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別人的故事
感悟自己的人生
關注輕歌未了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
養老問題一直是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這是每個人人生必經的階段,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每一個人的夢想。很多人步入中年以後,就不得不考慮自己的養老問題,到底去哪裡養老?這是每個人都要糾結的問題。
有很多跟兒女關係親密的人覺得老了時候就該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住在自己子女家裡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真到了老了那一天,住進兒女家裡之後,才發現現實跟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悲從心裡生,痛從子女來,遭到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女嫌棄,那是人生莫大的悲哀。甭管以前關係多親密,當你老了時候真的需要她們的時候,可能會猛然醒悟:你最親近的人,可能也是傷害你最深的人。
至於那些對子女的孝順之心深信不疑的人只有真的經歷之後才明白,要想晚年幸福,最好不要麻煩子女,永遠活在假象裡,也好過知道真相後的悲傷。
我今年75歲了,有三個孩子,兩女一兒,三個兒子都是高材生,兩個女兒移居海外,兒子定居上海。
兒女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每逢節假日都會回來看我,女兒回來後喜歡帶我買衣服,而兒子會給我買各種各樣的營養品和按摩器材。那個時候,我一度成為了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羨慕的對象,她們都說我有福氣,養育了這幾個好兒女,我自己也覺得我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
兒女生完孩子沒幾年,我就退休了,我退休後兩個女兒移居到了海外,兒子也在上海穩定了下來定居了,她們總是爭搶著給我買票讓我去她們所在的城市旅遊,我也真正的享受了幾年幸福的退休生活。
那個時候我一直認為自己晚年是可以和兒女一起生活的,畢竟和兒女在一塊生活比較熱鬧,但是真的和兒女說出我的想法時,一切都變了。
我先是去兒子家住了兩個月,在那段時間裡,兒媳總是因為我們生活習慣不同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跟我兒子吵架,兒子無奈之下直接告訴我:「媽,我現在有了自己的家庭,您來我這邊短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養老真的不行,我自己還有房貸和孩子要養,真的顧不上您,而且您在我這邊養老的話會影響我家庭的穩定,您可以考慮去我大姐二姐那邊養老,她們經濟上比我寬裕很多,在家裡也能做主,應該能給您更好的生活」
聽完兒子說的話,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我說:「媽來你這邊就是想看看我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媽是不會在你這邊養老讓你為難的」。後來我就轉身去到了國外的兒女家,到了兒女家後,我一樣是失望而歸。
大女兒和二女兒的態度基本上是一樣的,她們都說我去她們那邊旅遊散散心可以,但是養老是不行的,思想觀念不同,住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而且她們結婚時我也沒有花過什麼錢,而我兒子結婚時基本上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理應該由我兒子幫我養老的。
為了自己的面子,我再次扯了謊,我說:「媽就是想你們了,平時你們也不回家,媽就是想來看看你們過得好不好,只要你們過得好,媽就放心了」。
父母對兒女說的話哪是假話,說的那都是情話。天下有哪位母親會做讓兒女為難的事情呢!最終我還是回到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一個人生活。有了這樣的經歷我才明白,甭管曾經和兒女的關係多親密,也別想著晚年跟兒子住在一起。好在我手裡還有點積蓄,還有養老金作為保障,有的選擇,至於那些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兒女的老人們,又該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呢?
為什麼老了時不要想著跟兒女生活在一起呢?無非以下三點原因: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生活習慣,每個習慣都是長時間累積形成的,想要改掉確實不容易,想要為了別人妥協也確實困難。
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確實可以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但是同在一個鍋裡耍勺子,方向難免不一致,也會因為方向不一致產生磕磕絆絆。時間一長,矛盾累積多了,便難以調和,會引發冷戰,罵架,最終都是不歡而散。
現代社會發展的如此迅速,老人在思想上和中年子女以及兒媳女婿之間是有差距的,老人根本無法跟上她們的生活節奏,這樣就會在生活上有很多的衝突,一旦控制不住就會爭吵,對雙方的感情十分不利,次數多了,難免會針鋒相對,老人夾在中間難受,難以調和。
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年輕人有年輕的生活,年輕人是不喜歡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她們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而老人往往不懂這一點,年輕人只會覺得老人的存在是再打擾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甭管跟兒女的關係多親密,還是不要想著晚年跟兒女生活在一起,同在一個屋簷下發生矛盾在所難免,會影響自己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年輕時多存點養老錢,可能到老時,你的生活才會真的舒適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