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讀格雷戈·麥吉沃恩的作品《精要主義》,可以說這是一本實用性及指導性都非常強的書,作者用他本人的經歷告訴我們,他曾在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刻(即妻子生產之時),他被動地接受了領導所交代給他的工作,然而這種並非發自內心的主動的選擇讓他在工作時充滿了焦慮,最終他的表現令客戶很不滿意,同時他也錯過了對妻子的陪伴與照料。
這件事讓作者明白,主動掌握選擇權(決策權)的重要性;他的原話是「一旦我們放棄自己的選擇能力,別的力量或者別的人就會插手替我們作出選擇。」
其實在我看來,被動或是不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或者說這樣的人在思維上習慣於依賴他人為自己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並不如他們的願。
而在作者的經歷中,他為自己錯過了選擇而感到懊惱、後悔,因此從那之後,他便決定了要主動為自己做出選擇,不再把選擇權交給別人。
可在我們的生活裡,有幾個人真的會像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一樣去及時反省、並糾正自己的問題和行動的方向呢?
人們更普遍的做法是,持續順應他人為自己做出的種種決定,並認為這一切原本就應該是自己的選擇。
實則不然,儘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為了維護自己在各個圈子中的形象及維繫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而做些什麼,但這種維護和維繫的背後需要你擁有獨立思考和決定的智慧,否則就會變成無意義的為了做事而做事,完全處於被動的立場。
在任何一場社交關係中,人們都需要在相處中逐漸找到「自己被需要的理由」,找不到這種理由的關係,是無法變得長久的。
你有沒有見過9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堅持出去散步,哪怕自己的腿部曾經被摔骨折過、但依然希望每一步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被人攙扶著挪動的。
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撐起太多被需要的時刻了,此刻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給他人添麻煩,這不是完全出於為他人著想才有的行為,而是他們希望自己這麼做。
這些在年輕人眼中看來只是在「逞強」的老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選擇和行動力,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把自己的選擇權牢牢地握在手裡。否則,他們很可能就會變成那種時刻都需要兒女來照顧的老人,這樣做不是不好,而是這樣會讓他們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
如果你和這類老人交流過,你就會發現,他們內心其實非常的不舒服,他們認為自己一直在給兒女添麻煩,並且除了兒女主動為他們做的事情之外,他們如果還有一切額外的需求,他們並不會如實告訴兒女,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給孩子們添的麻煩已經夠多的了,怎麼還能有其他需求呢。
他們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匱乏,這種匱乏讓他們在與孩子們相處時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好。於是在雙方相處的過程中,幾乎完全反過來了,兒女們更像是家長的角色,他們讓老人做什麼,老人就會照做,反之他們自己內心都會過意不去。
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然而,一方由於失去選擇權而導致內心匱乏,不得不「聽命於」另一方的這種相處模式,並不屬於健康的人際關係。
健康的人際關係中,需要和被需要在任何一方的心中都是能夠得到平衡的。也就是說你需要他人幫助或建議時,對方就會這麼做;同樣對方需要你的支持或是協助時,你自己也覺得你原本就有這樣做的意願和打算。
把握每一個能夠主動做出選擇的機會,其實就是在盡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反之,當你把每一次選擇的機會和權利都拱手讓人時,你就失去了掌控自己人生的資格和能力。
回顧《精要主義》的作者提出的那個觀點,再結合我們身邊的人的故事,你會發現人們之所以會疏於為自己做出選擇或決策,是因為被動似乎更容易一點。
說得直白一點,別人做了你的主,等到你無法承擔其結果時,你可以大膽把責任推卸出去「當初都是你讓我這樣做的」。
這種做法背後所隱藏的並非只是懶得做選擇這麼簡單,而是不願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的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但是他們還遺漏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在別人給你建議,或是直接為你做出選擇時,你依然需要決定接受還是拒絕,如果你每一次都為了逃避承擔後果的責任而選擇接受他人為你做出的選擇,那麼需要承擔後果的行為責任人依然是你自己,而不是別人。
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否能夠接受這一點,你需要知道,沒有人可以、也沒有人應該為別人負責,最該為自己負責的人永遠都是自己。
因此不要再傻傻地認為只要別人替你做了選擇,你就不用對其結果承擔什麼責任。這樣的想法只會讓你越來越懼怕為自己做出選擇和承擔後果,也會讓你毀掉自己的前程和能力。
總之,對選擇和後果的恐懼會使人們內心變得越來越沒有勇氣、信心。因此,人們才更加需要把握每一次練習選擇的機會和權利,讓自己擁有主動選擇的能力。敢於做出選擇和決定的人,才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負責。這是每個人人生中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