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若兮
用溫暖的文字 點亮孤獨的靈魂
如果你天生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體質,又不具備「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在跟父母、上司、同事、戀人的相處中,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矛盾,糟糕的人際關係常常讓你感到十分苦惱和孤獨……
那麼,這本《共情式溝通》就像是為你量身打造的一樣。
它如同一把鑰匙,精準地知道哪裡是人們心靈的「後門」,本書作者——日本心理學博士、資深心理諮詢師古宮昇,用一套簡單易用的操作方法,讓你可以像黑客一樣,快速穿越人際關係的迷霧,直抵別人的心靈,有效治癒情商的「硬傷」。
想要成為真正的人際關係高手,首先要透過人際關係的表象,去到自己和他人的內心,去窺探人類普遍的心理活動機制,才能真正把握問題的關鍵,對症下藥。
弄丟了錢包,會讓人非常沮喪;失戀會讓人十分痛苦;甚至哪怕僅僅只是坐公交車被搶了座位,都會令人感到氣憤,所以,「厭惡損失」幾乎是人的普遍心理。
與之相對的,則是「獲得」:意外得到一筆不義之財;被男朋友送了禮物;抑或是商家促銷被送了一件廉價的小禮品,都格外讓人愉快。
這就出現了一對「矛盾」——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到底是該取悅自己,從別人那裡獲得,還是該「取悅」別人,讓別人有獲得感?
我想,答案已經顯而易見了。這也暗合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欲要取之,必先予之。
人際交往也遵守能量守恆定律,你想得到別人的喜歡,單單靠展示自己是不夠的,因為即便是你再優秀,對別人來說可能也是無價值的。
相反,你單純地向對方表達關心和善意,讓別人在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受益」,總想著「為他做點什麼呢?」「怎樣做,他才高興」,與你交好能讓別人有獲得感,而不是損失感,他們有什麼理由拒絕這種讓自己愉快的體驗呢?
而那些總把意識朝向自己的人,往往越是渴望獲得別人更多關注和喜愛,越事與願違,因為方向不對。
同樣,正因為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喜歡被指責、不喜歡被誤解、不喜歡負能量、不喜歡糾結矯情的人,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只追求自己爽,就比較容易讓別人不爽。
所以,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就要學會以己度人,去體察別人的情緒和想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大概率與別人輕鬆相處,甚至成為更「懂」別人的人。
總是聽到這樣的感慨:懂得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就人際關係而言,似乎更是如此,很多內向的、靦腆的、不善於表達的人,社交都是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更不要提成為八面玲瓏的「社交達人」。
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中,同樣介紹了多種簡單易操作的溝通小技巧,這些極易被我們忽視的小「套路」,如果能被重視起來,並下意識地進行強化,雖然多少有些「日式」的客套和面面俱到,但至少是不被討厭的。
比如記住別人的名字、學會表達感謝、學會讚美他人、學會使用肢體語言、展露笑容、溫柔沉穩地說話,尤其是最後一條——感謝傷害你的人,甚至多多少少會有些雞湯的味道。
但是,你要明白,溝通的目的一定是為了構建一段健康而穩固的「關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身處在「關係」當中,而這份關係也是「自我」的延展和投射。
在與環境和他人的互動中,自我從「一元關係」到「二元關係」再到「多元關係」,不斷地在關係的構建中變得成熟。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構建雙贏關係」的建議。
想要與某個領域中卓越的人交往,你自己也需要具備對等的實力。你越成長,越能與自己相配的人結識,畢竟你總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吧!那樣,你可能會進階成為被人期望「想要與之相處」的人。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帶的系統,總有些程序無法與別人的兼容,人們總善於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的「對錯」,所以人與人之間才會產生矛盾與隔閡。
共情式溝通,並不是讓我們懷有目的性地去刻意迎合對方,而是試圖訓練出我們這樣的能力:摒棄掉自己那套刻板的印象和僵化的思維,學會設身處地感受對方的情緒、體諒對方的處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一個讓人能夠放鬆和信任的人。
誠信待人、溫柔待己,記住,你越是無條件地喜歡並重視你自己,周圍人跟你相處時越能夠放鬆,而這种放松的人際關係,同樣可以對自我形成反哺,療愈心理的創傷。
後記:
《共情式溝通》這本書我用了2天便讀完了,它不同於晦澀的心理學著作,更多地使用心理諮詢中的案例來做解析,通過場景化的模擬,化繁為簡,極具實操性。
對於在人際關係構建中存在困擾的人來說,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實用「教科書」。點擊下方連結,可直接購買。
期待你的華麗蛻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