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為何我們總是一說話就吵架?

2020-08-28 葉安洛

我們在愛的時候,是最脆弱的時候」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大家覺得一段關係幸福長久的基礎是什麼?是【愛】,對不對?而【愛】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的本質,是彼此依附,彼此依賴,彼此顧念。

在講我們為什麼會吵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依附理論。依附,是兒童與特定的照顧人之間建立強烈的情感聯結的一種本能行為;兒童會以這個人作為安全港灣,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當依附對象離開時,孩子會感到焦躁不安;依附的基本成分是母親的關愛和認可,這是兒童信任和自信的基礎,和母親之間的互動模式是兒童未來建立,維持並信賴親密關係的基礎。依附理論是由20世紀傑出的精神病學專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最早是用來研究剝奪母愛和跟母親分離對孩子的影響。依附理論 注重情感,承認依賴需求的正當性,約翰.鮑爾比認為,我們對於安全的依附關係的需要是終身的。每個人的一生,從生到死,都希望有一個人會關心他,注意他,珍惜他,安慰他,鼓勵他,在黑暗中拉著他。依附理論也被發現,它能為我們在婚姻或戀愛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問題提供答案。

比如,

我們為什麼會被困在無效的方法中,讓我們無法從伴侶或家人身上得到想要的愛?為什麼疏遠,迴避反而沒有辦法讓我們跟伴侶的衝突降溫?為什麼某些小事件特別會給關係的性質定調?依附理論告訴我們,至愛是我們生命中的庇護所和安全基地,是我們最強烈的情緒來源,對我們的打擊也是最猛烈的。當我們遭受冷落,威脅,孤獨而無助時,我們會本能的向依附對象(伴侶)尋求安慰和親密接觸。此時,如果伴侶能夠在情感上積極地正向的回應我們,就會讓我們有充足的安全感,讓我們感到比較幸福,安定和滿足,面對衝突和困難時,也能夠更積極正向地解決。但假如伴侶對我們情感封閉,對我們毫無回應(連生氣都沒有)時,憤怒,悲傷,恐懼和疼痛會洶湧而來。

而這其中,恐懼帶給我們的傷害最大。恐懼意味著威脅,它讓我們覺得與伴侶分離,自己不被愛了,不重要了,不被需要了。失去了安全感,大腦就會立馬發出警報,讓我們被情緒劫持,失去思考的能力,憑著感覺行動。因此,夫妻或戀人之間,大多數的爭吵,實質上是對情感分離的抗議。

「你愛我嗎?」

「你會一直陪在我身邊嗎?」

「當我需要你時,你會立馬出現嗎?」

「我是不是你最重要的人?」

……

憤怒,批評和要求實際上是對伴侶的呼喚,是為了將伴侶的情感吸引回來,重建情感,聯結安全感。並且在這個爭論的過程中,恐懼的感覺會一直伴隨左右。

假如爭論的兩個人,情感關係是非常牢固的,那麼恐懼的感覺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瞬間。當他們意識到沒有實際的威脅,他們的關係仍然是安全的,或者伴侶能夠回應他們的要求,再度給他們信心時,恐懼的感覺會快速消失,爭吵的狀態也會結束。但假如情感關係薄弱且日常本就有摩擦,恐懼的感覺則揮之不去。而在被恐懼支配的情況下,為解決與伴侶間的缺乏安全聯結,我們通常會做以下兩件事之一:

01.

為獲得伴侶的安慰和保證,對伴侶糾纏不休,甚至使用攻擊的手段以控制對方,或是逼對方做出回應,直到對方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糾纏背後 真正想表達的是「關注我,和我在一起,我需要你」。我們稱為「焦慮-矛盾型依戀」。

02.

為了撫慰和保護自己,用迴避,離開或轉移注意力來降低或壓抑自己對伴侶的依附需求。比如,將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拒絕和伴侶進行任何情緒上的接觸。其實逃離,迴避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是,「我不會讓你傷害我的。我會冷靜下來,儘量克制自己」我們稱為「迴避型依戀」。

這兩種克服分離恐懼的策略是潛意識裡本能的反應,它在衝突開始的時候是有效的。比如會因為糾纏不休而得到伴侶的保證,因為逃避而結束爭吵。然而,親密關係就好比跳華爾茲。兩個人的舞步是互相影響的。你越是糾纏不休,我越是逃避,你越是逃避,我就越想要個說法和結果。最後的結果就是,雙方都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惡性循環,都將對方越推越遠,都變得過於自我保護,都覺得自己被對方遺棄,都對這段關係做了最壞的假設,最後變得不再親密。

拿夫妻衝突來講,當夫妻吵架時,假如雙方都進入消極的回應模式時,常常就會惡語相加,陷入「惡毒對話」中。比如,批評指責,輕蔑鄙視,攻擊防禦等。而這其中攻擊防禦是最傷害關係的,也是每對愛侶都曾遭遇過的。它是指一方變得挑剔好鬥,另一方則變得防禦心強,且不斷疏離對方,甚至沉默,不再回應。當然,也並不是說吵架就是不好的,不吵架就一定是好的。吵架至少說明我們還有互動溝通,還有接觸和連接。關鍵是看面對衝突時我們要怎樣去吵,是否會陷入「惡毒對話」的爭吵模式。

舉個例子:小麗和阿強一直因為阿強忘記倒垃圾而爭吵。每一次小麗都抱怨「你怎麼總是忘記?」

「我說的話對你就那麼不重要嗎?」

「還是你根本就沒有聽我講話?我對你真的很失望,你就是一個懶人」

起初阿強也總是很冷淡的回答一句「我就是忙忘記了」。但當他聽到小麗用一種輕蔑的語氣,說自己是個非常懶惰的人時,他會立馬指責回擊道:「你以為你比我好到哪裡去?你還不是一樣的懶,不想自己倒垃圾,就總是想指使我去做」每每此時,小麗就會快速進入翻舊帳模式,把過往阿強忘記的事全都一一羅列出來,於是阿強也開始和小麗爭論這些「舊帳」。這場周而復始的吵架,吵到最後都是以阿強沉默,不再說話回應為結束。從案例中我們是否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小麗和阿強都沉湎於爭吵的內容不能自拔,雙方都走入了死胡同,把注意力都放在「發生了什麼事」,「誰更有理」,「誰有錯」的問題上僵持不讓。可是,明明他們是為了解決「忘記」的問題啊!

為何卻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小麗越是責怪阿強,阿強就越是逃避,而阿強越是逃避,小麗的攻擊就越瘋狂尖銳。其實,爭吵的內容根本不重要。當情侶走到「惡毒對話」這一步,他們的整個愛情關係都明顯的變得怨恨,警惕和疏遠。他們用消極過濾器看待並放大每一個差異,每一個分歧,並假設最壞的情況。把自己卷進了巨大的恐懼與懷疑中,長期保持警惕和防禦。那他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如何陷入【你責備,我防禦逃避】的惡毒對話模式中?

阿強說,其實每次在小麗開口前,他就知道自己讓她很失望,知道她會開啟抱怨指責的嘮叨模式。所以他建了一堵「牆」來為自己「防火」,並且這已經變成了他不假思索和強迫性的模式了。而對於小麗來說,她憤怒,失落,糾纏著阿強尋求解釋,其實是希望得到阿強的關注和重視,希望通過阿強的回應來重獲安全感。或者得出悲觀的結論:男人如果靠得住,母豬也能上樹。阿強還算是為數不多的,能夠意識到控制他們關係的模式,然而卻也無力改變。哪怕他主動去學習一些溝通的技巧,也只是勉強中斷一次爭吵,並且代價慘重。而現實中,大多數伴侶並未意識到控制他們關係的模式,更何談改變?那真的就沒有辦法可以打破親密關係中這種惡性循環的溝通模式嗎?有,只要在衝突發生時,懂得掌握三個關鍵時刻,就能重塑夫妻情緒,讓衝突降溫。

愛的依戀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

它可以將普通事件的對話,突然轉變成威脅安全與生存的大事。比如,上一秒你還在跟老公說「兒子在客廳玩玩具」,下一秒,你突然就變得發怒並對他抱怨起來:「我已經管不了兒子了,他總是把玩具弄得客廳到處都是,你就不能管管你兒子嗎?一天到晚就是工作工作工作。對你來說,你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我們娘倆兒是無聊的時候幫你排遣的是嗎?家務,帶娃,課業輔導什麼都是我一個人,你就真的像座山一樣坐在那裡一動不動!我不知道我要你幹什麼?!」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說,當我們的親密關係出現以下三種情況時,我們的不安全感就會不斷上升,警報就會拉響:

1.當我們突然間感到不確信或脆弱時;

2.當我們感覺到與伴侶間的情感連接發生消極轉換時;

3.當我們察覺到愛情關係中的威脅或危險時。

舉個例子:

結婚7年後,老公偉平 覺得妻子笑笑 越來越不重視自己。尤其是自從妻子笑笑換了份新工作後,老公偉平覺得他們的夫妻關係疏遠了很多。一次聚會中,朋友稱讚妻子笑笑越來越漂亮和有魅力了,而偉平不僅中部崛起還已經半禿了。當他看到妻子笑笑和一位年輕帥氣,發量豐富的異性交談甚歡時,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我們通常都是先看見事實,然後做出自己的解讀,接著形成感受和情緒,最後才展開行為的,也就是事件-認知-情緒-行為,我們可以理解,影響我們情緒的,是我們的認知。我們所察覺到的危險,都是我們內心世界基於事實的解讀,它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幻想出來的非真實事物。所以在衝突發生時,我們需要掌握的第一個關鍵時刻:是否能讓自己冷靜下來,把情緒拉住。上述案例中,很顯然,老公偉平的內心已經升起了恐懼的感覺。

假如他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堅信自己是妻子笑笑最珍愛的人,此時,他會比較冷靜。

當他向妻子笑笑提出要求時,笑笑也會把注意力從那個年輕帥氣的男人身上轉回在他身上,並陪伴他。但假如他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又會怎樣呢?他會很生氣,然後走過去,尖酸的諷刺妻子笑笑與別人調情。或者,採取迴避,保護自己的方式,安慰自己不在乎,然後默默的喝杯酒,甚至喝個爛醉。不管是諷刺攻擊還是自我安慰的退縮方式,這兩種消極應對恐懼的方式都只會疏遠笑笑,把笑笑推的更遠,更加讓笑笑覺得偉平是沒有吸引力的,而這又會反噬加重偉平的原始恐懼。

第二個關鍵時刻,是否能夠平靜地向伴侶說出自己的感受。只要伴侶間沒有消極的應對策略,他們就有重建連接的機會。回到上述偉平和笑笑的案例。

倘若當晚笑笑與年輕帥氣的異性結束交談後,再次回到偉平身邊。偉平會向笑笑敞開胸懷,告訴她自己看到她和異性交談時,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嗎?或者,他依然採取攻擊辱罵的方式,指責妻子「水性楊花,到處勾搭別人」,並要求妻子立馬回家嗎?又或者,他繼續保持沉默,冷戰?很顯然,偉平這三種應對策略,得到的妻子的回應肯定是不一樣的,而這也決定著衝突的走向。

第三個關鍵時刻,是否能看清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需求,並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願望?這個關鍵時刻就是要求我們,首先能夠用心聆聽自己情緒背後內心真正的需求,然後向伴侶表達出自己需要情感連接的願望,同時也需要給予伴侶信心,這樣伴侶才會對我們有所回應。還是偉平和笑笑的案例。假如在聚會中,偉平設法把笑笑拉到一邊,深吸一口氣,告訴她自己因為看到她和帥氣的異性交談而難受。或者他只要設法站到笑笑的身旁,用不安的表情表達他的焦慮。假設笑笑積極的回應偉平,哪怕偉平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感受,笑笑也會感覺到他有些不對勁,然後主動地輕柔的詢問偉平。但,偉平能看到,能領會,能相信笑笑的這些積極反應嗎?他會繼續走近並向笑笑吐露心聲嗎?或者,他會保持警惕,將笑笑推開,甚至是攻擊笑笑,來考驗笑笑是否「真的在乎」自己?

最終,當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這件事是偉平內心已經過去的小插曲還是始終過不去的坎呢?當再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或懷疑時,偉平是否仍然缺乏安全感?他是否會越來越想控制笑笑,迫使笑笑作出越來越多的回應?比如承諾和保證,好讓自己確信笑笑的愛?又或是,他降低或減少自己對笑笑的需求,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工作或沉迷遊戲。這個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把男女主角色對調下,是不是就是我們中的大多數?雖然故事的焦點是偉平,但影響劇情的發展卻集中在笑笑身上。這說明,笑笑有同樣的依戀需要和恐懼。

事實上,親密關係中男人女人都一樣敏感,只是他們的表達方式有些許不同。當一段愛情關係漸行漸遠時,大多數男人認為,在這段關係中,自己時常感到被拒絕,信心不足和失敗,而女人則認為,自己感到被遺棄與分離。因爭吵導致的感情解體,日漸增多的矛盾並不是起因,日漸缺失的喜愛與情感回應才是感情解體的根源。我們與伴侶的依附關係,好比兩人在鋼絲上一同前行。當懷疑與恐懼來襲時,如果我們恐慌的緊握住對方,或者突然轉身離開,鋼絲繩索就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我們就會越來越難以保持平衡。假如想要繼續站在繩索上前行,就必須隨著對方的步伐而動,積極地回應對方的情感,只有當我們緊密連接時,彼此都獲得了平衡,彼此才能處於情感平衡中。

所以,能夠在爭吵的三個關鍵時刻拉住自己的情緒、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讓我們的感情不被爭吵破壞的關鍵。這是不是我經常講的非暴力溝通呢?事實+感受+需求。別被幻想嚇住,挑起恐懼,看事實,恢復平靜,然後用心體會感受,說出自己的感受,最後用請求的語氣說出自己的需求。這三步,看起來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需要大量的練習,但一旦你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你的未來會大大改變。是不是很期待呢?

我是葉安洛,幫你解決情感問題。

相關焦點

  • 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總是吵架?
    這只是親密關係的爭吵中冰山一角。我相信夫妻或者情侶在長時間的相處都出現各種各樣矛盾和問題。正如我們僅知道。隨著親密關係幻想的破滅一定。會進入到權力的爭鬥期。兩個人各執。非常的固執,聽不進去對方的話。我相信即使大家在此時此刻知道的這個事實。
  • 為何你的親密關係讓你痛苦?我們應該如何經營親密關係?
    當然,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能量最大,張力最強的,因此衝突也是最大,最讓人心碎的在《親密關係》這本書中,作者把親密關係分成了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而我們發現很多人在絢麗和幻滅這兩個階段來回徘徊。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總是在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覺得對方是真命天子,當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覺得「我當初是怎麼瞎了眼看上TA的?」
  • 「為何我們老吵架?」|親密關係爭吵期如何度過,心理學家支招!
    而,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選擇獨自生活,拒絕走入一段關係裡,這其中的緣由,除了自由的驅使,恐怕更多的,是對關係中爭吵期的恐懼吧!什麼是關係的爭吵期呢?克裡斯多福.孟在其著作《親密關係》裡,將關係裡總是爭吵的時期稱為:「幻滅」。這個名字其實起的很有意思,幻滅不就代表了曾經有過的幻覺消失,剩下的就是失落和沮喪,甚至是背叛的憤怒嗎?
  • 親密關係 | 不如好好吵架
    一千對伴侶就有一千種相處模式,怎樣才能好好吵架,讓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起到積極的正向作用?筆者認為掌握好以下三個「學習」和六個「不」原則,不僅不會傷感情,還有助於親密溝通。得饒人處且饒人,不管是否佔理,當你感到憤怒時就表達出憤怒幾乎總是讓你感到更憤怒,而咄咄逼人只會讓對方也變得憤怒,自己更憤怒,加劇衝突。想辦法讓自己冷靜一下,離開吵架的場景,出去走一走,深呼吸,停止另一半惡意對待我們的歸因猜想,讓自己儘快平靜下來是學習掌控憤怒的第一步。
  • 在親密關係中,敢於吵架才是「真愛」
    文/學乃身之寶心理學家溫格•朱利的《幸福婚姻法則》的封面上印著:「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這說明,在親密關係中,情侶之間有些矛盾、衝突或爭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 《親密關係》:夫妻之間越吵架,為何感情越深?
    即便是現在,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丈夫既沒有出軌,也沒有酗酒賭博等不良嗜好,妻子卻會莫名提出離婚,理由是厭倦了這樣的生活。很多人會覺得不理解,是不是女人太過於浪漫主義思想了,婚姻過日子不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嗎?加拿大資深生命教練克裡斯多福,在他的著作《親密關係》中,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闡述,那就是太過於平淡的生活更令人絕望。
  • 親密關係中,好好說話有多難
    其實並不是想吵架,只是控制不住自己。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之中,人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往往用最負面的情緒在和最親密的人交流溝通。你知道自己愛父母,在乎愛人,疼愛孩子,但是,言語和行動卻在無形中刺傷著對方,把愛變成利刃,把關係割扯到支離破碎,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問題。
  • 親密關係~13~如何正確的吵架
    別多想,我說的並不是性,而是吵架。吵架和性有很多相似之處,難怪有些夫妻缺少性生活的時候,就會用吵架代替。這種說法並不只是玩笑。也許你聽過,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冷漠。同樣,在親密關係中,恩愛的反義詞也不是吵架,而是不交流。吵架是解決問題的嘗試我見過一對夫妻,在外人看來,兩人關係不錯,幾乎從來不吵架,但後來他們還是離婚了。
  • 其實,毀掉一段親密關係的,往往是你的「太會說話」
    這總是能夠讓一個人快速地在人群中脫穎而出,很快的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也很快的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到大家的認同和關注。但是在親密關係中,一個人太會說話反而成為了一種缺點。有些人善於雄辯,所以他們吵架的時候就像開了機關槍一般,威力特別大。他們認為自己在爭執中,如果說得多,那麼就可以讓自己穩居上風,就可以讓自己佔理。但是,不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吵架,只是對兩個人親密關係的消耗。所以在婚姻中,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嘴上爭輸贏,而是要化解爭端、達成一致目標。只有這樣的爭論才是有意義的。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好好說話
    ,可是我們往往只注意到與陌生人或者關係一般的人之間的說話,因為關係不是很親密,或者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所以說話就會多注意一些,會顧及很多事情。但是在與我們關係比較好的人,或者是很親近的人相處的時候,就很容易忽略掉自己的說話做事方式,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言語不當傷害到對方而不自知,或者因為關係很親密,根本不在乎有沒有傷害到對方。其實我們更要注重自己的親密關係,越是親密的人,越要注意分寸,越要好好說話,如果總是不注意自己的語言,總是傷害到對方的尊嚴,那麼終有一天會危及到自己的親密關係。
  • 一吵架就被逼認錯 | 親密關係中一定要避免這一點
    李柯很無語,經常莫名其妙被扣上一頂帽子,關鍵還得逼著她承認,對方猜想是對的,自己確實在鬧脾氣。 她一開始以為對方有心裡陰影,就一直包容男友這種行為。可是,相處一年下來,對方不僅沒任何變化,還變本加厲。
  •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要讀懂對方「無理取鬧」背後的真正需要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是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卻總在親密關係裡栽跟頭,主要就是一遇上吵架這事,就會徹底沒轍,無法承受,以至於最後落荒而逃。讀懂不合理要求背後的真相有不少年輕有為的男性友人私下跟我抱怨自己的女朋友的要求有多不合理,每次吵架的理由有多無釐頭。「她讓我吵架的時候,不可以大聲說話。吵架的時候還要輕聲細語地溝通,也太難受了吧!」
  • 親密關係中,你為什麼總是沒有安全感?
    取得父母親的支持,安排工作,都是個人選擇,總有折中辦法。那麼,對於伴侶不確定性的擔憂,要怎麼緩解呢?03經營婚姻之前,先要知道親密關係的本質我們為何相愛,又為何對關係感到不安?大多數人在對抗不確定性的時候都容易忽略:親密關係的本質,其實是一種交換。知道了這個道理,經營婚姻,其實沒有想像中艱難。心理學家Rusbult 認為,人們都在尋求以最小代價,獲取能提供最大獎賞價值的人際關係。也就是,我們只會和那些能提供足夠利益的伴侶,維持親密關係。這裡的利益,不是指金錢。
  • 《與人親密》:「我們吵架,我們不離婚」,為何夫妻感情吵散了
    原創不易,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在《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頭公牛和一頭獅子為了一個小水池每日爭吵,他們都希望成為小池塘的主人,希望成為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吵架不可怕,關鍵在於你們得有重建親密關係關係的能力。為什麼我們在感情的道路上遍體鱗傷?哈佛大學有研究表明,我們百分之八十的人格生機,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質量。
  • 為什麼我們的婚姻總是不盡人意?《親密關係》為你揭露情感的真相
    她的老公也是她的初戀,追求她的時候對她非常好,恨不得每一分鐘都膩在一起。可現在結婚才1年多,兩人不僅經常吵架,而且一翻臉就幾天不說話。 梅子哭著問我:「他說我有心理病,害了他。可他以前不是這麼說的呀!」
  • 情感世界——吵架後恢復親密關係的三大秘訣
    導讀:情感世界——吵架後恢復親密關係的三大秘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情感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情感世界——吵架後恢復親密關係的三大秘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親密關係》:如果你不知道為何愛會傷人,又怎麼談幸福呢?
    後來我們幾個孩子上大學的上大學,工作的工作,都不在家。我很少回家,有時候過年也不回去。偶爾聽家裡人說爸爸吸菸喝酒越來越厲害了。煙,一天兩包。喝酒,有幾次醉醺醺的被人抬回家,把我奶奶嚇的心臟病都快犯了。聽奶奶說,他們已經吵得和仇人一樣了。這段糟糕的關係把父母折磨得夠嗆,兩個人根本無法一起說話,一說話就跟槍走火似的。
  •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遇到暴力,該怎麼辦?
    在親密關係中,遇到暴力行為,雖然在我看來,是一件如此糟糕的事情,但是,相當多的伴侶都承認,他們的確在親密關係當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請注意,暴力行為並不僅僅指我們經常所談到的家暴,家暴是程度更深、危害性更重的一種暴力行為。暴力行為還包括打耳光這種造成較輕傷害的行為。如此看來,暴力行為具有普遍性。
  • 毒話:任何親密的關係中都不能容忍
    毒話:親密關係中不該說什麼?羅伯特·紐伯格。為什麼有的人越吵越愛,有的人一鬧就分手?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夫妻和家庭治療師羅伯特·紐伯格(Robert Neuberg)曾寫過「毒話:親密關係中不該說什麼?」通過八堂親密關係說話技巧課,我們學會了如何識別和避免「毒話」,以正確的方式發洩情緒和化解分歧,幫助我們擺脫情緒控制。
  • 親密關係:懂得這樣吵架的女人,都被男神娶回家寵著了
    接著就是冷戰、和好或者是分手……好了,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吵架」形成原因和如何解決吧!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知名的心理學著作:《親密關係》。也就是說,全世界男男女女在吵架中會犯的錯誤,其實沒幾類。《親密關係》中就舉出了六種吵架中的「病」,我們結合生活中常見的對話情境來講,大家不妨自檢一下中過幾槍。1.偏離主題。表現為不能聚焦於眼前事,而是利用不同時空的事件進行連環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