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觴漫談】
有一個觀點,不知道大家怎麼想:
想要徹底地徵服一個人,究竟應該從精神入手還是從物質層面入手?
這個問題放在個人層面可能不太直觀,畢竟殺傷肉體與毀滅精神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但是,如果將徵服的對象擴大到一個群體,一個民族呢。
動精神還是動物質?
這個問題,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各種各種的思想家與統治者一直思考的問題,我該怎樣讓我的臣民永久忠於我,讓我的統治世世代代以至千秋萬代,可以無憂無慮的延續下去?
從皇帝的角度,應該是精神上的封鎖更加徹底。因為在我的理解中,中國歷史上絕大多數的農民對於政治並沒有很敏感,相反,即使改朝換代甚至外族入侵,擺在他們面前優先級最高的問題仍然是「如何吃飽飯,活下去」,再次一個是「如何娶媳婦,讓家族延續」。
所以一個皇帝要做的,不過是輕徭薄賦,吏治清明,讓老百姓年年都能夠活得下去,這樣的統治理論上是可以無限「續杯」的。
然而,歷史是真實不是理論,封建王朝換了一個又一個,沒有一個能夠長存。活得最長的竟然是一開始的周朝,八百多年的時間跨度傲視群雄,開始即巔峰,這話對中國的朝代更迭來說一點沒錯。
以封建王朝來說,幾乎是從確立制度起,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秦漢,唐宋,元明清,各種制度上的表現一代不如一代。
【臨其詩境】
統治者們似乎搞錯了一個重點。一個是君,一個是民,兩者的關係並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真心待民,讓他們「幼有所養,老有所終」,誰閒的沒事會想到造反呢?
但有些東西是刻在人性中的,統治者們很少想到君民關係,他們只在乎如何維系統治,如何控制子民。
大多數人都得出了相同的答案,思想控制。
專制者們前赴後繼,從周厲王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直到清朝猖狂已甚的「文字獄」,對思想的控制縱貫整個封建王朝。
歷史中知名度最高的一次思想控制,大概就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了。
關於焚書坑儒這件事,歷史上的評價不知凡幾,對此的詩歌文章也不計其數。但是其中表達的觀點大同小異,很少有人能講出什麼新意,講出深度。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首唐代詩人羅隱的《焚書坑》,裡面闡述了羅隱本人對於祖龍焚書的觀點,以局外人客觀而輕鬆的態度嘲諷了秦始皇的目光短淺不擇手段。
【經典原文】
焚書坑羅隱 〔唐代〕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條分縷析】
詩歌的內容很簡單,加在一起只有28個字,不過作者在這28字中下了功夫,讀起來也是逸趣橫生,仿佛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猜測著作者的心思。
上來第一句就很有震撼力,一千年的那場大火,本來應該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是足以不衰不朽的神跡,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
現實一如既往的殘酷,千年前的痕跡,無論曾經有多麼輝煌,現在不過是一抔塵土罷了。往事如此,英雄梟雄亦如此,在歲月面前,終究只能塵歸塵,土歸土罷了。
看著那一抔土,人們還能回憶起千年前的那場大火,所以路旁的耕者也為之傷神。可能我們會奇怪,為什麼偏偏要寫到農民呢?
這其實是作者的刻意布置,整個兩句中沒有出現自己,但是自己的態度已經通過這個「耕者」表達出來了,連不知詩書為何物的耕者都為此而傷心,又何況羅隱這位讀書人呢,實際上是借農夫的反應來表達自己的態度,看似「無我」,實則「有我」。
最後兩句羅隱更是「我不裝了,我攤牌了」,開始了對秦始皇的嘲諷。他的嘲諷與其他人相比也是獨具一格,是那種「陰陽怪氣」的嘲諷,比直接的諷刺更加傷人。
好一個秦始皇,他的算盤打得還真響啊!不會真以為控制住詩書的流傳就能讓自己的王朝永垂不朽吧?不會吧,不會吧?
祖龍要是能聽到,估計直接都上去揍他了。
秦始皇為了統治天下真的做了很多努力,以至於後來人們起義只好「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連正經的武器都沒有,但失去了民心的政權總歸是活不久的,再加上後來沉迷於長生不老,都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慘澹收尾。畢竟是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要讓秦始皇一下子做到完美,也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