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娘家是女人最後的靠山;沒有這座靠山,女人心裡是不踏實的,即使這個女人已出嫁幾十年,即使她已是七老八十的老太婆。這話真是不假。我姑姑快八十歲的時候,就曾因為家庭矛盾,兩次回娘家搬救兵。父親為了替姑姑做主,還曾親自&34;。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姑姑回娘家搬兵不是因為姑爺欺負她。姑爺是個很和善的人,一輩子沒動過姑姑一指頭。小時候,我跟弟妹都喜歡去姑爺家,哪怕要走二十多裡路。姑爺總是想方設法給我們弄好吃的,一天到晚笑眯眯。姑姑比我父親大十幾歲,姑姑出嫁時我父親還是個幾歲的小毛孩,他隨奶奶去去了姑爺家,做小生意賣甘蔗的姑爺不僅叫父親放開肚子吃,還叫他只管選大的吃。&34;母親一直記得奶奶模仿姑爺的方言說這句話的樣子。古話說,愛屋及烏;姑爺要是不愛姑姑,不可能對我父親以及我們這些晚輩那麼好。
姑姑回娘家是因為婆媳不和。姑姑只有一個兒子。有人說,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總是充滿溺愛,所以這樣的兒子小時候懂事要晚一點,長大了責任心會少一點。這可能是偏見,我就見過獨子懂事早責任心也很強的。但不幸的是,姑姑的獨子——我的表兄,卻被偏見命中,成年以後就不願呆在家裡幹活,喜歡在外面東遊西蕩;結了婚生了孩子,還是長年待在外面,把小的丟給老的,樂得自己瀟灑,一年到頭也沒幾個錢往家裡寄,一家人的日子緊巴巴,在村裡沒面子,許多矛盾都是因此而生。還有人說,所有婆媳不和都是因為兒子沒用,我姑姑當然不會這麼看,她覺得所有的不幸都是因為兒媳不好。
婆媳有矛盾,公公不能管一管嗎?不能。在那個家,姑爺一直都是被管理的對象,娶了老婆被老婆管,生了兒子被兒子管,娶了兒媳又被兒媳管。婆媳發生衝突,姑姑當然指望姑爺說句公道話,他不敢說。他不說,姑姑就罵他沒良心。罵也不說。被罵多了,實在受不了了,姑爺就跟姑姑分開過了。其實也分不了多開,還共著一口灶,只是各做各的飯。
姑姑也好面子,被兒媳罵不是件光彩的事,一開始並不想讓娘家人知道。她找過親家,親家要是有用,兒媳還會罵她?他也找過隊裡的幹部,幹部勸兩句,起不了什麼作用。實在沒轍了,只有最後一條路:回娘家。
&34;姑姑說。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姑姑第一次回娘家告狀的經歷就讓人唏噓不已。
那是一個寒冷冬日的黃昏,有人來我家裡,說是村外馬路邊有個老太太躺在地上走不動了,好像是我姑姑。父親很詫異,跑過去一看,還真是。趕忙找來一架板車,鋪上被子,把姑姑拉回家來。
姑姑說,當天大清早她從家裡出發,步行五公裡到鎮上坐客班車。但司機見她這麼老,背又駝得厲害,怕路上有什麼閃失連累自己,死命不讓她上車。一直等到下午,才霸蠻上了最後一班客車。中途又轉乘三輪車,直到傍晚才到達娘家村口。因為又冷又餓,終於撐不住了,癱倒在路邊。
不知她動身回娘家的時候,是否想到過要吃這麼大的苦頭?
老姑姑烤暖了身子,吃飽了肚子,緩過氣來,開始一把鼻涕一把淚控訴兒媳如何不孝,動不動就指鼻子喊打。那神情,比小姑娘撒嬌還煸情。這也不奇怪,就算快八十了,回了娘家姑姑也仍然是個閨女。誰家沒有一本難念的經,至於麼!所以,姑姑說的這些,父親不是太上心。而且他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個能幹有主見的女人,可能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管了不該管的事惹怒了兒媳。打算安慰她一下,讓她在娘家多住些日子,等氣消了再把她送回去。
果然,休養了幾天,老姑姑身體恢復得不錯,天天有說有笑。父親要打發她走時,姑姑提出一個要求,除非兄弟跟她走一趟,去幫她修理一下那可惡的媳婦,否則她就住在娘家不走了。父親想,不想走是吧?那就讓她再多住些日子,再消消氣,反正年紀這大了也難得回來一趟。
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是婆媳矛盾,父親不想管,可不管也不行。姑姑有兩個哥哥,就是我大伯和二伯,可他們已經去世了;在世也沒用,因為不知是何原因,他們在世的時候就不跟姑姑來往了。同輩親人姑姑只剩下一個弟弟在世,就是我父親。
眼看半個月過去,父親覺得不對啊。這期間,只有姑爺託人捎了口信,叫姑姑早點回家,不要給娘家添麻煩。姑爺關節痛走不動,為什他們的兒子媳婦和孫男孫女不來接,也不問候一聲?老人家離家出走這麼長時間,是死是活都不管嗎?看來還真的要親自跑一趟才行,好好開導一下那些不懂事的晚輩。
送姑姑回家的路上,父親一直在勸她。
父親:&34;
姑姑:&34;
父親:&34;
姑姑:&34;
到了姑姑家,姑爺見姑姑回來了,而且是我父親送回來的,他好高興,連忙叫兒媳做飯、孫子打酒。父親幾次找機會想跟姑姑的兒媳——我的表嫂,聊一聊,她總是藉故避開。
開飯時間到了,表嫂不斷招呼父親和姑爺上桌,卻把姑姑晾在一邊。父親落座卻不吱聲,也不動筷子,只拿眼睛往姑姑那邊看,希望表嫂能會意。不知道是真不明白我父親的意思,還是故意裝蒜,表嫂滿臉堆笑只顧殷勤勸酒敬菜,不朝姑姑看一眼。
&34;父親壓著火氣責備她。
表嫂一下子面紅耳赤,只好不情願地朝姑姑說:&34;
&34;
&34;
&34;
&34;
&34;
&34; 表嫂無言以對,垂頭立在旁邊。
&34;父親的語氣緩和了許多。
&34;表嫂知趣地附和。
父親見好就收,這才叫她坐下來吃飯。
父親是個聰明人,他沒有糾纏婆媳之間的是是非非,而是巧妙地抓住了一點:無論如何,兒媳惹得老婆婆回娘家告狀,那肯定是兒媳的錯;婆婆回了娘家了還不去接,更是錯上加錯。
畢竟娘家人來替自己作主,姑姑感覺莫大的安慰。但如此輕描淡寫,她心裡又有些失望。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婆媳矛盾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或者說是一種難治的病,父親的藥方雖然對症卻不能斷根。姑姑後來的日子並沒有好過多少,相隔一年多,又回娘家告狀來了。
姑姑這一次回娘家告狀的過程更加離奇。
姑姑聽說我父母已經隨我進城定居,但並不知道我的住處和工作單位,卻一個人坐公交車進城來找。縣城雖然不大,但姑姑從來不曾來過,自然一進城就迷失了方向。老人家拄著拐杖駝著背,跌跌撞撞地見人就問,天快黑了,急得坐在西關橋頭哭。圍觀的人群中有一位二小的女老師,錯把我姑姑當作她小時候的奶媽,接到自己家中。看她頭上有傷,還帶她到診所上了藥;安頓下來後,才發現認錯了人。聽姑姑說清來由,這位好心的女老師剛好認識我,第二天帶著姑姑找到了我家裡。
姑姑一進門就大哭,說她被兒媳打了。父親看姑姑頭上包著紗布,頭髮上還有血跡,氣憤之下衝口而出:&34;隨即向姑姑表態,這一次真的要給她點顏色看看。
待姑姑傷口癒合,父親送她回家。想到父親心中的怒氣,怕他到時控制不住情緒真的動手打人,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行前,我決定自己開車去送他們,還約了姑姑信任的一位村幹部到場一起做調解工作。
古話說,雷公不打吃飯人。小時候,我和弟妹犯了錯,要是母親在飯桌上教訓我們,父親總是用這句話制止她。那天,如果吃飯前有機會解決問題,父親也不想在吃飯時候鬧得大家不愉快。但是,村長事務忙,直到開飯前才到場;表嫂又像上次一樣見我父親就躲,以為避開了風頭,一起吃頓飯就沒事了。父親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也不管古人怎麼說的了,決定就在飯桌上教訓她。
&34;父親望著表嫂一閃而過的背影,自言自語。
開飯了,父親跟村長稍稍禮讓了一下,就在上首坐定。大家各自落座,菜也上齊了,表嫂仿佛從某個地方突然冒出來,端著酒壺陪著笑臉,給大家斟酒;斟好酒,又不知到哪裡去了。整個過程,大家互相客套,唯獨父親一動不動、一聲不吭,神情嚴肅地坐著。
看父親這架勢,我心裡暗自發笑:這老爺子入戲太深了吧,來這裡也就做個和事佬,真把自己當升堂的縣令了?
&34;姑爺說。
&34;父親答。
&34;村長把酒杯端起來遞到父親手上。
父親不好駁村長的面子,接過酒杯,卻不往嘴邊送。這時候表嫂知道躲不過,從旁門走出來。父親眼睛立刻盯著她,厲聲問:
&34;
&34;表嫂急忙辯解。
&34;父親霍地一下站起來,抬起手,指著表嫂厲聲問道。
&34;表嫂突然大哭大叫,放起潑來。
如果說,來的路上父親心裡想的,還是一場為姑媽療傷的演出,那麼此刻,看到表嫂那張全無愧疚的臉,父親不再是什麼演出,他分明就是升堂的縣官,真的動了雷霆之怒。他揚起手,如同縣官拿起驚堂木一般,往桌上重重一拍:&34;
隨著呯地一聲巨響,面前的酒杯從桌上翻滾落地。怒氣伴隨飛濺的酒氣,頃刻間瀰漫整個房間。表嫂嚇得臉色煞白。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這時,村長發話了。先說了一通尊老愛幼之類的大道理,然後指著表嫂,撂下一句重話:&34;表嫂一聽,更加驚慌。
姑爺是個老實巴交的人,一輩子膽小怕事,擔心鬧僵了真的會抓人,趕緊替兒媳打圓場,還想藉故把她支開。
&34;父親伸手制止
&34;姑爺問。
&34;父親一字一頓地說。
&34;表嫂一下子服了軟。
&34;父親又問。
&34;表嫂趕緊表態。
&34;村長見氣氛緩和,讓表嫂離開了飯桌,給父親重新斟滿酒,又補充道,&34;
公堂變回了飯堂。
飯後,父親拉著姑姑到裡屋嘀咕了好一陣,估計又是勸她裝聾作啞少管閒事。臨別,姑姑拉著我的手送出村口,還依依不捨。流著淚懇求:&34;
那一刻,我的心真疼,也不管自己能不能如她所願,只一個勁點頭。
可是,下次來的時候,姑姑已經躺在棺材裡面了。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沒多久,傳來了姑姑的死訊。據說是忽然臥床不起,沒幾天就死了。奔喪的路上,父親一直沉默著,只是不斷地嘆息;到了靈堂,也是默默坐在那裡,盯著靈柩發呆。表哥來叩頭,他眼皮也不抬;表嫂來敬茶,他眼珠子都不動;菸頭燙著指頭了,他身子微微一抖,隨手把它扔到地上,抬腳狠狠地踩滅。
整整兩天一夜,父親一直沉默著,也不知他在想些什麼。
離開的時候,吉普車駛出村口,父親忽然推開車窗玻璃,回頭往村口張望,隨後揚起衣袖抹眼角,開口說了一句話:&34;
遠深親情散文|舅老爺「升堂」|《追憶父親的一生》之十八
遠深閒話:講述親情,探討康養,分享閱讀,聊聊閒話。
歡迎進入今日頭條,關注「遠深閒話」,閱讀更多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