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曉佳一]致力於三農社會資訊與問題,想要了解更多三農、社會問題請點擊關注!
不知道有沒有聽過一首《父親》的歌,應該是降央卓瑪演唱的,裡面有一句歌詞:
「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能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在農村,大家都說子女多了好,可以互相有個照應,到老有個依靠。因此計劃生育雖然嚴厲,但是農村地區還是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傳宗接代需要,該生還是生。
村上有這樣一戶人家,戶主姓李,一個世代務農老實巴交的農民,三十多娶妻生子,也不知道怎麼的,連生倆女兒以後就沒有動靜了。
要擱現在,兩女兒多好,還要啥兒子,但當時可不這樣想,尋醫問藥,求神拜佛,終於在四十多有了個兒子,那叫一個心疼,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話了。從小是要啥給啥,缺啥買啥,而對兩個女兒則是非打即罵,小學畢業就不讓上學了,每天在家裡幹農活。
而他兒子衣食無憂,學業也並非多好,最後終於混個中專畢業。成天也是遊手好閒不學無術,要工作沒工作,要能力沒能力。剛開始兩個女兒還能接濟一下,但是有件事寒了兩個女兒的心,從此再也沒登門。
小兒子在社會上處了個對象,但是要求可不低,城裡必須買房,彩禮也要20萬,金銀首飾一樣都不能少,老實巴交的農民哪能滿足這些條件,但是兒子非她不娶,只能對兩個女兒下死命令,一人必須給20萬;兩女兒嫁在農村也沒有錢啊,但是經不住老兩口一哭二鬧三上吊。
最後借債給弟弟弄來20萬,唯一的條件就是斷絕關係。老兩口哪管那麼多,錢到手就行了,關係斷就斷了吧,還不忘大罵:兩個白眼狼,真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
最後東拼西湊,房子買了,婚結了,但是小夫妻兩人都是愛玩的人,哪有心思工作賺錢?一來二去分道揚鑣,小兒子每天還是東遊西逛渾渾噩噩,沒錢了就回家要錢。
老李都七十了,只能在家種地,有些錢也是補貼給了兒子,見人還不忘說起女兒如何的不孝,不幫襯著弟弟等等。
其實,在我們農村,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或者說城市也照樣有一群蛀蟲,既啃老也啃小。老李這種悽涼的晚年只能說是自作孽不可活,寵兒一世,造就了一個廢柴出來。
要是還指望他能養你老,那真是痴心妄想了。
農村地區,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種地的還有不少,自願的很少,大都是被生活所迫,自己不種地,可能吃飯都成問題,作為父母為了孩子苦累都得受著,子女們則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而兒女們常年不在家的情況更是長期存在,打工、外嫁,去大城市發展都是當下年輕人的選擇。每當春節過後,農村基本上見不到年輕的人,如果說要盡孝道,可能就是過年的幾天,也許是老人們最開心的時候,也是最累的時候(做飯操勞)。
當然還有幾天也是盡孝道的時候,那就是老人臥病在床,瀕臨死亡的那幾天。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好像就是說說而已,做到的真的不多。
久病床前無孝子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年老無病還是無孝子就讓人唏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