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蚶江鎮婦聯、關工委聯合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蚶江鎮婦聯「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開展「海絲家風——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坊」活動。該鎮開展這一活動,旨在推進家庭建設工作;同時,進一步擴大校地合作,推動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
此次活動邀請了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何燕堂、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及其學生、蚶江中心小學行動研究小組成員,以及轄區部分家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等到場交流與分享。
精彩現場
上午場主題:成為育兒的行動探究者
工作坊分為上下午兩場,上午場主題為成為育兒的行動探究者,由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機構負責人許志上主持,主持人首先通過與現場家長的互動介紹家庭經驗工作坊的目的,並結合自身經驗告訴大家家庭不是「私密的」,家庭經驗是可以共同學習的;並透過提問讓參與者之間互相了解。
▲家庭經驗工作坊上午場由石獅近鄰許志上主任主持
第二個環節由兩位媽媽——陳若翠與黃麗春介紹自己的成長經驗及家庭教育的經驗。
▲報告人陳若翠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家庭教育經驗
▲報告人黃麗春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與家庭教育經驗
隨後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老師對兩位媽媽的故事從自身的成長經驗、被教養與現在育兒經驗的參照、育兒過程的困擾及行動、理想的父母和孩子VS現實的父母和孩子進行回應:故事中不僅呈現兩位媽媽的自身成長經驗,兩位媽媽可以繼續整理自己童年被教養的經驗及其對現在自己養育孩子經驗的影響,互相參照不同的教養方式,思考有哪些優良的教養方式是值得被傳承的;視兩位媽媽為行動研究者,對自己的育兒行動進行探究,媽媽們對自身的育兒處境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行動策略,取得行動的效果,也要注重挫敗經驗,注重對育兒的行動處境與行動策略進行分析,藉助挫敗經驗對問題進行重新框定;每個人都具有多重的社會角色,每個人的成長條件不一樣,需要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最後李青老師說到,蚶江鎮婦聯「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及石獅近鄰的開展的親子關係互動課程是為家長探索育兒方式創造了新的支持條件。
▲福建醫科大學健康學院社會工作繫心理學博士李青老師回應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老師首先展示多層次社會系統母子盒,透過母子盒告訴大家:家就是一個社會系統,包含社會對人的評價,過往經驗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一定的印記,也發展了一些行動策略,現在教養孩子的時候,以前留在我們身上的痕跡都會發生作用,推動報告人反思我們形成的對於好家長(爸爸/媽媽)的模式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社會對女性的期待是什麼?提出在與家人互動時要了解家人背後的行動邏輯、了解他們在生存系統獲得的行動方式,提出改變需要資源和條件。
▲閩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副教授暴俠老師回應
同時提醒報告人要辨識孩子的成長環境與家長成長環境的不同,同時指出現在教育面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但家長需要思考是不是好的學校就適合我們的孩子?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有更好地成長,以養花為喻,孩子是花,家長需要了解是什麼花,用什麼方式養育,不能用養綠蘿的方式養仙人掌,同時家長需要向內看到自己的經驗,同時要覺察過往經驗是如何影響到與孩子互動。
最後提出現在家長要看孩子臉色反映了現在社會的進步,家長小時候的環境是求生存,特殊的政治時期有些不可說,有些不能說,家長只能打孩子;而現在更關注人的發展,並且如何長得更好。
隨後開放現場討論環節,家長提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小孩在家裡跟在家外的表現不一樣,在家裡什麼都不說,但是在外面表現一直很好,如何處理;以及如何讓孩子關注自己的學習。
王勇智老師針對孩子在家裡不與父母溝通的問題回應家長,家長應先想辦法進入孩子,並讓家長回想自己會不會有不與父母親說話的狀態,希望父母親怎麼進入,從過去經驗尋找契機幫助自己面對與孩子的溝通難題。
蚶江中心小學郭麗娜老師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事情跟孩子分享,父母要學會聽孩子說,而不是自己一直說。
暴老師回應:
父母與孩子互動的方式需要改變的,應先停止無效行為,觀察有效行為,記錄嘗試有效行為。
何燕堂老師採用行動研究反映對話的方式釐清家長的問題後,針對孩子如何關注自己的學習問題,先問家長是否了解孩子學習的壓力有多大,現場家長表示不知道。何老師提出家長應進入小孩學校學習的處境,了解為什麼孩子拖延,拖延到底是什麼?是想放鬆還是學習有困難,而面對家長的期望,家長不太理解孩子,又無能力協助孩子,家長會著急,孩子就會躲得更遠。
下午主題為生命歷史視角理解父母的處境性
▲家庭經驗工作坊下午場由閩南師範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何燕堂老師主持
何老師結合上午的故事對「處境性」這個概念進行解釋;針對孩子狀況的理解,要將小孩置放在何種生存的壓力處境裡思索,與我們那年代的差異為何?即進入孩子處境性的理解;家長忍不住脾氣上來,情緒到底從哪裡來?擔心小孩學習,焦慮、害怕孩子不適應社會,學歷好才有好前途等等,返身回想小時候父母親是否有過這種焦慮?差異性的反思是進入處境性理解的開始。代間的差別,反映人是在特定環境底下生成的,現在小孩要有知識,不要靠勞力,在這種歷史脈絡下家長們共同進入了孩子學業學習的焦慮裡。這就是處境性,也是時代性。是這種焦慮導致親子關係變得很緊張,意識到何種社會、歷史、制度性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才能開展出親子間適切互動的辨認。
緊接著由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對上午工作坊的過程經驗進行梳理▼。
▲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專業副教授許松芽報告上午的過程
下午三位報告人盧婉清、紀東星夫妻、胡秋傑在臺上▼
隨後由盧婉清、紀東星夫妻從為人父母的角度進行生命故事的報告,泉州師範學院教育科學院應用心理專業學生胡秋傑從孩子的角度報告自身的生命故事;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老師針對報告進行回應,王老師首先對下午的設計進行說明,希望設計可以讓家長們理解不同位置的角度有參照性,指出對不同社會位置的理解都要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開始。
▲集美大學師範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心理學博士王勇智回應
婉清的生命故事共振到王老師聯想的自己的母親,肯定婉清和東星都是非常認真負責任的,回應婉清及現場家長提到自己的失控會被標籤壞媽媽,指出父母親的處境性要被釋放出來,回到養育小孩的脈絡中,透過故事敘說推動大家對自身處境性認識,使情緒的壓力得到鬆綁和釋放。在敘說生命故事,了解自己的處境性和情緒來源及為什麼會失控,分辨情緒的來源:哪些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哪些是對自我的要求,決定哪些可以放下,哪些是我們注重,繼續去做。
胡秋傑則呈現計劃生育背景下成長的秋傑對家人關係的理解及努力想要靠近家人的故事。
隨後開放現場的討論,有家長針對秋傑的故事、婉清的故事進行回應,何老師採用行動研究反映對話的方式推進家長釐清在解讀報告人的部分有分辨哪些是屬於自己的經驗,並推進報告人與家長進行對話澄清;同時指出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都不只是兩個人的關係,通過生命故事的報告,用更多角度思考看到別人、看到自己。
家長們針對報告人的發言及自身的困惑進行提問和反饋▼
最後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理事長林玲玲進行總結髮言: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坊是臺灣夏林清老師創立的工作方式,介紹自己接受鬥室星空家庭經驗工作方法的緣起及運用的過程;蚶江鎮第一次面向家長使用這種方式,希望推進家長理解家庭不同處境,發展跟孩子的關係。指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一直對孩子要求成績要求學習,追求改變孩子的方法的同時,家長應該反身回到自身原來的成長經驗,思考原來的經驗對自身成長的作用是什麼;其認為家庭教育不是家長跟孩子說了什麼,而是家長做了什麼,孩子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學習家長,但是家長對自身行為意識不夠,家長透過孩子再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家庭教育中,希望家長可以看見自己,再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同時每個人的過程都是不一樣,希望大家不要輕易標籤別人。
▲石獅市近鄰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理事長林玲玲進行總結髮言
家庭經驗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理解自己為何長成這個樣子,前面的經驗怎麼作用到現在教養孩子的方式,回歸到自身經驗的處境性。後續將會繼續開展親子關係互動課程及家庭經驗工作坊,協助家長梳理自身經驗,繼續推動蚶江鎮家庭教育工作。
(來源:海絲蚶江、蚶江婦聯)
講述她故事
凝聚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