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媽媽,一個形容詞,也是一個女性的代表詞語。母親總是對孩子百般記掛,容易嘮叨叮囑。
孩子是母親手裡的寶,母親也是孩子心裡的寶。
婆婆是媽,是丈夫心裡最美的女人,丈夫總會看到婆婆的不容易,讓妻子在未來的日子多讓多孝。
婆婆也不是媽,是兒媳婦的緊箍咒,有些婆婆直接是兒媳婦噩夢般的存在,重男輕女,丈夫的無原則支持更讓妻子度日如年,婆媳矛盾從古至今始終硝煙不斷。
聽朋友說過,有位婆婆,總是嫌棄兒媳婦,幹啥啥不行,偷懶第一名。哪怕每天加班回家做好飯,有空就打掃家裡衛生,依舊覺得自己的兒媳婦什麼都不是,一點都不稱心如意,不如小區裡一位兒媳婦,婆婆讚揚的好評。
有一次跟兒媳婦吵架完出去溜達,她更好碰見了十佳好兒媳。就聊了起來,這位兒媳說,「哪有那麼誇張」,「看著你就比我家那個好,又漂亮又孝順」。這位兒媳婦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
就把剛進門婆婆的疼,婆婆的寵,她將心比心的回報,以及挑明了這位婆婆對自己的兒媳婦生活裡並沒有疼愛寵愛的地方,也給 挑出來了,一併說給了這位滿腹怨氣的婆婆聽。「我也並沒有做的多好,是一開始婆婆拿我當自家人,疼我愛我,讓我不至於對於陌生環境的恐慌,我也該孝順她」,故事說完,這位十佳兒媳婦就走了。這位婆婆有沒有聽進去,有沒有考慮就不清楚了。
婆婆不是媽,婆婆也是媽。婆媳一開始並不是因為感情而聚在一起,是因為兒媳的丈夫聚在一起。三觀不同,總會有衝突,總會有磕磕碰碰。
有些婆婆溝通明白了就不會有問題,有些婆婆溝通明白了依舊是問題。
有些婆婆依舊是老觀念,依舊覺得婆婆苦盡甘來,做不到相互理解跟尊重的含義,只有可以翻身為主的惡氣。有些疼兒子的婆婆,兒媳婦是唯一的對手,而有些指定孩子的婆婆,兒子兒媳全都是對手。
想起了,我那未曾喊過一聲媽就離開的婆婆,婆媳關係的衝突受害者。受制於過去封建思想,為家裡操勞過了適婚年齡,被包辦婚姻匆忙嫁出去。從一個知書達理的半知青(婆婆很聰明,可惜沒有機會上學),被硬逼著,被打的,學會了罵人。被她婆婆一輩子無理由的打罵,加重了曾經操勞的身體,早早的病痛離世。
聰明的婆婆不會插手小兩口的生活,孩子的幸福才是父母的幸福。而不聰明的婆婆,貢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離婚率,插手生活,插手油鹽醬醋,插手孫輩的性別……
我想每個人嫁人之前,母親都叮囑,「婆婆也是媽,一定要有孝心」。婆媳關係矛盾也總歸跳不出生活主導權的爭奪,生活習俗的磨合。所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如果這時候男人主動站出來,把事情疏通,矛盾問題迎刃而解。
生活中的煩心事或者矛盾,溝通是最好的良藥,它可以祛除顧慮跟疑慮,直接溝通失敗可以間接溝通。
婆婆不是媽,對於婆婆,可以這麼做:
婆媳之間始終很難親密無間,距離是最好的產生美的工具,距離也能減少幹涉,減少雞飛狗跳。
生活中既要處理好工作,也要顧及好家庭。婆婆不是媽,婆婆也可以是媽,家庭靠自己維護,度也要靠自己把握。
婆婆不是媽,婆婆也是媽,婆婆能當做親媽嗎?大家聊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