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蚶江這個家庭經驗工作坊,迎來多位高校學者!

2021-01-09 騰訊網

1月3日,蚶江鎮婦聯、關工委聯合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蚶江鎮婦聯「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開展「海絲家風——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坊」活動。該鎮開展這一活動,旨在推進家庭建設工作;同時,進一步擴大校地合作,推動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此次活動邀請了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何燕堂、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及其學生、蚶江中心小學行動研究小組成員,以及轄區部分家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等到場交流與分享。

精彩現場

上午場主題:成為育兒的行動探究者

工作坊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場主題為成為育兒的行動探究者,由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機構負責人許志上主持,主持人首先通過與現場家長的互動介紹家庭經驗工作坊的目的,並結合自身經驗告訴大家家庭不是「私密的」,家庭經驗是可以共同學習的;並透過提問讓參與者之間互相了解。

▲家庭經驗工作坊上午場由石獅近鄰許志上主任主持

第二個環節由兩位媽媽——陳若翠與黃麗春介紹自己的成長經驗及家庭教育的經驗。

▲報告人陳若翠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家庭教育經驗

▲報告人黃麗春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家庭教育經驗

隨後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老師對兩位媽媽的故事從自身的成長經驗、被教養與現在育兒經驗的參照、育兒過程的困擾及行動、理想的父母和孩子VS現實的父母和孩子進行回應:故事中不僅呈現兩位媽媽的自身成長經驗,兩位媽媽可以繼續整理自己童年被教養的經驗及其對現在自己養育孩子經驗的影響,互相參照不同的教養方式,思考有哪些優良的教養方式是值得被傳承的;視兩位媽媽為行動研究者,對自己的育兒行動進行探究,媽媽們對自身的育兒處境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行動策略,取得行動的效果,也要注重挫敗經驗,注重對育兒的行動處境與行動策略進行分析,藉助挫敗經驗對問題進行重新框定;每個人都具有多重的社會角色,每個人的成長條件不一樣,需要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最後李青老師說到,蚶江鎮婦聯「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及石獅近鄰的開展的親子關係互動課程是為家長探索育兒方式創造了新的支持條件。

▲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老師回應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老師首先展示多層次社會系統母子盒,透過母子盒告訴大家:家就是一個社會系統,包含社會對人的評價,過往經驗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一定的印記,也發展了一些行動策略,現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以前留在我們身上的痕跡都會發生作用,推動報告人反思我們形成的對於好家長(爸爸/媽媽)的模式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什麼?提出在與家人互動時要了解家人背後的行動邏輯、了解他們在生存系統獲得的行動方式,提出改變需要資源和條件。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老師回應

同時提醒報告人要辨識孩子的成長環境與家長成長環境的不同,同時指出現在教育面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家長需要思考是不是好的學校就適合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有更好地成長,以養花為喻,孩子是花,家長需要了解是什麼花,用什麼方式養育,不能用養綠蘿的方式養仙人掌,同時家長需要向內看到自己的經驗,同時要覺察過往經驗是如何影響到與孩子互動。

最後提出現在家長要看孩子臉色反映了現在社會的進步,家長小時候的環境是求生存,特殊的政治時期有些不可說,有些不能說,家長只能打孩子;而現在更關注人的發展,並且如何長得更好。

隨後開放現場討論環節,家長提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小孩在家裡跟在家外的表現不一樣,在家裡什麼都不說,但是在外面表現一直很好,如何處理;以及如何讓孩子關注自己的學習。

王勇智老師針對孩子在家裡不與父母溝通的問題回應家長,家長應先想辦法進入孩子,並讓家長回想自己會不會有不與父母親說話的狀態,希望父母親怎麼進入,從過去經驗尋找契機幫助自己面對與孩子的溝通難題。

蚶江中心小學郭麗娜老師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事情跟孩子分享,父母要學會聽孩子說,而不是自己一直說。

暴老師回應:

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方式需要改變的,應先停止無效行為,觀察有效行為,記錄嘗試有效行為。

何燕堂老師採用行動研究反映對話的方式釐清家長的問題後,針對孩子如何關注自己的學習問題,先問家長是否了解孩子學習的壓力有多大,現場家長表示不知道。何老師提出家長應進入小孩學校學習的處境,了解為什麼孩子拖延,拖延到底是什麼?是想放鬆還是學習有困難,而面對家長的期望,家長不太理解孩子,又無能力協助孩子,家長會著急,孩子就會躲得更遠。

下午主題為生命歷史視角理解父母的處境性

▲家庭經驗工作坊下午場由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何燕堂老師主持

何老師結合上午的故事對「處境性」這個概念進行解釋;針對孩子狀況的理解,要將小孩置放在何種生存的壓力處境裡思索,與我們那年代的差異為何?即進入孩子處境性的理解;家長忍不住脾氣上來,情緒到底從哪裡來?擔心小孩學習,焦慮、害怕孩子不適應社會,學歷好才有好前途等等,返身回想小時候父母親是否有過這種焦慮?差異性的反思是進入處境性理解的開始。代間的差別,反映人是在特定環境底下生成的,現在小孩要有知識,不要靠勞力,在這種歷史脈絡下家長們共同進入了孩子學業學習的焦慮裡。這就是處境性,也是時代性。是這種焦慮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意識到何種社會、歷史、制度性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才能開展出親子間適切互動的辨認。

緊接著由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對上午工作坊的過程經驗進行梳理▼。

▲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報告上午的過程

下午三位報告人盧婉清、紀東星夫妻、胡秋傑在臺上▼

隨後由盧婉清、紀東星夫妻從為人父母的角度進行生命故事的報告,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專業學生胡秋傑從孩子的角度報告自身的生命故事;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老師針對報告進行回應,王老師首先對下午的設計進行說明,希望設計可以讓家長們理解不同位置的角度有參照性,指出對不同社會位置的理解都要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開始。

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回應

婉清的生命故事共振到王老師聯想的自己的母親,肯定婉清和東星都是非常認真負責任的,回應婉清及現場家長提到自己的失控會被標籤壞媽媽,指出父母親的處境性要被釋放出來,回到養育小孩的脈絡中,透過故事敘說推動大家對自身處境性認識,使情緒的壓力得到鬆綁和釋放。在敘說生命故事,了解自己的處境性和情緒來源及為什麼會失控,分辨情緒的來源:哪些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哪些是對自我的要求,決定哪些可以放下,哪些是我們注重,繼續去做。

胡秋傑則呈現計劃生育背景下成長的秋傑對家人關係的理解及努力想要靠近家人的故事。

隨後開放現場的討論,有家長針對秋傑的故事、婉清的故事進行回應,何老師採用行動研究反映對話的方式推進家長釐清在解讀報告人的部分有分辨哪些是屬於自己的經驗,並推進報告人與家長進行對話澄清;同時指出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都不只是兩個人的關係,通過生命故事的報告,用更多角度思考看到別人、看到自己。

家長們針對報告人的發言及自身的困惑進行提問和反饋▼

最後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理事長林玲玲進行總結髮言: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坊是臺灣夏林清老師創立的工作方式,介紹自己接受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方法的緣起及運用的過程;蚶江鎮第一次面向家長使用這種方式,希望推進家長理解家庭不同處境,發展跟孩子的關係。指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一直對孩子要求成績要求學習,追求改變孩子的方法的同時,家長應該反身回到自身原來的成長經驗,思考原來的經驗對自身成長的作用是什麼;其認為家庭教育不是家長跟孩子說了什麼,而是家長做了什麼,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學習家長,但是家長對自身行為意識不夠,家長透過孩子再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家庭教育中,希望家長可以看見自己,再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同時每個人的過程都是不一樣,希望大家不要輕易標籤別人。

▲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理事長林玲玲進行總結髮言

家庭經驗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理解自己為何長成這個樣子,前面的經驗怎麼作用到現在教養孩子的方式,回歸到自身經驗的處境性。後續將會繼續開展親子關係互動課程及家庭經驗工作坊,協助家長梳理自身經驗,繼續推動蚶江鎮家庭教育工作。

(來源:海絲蚶江、蚶江婦聯)

講述她故事

凝聚她力量

相關焦點

  • 【家庭治療】盛曉春家庭治療:兒童青少年問題主題工作坊
    家庭治療之兒童青少年問題主題工作坊厭學、叛逆、抽菸、早戀、網癮、拒接和家人溝通、跳樓自殺、抑鬱、貌似青少年的問題越來越多樣化,時間越來越提前!治療師),運用所學的理論框架與臨床結合,會明白家庭是一個生動的系統,一個有機的整體。
  • 「老歲啊」發糕與你共度蚶江海上潑水節!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蚶江海上潑水節,今年我們「老歲啊」在閩臺美食展活動現場也佔有一席之地啦。
  • 多位頂尖學者放棄海外教職,全職歸國
    本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浙藥之聲、南京大學人才招聘、澎湃新聞 近日,小募了解到,多位頂尖學者放棄海外優厚待遇、甚至終身教職,選擇全職回國。這對於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以及科學研究的推進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 自學與天才的秘密—家庭天才養育秘密路徑揭示,返璞歸真線上工作坊
    這七八年100多場家庭育兒工作坊,許多父母常常問:為什麼孩子沉迷於網絡,手機遊戲,或者各種虛空無聊中,沒有自主學習?孩子如何才能自學?父母們絞盡腦汁,引導孩子自學,卻都失敗而告終,怎麼辦?我們以往的工作坊也涉及許多,但還有更多的內容,可以展開分享。而且,許多的父母都沒有機會參加線下的工作坊。因此我們這次專門就自學和天才這個主題,做一次線上的工作坊分享,幫助更多的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進入正確蒙福的軌道中。
  • 分享經驗 想去對岸過冬啊~
    對歷史學者而言,文獻與田野是進行研究的兩大途徑。        與大陸不同,臺灣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哪怕是外地遊客,也只需持身份證件做簡單登記,便可入內參觀,自由查閱、複製開架資料。臺灣高校圖書館聯盟也在館際互借上為師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相比之下,大陸的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效率較低,申請限制方面也有亟待改進之處。    在臺灣查閱資料,時時可以感受到公共服務的便捷與友好。
  • 陳佩斯詹瑞文齊聚北大 「校園工作坊」引轟動
    而1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大學舉辦的「劇星」校園工作坊活動,則提前讓高校學生領略了喜劇大師的強大魅力。陳佩斯、詹瑞文、謝念祖「三星」齊聚北大  與學生親密互動   當日上午,在北京大學新太陽活動中心近300平米的排練室裡,齊聚一堂的廣大校園戲劇愛好者迎來了本屆北京喜劇藝術節上的三位重量級「大咖」;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大道文化和北京喜劇藝術節的創始人陳佩斯,來自香港的喜劇教父詹瑞文以及來臺灣的喜劇「鬼才」導演謝念祖。
  • 工作坊徵集|亞洲藝術文獻庫與 OCAT研究中心合辦 「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計劃:研究工作坊」現正接受申請
    工作坊由在研究華人當代藝術具卓越成就的學者擔任導師,旨在為從事相關課題研究的新晉研究者給予指導,分享高水平研究的範例和心得。 本年的工作坊由芝加哥大學藝術史教授、OCAT研究中心執行館長巫鴻擔任導師,並由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翁子健主持,將於2017年9月2日在北京舉行,為期一天,工作坊內容包括巫鴻教授的專題演講,及就獲挑選的參加者研究方案進行研討。
  • 「線上工作坊之一」高校一流課程建設應用與申報師資培訓班
    高教國培特精心策劃並組織了本次高校一流課程建設應用與申報師資培訓班,將對高校教師進行系統的培訓,包括在線課程建設的認識,在線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課程視頻製作方法的操作與實踐,在線課程的運行與推廣,混合式教學課堂的觀摩與交流,混合式教學課堂的設計與實踐等環節。
  • 「亞洲聯創音樂劇工作坊」走進中國傳媒大學
    為打造中國音樂劇全產業鏈,今年亞洲聯創轉而做小劇場的音樂劇,以探索小劇場音樂劇製作、表演、市場等方面的經驗。音樂劇《尋找初戀》、《番茄不簡單》在北上廣演出成功為亞洲聯創積累了不少可行的市場經驗,也培育了音樂劇的觀劇粉絲。      工作坊活動設計巧妙   大學生了解《媽媽咪呀!》
  • 市政廳|從法國的城市化之中,中國能學到啥:一次工作坊綜述
    當下,中國已全面進入新型城鎮化階段,我們或許可以從有相似城市發展與治理邏輯的他國吸取經驗教訓,並借鑑其多學科平等協同的城市研究,尋求思路,讓城鎮化真正以人為本。 對上述問題,中國社會學界也一直留意。經過一年多準備,2015年10月19日-26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社會學會城市社會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城市社會研究中心承辦,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和杭州師範大學城市學研究所共同協辦的「2015年城市社會學前沿研究暨中法城市研究工作坊」在北京召開。工作坊圍繞中法城市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展開報告與對話。
  • 覺得《紅樓夢》好,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這個工作坊!
    算了,先不多說了,來聽聽這首歌吧。小編看完戲後,跟傻了似的,到處語無倫次地跟朋友安利!恨不得向全世界表白林奕華!《紅樓夢》的好,真的是一言難盡,足夠我牛逼的好朋友戲雕刀同學寫個深度劇評,聽說他要寫五十萬字呢!那就留給他去說吧。我們來聊聊演員!
  • 王學富所做的說明:「鮑文(Bowen)家庭系統理論工作坊」
    王學富很快將有一位來自美國的鮑文家庭系統理論專家來直面授課,我在這裡做一點介紹,鼓勵你來參加。家庭系統理論是當今世界四大治療體系之一,對於中國社會、每一個中國人都很重要。心理學很廣泛,心理學派林立,讓人無從著手,不知從何處下口。家庭系統理論既切合實際,又好理解,且具體可行。
  • 粵港澳高校聯盟2020年青年學者論壇開幕式在中大舉辦
    11月27日,粵港澳高校聯盟2020年青年學者論壇開幕式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南校園舉辦。 本次會議以「健康中國,灣區擔當」為主題,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廣東省教育廳、科技廳、港澳辦,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澳門教育局等部門領導、以及來自粵港澳三地40所成員院校代表、各專業聯盟分論壇的專家學者代表逾200人線上線下參加了開幕式。
  • 「礪盡千日功 締造萬家福」 記兩江新區譚中勝名師工作坊結業典禮
    當你步入一個布滿粉色紗幔,掛滿粉色氣球,充滿浪漫、夢幻的會場,聽到主持人深情地說道:結婚,是一個家庭的開始,還記得當初執子之手的誓言嗎?還記得當初彼此相擁的初心嗎?還記得孩子出生時你溫潤的目光嗎?還記得你對這個鮮活的生命最初的承諾嗎?我們曾經對孩子默默承諾一定要給你美好的未來……這不是婚禮的現場,這是兩江新區譚中勝家庭教育工作坊別開生面的結業典禮現場。
  • 高教國培在海口成功舉辦「以學生為中心的『金課』建設工作坊」
    2020年12月5日-12月6日,高教國培在海口舉辦的「以學生為中心的『金課』建設工作坊」圓滿結業。本期工作坊由北京大學在線課程負責人馮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後師雪霖、復旦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蔣玉龍、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盧曉雲擔任主講嘉賓。
  • 教育部最新消息,高校教授壓力大了?青年學者卻紛紛拍手叫好?
    近期,教育部不少新政都針對高校老師,可見如今的高等教育問題很大,不僅很多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意見,從高校的教學質量、畢業壓力以及畢業生的真實能力等方面也有所體現。另一方面,儘管科研成果越來越多,但高質量成果佔比重卻很少,大部分「功成名就」的所謂專家學者都躺在功勞簿上,掙快錢和容易的錢,疏忽了研究工作。
  • 2018「AME影視計劃」第二屆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正式啟動
    第一期所挑選的比較好的作品,我們都儘可能想辦法找到了經費,並實施拍攝,所以希望大家儘量多的投入。」這也是AME影視計劃影像劇本創作工作坊的不同,工作坊的結束只是開始,從工作坊初期創作,孵化到拍攝,再到輸出和交流,構成一體化的項目,對學員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也是吸收更多藝術家和電影人創作藝術電影的新平臺。
  • 2020.05李玉玫老師線上工作坊 | 原生家庭——每個人最重要的功課
    」年 打發的日子裡粗略估計一天來回廚房20次客廳共有58塊瓷磚上了12次廁所拖了3次地吃了8000多粒米家人共吵了N次架 重點來了平時可能因為工作關係沒有朝夕相處假期裡家庭矛盾還有增多的趨勢據說一哥們租女朋友回家
  • 多地高校迎來「壞消息」,學費上漲,大一新生有苦說不出
    也正是我國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關注,所以我國的受教育人數和學校數量都有所增加,特別是在2018年的時候,國內的就讀人數和學校數量都發生了量的變化,達到了3億多的人就讀人數和51萬多所的學校,可見我國教育職業的蒸蒸日上。在這麼多的院校中,我國的高校數量就佔到了3000多所,而相應的高校畢業人數也幾近850萬,從這些直觀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的高等教育正處在直線上升的階段。
  • 舞動療愈工作坊的議題:
    這位女士無法哀悼的喪失,使得他學得再多也是在幻想裡打轉,真正的哀悼是哀悼全能幻想的喪失。穿越幻想的外衣,你將有機會看清,你只能做那麼多。而我們已經盡力。我們不是神,不是「只要我做得足夠好,事情就會如我所願」。從沒有現實邊界的自戀幻想,回到現實中,理解自己只是平凡的人,這就是重生。工作坊將會在大量的體驗裡呈現這部分內容,幫助你深刻哀悼,回到現實。體驗當下安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