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裡,你要先學習失望

有人說婚姻的真相就是:無論和誰結婚,都會後悔。 雖然扎心,但是真實。 我們的後臺就收到過很多「後悔」和這個人在一起的留言:
結婚6年,越來越沒話說了,而且一言不合就吵架。我真的是厭倦了這段婚姻,但是又狠不下心離開,畢竟還有孩子。
疫情期間和婆婆一起住了2個月,我才發現兩代人之間的相處真的好難。而我老公卻總是和稀泥,讓我更加難受。
和她結婚前,我一直覺得我們肯定會過得幸福的。因為她溫柔又善解人意,但是結婚之後卻發現她變得暴躁又不可理喻,我真的是選錯人了......

諸如此類的「抱怨」數不勝數,看起來大家的婚姻生活都水深火熱,並且都把錯誤歸結於——TA不是對的人。
對的人,會無話不說,不會動輒吵鬧;
對的人,會在乎我的感受,不會和稀泥;
對的人,會一直可愛,不會性情大變;
......
真的是這樣的嗎? 現在在你身邊的這個人,可能就是你遇到的最「對」的那個人,只是打開方式錯了。
大家好,我是李松蔚。
從事心理諮詢這麼多年,我經常收到一個提問:親密關係的問題又痛,又深,而且還千變萬化,真的能解決嗎?
換句話說:這件事還需要學習嗎?道理又不是不懂,我還要學什麼呢?
是的,你還需要學習。
在親密關係中,你要先學習失望。

失望,是關係裡的常態
親密關係從來不如意。
我曾經接觸了幾百個親密關係個案,知道人們在關係中有多少不被滿足的痛。
痛不可怕,可怕的是已經絕望。絕望到心如死灰的程度,不是痛,而是痛苦,巨大且綿延不絕的受難。
讓人僵在原地,動彈不得。
生活中我們見過這樣的人:又痛苦,又無法承擔改變的建議。再怎麼幫他想辦法出主意,他都不假思索地搖頭:
「沒用!我們家那位根本不吃這一套,她只會說XXXX……」
什麼都沒用,甚至試一下的想法都沒有,這是絕望。

不相信生活還有變好的可能。除非換一個人,否則問題永遠都在。
但是,如果他在考慮「換人」,就還沒真的絕望。徹底的絕望下,人也不用換。離婚也沒用,離了也不會幸福。
人生就是永恆的痛苦,無可擺脫,索性就呆在現在這個位置上,忍受痛苦的恆常。
我想幫助這樣的人。幫他們的第一步,不是鼓勵他們:「振作點!人生不該是這樣。」
而是讓他們知道:「人生可能就是這樣,挺糟的。」

如果接受人生就是這樣,像一個出廠設定,人們就不會有那麼多無可奈何的憤怒。對另一半,對事情,乃至對生命本身。
聽起來很失望,但失望比絕望好。
失望,是讓人清楚地知道,事物本來就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不如意,也只能接受,真相如此。
對方不是我想要的那樣,她自私,小氣,情緒化,有些我無法認同的言行,甚至也沒有我想的那麼愛我。
——這不是什麼理想化的愛情,這是擺在我面前的真相。

給情緒留一個空間,改變就會發生
不把時間浪費在憤怒上,就可以有行動。
最基本的行動,比如溝通。
不溝通,對方更不會按照我想的方式行事(有人說,溝通了也不一定,是的,還要有技巧有耐心地多次溝通)。
前提是,接受生活就是這麼回事,或多或少帶著失望。
「怎麼不給我一個不用說就懂的人?」
一邊行動,一邊在心裡默默吐槽。生活就這麼糟,讓人提不起勁。這種失望人人難免都會有一點,但不必絕望。
如果缺少這種心態,就需要學習。

「學習」的意思,暗含著它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需要慢慢習得。
因真相而痛苦的人,痛苦也許就是他們提高能力的道路。
我以前給大學生做心理諮詢,看到有一些天之驕子,平生第一次經歷掛科或墊底,在諮詢室裡哭得稀裡譁啦:
「我怎麼這麼沒用!有沒有可能,我以後只能是一個學渣?」
我說,有可能。
學生從淚眼中抬起頭:「老師!你怎麼能說這麼殘酷的話?」
我說,是殘酷,可是你的同齡人,好多在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就已經接受自己是學渣了。
接受這種可能,沒什麼的,人生還會繼續。

這種學習,是對生活建立一些「正確的期待」。比如說吧,有的人,一聽到溝通的建議就搖頭:「溝通能解決一切問題嗎?天真……」
因為他期待更好的辦法。「解決一切問題」,這個期待很高。
假如你學習過,你對解決問題的期待就更現實。你知道本來就沒有,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
哪有那麼好的事?
能改善一部分,一點點,都謝天謝地了。誰敢期待「一切」?所以,你願意試一試溝通。
接受真相的人繼續往前走。
無法承受失望的人,也就停下嘗試:「我只想要一種藥到病除的,最好的辦法——所以,你給的建議都用不上。」
期待太高,人反而動不了,持續痛苦。
這就是前面說的僵在原地。正反的例子我都見過很多。

我經常在公號上提一些建議,有人的反應是:「太好了!今天回去就試一試!」他們對建議抱有正確的期待:碰碰運氣,可能沒用,但說不定有點用呢?
也有人的反應是:「我才不想碰運氣!萬一沒用怎麼辦?」後者這種心態,就是期待得太高了。
後者比前者,也更難有所改變。

面對不如意的對象,幸福也可以實現
在親密關係裡,我們需要建立哪些「正確的期待」呢?,我介紹了這麼幾條:
1.沒有人天生是你最理想的對象。
2.你們對同樣的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3.你認為理所應當的事,在對方那裡不一定。
4.你有什麼需求,你不說,對方不知道。
5.對方讓你不舒服了,你不說,ta也不知道。
6.如果你們之間的問題不是一兩天造成的,解決也不會是一兩天,或者一兩句話的事。
7.沒有包治一切的藥方。
8.你也不是非得跟這個人在一起。
讀到第幾句的時候,你失望了?
每一條期待都很喪,我知道。

有人建議我:李老師,你應該多講點有力量的東西。比如在一段關係裡,男生應該怎麼做,女生應該怎麼做;邊界要怎麼劃分;語言和行為的尺度在哪裡……
是的,我理解人們有這種需求。我的樹洞每隔幾天都會收到這種提問:
我想要男/女朋友主動記得我們的紀念日/正常作息/不抽菸/溫柔一點/勤儉節約/不要太摳門/不許沉迷遊戲.......
他/她怎麼都不聽!這難道不是親密關係裡最基本的規則嗎?
所以,有必要再增加一條期待——
9.關係是兩個人的事,你沒法藉助這段關係以外的第三個人,定義另一半該還是不該。
真的難,看這些句子,我自己都覺得難。
但失望,不代表我們不能創造。
或者應該反過來說,必須要先承認這也沒有那也沒有,我們才更有意願和動力創造,才有可能——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可能——讓自己在這裡呆得舒服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要「先」學習失望。
「先」,就是其他一切知識與技能的起點。
因此,也就有了我和看見心理合作的這門課,這門課裡的每一講,都建立在上面幾條前提之上。
我們探討的是,人們接受這些失望之後,要如何建立相互的信任與體諒?
這門課從去年底開始策劃,反覆打磨到現在,品質上我很放心。
我整理了自己做過的家庭諮詢,尤其是伴侶諮詢的案例,給大家看:面對不盡如意的對象和關係,幸福也是可以實現的。很難,但存在努力的方向。
這麼說可能也讓你失望了。因為這門課把親密關係默認為一個困難的,需要一點一點學習和經營的過程。
而你也許期待有一些更容易的,一用就靈的方法。我覺得,就像是在期待一個更好的人。
有沒有可能,存在一個這樣天造地設的對象,從一開始就剛好滿足你的一切期望呢?
——我不願意說太絕對的話。我只能說:可能存在,但你不還沒遇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