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吃的豬肉是家豬的肉,而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和爪爪一樣,時不時會想一個問題:家豬要是回到野外,會不會又變回野豬呢?
如今這個問題可以讓美國人來給我們做個解答了……
01繼鯉魚泛濫之後,豬也泛濫了……
2013年美國的統計數據表明,至少有600萬頭北美野豬每年給美國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直到現在,北美野豬依然是北美生態系統中的大麻煩,因為它們並非本地原產,而是入侵物種。而且它們的老祖宗,是我們口中「只會吃和睡」的家豬。
家豬怎麼會在北美成為入侵物種呢?
我們看到家豬懶惰,那是因為人家在豬圈裡。一旦把它們放回到大自然中,它們用不了多久就會恢復野性。
豬吃得多,體型又壯實,繁殖迅速,跑得又很快。一頭六個月大的母豬就可以懷孕,一頭豬一年能懷好幾窩豬崽子,每一窩少則5,6隻,多則十幾隻,怪不得會泛濫呢。
成年豬動輒幾百公斤,皮糙肉厚,北美缺乏老虎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而像北美灰狼,美洲獅一類的捕獵者,只敢偷襲豬的幼崽。
美洲豹算是美洲大陸上對豬最感興趣的動物了,所以南美洲豬泛濫的情況相對來說好一點……
北美黑熊倒是能和豬打個平手,但人家食譜裡更多的是水果、蜂蜜、魚和小動物,並不想費勁去和豬較量。
於是豬就這樣泛濫成災了……
02豬能造成什麼危害?
可能有人會說:區區一頭豬,怎麼會製造這麼大的麻煩呢?其實細數一下麻煩不小呢:
破壞本地原生生態
豬在尋找食物的時候有一個習慣,用鼻子拱。它們的鼻子就像一個鏟子,能把田裡的土鏟起來,讓豬找到土中的食物。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它們破壞了耕地,也破壞了植被的根系,不但破壞了生態,也給當地其他原生動物帶來了嚴重的競爭壓力。
別忘了一點,豬是雜食動物。它們不但吃植物,也吃小動物和動物幼崽,本地動物不但要和它們搶食物,還得提防自己不要變成它們的食物。
傳播外來疾病
入侵物種最麻煩的一點就是會傳播外來疾病,要知道每個生態體系中,不但包含了已經達到平衡的動植物系統,也包含了細菌病毒和抗菌抗病毒的系統。一旦入侵物種攜帶了本地生物無法抵抗的外來細菌病毒,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北美野外泛濫的豬,至少是34種病原體的潛在宿主,而且這些疾病都是人畜共生病,可以傳播給人,傳播給農場的動物,輕易就能引發疾病蔓延。其中也包括最危險的豬瘟。
襲擊人類、造成交通事故
野豬不但傷害植被和小動物,還有可能傷害人類,尤其當它們為了尋找食物踏入人類的領土時,一旦被激怒,它們就有可能攻擊人類。2019年年底,一位美國女性居民就不幸死於野豬之手。
野豬經常在公路上穿梭,一旦汽車不小心撞上它們,它們的體重會讓車輛在高速撞擊時嚴重損壞,同樣也是相當可怕的安全隱患。
03「野豬」泛濫,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我們現在所說的家豬,是7000年前亞洲人馴化的歐亞野豬。既然是歐亞野豬,美洲大陸上自然是沒有了。北美大陸上第一頭家豬,很不巧,正是500多年前,由著名探險家哥倫布帶去的。他不但把家豬帶了過去,還親手把它放到了野外,目的是為以後的探險提供糧食儲備……可以說帶給現在美國人超級麻煩的野豬問題,還是當年他們的老祖宗們一手種下的因果。
哥倫布第二次去美洲大陸探險時,在北美大陸放下了一批豬,它們來自於西印度群島。從那時起,家豬,或者說歐亞野豬,就在北美大陸紮下了根。
整個16,17世紀,無數冒險家攜帶了活的家豬作為口糧,並在北美大陸上野放,他們不但釋放家豬,還釋放一些被稱為「剃刀野豬」(Feral pig)的豬,「剃刀野豬」指的是從農場逃跑的家豬和一直在野外從未被馴化的野豬雜交的後代,它們保留了一部分家豬馴化的特徵,也保留了一部分野豬野性的特徵。比起普通的家豬,它們更容易在野外適應及生活。
這個劇本似曾相識啊……澳大利亞的兔子一開始不也是這麼來的嗎?
04為了消滅「野豬」,美國人煞費苦心
美國絕大多數野生動物都受到保護,但入侵物種不在此列,比如北美肆虐的野豬。各地都鼓勵人們使用各種方法獵殺野豬,多多益善。
美國一到狩獵季就會鼓勵獵人多殺野豬,每個州都還有殺野豬的指標,每年必須把野豬的數量控制在當年的多少百分比,否則隔年這些野豬的數量就是幾何增長。為了讓獵人們能夠更輕鬆更安全狩獵,一些地方還提供了開著直升飛機獵殺野豬的項目,這個打獵項目相當受歡迎。
單靠獵人們憑興趣打獵,還不足以完成任務,野豬泛濫最嚴重的德州,根據統計有260萬頭,有人看中這巨大的商機,乾脆把誘捕和狩獵野豬「企業化」,順便把打到的野豬肉加工處理以後出售。僅在2004年到2009年之間,德州就有46萬頭野豬通過檢疫,在市場上出售。
除此以外,政府還專門購置和安放了很多專門抓野豬用的捕獸夾,甚至有時候會採用農藥來殺滅野豬,但因為野豬的繁殖力實在驚人,所以到目前為止,北美的野豬數量依然沒有減少到可以讓人放心的程度。
無論是美國的鯉魚還是野豬,亦或澳大利亞的兔子,德國的大閘蟹等等,其實都是一些人過於低估自然的能力,種下的惡果。只希望在拼命消滅這些入侵物種的同時,某些人也能吸取教訓,不要輕易地破壞生態平衡,並想當然地認為這並不會造成什麼很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