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說:「城市是一個幾百萬人一起孤獨生活的地方。」
每天走在洶湧的人潮中,心中湧起的卻是無盡的孤獨感。這種荒謬的反差,卻是活生生的現實:我們是一群群居的孤獨者。
很多時候,孤獨不在房間裡,而在人群中。
人和人之間日益增加的疏離感,令我們感到一陣陣迷茫,彷徨,甚至焦慮。我們一邊尋找可以依靠的同時卻不敢輕易付出,我們害怕承諾,也無力去關愛。
更多的時候,手機成了知心朋友,給予了些許慰藉。
原本我喜歡熱鬧的生活,害怕孤獨,在讀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本書候,深切體會到,既然孤獨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本質就是孤獨,為何不去接受這份孤獨,享受孤獨,尋覓到久違的祥和平靜。
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小說中發人深省的4句話吧。
01用自己的方式排遣寂寞,只是延續自己的寂寞。
其實我們都害怕寂寞,於是尋找各種方法來排遣寂寞,
古龍曾經說過這麼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真正的寂寞是一種深入骨髓的空虛,縱然在歡呼聲中,也會感到內心的空虛、惆悵與沮喪。
我們常常會發現,越是想要擺脫寂寞,它越是如影隨形,有時候不如嘗試接受寂寞,與寂寞共存,也許寂寞,有時會讓你沉靜下來,看清楚自己和身邊人。
02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
很多時候,我們的苦惱是來自對往事的沉迷中,不知不覺中,我們將往事中的苦澀過濾掉了,留下的是一些經過加工了的虛幻美好。
由此更加無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無奈,去尋找那些早已經變味和消失的愛情,友情,其實我們只是不想面對一個人的孤獨感,想逃避一個人的寂寞。卻可笑地去追尋曾經的過去,那個被我們虛幻了的過去,其實一切只是徒勞,只是徒增幾分苦惱和惆悵。
只有放下那些過往,正視面前的一切,才會讓我們正視現實,從中找到美好。
03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我們回首一下自己的前半生,看到更多的是孤獨,當我們一個人孤身在外闖蕩,所有的苦澀和辛酸,在那個午夜夢醒之時,獨自咀嚼和回味。
當我們遇到各種困境之時,舉目四望,唯有自己的影子相伴。
愛情和友情都是有著有效期的,甚至親情也會離我們而去,即便擁有,也需遵守質量守恆定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無條件的愛,唯有孤獨,永遠無條件相伴。
叔本華不禁發出如此感慨:
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既然孤獨與生俱來,何不坦然接受呢?在孤獨中尋找一份寧靜和平和。
04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在我們生命中,燦爛只是暫時的,而孤獨和寂寞則是一種常態。
那一霎那燦爛和光輝,是需要承受大半輩子甚至一輩子的寂寞,默默無聞背後的努力來換取。
曹雪芹早年過著錦衣玉食,紈絝子弟的奢華生活,然而一切都只是水中花,鏡中月。
樂極生悲,後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他大半輩子都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然後就是這段困頓的生活,激發了他的潛能,寫下了流傳百世的《紅樓夢》,曹雪芹的名字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重墨濃彩的一筆。
我們不禁唏噓,生活就是如此,要忍得寂寞和孤獨,才會有那一瞬那的精彩。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百年孤獨》
打開書,感到一股蒼涼感和迷茫感撲面而來,全部思緒跟著馬爾克斯一起來到了遙遠的馬孔多小鎮,來到了那個撲朔迷離的午後。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講述了一個家族,百年間的艱難歷程,他們生活的馬孔多小鎮從無到有,從崛起走向衰敗,最後消亡的滄桑輪迴。
讀完之後,不免感同身受,深切體會到哥倫比亞、乃至整個南美洲,以及所有人的那種迷茫,以及無法擺脫的孤獨感。
有人說這部小說帶有魔幻性,可是真實的生活有時比虛幻的文字更加瘋狂和殘酷。
小說中許多看似虛幻的事,或許真實發生過的,只是換了一個地方,換了一個時間而已。小說背後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孤獨是永恆地陪伴著。
小說自1967年出版便席捲全球,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銷量超5000萬冊。1982年獲諾貝爾獎後,再次在世界各地掀起閱讀狂潮。
它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到生活的本質,孤獨的真相。
莫言也不吝讚美之詞:
《百年孤獨》具有駭世驚俗的藝術力量和思想力量,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尋找拉美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
麥家說:
「如果全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創世記》之後值得閱讀的首部文學巨著。」
我們生活在這浮躁的社會中,內心卻時時感到孤獨和寂寞,也許讀一讀《百年孤獨》這本書,會從中感受到力量,不再被孤獨所困擾,學會在孤獨中思考人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走出心中的困局。更好地擁抱生活和生命,走出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