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在雜文《小雜感》中有一段:樓下的一個男人病的要死,那間壁的一家架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也許你會覺得,魯迅先生這段話寫的無情,字裡行間都是冷漠。可你如果仔細的去分析,就會發現魯迅先生驚人的共情能力:樓下的男人病是病了,何以病的要死了?樓上兩人狂笑,大概是因為打牌局面裡有輸贏。河中船上的女人在哭泣,可是他又何以知道是在哭死去的母親,可見傾聽的仔細,觀察的仔細。
他甚至從未與這幾個場景裡的人溝通過,卻能清晰的從這簡單的外在表象中接受到他們的悲歡。正是因為他感受到了這些場面裡的各種情緒,他才能稱之為&34;,才能將這些細膩的場景簡單幾句就陳述出來。
這些他都感受到了,他並不冷漠,他只是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冷漠。
圖片來自於網絡
回到現實生活中來說,溝通交流是人類重複生活的必然。
因為溝通目的的不同,我們將會和不同的人群去交流。
因為交流的人群不同,我們需要不同的溝通途徑和方式,去獲得最佳的溝通效果。
但高效的溝通,放在任何一個場景裡,都存在僵局。
夫妻之間,孩子的教育問題,往往是南轅北轍。
職場之上,事無巨細的溝通,但收效卻是事倍功半。
為什麼對方總是曲解你的意思?為什麼你總是無法正確理解對方的點?於是乎,溝通的隔閡產生,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機制一旦斷裂,很有可能這個人就會消失在你的關係圈裡。
日本籍心理諮詢師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中指出:我們想做到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最重要一點就是學會&34;。
打開各類詞條,對它的解釋幾乎都為同理心、同感和投情。
現下各類心理劇都很火熱,想必對共情二字並不陌生。
在心理諮詢和治療中,共情是心理醫生的必備技能,因為要想能夠引導心理有創傷的人走出傷痛,就必須要去真正了解他傷在何處。只有感同身受,心理醫師才能過對症下藥,才能引導病人走出心理疼痛。
例如在《催眠大師》中,徐崢所飾演的心理諮詢師,就有強大的共情能力,能夠通過催眠技術很好的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治療過的病人都能痊癒出院。
首先是善於表達自己的人,多半共情能力更強。羅振宇在《奇葩說》裡提到: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達能力。一個表達能力強的人,遠遠超越那些心裡有話卻說出來的人。而表達能力強的人,多半是共情溝通的高手。他們知道要說什麼,說給誰聽,說哪些有效。
能夠把自己的需求正確有效的表達出來,那麼必然有一種自我思考的思維,按照由己及人的遷移性思維法則,這樣的人更容易去理解其他人的表達,繼而能夠真正的理解別人的情緒、目的,促進溝通的有效性。反過來說,不善於表達自己的人,共情能力會更加弱一些。不善於表達自己,其實有的時候更加執著於自己本身,有強烈的自尊心,在交際中往往難以放下自己的身段,因而難以去促成有效的溝通。
情商高的人,共情溝通能力更強。舉個例子,在《嚮往的生活》中有這樣一幕,魏大勳聊到演戲方面的時候,一下子沒有收住,說了一些關於導演的話。場面一度很尷尬,身邊坐的演員們都不敢吱聲。這個時候,何炅老師主動解圍說:他說的導演大概是《梔子花開》的導演吧。場面瞬間恢復了嬉鬧。
當然,我們普通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如此高的情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夠鍛鍊自己的共情溝通能力,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通過認知,掌握共情式溝通的思維。
日本籍心理諮詢師古宮昇《共情式溝通》,在書中列舉了8種溝通思維。
這並不是一本教條主義式的心理專業書籍,所採用的是一種平易近人的場景式介紹。
在這本書裡,有職場場景、家庭場景等等,不同場景裡的共情式溝通該如何表現,該如何去構建,在書中都有給出具象的描述。
裡面的故事大多小而短,但卻恰如其分,真實的像偷窺過每個人的生活一般。
正因為真實,才值得讓人注意。
在書本的最末,作者所提出的改變性方法,也值得看客們值得嘗試。更多精彩,可以親自閱讀,親自領略~
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這本《共情式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