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重讀施琅《恭陳臺灣去留疏》精之,闢之 2020.9.8

2020-12-24 騰訊網

太子少保、靖海將軍、靖海侯、兼管福建水師提督事務、臣施琅謹題。為恭陳臺灣棄留之利害、祈睿裁事:竊照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裡,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隔離澎湖一大洋,水道三更餘遙。查明季設水澎標於金門所,出汛至澎湖而止,水道亦有七更餘遙。臺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然其時中國之民潛至、生聚於其間者,已不下萬人。鄭芝龍為海寇時,以為巢穴。及崇禎元年,鄭芝龍就撫,將此地稅與紅毛為互市之所。紅毛遂聯絡土番,招納內地人民,成一海外之國,漸作邊患。至順治十八年,為海逆鄭成功所攻破,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傳及其孫克塽,六十餘年,無時不仰廑宸衷。

臣奉旨徵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並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茲則木棉盛出,經織不乏。且舟帆四達,絲縷踵至,飭禁雖嚴,終難杜絕。實肥饒之區,險阻之域。逆孽乃一旦凜天威,懷聖德,納士歸命;此誠天以未闢之方輿,資皇上東南之保障,永絕邊海之禍患,豈人力所能致?

夫地方既入版圖,土番、人民,均屬赤子。善後之計,尤宜周詳。此地若棄為荒陬,復置度外,則今臺灣人居稠密,戶口繁息,農工商賈,各遂其生,一行徙棄,安土重遷,失業流離,殊費經營,實非長策。況以有限之船,渡無限之民,非閱數年難以報竣。使渡載不盡,苟且塞責,則該地之深山窮谷,竄伏潛匿者,實繁有徒,和同土番,從而嘯聚,假以內地之逃軍閃民,急則走險,糾黨為祟,造船制器,剽掠濱海;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固昭然較著者。甚至此地原為紅毛住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隙以圖。一為紅毛所有,則彼性狡黠,所到之處,善能蠱惑人心。重以夾板船隻,精壯堅大,從來乃海外所不敵。未有土地可以託足,尚無伎倆;若以此既得數千裡之膏腴復付依泊,必合黨夥竊窺邊場,迫近門庭。此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至時復動師遠徵,兩涉大洋,波濤不測,恐未易再建成效。如僅守澎湖,而棄臺灣,則澎湖孤懸汪洋之中,土地單薄,界於臺灣,遠隔金廈,豈不受制於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臺灣則所以固澎湖。臺灣、澎湖,一守兼之。沿邊水師,汛防嚴密,各相犄角,聲氣關通,應援易及,可以寧息。況昔日鄭逆所以得負抗逋誅者,以臺灣為老窠,以澎湖為門戶,四通八達,遊移肆虐,任其所之。我之舟師,往來有阻。今地方既為我得,在在官兵,星羅棋布,風期順利,片帆可至,雖有奸萌,不敢復發。臣業與部臣蘇拜、撫臣金鋐等會議之中。部臣、撫臣未履其地,去留未敢進決;臣閱歷周詳,不敢遽議輕棄者也。

伏思皇上建極以來,仁風遐揚,宜聲遠播,四海賓貢,萬國鹹寧;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臣服。以斯方拓之土,奚難設守,以為東南數省之藩籬?且海氛既靖,內地溢設之官兵,盡可陸續汰減,以之分防臺灣、澎湖兩處。臺灣設總兵一員、水師副將一員、陸師參將二員,兵八千名;澎湖設水師副將一員,兵二千名。通共計兵一萬名,足以固守。又無添兵增餉之費。其防守總兵、副、參、遊等官,定以三年或二年轉升內地,無致久任,永為成例。在我皇上優爵重祿,推心置腹,大小將弁,誰不勉勵竭忠?然當此地方初闢,該地正賦、雜餉,殊宜蠲豁。見在一萬之兵食,權行全給。三年後開徵,可以佐需。抑亦寓兵於農,亦能濟用,可以減省,無庸盡資內地之轉輸也。

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惟去留之際,利害攸系,恐有知而不言。如我朝兵力,比於前代,何等強盛,當時封疆大臣,無經國遠猷,矢志圖賊,狃於目前苟安為計,劃遷五省邊地以避寇患,致賊勢愈熾而民生顛沛。往事不臧,禍延及今,重遺朝廷宵旰之憂。臣仰荷洪恩,天高地厚,行年六十有餘,衰老浮生,頻慮報稱末由。熟審該地形勢,而不敢不言。蓋臣今日知而不言,至於後來,萬或滋蔓難圖,竊恐皇上責臣以緘默之罪,又焉所自逭?故當此地方削平,定計去留,莫敢擔承,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會議之際,臣雖諄諄極道,難盡其詞。在部臣、撫臣等耳目未經,又不能盡悉其概,是以臣於會議具疏之外,不避冒瀆,以其利害自行詳細披陳。但事關朝廷封疆重大,棄留出自幹斷外,臺灣地圖一張,附馬塘遞進御覽。緣系條議臺灣去留事宜,貼黃難盡,伏乞皇上睿鑑施行

相關焦點

  • 清聖祖最初對臺灣認識不足,施琅上書後才決定收復臺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十三,清軍攻克臺灣,中秋之日,捷報至京。 康熙二十年(1681年)後,平定三藩之亂,康熙皇帝決意攻取臺灣,此時,清、鄭雙方實力持續拉大,在強大的財政支持以及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的訓練下,福建水師已經擁有「精兵二萬有奇,大小戰船三百號」,具備了跨海攻擊澎湖列島的能力。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徵臺灣,在海上突遇颱風,船隻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願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臺灣鄭氏,土地初闢,人口甚少,生產落後,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
  • 2020版《鹿鼎記》大結局:施琅歷史原型,因囂張跋扈遭滅門之禍
    2020版《鹿鼎記》劇照不過據我看來,雖然#2020《僱鼎記》#結果不盡如人意,卻並不應該由張一山個人去背這個鍋。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導演對原著的理解上出現偏差,才造就了當下這種局面。《鹿鼎記》原著是金庸先生先生晚年頗費心思的一部武俠巨著,也是其收山之作。書中雖有幽默搞笑的成分,但更多的還是加入了對複雜人性的思考。導演想把它當作一部喜劇來拍,卻又不具備周星馳那種收放自如的功力。這也是張一山在《鹿鼎記》劇中,越努力越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
  • 大清收復臺灣,為何只有施琅能夠勝任?施琅有何過人之處?
    , 施琅認為呢 現在去來不及, 就勸他你別去了,去了也是給人家送人頭,當然了最後得聽領導的,鄭成功帶人就去打了,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想一下,這一仗要是打贏了,施琅會被羞辱一番,你看還是本王英明吧! 施琅知道後哎呀我去~~~勃然大怒,就去抓曾德,鄭成功說你不能抓他,那我的親兵,施琅根本不叼他,直接就把這個曾德給宰了,所以這種行為就等於~~~啪~啪~啪打領導的臉啊!
  • 施琅是怎麼收復臺灣,一舉佔領澎湖列島
    施琅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領水兵2萬餘人,大型戰船300餘艘,中小戰船230餘艘,從今福建東山揚帆起程,鋒芒直指臺灣的戰略前哨澎湖列島。由於農曆六月間是臺灣海峽颱風盛行之時,施琅前兩次渡海攻臺就因颶風半途而廢,臺軍主將劉國軒斷定清軍不會在此時冒險渡海,對清軍的進攻毫無防備。
  • 大清收復臺灣始末:鄭成功殺施琅全家,施琅終於報了仇
    清廷的輔政大臣們商議了一番,決定派使者去廈門,說服鄭氏歸順。臺灣問題最終能和平解決嗎?01當時的鄭經,還駐守在廈門,正想回臺灣奪權,卻又擔心清廷進攻廈門。正猶豫之際,部下報告:清廷派使者來了。於是,鄭經馬上與伯父鄭泰商議好和談條件。
  • 施琅是如何打敗鄭家軍,收復臺灣的?
    西班牙人打敗明軍,開始了對臺灣的統治。然而好景不長,荷蘭人也看到了臺灣這一塊肥肉,他們也打敗了明軍,也打敗了西班牙,將西班牙人從臺灣趕走。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其實,我們從明朝後期就開始落後了。歐洲人在四處冒險,開闢新的領域,而中國人只有鄭和下西洋,但是後來卻從海上退回去了,再次回到了陸地,開了歷史的倒車。這一退回陸地,直接宣告了中國落伍於世界。
  • 【強推】久違紀錄片誠意之作《過臺灣》
    我看的這集是講施琅。       講的真的好。(你還會別的詞嗎?)       複雜的事件線、還要貫穿鄭成功、施琅二人恩怨,清朝對臺政策的變化、南明朝廷、臺灣時政、乃至媽祖文化。講的那叫有條不紊、抽絲剝繭、舉重若輕。連裡面偶爾出現的人物,都能寥寥數語見其風骨,讓人反思:現代人,會為了收復臺灣捐出自己全部40萬家產嗎?
  • 南懷瑾老師:施琅當年解放寶島臺灣的愛恨情仇
    鄭成功死後,康熙時代第一個替清朝統一臺灣的,也是一個漢人,名叫施琅。施琅本來是鄭成功的部下,聰明、能幹,很得鄭成功的喜愛,他一家都是跟隨鄭成功的。可是因為一件事,施琅的父親及哥哥犯了錯誤,被鄭成功一怒之下殺掉了。鄭成功派人去追捕施琅時,施琅已經逃走了。這一來施琅對鄭成功的仇恨可就深了,和戰國時代伍子胥對楚國的仇恨同出一轍。
  • 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應趁勢拿下日本,為何沒被同意?
    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最終被鄭成功率軍趕出,成功收復了臺灣;清朝康熙年間,施琅奉命成功收復臺灣。施琅在收復臺灣後,曾上書康熙帝趁勢拿下日本,以絕後患,為何最終沒被同意呢?施琅,福建泉州晉江龍湖衙口人。他早年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部將,後來隨鄭成功與清廷抗爭,曾立下汗馬功勞。
  • 施琅對臺灣最大功績是什麼?不是收復,而是將其留在了清朝版圖內
    施琅拿下臺灣後,第一件事就是去鄭成功廟拜祭。
  • 論清人對臺灣地位認知之變遷(1661—1875)——以官方為中心
    臺灣一去,則泉、漳先為糜爛,而閩、浙、江、廣四省俱各寢食不寧,山左、遼陽皆有邊患。某庸愚無識,以為此土萬萬不可委去。特恨位卑人微,處不可言之地。想憲臺與中丞呂公、提軍姚公,必有一番議論,為社稷蒼生回天指日,或會疏入告,或密折婉商,造萬世無疆之福……若遵部議而行,必誤封疆。
  • 施琅攻下澎湖列島以後,為何鄭克爽就直接投降?臺灣不再抵抗一下
    清朝康熙皇帝即位以後,三藩就開始作亂,一直從1673年持續了8年時間,最終在1681年被平定下來,在三藩作亂的時候,盤踞在海外的臺灣一直聽從吳三桂的號令,派出水師多次的騷擾我國沿海境內。對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在平定了三藩以後,清朝就開始著手對付海外的鄭氏勢力。
  • 施琅平定臺灣真相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終於導致施琅和鄭成功二人分道揚鑣。曾德是施琅手下一名標兵,一次違背軍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琅懲處,便投奔鄭成功尋求庇護,鄭成功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親隨。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後來,施琅用計逃脫,鄭成功盛怒之下處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
  • 收復臺灣以後,施琅想進攻日本,為何康熙皇帝不同意?
    施琅是我國的民族英雄,他在清朝康熙年間,通過一系列海戰收復臺灣。為我國統一大業和確定基本的領土版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施琅在收復臺灣以後,曾經向康熙皇帝上奏,希望趁著士氣大振,進攻日本,徹底解決自明朝以來倭寇的危害。
  • 收復臺灣後施琅成了土皇帝,留下的遺產讓子孫後代二百年吃喝不愁
    幫康熙拿下臺灣後,功勞巨大的施琅被冠以靜海侯的稱號。按說,這麼大的人物歷史應該會將他的事情講述。但是,在清朝的歷史資料中對於施琅的臺灣記錄並不多。相反,從極少的史料記載看,他的名聲很差。施琅早年在鄭芝龍統治下,後來與鄭成功一起對抗清朝,並從荷蘭手中奪回臺灣。
  • 臺灣何去何從,看看300年前給出的最佳答案!
    臺灣除了被統一,沒有其他任何選項施琅第一次攻打臺灣時,由於實力的巨大差距,一口氣敗光了從山東至廣東的所有戰船,以致讓清朝多年處於「有海無防」的尷尬局面,施琅本人也沉寂了近二十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以及平叛鰲拜等殃國之亂後,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十四日(1684年7月8日),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再次奉命攻打澎湖。
  • 施琅是英雄還是漢奸?為什麼14年前,這部電視劇會引起軒然大波
    2006年,一部關於歌頌施琅的電視劇《施琅大將軍》登陸央視,隨之,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施琅本是明末鄭成功麾下的反清將領,但因為內部矛盾,相互間反目成仇。繼而,施琅向大清投誠。1662年,他上書康熙,建議進攻臺灣,將其納入清朝版圖。
  • 武統臺灣造成傷亡會讓當地人記恨祖國一百年,看歷史就知道想多了
    在此之後的臺灣地區對於中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和了解。但由於鄭成功和當時已經統治了中原的清王朝是敵對關係,所以兩者一直都有警惕與防範。當清代的康熙皇帝決定收復臺灣後,就開始實行了包括重用鄭氏舊臣施琅,實行遷界令、恢復福建水師體制等一系列措施,並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功收復了臺灣澎湖諸島,逼迫臺灣鄭氏投降。在戰爭結束後,朝廷中針對臺灣到底是棄是留爆發了激烈爭論。
  • 電視劇《康熙王朝》篡改劇情「鄭經之死」和「收復臺灣的細節」
    清軍順利攻入臺灣島,收復臺灣。施琅準備下船登陸,卻遭到姚啟聖阻攔。姚啟聖掏出康熙皇帝密旨,對施琅說:「有聖旨,不準施琅登岸。立即返京見駕,封侯領賞。」接著,鄭經順利繼承延平王之位。在鄭經統治前期勵精圖治。在政治方面,鄭經重用陳永華等人治理臺灣;在教育方面,他在臺灣大力興建學校,教書育人;在農業方面,他大力發展農業,鼓勵屯田;在工商業方面,他大力發展工商業,積極與外國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