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愛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大家覺得一段關係幸福長久的基礎是什麼?是【愛】,對不對?而【愛】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本質,是彼此依附,彼此依賴,彼此顧念。
在講我們為什麼會吵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依附理論。依附,是兒童與特定的照顧人之間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結的一種本能行為;兒童會以這個人作為安全港灣,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當依附對象離開時,孩子會感到焦躁不安;依附的基本成分是母親的關愛和認可,這是兒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礎,和母親之間的互動模式是兒童未來建立,維持並信賴親密關係的基礎。依附理論是由20世紀傑出的精神病學專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最早是用來研究剝奪母愛和跟母親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依附理論 注重情感,承認依賴需求的正當性,約翰.鮑爾比認為,我們對於安全的依附關係的需要是終身的。每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都希望有一個人會關心他,注意他,珍惜他,安慰他,鼓勵他,在黑暗中拉著他。依附理論也被發現,它能為我們在婚姻或戀愛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提供答案。
比如,
我們為什麼會被困在無效的方法中,讓我們無法從伴侶或家人身上得到想要的愛?為什麼疏遠,迴避反而沒有辦法讓我們跟伴侶的衝突降溫?為什麼某些小事件特別會給關係的性質定調?依附理論告訴我們,至愛是我們生命中的庇護所和安全基地,是我們最強烈的情緒來源,對我們的打擊也是最猛烈的。當我們遭受冷落,威脅,孤獨而無助時,我們會本能的向依附對象(伴侶)尋求安慰和親密接觸。此時,如果伴侶能夠在情感上積極地正向的回應我們,就會讓我們有充足的安全感,讓我們感到比較幸福,安定和滿足,面對衝突和困難時,也能夠更積極正向地解決。但假如伴侶對我們情感封閉,對我們毫無回應(連生氣都沒有)時,憤怒,悲傷,恐懼和疼痛會洶湧而來。
而這其中,恐懼帶給我們的傷害最大。恐懼意味著威脅,它讓我們覺得與伴侶分離,自己不被愛了,不重要了,不被需要了。失去了安全感,大腦就會立馬發出警報,讓我們被情緒劫持,失去思考的能力,憑著感覺行動。因此,夫妻或戀人之間,大多數的爭吵,實質上是對情感分離的抗議。
「你愛我嗎?」
「你會一直陪在我身邊嗎?」
「當我需要你時,你會立馬出現嗎?」
「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
……
憤怒,批評和要求實際上是對伴侶的呼喚,是為了將伴侶的情感吸引回來,重建情感,聯結安全感。並且在這個爭論的過程中,恐懼的感覺會一直伴隨左右。
假如爭論的兩個人,情感關係是非常牢固的,那麼恐懼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瞬間。當他們意識到沒有實際的威脅,他們的關係仍然是安全的,或者伴侶能夠回應他們的要求,再度給他們信心時,恐懼的感覺會快速消失,爭吵的狀態也會結束。但假如情感關係薄弱且日常本就有摩擦,恐懼的感覺則揮之不去。而在被恐懼支配的情況下,為解決與伴侶間的缺乏安全聯結,我們通常會做以下兩件事之一:
01.
為獲得伴侶的安慰和保證,對伴侶糾纏不休,甚至使用攻擊的手段以控制對方,或是逼對方做出回應,直到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糾纏背後 真正想表達的是「關注我,和我在一起,我需要你」。我們稱為「焦慮-矛盾型依戀」。
02.
為了撫慰和保護自己,用迴避,離開或轉移注意力來降低或壓抑自己對伴侶的依附需求。比如,將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拒絕和伴侶進行任何情緒上的接觸。其實逃離,迴避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是,「我不會讓你傷害我的。我會冷靜下來,儘量克制自己」我們稱為「迴避型依戀」。
這兩種克服分離恐懼的策略是潛意識裡本能的反應,它在衝突開始的時候是有效的。比如會因為糾纏不休而得到伴侶的保證,因為逃避而結束爭吵。然而,親密關係就好比跳華爾茲。兩個人的舞步是互相影響的。你越是糾纏不休,我越是逃避,你越是逃避,我就越想要個說法和結果。最後的結果就是,雙方都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惡性循環,都將對方越推越遠,都變得過於自我保護,都覺得自己被對方遺棄,都對這段關係做了最壞的假設,最後變得不再親密。
拿夫妻衝突來講,當夫妻吵架時,假如雙方都進入消極的回應模式時,常常就會惡語相加,陷入「惡毒對話」中。比如,批評指責,輕蔑鄙視,攻擊防禦等。而這其中攻擊防禦是最傷害關係的,也是每對愛侶都曾遭遇過的。它是指一方變得挑剔好鬥,另一方則變得防禦心強,且不斷疏離對方,甚至沉默,不再回應。當然,也並不是說吵架就是不好的,不吵架就一定是好的。吵架至少說明我們還有互動溝通,還有接觸和連接。關鍵是看面對衝突時我們要怎樣去吵,是否會陷入「惡毒對話」的爭吵模式。
舉個例子:小麗和阿強一直因為阿強忘記倒垃圾而爭吵。每一次小麗都抱怨「你怎麼總是忘記?」
「我說的話對你就那麼不重要嗎?」
「還是你根本就沒有聽我講話?我對你真的很失望,你就是一個懶人」
起初阿強也總是很冷淡的回答一句「我就是忙忘記了」。但當他聽到小麗用一種輕蔑的語氣,說自己是個非常懶惰的人時,他會立馬指責回擊道:「你以為你比我好到哪裡去?你還不是一樣的懶,不想自己倒垃圾,就總是想指使我去做」每每此時,小麗就會快速進入翻舊帳模式,把過往阿強忘記的事全都一一羅列出來,於是阿強也開始和小麗爭論這些「舊帳」。這場周而復始的吵架,吵到最後都是以阿強沉默,不再說話回應為結束。從案例中我們是否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小麗和阿強都沉湎於爭吵的內容不能自拔,雙方都走入了死胡同,把注意力都放在「發生了什麼事」,「誰更有理」,「誰有錯」的問題上僵持不讓。可是,明明他們是為了解決「忘記」的問題啊!
為何卻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小麗越是責怪阿強,阿強就越是逃避,而阿強越是逃避,小麗的攻擊就越瘋狂尖銳。其實,爭吵的內容根本不重要。當情侶走到「惡毒對話」這一步,他們的整個愛情關係都明顯的變得怨恨,警惕和疏遠。他們用消極過濾器看待並放大每一個差異,每一個分歧,並假設最壞的情況。把自己卷進了巨大的恐懼與懷疑中,長期保持警惕和防禦。那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如何陷入【你責備,我防禦逃避】的惡毒對話模式中?
阿強說,其實每次在小麗開口前,他就知道自己讓她很失望,知道她會開啟抱怨指責的嘮叨模式。所以他建了一堵「牆」來為自己「防火」,並且這已經變成了他不假思索和強迫性的模式了。而對於小麗來說,她憤怒,失落,糾纏著阿強尋求解釋,其實是希望得到阿強的關注和重視,希望通過阿強的回應來重獲安全感。或者得出悲觀的結論:男人如果靠得住,母豬也能上樹。阿強還算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意識到控制他們關係的模式,然而卻也無力改變。哪怕他主動去學習一些溝通的技巧,也只是勉強中斷一次爭吵,並且代價慘重。而現實中,大多數伴侶並未意識到控制他們關係的模式,更何談改變?那真的就沒有辦法可以打破親密關係中這種惡性循環的溝通模式嗎?有,只要在衝突發生時,懂得掌握三個關鍵時刻,就能重塑夫妻情緒,讓衝突降溫。
愛的依戀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它可以將普通事件的對話,突然轉變成威脅安全與生存的大事。比如,上一秒你還在跟老公說「兒子在客廳玩玩具」,下一秒,你突然就變得發怒並對他抱怨起來:「我已經管不了兒子了,他總是把玩具弄得客廳到處都是,你就不能管管你兒子嗎?一天到晚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對你來說,你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我們娘倆兒是無聊的時候幫你排遣的是嗎?家務,帶娃,課業輔導什麼都是我一個人,你就真的像座山一樣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我不知道我要你幹什麼?!」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說,當我們的親密關係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我們的不安全感就會不斷上升,警報就會拉響:
1.當我們突然間感到不確信或脆弱時;
2.當我們感覺到與伴侶間的情感連接發生消極轉換時;
3.當我們察覺到愛情關係中的威脅或危險時。
舉個例子:
結婚7年後,老公偉平 覺得妻子笑笑 越來越不重視自己。尤其是自從妻子笑笑換了份新工作後,老公偉平覺得他們的夫妻關係疏遠了很多。一次聚會中,朋友稱讚妻子笑笑越來越漂亮和有魅力了,而偉平不僅中部崛起還已經半禿了。當他看到妻子笑笑和一位年輕帥氣,發量豐富的異性交談甚歡時,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通常都是先看見事實,然後做出自己的解讀,接著形成感受和情緒,最後才展開行為的,也就是事件-認知-情緒-行為,我們可以理解,影響我們情緒的,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所察覺到的危險,都是我們內心世界基於事實的解讀,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幻想出來的非真實事物。所以在衝突發生時,我們需要掌握的第一個關鍵時刻:是否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把情緒拉住。上述案例中,很顯然,老公偉平的內心已經升起了恐懼的感覺。
假如他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堅信自己是妻子笑笑最珍愛的人,此時,他會比較冷靜。
當他向妻子笑笑提出要求時,笑笑也會把注意力從那個年輕帥氣的男人身上轉回在他身上,並陪伴他。但假如他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又會怎樣呢?他會很生氣,然後走過去,尖酸的諷刺妻子笑笑與別人調情。或者,採取迴避,保護自己的方式,安慰自己不在乎,然後默默的喝杯酒,甚至喝個爛醉。不管是諷刺攻擊還是自我安慰的退縮方式,這兩種消極應對恐懼的方式都只會疏遠笑笑,把笑笑推的更遠,更加讓笑笑覺得偉平是沒有吸引力的,而這又會反噬加重偉平的原始恐懼。
第二個關鍵時刻,是否能夠平靜地向伴侶說出自己的感受。只要伴侶間沒有消極的應對策略,他們就有重建連接的機會。回到上述偉平和笑笑的案例。
倘若當晚笑笑與年輕帥氣的異性結束交談後,再次回到偉平身邊。偉平會向笑笑敞開胸懷,告訴她自己看到她和異性交談時,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嗎?或者,他依然採取攻擊辱罵的方式,指責妻子「水性楊花,到處勾搭別人」,並要求妻子立馬回家嗎?又或者,他繼續保持沉默,冷戰?很顯然,偉平這三種應對策略,得到的妻子的回應肯定是不一樣的,而這也決定著衝突的走向。
第三個關鍵時刻,是否能看清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並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願望?這個關鍵時刻就是要求我們,首先能夠用心聆聽自己情緒背後內心真正的需求,然後向伴侶表達出自己需要情感連接的願望,同時也需要給予伴侶信心,這樣伴侶才會對我們有所回應。還是偉平和笑笑的案例。假如在聚會中,偉平設法把笑笑拉到一邊,深吸一口氣,告訴她自己因為看到她和帥氣的異性交談而難受。或者他只要設法站到笑笑的身旁,用不安的表情表達他的焦慮。假設笑笑積極的回應偉平,哪怕偉平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感受,笑笑也會感覺到他有些不對勁,然後主動地輕柔的詢問偉平。但,偉平能看到,能領會,能相信笑笑的這些積極反應嗎?他會繼續走近並向笑笑吐露心聲嗎?或者,他會保持警惕,將笑笑推開,甚至是攻擊笑笑,來考驗笑笑是否「真的在乎」自己?
最終,當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這件事是偉平內心已經過去的小插曲還是始終過不去的坎呢?當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或懷疑時,偉平是否仍然缺乏安全感?他是否會越來越想控制笑笑,迫使笑笑作出越來越多的回應?比如承諾和保證,好讓自己確信笑笑的愛?又或是,他降低或減少自己對笑笑的需求,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工作或沉迷遊戲。這個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把男女主角色對調下,是不是就是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故事的焦點是偉平,但影響劇情的發展卻集中在笑笑身上。這說明,笑笑有同樣的依戀需要和恐懼。
事實上,親密關係中男人女人都一樣敏感,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有些許不同。當一段愛情關係漸行漸遠時,大多數男人認為,在這段關係中,自己時常感到被拒絕,信心不足和失敗,而女人則認為,自己感到被遺棄與分離。因爭吵導致的感情解體,日漸增多的矛盾並不是起因,日漸缺失的喜愛與情感回應才是感情解體的根源。我們與伴侶的依附關係,好比兩人在鋼絲上一同前行。當懷疑與恐懼來襲時,如果我們恐慌的緊握住對方,或者突然轉身離開,鋼絲繩索就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我們就會越來越難以保持平衡。假如想要繼續站在繩索上前行,就必須隨著對方的步伐而動,積極地回應對方的情感,只有當我們緊密連接時,彼此都獲得了平衡,彼此才能處於情感平衡中。
所以,能夠在爭吵的三個關鍵時刻拉住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讓我們的感情不被爭吵破壞的關鍵。這是不是我經常講的非暴力溝通呢?事實+感受+需求。別被幻想嚇住,挑起恐懼,看事實,恢復平靜,然後用心體會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後用請求的語氣說出自己的需求。這三步,看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需要大量的練習,但一旦你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你的未來會大大改變。是不是很期待呢?
我是葉安洛,幫你解決情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