鍋清香四溢的茶來。冬梨茶水火紅透亮,入口甘甜,回味無窮。作為木工師傅,東家是作為客人來招待的。晚飯後,一鍋熱茶配一筐油炸果子,圍著火塘聊白話,聊到夜深。

聽父親說,他帶的那些徒弟,木工有學會的有沒學會的,喝酒也有學會的有沒學會的,但是喝茶倒是個個都學會了。他說,在瑤山做木工,吃的是粗糧很難消化,幹的是力氣活出汗很多,要是不習慣喝茶,時間長了容易便秘,人也沒有精神。父親怕新收的徒弟喝不慣茶,在瑤山裡日子熬不下去,會連哄帶嚇地教訓他們:年輕人到了瑤寨,要是想娶個漂亮的老婆回家,兩件事必須做好,一是要刷牙,二是要喝茶;否則,一天到晚嘴巴臭烘烘的,誰會看得上你們?

從瑤山返回家鄉農耕,父親的茶也斷了。斷了就斷了。直到進城以後,我給他提供什麼茶,他就喝什麼茶;什麼茶,他都喝得津津有味。從部隊軍官華麗轉身為成功儒商的揭兄,是一位茶道高人。我把他推薦的普洱茶轉送父親,父親一見如故,愛不釋手。他說普洱茶很像瑤山冬梨茶,只是味道更厚重一些。那一簍竹葉包裹的茶餅,父親喝了三年。

遠深親情散文|日子|《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二

無所事事的周末,不如回老家去看看吧。上次回去是什麼時候?忘了。自從父親去世,老家於我已意興闌珊。只有在無聊的日子才想起來,真是罪過。

打開塵封的大門,一眼望過去,小方桌上那隻不鏽鋼茶杯還在,灶臺上那個的電水壺還在,冰箱旁邊的熱水瓶還在,抽屜裡的普洱茶也還在,唯獨親愛的父親已經不在了。

四顧落葉滿地的庭院,想起房子父親跟鄰居喝茶聊天的情景。

記得有一次,我送父親回鄉,幾位鄰居過來拉家常。大家在院子裡桂花樹下剛下來,父親逐個遞上煙,轉身進屋去了。不多一會,右手提著熱水瓶,左手摟一摞杯子走出來。

糖泡見了,笑著說:&34;

父親搖一搖手中的熱水瓶,朗聲答道:&34;

聽說是茶,大家有點意外,一邊搖頭說沒有這份雅興,一邊卻伸長脖子好奇地看著。

這時候,父親的茶已倒好,裝滿紅茶的杯子,擺在一張小方凳上。夕陽照射之下,茶水色如琥珀,晶瑩剔透,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於是,你一杯我一杯,開始品嘗。

放下杯子,糖泡又開了口。&34;

父親笑笑,給大家續茶,不緊不慢地說:茶這個東西吧,你說它沒名堂還真沒名堂。茶水茶水,說穿了茶也是一杯水。不過,你渴了才會喝水,喝夠了就放一邊;而茶不同,茶有味道,不像水那麼寡淡;你要是喝慣了,渴不渴都想喝。

大家七嘴八舌,順著這個話題聊開了。

父親又說:平時,茶是調料,因為茶能刮油,越喝胃口越好;累的時候,茶是幫手,喝一杯茶能夠提神,幹活有力氣;閒的時候,茶是夥伴,沒事泡一壺,坐下來慢慢喝,可以消磨時光。總而言之,有了茶好過日子。

父親的話,有人相信,有人質疑。大家喝著茶,聊著茶,說說笑笑,半個下午的時光飛快地過去了。

遠深親情散文|日子|《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二

望著侃侃而談的父親,有那麼一瞬間,我感到自己幾十年的書是白讀了。我養成喝茶的習慣也有好些年,什麼茶經茶道茶藝之類的書,多多少少讀過幾本,與茶有關的公眾號,手機上也有兩三個,讀來讀去,關注的東西無非是茶的口感、色澤、香型、營養,或者茶具、茶藝、茶道等等這些人云亦云的東西,貌似很高大上,其實俗不可耐。

慚愧之下,灑掃庭院,清洗茶具,泡上熱茶,獨自靜坐陽臺,翻閱《瓦爾登湖》那些精彩的篇章。

我寧願坐在一個南瓜上,並且獨自擁有它,也不願跟別人擠坐在一個天鵝絨做的坐墊上。我寧願在大地上乘坐牛車享有自由流通的空氣,也不願坐在觀光火車那密閉的車廂裡,一路呼吸著汙濁的空氣上天堂。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得好,抱著樂觀的想法,如同住在皇宮一般。

眼睛追逐著梭羅的描述,腦海裡浮現的卻是父親的身影。宜山腳下這個幽靜的小院,不就是現實版的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麼?父親不是作家,但他並不缺少對生活的感悟。父親也不是出家人,但他把人生看得透徹。一杯清茶,一支煙,就可以讓每個日子變得異常滋潤。

遠深親情散文|日子|《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二



歡迎進入今日頭條,關注「遠深閒話」

閱讀《追憶父親的一生》系列親情散文

相關焦點

  • 遠深親情散文:發小
    遠深親情散文|父親和他的髮小|《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六遠深親情散文|父親和他的髮小|《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六遠深親情散文|父親和他的髮小|《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六遠深親情散文|父親和他的髮小|《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六
  • 遠深親情散文:金婚之謎
    遠深親情散文|金婚之謎|《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四01從沒見過父母之間舉案齊眉卿卿我我,相反,爭吵在他們之間倒是家常便飯遠深親情散文|金婚之謎|《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四02有打不開的死結嗎?遠深親情散文|金婚之謎|《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四05母親並非只是單純苛求父親,她苛求自己更多。
  • 遠深親情散文:宿願
    遠深親情散文|父親的宿願|《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01葉落歸根的心情,說起來誰都理解,但父親晚年時不時提起遠深親情散文|父親的宿願|《追憶父親的一生》之二十03就在小弟出生那年,有一天,父親提了一捆削好的木樁
  •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01姑姑回娘家搬兵不是因為姑爺欺負她。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02姑姑第一次回娘家告狀的經歷就讓人唏噓不已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03婆媳矛盾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或者說是一種難治的病
  • 親情散文:大姑
    兒時的時光我在大姑家度過不少日子,老表都比我小,最小的老表比我小八九歲,我就是大姑任命的「孩子頭兒」,整天帶著我的「兵」來回跑,從西頭兒跑到東頭兒,從東頭兒跑到河溝兒,我們村東緊挨著柳林河,河裡沒水的時候有好多花蛤,「扭扭」——就是田螺,扭扭是我們當地的叫法,拿著布袋子一拾就是一大堆,背到家裡的牆根兒下留著玩兒。
  • 親情散文:苦命的新生阿哥
    新生阿哥走了,走的有些突然,因身體患病送醫院搶救無效離世,2020年11月12日午夜1點,阿哥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家人和這個美麗的世界不過生活在湖州鄉下的阿哥早已想開了,一切認命,過好自己的日子。阿哥阿嫂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把3個子女拉扯成人,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孩子們都相繼成家,一個個都很孝順。最小的兒子阿傑像他一樣參軍入了伍,在部隊2年入了黨立了功,幹得十分出色,退伍回鄉後在國企安排了工作,算是非常不錯的。74歲阿哥本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走了,怎能讓人不傷心!
  • 親情散文:背著的愛
    嶽父母包裡背的是我們全家人的給養,因在大院買菜不方便,妻子上班的日子,平時都是二老乘公交從城裡買菜背回大院的。平時喜歡讀書寫作,公開發表散文隨筆、評論雜文等數百篇。寫作純屬個人愛好,我心我書,記錄生活、感悟生活是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憶。我寫作我快樂。圖文原創。
  • 傷來自親情最深的人
    突然有些感慨,我在大眾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種現象,傷來自親情最深的人。 母愛,是這世上最偉大的愛。她的寵愛可以讓你放縱自己的情緒。肆無忌憚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忽略了那是母愛,卻又是來自親情最深的傷。 人確實挺可憐,在外無時無刻不在偽裝自己。在家確脫下這層外衣,傷著最深愛自己人,還把這當做是理所當然。 夫妻之前的愛,也是無私的,但又是兩極分化的。
  • 親情散文:小娘舅是個"老頑童"
    姐姐對弟弟的感情總是那麼深那麼無私。在我眼裡,小娘舅就是一個&34;的&34;,帶給家人和別人的永遠是歡樂。如今,小娘舅畢竟也是70歲開外的人了,上了年紀該服老的要服老,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小夥子。願小娘舅晚年更幸福,少些奔波和辛勞,多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健康快樂活好每一天。
  • 與親情相伴的溫暖日子
    除了叮囑開車的哥哥開慢點,我想不出說什麼…… 自成年各自成家,距離、奔波忙碌、疲累困頓、家庭瑣事等等諸多因素,除了一時的需求,一瞬的路過,和哥嫂共處的日子屈指可數一場疫情,讓許多被封在家裡的人倍感痛苦,對我卻是難能可貴的親情體驗——機緣巧合,本回鄉一遊的哥嫂被封在了巴裡坤,由此,老天給了我們回到幼年童年青年的生活模式:同住一個屋簷下,同坐一張餐桌,同吃一鍋飯,同喝一壺茶……
  • 鄉土散文:摘棉花的那段日子,我深有體會
    父母過怕了貧窮的日子,想方設法的想從地裡弄點錢,於是就在離家十幾裡地的河岸上承包了十幾畝的棉花地,那幾年出口美國的棉花很貴,可能他們也從中賺取了不少收益,可是卻苦了我這個十幾歲上學的孩子了。 一年四季裡,父母最開心的就是秋天摘棉花的那些日子,因為那是他們收穫的季節。
  • 散文:母親與大舅那無法割捨的親情
    母親眼裡閃現出一絲失望,深嘆一口氣,卻不再說什麼。看到母親的表情,本想著安慰她一番,而到嘴邊卻變成了一堆埋怨:「每次和他聯繫都是我問一句他答一句,或者乾脆不回,一次兩次這樣,次數多了我就煩了,幹嘛非要上趕著他說話,他比我大,還是表哥呢,快四十歲的人連這點人情世故都不懂嗎?」
  • 那段因愛情而放棄親情的日子
    記得2008年的夏天,正是從校園步入社會的日子,那時幾個舍友一起討論自己的未來,有職業的發展方向,也有對另一半的期許模樣。都保持著一份懵懂和純真,那時候校園戀愛的少之又少,並不像現在有的很早就已經開始談朋友了。
  • 親情散文:我的母親
    奶奶留給娘最深的印象是賢惠。在老家,若有人用&34;一詞來形容某個女人,被形容者一定是有她自身特點,而這個特點正好符合農村人對女人的一切要求和期望。從小到大,娘不止一次提起奶奶,總不忘來一句&34;!娘之所以能成為父親的妻子,成為我和姐姐的娘,有一段陰差陽錯的故事。
  • 距離讓最深的親情,變成了守望
    人生有多少時光可以陪伴父母,一個人一輩子除了小時候和父母形影不離,到了上學,就是一個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後來長大了,很多人因為工作關係,離開家鄉,與親人相伴的機會越來越少,父母卻在家鄉總是念著那個在自己眼裡長不大的孩子。
  • 親情散文:父親背影
    讀完中學,我在離家一個百裡遠的小城工作,於是,每每回鄉,父親就會早早地在村口接我們,也會在我們回城的時候久久地送我們,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子女的牽掛吧,父親不會說,但是他總會讓自己的行為傳遞給我們,這恐怕就是一個父親最值得尊重的地方
  • 親情散文:父親背影
    讀完中學,我在離家一個百裡遠的小城工作,於是,每每回鄉,父親就會早早地在村口接我們,也會在我們回城的時候久久地送我們父親走啦,他老人家在路口接我們送我們那份不舍的親情與父愛,久久地留在我們的記憶深處!路過那個路口,我就會想起一直沒有消逝在視線之內父親那個熟悉的背影!父愛是什麼?從離開,父親一直沒有寫出來,但是他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書寫這篇父親的文字!
  • 「散文」養牛的日子
    他三兄弟,大哥在縣城,二哥在省城,當時覺得他們離老人太遠,天真地想著老人身邊總要有年輕人比較好,於是決定婚後在老家農村生活。這一念,便使在外求學多年的我,生命落入一段幹純體力活的時光。  在省城時,我在一家全國連鎖餐飲企業做過幾個月的主管,發現牛肉無論從價格還是營養價值都比豬肉有優勢,於是便決定在老家養牛。  說幹就幹,一點也不含糊。
  • 寫在母親辭世兩周年忌日:母親走了,親情淡了,故鄉也遠了
    母親活著的時候,故鄉的感覺更實在,親情的味道更濃鬱;母親走了,仿佛故鄉也跟著疏遠了,我們姐弟三個的親情也淡了許多。母親擔心我們飄得太遠、散得太開,擔心時空的距離讓我們忘記了故鄉、淡漠了彼此親情。所以,她要用一己微弱之力,將我們儘可能箍攏在一起,讓我們知道,家在哪裡?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