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電影鏡頭裡看過這樣的畫面:催眠師拿著一塊懷表,在你眼前一晃,你便為他所控制,指示你做任何事。
此後在生活中,你似乎也會害怕遇到這樣一個有著掌控你思想意識的人,對你為所欲為或讓你胡作非為。
催眠師好像擁有某種超能力,可以控制別人的意識和行為。
其實,科學恰恰有時與現實截然相反。
現實世界往往會有很多傳說或謬誤,故弄玄虛以至於以訛傳訛,而這類虛假的謠言往往傳播的最快最廣。
在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人擁有掌控他人思想的技藝或超能力。能否被催眠,關鍵不在於催眠師,而在於坐在催眠師面前的你。
作為一種獨特的意識,被催眠者處於一種極度放鬆警惕的睡眠狀態。但這一狀態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睡眠,倘若一個人睡著了就不可能對催眠師做出的種種暗示有任何反應。
催眠是一種接受暗示的能力。
既然作為被催眠者的能力,除非催眠師讓你吃了某種迷幻藥,否則,不相信催眠效果、不接受催眠師暗示的你,永遠不可能被催眠。換句話說,被催眠的前提是你想被催眠,或者說你能被催眠。如果你本身沒有這個意願,那麼你就不具備這種能力。
所以說,被催眠的你,才是掌握主動權的那一方。
能夠被催眠的人具有的特質叫可催眠性,而這一特性又有著非常穩定的特質。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被催眠,能夠被催眠,其實是一種獨特的能力。
所以,改變以往的看法,覺得那些被催眠的人都是傻子,那麼輕易的就被人駕馭了,其實這也恰恰體現了別人的特別之處。
更具體來說,可催眠性是一種認知能力,擁有這一認知能力的人,可以保持在一種高度的全神貫注體驗感中,意識高度集中到一定程度,才能夠接受催眠師的各種暗示,而這一能力也有助於探究他們心底的往事,甚至激發無限的潛能。
激發潛能,似乎還是有些誇大其詞的。更為確切的說,應該是激發從未體驗過的意識狀態。
但是不容置喙的是,通過催眠可以顯著緩解疼痛——又叫轉移注意力大法。古有關羽下棋刮骨療毒,今有凌凌漆看片取彈頭都屬於典型的轉移注意力療法,將全身的注意力轉移到別處,疼痛感就會消退很多。這其實是一種自我催眠,使意識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
那麼,你現在是否迫不及待的擁有這一能力呢?可以嘗試著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有意識的加以訓練。假以時日,你也會=會躺在床上,任他人「擺布」,探索更加真實的自我。
圖片來自系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