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做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在的人們已不像以前,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想要供養孩子,就要父母雙方都去工作,帶孩子的事情只能交給家裡的老人,不管是男方父母還是女方父母,都有可能因為心疼孩子而幫著帶孫,有時候甚至為了帶孩子,還主動遷去子女住的城市。
王大媽就是其中的一位,她住在北京的女兒今年生了個兒子,但婆婆身體不好,只好由當姥姥的她來幫忙帶娃。
從湖南老家來到北京後,王大媽雖然很多地方都不太適應,但是為了孩子她都選擇默默忍耐。
王大媽帶著孩子到小區裡遛彎的時候,發現周圍有不少像自己這樣的老人,大家來自五湖四海,講著不同口音的普通話,有些老人甚至還不會說普通話,但是看著孩子們互相玩到一塊,心理也有了些許安慰。
一次聊天中,王大媽說:「要不是孩子還小,我可真想回去啊。都說北京好,可這裡不是我的家,在家整天帶著孩子,有時候帶不好了還有矛盾,在外頭也沒什麼朋友,融不進,也就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心裡能有些安慰了。」
其實,王大媽就是典型的「隨遷老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曾發布數據:中國目前隨遷老人已經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孫輩的比例就高達43%。他們為了幫子女養育下一代,主動或被動離開自己住了幾十年的家鄉,承受帶娃艱辛的同時,還要忍受人在異鄉的孤獨。
王大媽的一句「融不進」,可謂是道出了1800萬隨遷老人的心酸。
①帶娃艱辛
只有帶過孩子的人,才知道會有多累。就算是年輕媽媽,在家當家庭主婦就已經非常勞累了,24小時盯著隨時會亂跑、搗亂的孩子,還要包攬家務、一日三餐,可以說比上班還累,但這確實是大多數隨遷老人的日常生活。
②融入家庭難
現在的年輕家長,在育兒上已經跟老一輩有很大不同了,科學育兒的觀念讓他們對很多老一輩的看法嗤之以鼻,但是又礙於能力不足,只能讓老人來幫忙照顧孩子。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因為孩子的養育問題出現許多矛盾。
在老人的角度上來看,大部分情況都會覺得自己非常委屈,自己辛辛苦苦在這帶娃,不僅得不到家人的感激,還要被挑著挑那,覺得內心非常孤苦。
③融入社會難
老人遠在他鄉,本就沒有什麼親朋好友在身邊,到了這個年紀結交的新朋友,大多也難以交心,所以人際上基本很難有什麼親密的關係。
另外,不少老人都更愛講方言,出門在外交流也容易出現困難,即便是加入了一些老年人交友群,也不一定能很好地融入。
作子女的,平時應該多關注老人的內心世界,幫助老人調節好心態,畢竟老一輩人的生活習慣和觀念跟年輕人都是很不一樣的。
①懷感恩之心
老人千裡迢迢來幫子女帶娃,作為子女應該時刻懷有感恩之心,因為這並不是老人的義務,他們犧牲自己隨心所欲的晚年生活,再辛苦操勞,子女應該多體諒。遇到分歧儘量平和地溝通。
②多陪伴老人
很多年輕的父母心想著回到家了,幫帶帶娃,就是減輕了老人的負擔。但老人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刻的放鬆,還有家人的陪伴。平時一家人周末一起出去玩一玩,或者晚上一塊看看電視,跟老人聊聊天,都能給老人很大的心理安慰。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身邊有這樣的「隨遷老人」嗎?他們的生活過得怎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