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張棟偉(ID:zhangdongwei19750613),作者張棟偉,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Face++」,是中國最早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平臺,其背後運營方就是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Megvii,於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三位創始人成立。
今年以來,屢次傳出曠視科技的上市傳聞,但是結果都不了了之。
如今,更大的不利消息來臨:多地開始立法嚴控人臉識別,甚至拆除人臉識別設備。這給曠視科技的未來投下了更大的陰影。
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其中明確禁止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生物識別信息。該《條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更早之前的10月26日,《杭州市物業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提請杭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其中明確規定,禁止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進入小區。
11月27日南京已啟動對全市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的售樓處進行檢查,南京本地的部分開發企業在過去兩天陸續接到相關部門的通知,要求拆除人臉識別系統。
之所以地方政府大張旗鼓開始整頓個人生物信息,這是因為在新時代,數據已經成為生產要素之一。
而通過人臉識別來收集個人數據,已經成為用戶隱私數據洩露的雷點。
曠世科技,則剛好是這個雷點的最大技術供應商。
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表示,「我們早期幫助他們(曠視科技)尋找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的人臉數據,然後再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
這句講話成為炸雷,儘管涉事三方都在事後做出了各種解釋,撇清自己的責任關係,但是對於曠視科技來說AI隱私問題的困擾已經不是第一回。2019年9月份,曠視科技也曾因為數據隱私問題遭到大眾的質疑,「如何看待曠視科技新產品監視學生上課」等話題在知乎熱榜上出現。
曾經被熱烈追捧的「人臉識別」技術,突然成為嚴控的管制技術之一,曠視科技的市場空間必將受到壓制。
2011年10月,曠視科技成立。
2012年10月,曠視推出基於雲端的視覺開放平臺Face++。
曠視科技以自研的新一代AI生產力平臺Brain++為核心,深耕三大垂直領域: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在三個物聯網場景中,曠視又分別聚焦其中的核心行業,包括智慧城市、樓宇園區、AI雲服務、消費電子、智慧物流及工業自動化六大領域。
換句簡單的話,曠視科技就是在不同環境場景下,通過人臉識別技術來獲取用戶個人信息,再進行深度處理。
在曠視科技的宣傳稿中,有「曠視助力3000餘座樓宇的智能升級,包括中國尊、華潤春筍大廈、重慶來福士等地標級建築,每天服務通行人數1000餘萬」的語句,而這些樓宇物業到底有沒有對這1000餘萬人的生物信息收集權力?
同樣,「在安卓平臺的智慧型手機中,曠視提供的刷臉解鎖方案市佔率約70%,曠視賦能的典型產品包括中國首款2D人臉解鎖智慧型手機(Xiaomi Note3)、首款2D紅外人臉解鎖智慧型手機(vivo X21)、首款3D結構光人臉解鎖智慧型手機(OPPO FindX)。」
「曠視是目前中國市場上所有支付級刷臉解鎖方案的供應商。」
銀保監會官網12月8日消息,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2020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上表示,中國政府已明確將數據列為與勞動、資本、技術並列的生產要素,數據確權是數據市場化配置及報酬定價的基礎性問題。目前,各國法律似乎還沒有準確界定數據財產權益的歸屬,大型科技公司實際上擁有數據的控制權。需要儘快明確各方數據權益,推動完善數據流轉和價格形成機制,充分並公平合理地利用數據價值,依法保護各交易主體利益。
當下,不僅僅是房地產商,包括商場、餐館、美容院、動物園等許多商業機構及學校、養老院、車站等公共服務場所都在探索人臉識別技術的使用。
▲某商場用於智能營銷的人臉識別系統頁面
以商場營銷為例,以人臉為特徵的識別已經貫穿到註冊、到店、跟蹤、管理的會員運營全流程。
曠視科技作為行業第一技術平臺,擁有巨量的人臉識別信息,如何在收集之後進行脫敏和運用,這是一個巨大的值得關注的問題。
畢竟,僅僅從這些企業官方報導就可以看出,曠視科技已經在人臉識別技術和實際運營領域,具備了「平臺」地位特徵。
人臉只有一張,不像手機號、密碼那樣可以修改,也不像指紋那樣需要主動操作,而是本身公開外露,在無感的情況下就能被採集;另外,照片、視頻、偽造3D頭套等有時都能被識別,也增加了人臉識別應用的不可控性。人臉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像人臉識別這樣涉及到公眾核心安全的技術,最好應該由特殊機構進行持牌管理,比如我們都知道,對涉密企業做供應商,要有涉密資質。涉及軍用或軍民兩用的產品,同樣需要持牌管理。
而像曠視科技這樣的核心安全企業,卻在同時從事面向市場化客戶的技術提供,甚至還要謀求大陸之外上市,安全合規性就很堪憂了。
更令人擔憂的是萬一企業管理出現了紕漏,全國如此多的數據都集中在少數企業的手裡,可能更是災難。
例如,2020年2月27日,美國擁有超30億人臉數據的創企Clearview AI被黑。(搜索:《毛骨悚然!擁有超30億人臉數據的美國AI公司被黑,600多家客戶名單被盜》)
因此,像曠視科技這樣一家企業就在人臉識別的各個領域裡掌握了絕對市場地位,恐怕不是值得驕傲的技術領先,而是社會安全管理的巨大隱患。
2021年是曠視科技成立十周年,如果完成了IPO上市進程,相信會是一波大慶祝。
2020年10月19號,我國首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經完成了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的流程。新規表明在公共場所安裝圖像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設備,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置顯著的提示標識。收集的個人圖像、身份特徵信息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
在各方的不斷努力下,中國老百姓關心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將會逐步得到妥善解決。如何在提供技術便利的同時,也獲得豐厚的市場回報,這個平衡點的把握將考驗包括曠視科技在內的所有AI企業。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