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讀《百年孤獨》,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字:亂。
亂的原因不是因為裡面人民的錯綜複雜,而是給人的一種震撼。
就像是一整個南美洲大陸的掠影,帶著烈陽、暴雨和極度隱忍的痛楚撲面而來,還沒有準備好承受這種痛楚的人,往往會本能地選擇閃避。
但是內心具有苦楚的人,卻異常享受閱讀它,在《百年孤獨》中,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總能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說的: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生動可信,映射了一大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窮。
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
是繼《創世紀》之後,首部值得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在《百年孤獨》裡面,有這麼一句話,雖然還不到10個字,但是卻被奉為經典。
《百年孤獨》中短短的一句話說出人生孤獨,戳痛了無數人無數作者的話——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他說,除了孤獨,我一無所有!
內心有著孤獨苦楚的人,都有著相同的感觸。
《百年孤獨》這麼好,為什麼有很多人讀不下去?
其中一點就是老李上面提到的,人們不想直接面對這種苦楚,選擇刻意的迴避。
其次,讀過《百年孤獨》的都有一種體會,人名真的讓人絕望。
其實書中的人名過關之後,讀起整本書就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感受。
不僅會對作者的狡獪會心一笑,而且會充分地體會到這種安排並非為製造麻煩而製造麻煩,恰恰相反,這種近似絕望的輪迴,正是對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宿命的最好註解。
書中每一個人物,一生都是孤獨的化身,也講述著孤獨的意義
我現在即使有興趣也會裝作「平常心」的樣子,只是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覺得我這個人比較可靠。
激情永遠不能放在口頭上,放在口頭上就是悶騷——馬上就給你扣帽子。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
一樣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領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
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
這是一本沒有愛情卻非常浪漫的書。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獨特的辦法抵抗孤獨,參加革命也好,反覆地做手工活也好,沉迷於情慾也好,讀書翻譯也好……這裡面包括了人類一切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
即使現在這位文學巨匠已經去世,但是他留給世人的《百年孤獨》是生生世世的「魅影」,馬爾克斯通過這本書給了我們一雙透視現實的心靈之眼,重新審視世界和生命的真實。
北大教授陳曉明說:「《百年孤獨》這本書,對中國作家來說,具有某種啟示錄式的一種意義。」
事實上,的確如此!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影響著中國一整代作家。
1984年,當莫言第一次在王府井書店看到盜版《百年孤獨》時,他說,"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寫!"
《活著》的作者餘華說:"馬爾克斯是個了不起的作家,我對他除了崇拜沒有別的了。"
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
李誕說看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自己就一個字也不想再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