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把握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總好過讓別人替你做出選擇

2020-09-05 直面truth

我最近在讀格雷戈·麥吉沃恩的作品《精要主義》,可以說這是一本實用性及指導性都非常強的書,作者用他本人的經歷告訴我們,他曾在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刻(即妻子生產之時),他被動地接受了領導所交代給他的工作,然而這種並非發自內心的主動的選擇讓他在工作時充滿了焦慮,最終他的表現令客戶很不滿意,同時他也錯過了對妻子的陪伴與照料。

這件事讓作者明白,主動掌握選擇權(決策權)的重要性;他的原話是「一旦我們放棄自己的選擇能力,別的力量或者別的人就會插手替我們作出選擇。」

其實在我看來,被動或是不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或者說這樣的人在思維上習慣於依賴他人為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並不如他們的願。

而在作者的經歷中,他為自己錯過了選擇而感到懊惱、後悔,因此從那之後,他便決定了要主動為自己做出選擇,不再把選擇權交給別人。

可在我們的生活裡,有幾個人真的會像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一樣去及時反省、並糾正自己的問題和行動的方向呢?

人們更普遍的做法是,持續順應他人為自己做出的種種決定,並認為這一切原本就應該是自己的選擇。

實則不然,儘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了維護自己在各個圈子中的形象及維繫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而做些什麼,但這種維護和維繫的背後需要你擁有獨立思考和決定的智慧,否則就會變成無意義的為了做事而做事,完全處於被動的立場。

在任何一場社交關係中,人們都需要在相處中逐漸找到「自己被需要的理由」,找不到這種理由的關係,是無法變得長久的。

你有沒有見過9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堅持出去散步,哪怕自己的腿部曾經被摔骨折過、但依然希望每一步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被人攙扶著挪動的。

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撐起太多被需要的時刻了,此刻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這不是完全出於為他人著想才有的行為,而是他們希望自己這麼做。

這些在年輕人眼中看來只是在「逞強」的老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選擇和行動力,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把自己的選擇權牢牢地握在手裡。否則,他們很可能就會變成那種時刻都需要兒女來照顧的老人,這樣做不是不好,而是這樣會讓他們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

如果你和這類老人交流過,你就會發現,他們內心其實非常的不舒服,他們認為自己一直在給兒女添麻煩,並且除了兒女主動為他們做的事情之外,他們如果還有一切額外的需求,他們並不會如實告訴兒女,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給孩子們添的麻煩已經夠多的了,怎麼還能有其他需求呢。

他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匱乏,這種匱乏讓他們在與孩子們相處時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好。於是在雙方相處的過程中,幾乎完全反過來了,兒女們更像是家長的角色,他們讓老人做什麼,老人就會照做,反之他們自己內心都會過意不去。

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一方由於失去選擇權而導致內心匱乏,不得不「聽命於」另一方的這種相處模式,並不屬於健康的人際關係。

健康的人際關係中,需要和被需要在任何一方的心中都是能夠得到平衡的。也就是說你需要他人幫助或建議時,對方就會這麼做;同樣對方需要你的支持或是協助時,你自己也覺得你原本就有這樣做的意願和打算。

把握每一個能夠主動做出選擇的機會,其實就是在盡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反之,當你把每一次選擇的機會和權利都拱手讓人時,你就失去了掌控自己人生的資格和能力。

回顧《精要主義》的作者提出的那個觀點,再結合我們身邊的人的故事,你會發現人們之所以會疏於為自己做出選擇或決策,是因為被動似乎更容易一點。

說得直白一點,別人做了你的主,等到你無法承擔其結果時,你可以大膽把責任推卸出去「當初都是你讓我這樣做的」。

這種做法背後所隱藏的並非只是懶得做選擇這麼簡單,而是不願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的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但是他們還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別人給你建議,或是直接為你做出選擇時,你依然需要決定接受還是拒絕,如果你每一次都為了逃避承擔後果的責任而選擇接受他人為你做出的選擇,那麼需要承擔後果的行為責任人依然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否能夠接受這一點,你需要知道,沒有人可以、也沒有人應該為別人負責,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人永遠都是自己。

因此不要再傻傻地認為只要別人替你做了選擇,你就不用對其結果承擔什麼責任。這樣的想法只會讓你越來越懼怕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承擔後果,也會讓你毀掉自己的前程和能力。

總之,對選擇和後果的恐懼會使人們內心變得越來越沒有勇氣、信心。因此,人們才更加需要把握每一次練習選擇的機會和權利,讓自己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敢於做出選擇和決定的人,才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負責。這是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

相關焦點

  • 放棄選擇權利,讓你越來越貧窮
    這裡邊有幾個原因,首先就是這世界上就有很多的不公平,讓我們失去了參與的權利,讓我們選擇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可供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少,甚至是讓我們沒有選擇的機會,沒有選擇的權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主動放棄了選擇的機會,甚至很多時候是在自己不了解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了選擇的權利。
  • 權利、選擇和責任
    我覺得我們中國人有時候的想法真的很特殊,總是在弱化自己選擇的責任,強化選擇之後別人的責任。自由的選擇應該是我們的權利,但自由選擇之後的結果也應該是我們的責任。 就好比生小孩,小孩子沒有要求父母要生下他來吧,相信生的每一個小孩子應該都是父母自己選擇的結果,自己想要生,所以才生了,所以這應該是自己自由選擇的後果和自己的責任,但有些父母卻總是希望把這些責任強加給孩子,好像給了孩子天大的恩惠,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恩人,讓孩子抱著報恩的想法去和父母生活,這是一個正常的父母和孩子應該有的關係嗎?這應該是幾千年來養老體制的特殊產物吧!
  • 你選擇了依賴,就意味著你放棄了選擇的權利
    1.聽話、順從、卑微,只不過是無意或者刻意營造的假象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這樣讚美一個女人「你嫁了一個好老公,掙錢不用管,孩子有婆婆帶,每天都活得那麼輕鬆,真的很羨慕你!」。顯然,這樣的女人真的存在,而且有很多。當然,這種類型的女人也真的是命好,至少她們的老公願意讓他們依賴。
  • 你做出怎樣的選擇,就會擁有怎樣的人生
    人生在世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們和別人的關係,也間接的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量。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時常為一些人際關系所累,然而你卻無能為力。比如:女朋友想要個好看的包,但是你覺得有點貴,有那錢買點實用的家電會更好。但是女朋友放話了:「你不給我買,就是不愛我!」帶著孩子去超市,他看中了一個挖掘機玩具。
  • 愛他是你的選擇,離開是你的權利
    婚姻除了那些荷爾蒙激發下的你儂我儂的愛意,歸根結底是一場匹配性的選擇。當你在選擇別人的時候,其實別人也在對你進行全方位的考量。很多人在擇偶時經常犯一個錯,就是在給別人樹立一些條條框框,給未來的另一半確定了很多標準,他一定要怎樣,怎樣,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所確立標準下的另一半,究竟能不能看得上你?擇偶也很現實,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想要匹配上更高層次的人,你就需要變成和他同樣的人。
  • 幸運不是命運的垂青,而是一個人的選擇
    實際上,人生就是由一個又一個的選擇堆砌而成的。故而做選擇也是同樣,你的一個選擇就是左右分叉路口的引導路標,正確 的選擇為你指明光明大道;錯誤的選擇只會讓你摸黑探著腳走路。一個選擇對應一種未知,如今的我們早已不缺選擇的權利,我們缺少的,是選擇的勇氣和能力。
  • 選擇比努力重要,教你怎樣做出正確的選擇
    緊張、焦慮、暴躁和不安充斥著他們之間,混亂和激烈的爭吵。這時甲終於鎮定下來:「不如我們趁機從盆中跳到河裡,你們看,盆並不是太高。」「可是,你看盆這麼高,河這麼遠,如果跳不進河裡,主人肯定馬上就吃掉了我們,也許最後他並不捨得吃掉我們。」乙說。丙沒有說話,只是望著他們,想看看他們的選擇在看看自己怎麼辦。乙還在猶豫得失的時候,「時間就是生命!」
  • 準確把握女人讓你親密機會
    生活總結:男女二人獨處時,不要總以為只有男人追求女人,其實女人也有願意讓男人親密的表現,只要你抓住了機會,她在心裡就默認了。這個時候就是女人喜歡你的時候,你可把握機會。機會三、她喝酒其實很可以喝,但她卻故意裝喝醉,讓你把她送回家的,給你機會。
  • 【感悟】把握住機會,和命運博弈
    指路人並沒有錯,我們也沒有錯,但在自己選擇道路的時候,往往會來自四面八方的建議和意見,往往就會有很多「導遊」來幹預。而且我們的選擇往往並不多。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抑或是試錯中,才能找到目的地,雖然第一次用了那麼長時間才找到目的地,卻用了很少的時間找到返回的最優路線。是因為輕車熟路了就會有自己的一條最優路線。
  • 如何選擇職業機會
    這周開始回歸正常狀態,開始約談機會,思考未來,下一步應該怎樣走。有些路從未走過,充滿了機會和挑戰;有些路駕輕就熟,挑戰和機會都是目光可及的。為什麼做選擇人本心理學大師羅傑斯曾說過:「當我感覺到某一條無人問津的小路是正確和真實的選擇,並毅然冒險前行,然後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後,就有許多的同事加入探險的隊伍,於是我不會再感到獨行的寂寞。」
  • 你有權利選擇不結婚,尋找愛情比結婚更重要
    你有權利選擇不結婚,尋找愛情比結婚更重要。,這時候還沒對象就會被瘋狂安排相親;等過了30歲,漸漸的也沒人催了,但有時也會被人在背後談論怎麼還不結婚。身處在群居社會的我們有時候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合群,會為了迎合別人做出某些妥協,周圍所有人都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你如果不做,就會成為異類。
  • 事實上大多數女性都沒有把握自己人生的權利和能力
    事實上大多數女性都沒有把握自己人生的權利和能力,一味地討好,卑微地活在婚姻裡。真正自立自強的女人有選擇的權利,有敢於面對未知的勇氣。出軌只有O次和無數次,原諒出軌男的後果就是繼續接受和忍受。其實想想,原諒與否看自己的需求,有些人無法做到斷舍離,有些人能勇敢離開,這一切選擇權其實都在自己手裡,旁人說再多也沒用。
  • 馬伊俐為女性發聲:「女人擁有選擇的權利,婚育不是人生的使命」
    在對婚育問題的看法上,她們覺得女人也有選擇婚育的權利,可以結婚生子,也可以選擇不婚不育。在主動單身的女人眼裡,女人的一生,並非一定要結婚生子,而是應該要成為更好的自己,為自己而活,才是不負此生。網上,很多女性的評論,都對馬伊琍的觀點,表示贊同。
  • 機會,從來都是自己來把握的,成功不是偶然
    每當有人問我該如何識別機會的時候,我的答案是,機會從來不是靠理性識別的,它靠的是一種非理性的衝動。因為只有當你行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把握住機會。選擇大於努力,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因為多半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因為凡是那些能讓我們困擾的選擇,往往都是我們未曾體驗過的。
  • 愛情中,選擇貧窮的你是我的自由,而離開你更是我的權利。
    我和胖子談戀愛時,他窮的連一頓正經飯都沒請我吃過。戀愛這幾年,幾乎吃飯花錢的事都是我來。我身邊很多人都不理解,剛開始有規勸的,有冷言冷語的,到最後幾乎都是罵我蠢的。雖然網上大家都在說如今的女孩太現實,不願意和窮小子談戀愛。但是真要是身邊有人這樣做了,幾乎沒有讚賞而都是非議。
  • 對方有說「對不起」的權利,你也有選擇「不原諒」的自由
    你現在不是過得挺好的嗎,怎麼還記恨我。」我想起《馬男波傑克》 裡的一段話:「如果你的道歉只是為了自己好過,而不是真心誠意地覺得你錯了,那我也沒有必要原諒你。可如果換成我們是當事人,也許我們不一定能夠處理得比別人好。
  • 為什麼富人選擇創業,窮人卻選擇打工?
    實際上,選擇創業並不分窮人和富人,只要有機會、有條件都可以創業。只能說富人的創業機會多,創業條件好一些。更關鍵的是,對於富人來講,很多時候都是子承父業,有現成的經驗傳授給你,窮人樣樣東西都要靠悟性,並沒有像富人有這麼好的學習條件。
  • 給你機會重返18歲,你還會選擇和如今的伴侶結婚嗎?
    如果給你一次返回18歲的機會,你還會選擇和如今的伴侶結婚嗎?這是一道有意思的靈魂拷問題,也是一道送命題,因為這道題給了你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讓你看到了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希望,那麼如果給你來選擇,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 選擇前的思考
    當我們在行使選擇的權利之前,首先要清晰的認知自己,具備哪些優勢、劣勢,選擇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樣,才能做出那些「跳一跳夠得著」的選擇。也就是說,做出的這個選擇,必須建立在對自己、生活足夠認識的基礎上。 生活中,每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的時候,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我們不能讓這些來影響自己的判斷。
  • 《東宮》:如果有機會回到從前,你還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嗎
    愛上了一個以為是自己真愛的男人,結果這個男人一開始接近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滅了她阿翁那一族人,即使後來跳下忘川,還是不能結束這一切,她還是只能被迫嫁給了李承鄞,被身邊所有知情人都隱瞞下來了之前的那一切,希望她能忘記仇恨,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