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虎嗅網

2020-12-27 虎嗅APP

到2021年,AI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就10歲了。這是一個微妙的節點。


人們通常會把創辦時間在十年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還未上市的熱門賽道公司稱為「獨角獸」——一個代表榮譽和希望的代號。有投資人評估,曠視科技的估值已經達到60億美元,但這家公司從去年8月開始的IPO之旅並不順利。


「從我們自身的發展曲線來說,那可能是最好的時機。」今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對《財經》記者說。2011年,23歲的印奇和清華本科同學唐文斌、楊沐一起創了這家「聰明」的公司,但公司和創始人聲名鵲起一直要等到2018年,當年,印奇成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之一,中國進入了AI產業化最熱鬧的一年。

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印奇  受訪者供圖


2019年8月,曠視科技提交招股書。整個科技行業和創投圈都在等著AI第一股的出現,他們認為這將影響到所有AI公司的發展。


直到今天,IPO仍然懸而未決。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截至目前,曠視科技已經完成了9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達到13.5億美元。過往數年,印奇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最有壓力的事情是什麼?7月底,他對《財經》記者說,IPO的不可控,確實感受到了壓力。


去年11月,路透社報導稱曠視未能通過港交所聆訊,隨後曠視向《財經》記者否認了這一說法。多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IPO是被延後了。近期,《金融時報》報導稱,曠視考慮選擇科創板,印奇說,大環境在變化,可以選擇的機會越來越多。


資本之外,市場在進化,只做最聰明的腦力公司,無法為獨角獸提供符合預期的想像空間。「所有的AI創業公司現在都很累,越走越重,又不得不往前走。」印奇說。所謂「往前走」,即越來越硬越來越實


國際諮詢公司Gartner發布的2019年人工智慧技術成熟曲線呼應了印奇的判斷。這條曲線顯示,人工智慧會經歷的五個關鍵階段,分別是技術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覺破滅谷底期、啟蒙爬升期和高原期。


此時,人工智慧正處在幻覺破滅谷底期,印奇稱之為「死亡谷」,如果不能帶來真實的落地價值,就將被淘汰出局。獨角獸要從備受追捧的AI明星,融入到埋頭苦幹的政企生意中去。


AI獨角獸在過去幾年被資本迅速催肥,當成長到一定程度,資本往後退,市場往前走。他們要做的是自我增肌造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須要做。


一、IPO一波三折


曠視IPO受阻的原因,外界的猜測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二是曠視科技業務結構不夠滿足現實市場的預期。


2019年10月8日,美國商務部將28家中國公司加入實體清單,包括曠視、商湯等多家AI公司在內。


對於實體清單,以及不斷變化的中美關係,印奇判斷目前不會有太大影響。曠視科技主要業務在中國,國際業務尚處試水期,目前有10%的收入來自海外,主要來自東南亞。「外面在下雨,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雨衣穿厚一點,該出門還是要出門。」


他強調,選擇在港股上市,也是因為希望變成一家國際化的公共市場公司。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AI行業人士持相同看法。他們認為,實體清單對於幾家AI頭部公司的發展影響不大,因為各家公司都已經有自己的算法能力,不太存在類似晶片行業的「卡脖子」問題。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曠視IPO問題,他認為,實體清單是美國政府根據自己的要求而設的名單,「這些名單對於港交所來說沒有任何關係,港交所只會按照自己的規則來審批上市。只要是通過了,就可以來港上市,即使有人反對,也依舊會上市」。


也就是說,被列入美國政府實體清單,對於IPO臨門一腳的曠視科技來說並不會造成實質性影響。


多位券商人士與熟悉曠視的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曠視在過往的融資和發展過程中,遺留了一些問題,對IPO會產生一定影響。


主要問題包括,收入質量不夠健康、創始人持股比例較低、控制權不穩定、關聯交易等。


曠視招股書顯示,隨著營收的增長,應收款也在暴增,2017年應收款為1.5億元,2018年應收款漲至10.9億元,2019年上半年,漲到了13.8億元,不僅如此,其中半年至一年期的應收款從2018年的1.2億元漲到了2019年上半年的6.8億元。


前述券商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稱,以曠視在招股書裡提到的行業地位和技術實力,這樣的帳期狀況並不合理。對比來看,已經登陸科創板的AI視覺公司虹軟科技2018年的營收為4.58億元,應收款4144萬元,安防龍頭公司海康威視2018年營收498億元,應收款191.8億元。


不過,帳期時間長,應收款多,是ToG業務以及安防業務的特點,招股書顯示,以安防為主的城市物聯網業務貢獻了曠視73.2%的收入。曠視的難點是應收款佔總營收的比例過高。「這會影響對收入質量的判斷。」前述券商人士說道。


創始人持股比例較低問題,目前看來已經解決。


2019年5月16日,曠視科技進行了一次工商信息變動,4家企業退出股東,分別是北京納遠明志信息技術諮詢有限公司、天津聯想之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貝鴻眉科技有限公司和雲鑫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其中,雲鑫是螞蟻金服的全資子公司,納遠明志的大股東是聯想雲科技,貝鴻眉的股東是創新工場。聯想、螞蟻金服、創新工場都是曠視的投資方。


通過這些控股公司來擔任股東,可以有效地分散風險,是資本市場的正常操作。


從工商信息來看,是創始團隊回購了這些股份,變動後,印奇的持股比例高達75%,唐文斌與楊沐各自佔股12.5%。


5月時,曠視已經在籌備IPO事宜,上市對於投資方來說就是走到了退出階段。「正常情況下,投資方不會在上市前退出。」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曠視隨後發布公告稱,此次工商變動為正常調整,是常規性集團內部結構優化,集團層面沒有股東退出。


招股書中提到,股東退出是為了取得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許可證,必須由境內主體申請,因此需要「優化」。


曠視招股書中顯示,目前螞蟻金服持股比例為14.33%,淘寶中國的持股比例為15.08%,國風投持股11.3%,創始人印奇的持股比例為8.2%,另外兩位創始團隊成員持股比例為唐文斌5.9%、楊沐2.7%。


前述投行人士分析,這次工商變動主要是為了規避關聯交易的風險。招股書顯示,螞蟻金服和聯想都是曠視的大客戶。


曠視採用的是A/B股架構,通常A/B股會採用10倍或是20倍的加持,用來穩固創始人的控制權,例如劉強東用15.4%的股權控制了京東79%的投票權。


IPO的順利與否,並不能決定一家公司的成敗,但能決定公司的融資通道。如果沒有二級市場的資金支持,曠視需要靠自身業務活下去,就算IPO成功,也需要持續的造血能力。


2016年至今,AI產業已經從被熱捧回到了正常的商業邏輯中。AI獨角獸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是在高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盈利;第二個難題是,持續盈利;第三個難題是,達到配得上估值的盈利水平


一位曠視的早期投資人曾經對《財經》記者提到,投資曠視時,並沒有想清楚以後這家公司會怎麼發展,「投的就是這個團隊和賽道」。


這樣的投資心理很普遍,2018年是AI領域融資的高峰期,投資人們通過各種渠道擠進頭部AI公司。受到資本追捧的不僅是曠視,2018年,商湯完成了3輪融資,總計融資金額超過22億美元,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市值。


連續的大額融資後,一級市場已經很難承擔這個體量的公司,投資人需要退出,IPO迫在眉睫。



與曠視並稱「AI四小龍」的四家AI公司都走到這一關鍵節點,依圖科技與雲從科技正在計劃登陸科創板,今年8月18日雲從科技已經提交了上市輔導登記,依圖還未有明確的上市時間表。多位投資人向《財經》記者透露,商湯也在準備上市輔導工作,但商湯對外宣稱沒有具體的上市計劃。


投資人們提到,純AI賽道已經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了,現在是結合AI能力的金融、農業、公安、客服等細分領域。


一些投資人開始私下交易手裡的知名AI公司股份,他們發現,現有估值太高,幾乎賣不出去。一位參與股份交易的投資人告訴記者,一家頭部的AI公司,老股東想按現有估值7折轉手,找不到買家,「6折,且確定能很快上市,才有可能賣出去」。


資本正在降溫,印奇認為很合理,「這就像你剛認識一個人,你覺得很好,但是再深入接觸一下,評價會更加綜合。」


曠視聯合創始人楊沐認為,IPO是業務發展推動的,曠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015年之前,一直在做技術和算法的積累;隨後開始搭建框架,包括天元MegEngine、Brain++等系統;有了框架系統之後,開始招更多的人,去完成客戶對接和交付,「到這一步才算步入正軌,可以IPO了」。


2019年下半年確實是曠視IPO最合適的時機。曠視的收入自2018年開始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存貨壓力也在加劇,應收帳款金額始終保持在高位。這些問題都需要持續的資金注入,IPO能緩解壓力。


「如果IPO失敗,還可以退回來繼續融資,但是現在是卡在這裡了,有點尷尬。」一位投資人說道。


印奇依然樂觀,「我們可以找一個更好的時機再去上市,一個上市後股價能保持穩定的時機。」


二、增肌:越來越「硬」


曠視的優勢在算法。按照產業鏈的分工原則,它不涉足硬體,算法優秀,為曠視科技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基礎,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曠視越來越「硬」。


2017年開始,安防成為「香餑餑」。AI視覺相關公司都一頭扎進了安防領域,曠視也不例外,但姿勢不同,曠視直接拿出了硬體設備——智能安防攝像頭。


選擇推出硬體,是在手機領域耕耘的成果。頭部手機廠商們對技術創新極度敏感,尤其是攝像頭,更好的攝像頭是新款手機的最大賣點之一。


手機受限於硬體尺寸,無法替代專業攝像機。基於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可以實現更好的攝像頭效果。


「需要和客戶持續溝通。」楊沐說,「很多技術人員會想,只要拿出最好的算法就可以了,走到商業場景中會發現,完全不是這樣。」


手機定價分高中低端,不同的系列,每一款手機都有自己的成本區間和毛利控制,這也決定了每一顆攝像頭的投入不一樣。不僅如此,產業鏈上下遊的工藝水平能不能實現技術人員心中的「最好」,也是問題。


「只有把這些外部變量輸入進來,技術團隊才能做出好的產品。」楊沐說。


此前,這一領域的主導者是虹軟科技。虹軟成立於2003年,2019年7月登陸科創板,主營業務是智慧型手機的視覺解決方案,主要客戶包括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LG、索尼、傳音等手機廠商。


但業內很少有人將虹軟當做一家AI公司,上市前,虹軟完成了4輪融資,大多來自產業基金和企業。在楊沐看來,虹軟是一家傳統算法公司,想要從虹軟手中分到一塊蛋糕,需要提供差異化的產品。


印奇認為,如果只有好的算法,沒有可以配合的硬體,很難實現最終的用戶體驗。


「如果你不多走一步,你就沒有競爭力。」印奇決定從硬體上改變攝像頭的成像原理。


傳統攝像頭是單向數據傳輸,也就是說,前端的鏡頭採集到的數據如果不夠理想,例如光線太暗或模糊,後端的算法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加工處理。曠視希望攝像的每個環節,都連接起來,一個環節採集到的數據質量不足,其他環節可以立即彌補,用AI重新定義硬體。


這樣的做法讓曠視擠進了擁擠的手機廠商的合作方行列,基於在手機行業的實踐,技術成果可以轉化到其他領域。「從手機到安防,再到物流,曠視的三塊業務是聯動的。」楊沐說。


目前,曠視的主營業務分為三塊,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



其中,個人物聯網解決方案包括AI SaaS服務和消費電子,通過AI賦能攝像頭,進行身份驗證,可用來解鎖設備,線上支付,視頻及照片優化等。曠視招股書中提到,2018年發布的國產智慧型手機中,70%使用了曠視的服務。


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主要包括面向政府的智慧城市,以及面向政府和企業的智慧社區,曠視提供算法、軟體以及AI傳感器。在這一領域,曠視已經建立攝像頭、邊緣伺服器、雲端伺服器三大硬體體系,相繼推出30餘款攝像頭,用於不同場景。


供應鏈物聯網解決方案是曠視目前最重硬體的業務,主要通過河圖作業系統、機器人,提供智慧物流、智慧倉儲以及智慧零售解決方案。曠視自主開發了多款自動化設備,專門執行物流及倉儲任務,包括於設施內搬運貨架、料箱或託盤以及分揀包裹。此外,曠視還投資或收購了包括鯨倉科技、艾瑞思機器人等數家物流機器人公司。


招股書顯示,目前以安防業務為主的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仍然佔曠視的收入大頭,2019年上半年,這部分業務的收入6.9億元,佔比73.2%。




印奇決定暫時不再擴展新的領域,他認為物流業務會是曠視未來的增長點。


三、造血:搭建人才體系


2019年,印奇找到了徐慶才,當時曠視正在競標一個物流項目,希望能夠得到他的幫助。


徐慶才在物流行業工作超過20年,曾就職於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他一直在尋找AI和物流結合的契機,2017年,他離開研究院創辦北京中新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見到印奇之前,徐慶才承接了一個物流項目,用到很多機器人、傳輸車,他們也有自己的算法,但能力不足,他看上了曠視的技術。


那段時間,印奇和唐文斌幾乎把物流行業內的資深人士找了個遍,他們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來啃下物流這塊新業務。


印奇告訴徐慶才,他們競標的項目已經進入到最後一輪,但項目的交付有一些困難。


交付是AI公司的共同難題,實驗室裡的研究成果,無法直接匹配到真實場景中,例如廠房改造,每個廠房的建造基礎都完全不一樣,牆體的高度,地面的情況,哪裡要打洞,哪裡要填平,電路與信號怎麼走。沒有行業經驗,項目拿不下來。


通過與徐慶才團隊的合作,曠視最終拿下了這個訂單。


但真正讓徐慶才動心的是曠視的「河圖」系統,河圖是AIoT機器人及物流裝備的作業系統,通過IoT技術連接物流各個環節。物流行業長期以來存在軟硬體割裂的局面,河圖能夠提供多設備的接入能力,及多樣化設備的智能化管理方案。


「河圖是很美妙的,我在幾年前就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是靠我們自己的團隊實現不了。」徐慶才告訴《財經》記者,他選擇加入曠視,擔任高級副總裁。


另一邊,唐文斌找到了王銀學,他是徐慶才的老朋友,同樣在物流行業工作了20多年,此前曾在京東物流負責「亞洲一號」項目。唐文斌說,曠視想做成國內第一的智慧物流公司,王銀學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行業人士普遍認為,一家只懂技術的AI公司,很難把業務做紮實。王銀學認為當時的曠視缺少行業經驗,他告訴唐文斌,「如果你能把徐慶才找來,我就來。」


曠視從2016年開始,將觸角伸向安防領域。為了能夠快速把業務跑起來,曠視在杭州成立了分公司,杭州是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和大華的所在地,曠視從這兩家公司挖了不少人。


想要進軍一個新領域,靠自己太慢,必須藉助行業內部的力量。一家可能代表新技術趨勢的公司,能夠吸引到一些傳統行業裡有先鋒理念的人才。


王銀學也加入曠視擔任副總裁。此外他還有一個身份,是曠視「夜校」的校長,每周四晚上,他會花2個-3個小時,給技術人員上課,講解行業經驗,或請行業專家進行授課。


以最重物流的電商行業為例,電商行業的訂單越來越零碎,SKU越來越多,再加上即時消費,傳統的物流系統很難適應。


「我們把行業的情況和難點講出來之後,技術人員很快能找到他們需要關注的重點,比如電商公司一分鐘會接到多個訂單,所以整個系統一分鐘都不能停,交付的時候一定要重視穩定性和可靠性。」王銀學說。


傳統倉庫裡都是固定設備,某一個設備壞了,要花時間去維修、替換,但整個物流系統不能停,柔性系統至關重要。


過去兩年,柔性製造在工業界備受關注,實現柔性的關鍵在於需要打造一套作業系統,連接所有的設備,但很少有公司能夠做到這一點。


曠視在物流領域最新的案例是為一家大型服裝企業改造的智慧倉,近4萬平方米的倉庫裡有10類近4000臺智能物流裝備,其中包括700多臺移動機器人。


能夠承接這樣的項目證明了曠視的能力,但更多時候,客戶並不願做如此大規模的改造。一些企業會先試著改造一條產線,或是用更低的價格,採購智能化程度不那麼高的設備,嘗試看看。


「每個客戶的需求都是完全不一樣的。」王銀學說道,他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客戶,有些客戶希望可以降本增效;有些想通過智能化改造,向內傳遞公司的創新精神;還有一些客戶,想提升品牌形象。


早期的河圖系統做得非常大,因此交付時經常遇到困難。王銀學和徐慶才加入後,將河圖系統改造成積木式,以便滿足各類需求。


將技術融入行業,靠的是人。多位AI行業人士都提到,AI落地目前仍然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哪怕是很小的訂單,都需要有一個團隊來專門對接


印奇提到,「當AI落地時,對組織的密度和陣型要求是極高的。」他有自己的團隊配置方案,由四類人組成一個項目團隊,包括CEO、CTO、CAIO和CMO。


除了首席AI官,另外三類人都需要有一定的行業經驗,尤其是CMO。一開始,印奇希望內部培養出這些合適的人才,他將技術人員送去「前線」,讓他們在行業裡紮根,但還是太慢,至少要在行業裡泡2年~3年才能開始理解行業,「培養人才的速度跟不上公司發展的速度」。


他只能「無所不用其極」,內部培養,外部挖人。越來越多像徐慶才和王銀學這樣的行業人士加入曠視,他們看重的是曠視手裡的「彈藥庫」——大量的技術專家提供更先進的算法和底層技術、系統,希望可以在新的公司與新趨勢接軌。


印奇稱,目前曠視3000人的團隊中,AI人才、行業人才與職能人才的比例是4∶4∶2。他認為這是曠視目前發展最合適的組織架構。


引入行業資深專家,是所有科技公司想產業落地的特定動作。不僅是AI公司,科技巨頭也加入了人才爭奪戰。找到最適合的人不容易,讓他們融入公司更難。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無論組織結構如何創新,任何一家公司都會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問題。


四、訓練生如何站上舞臺


AI產業被寄予厚望,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人工智慧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在基礎技術領域一直未能做到世界領先,AI獨角獸們聚集了大量的技術專家和資金,擁有相對寬鬆的數據獲取渠道,可以專注地進行基礎技術突破,成為中國新一輪技術突破的一支奇軍。


遍觀中國科技產業史,在AI時代,中國歷史性地形成了全球「中美兩極」的狀況,和這一批中國AI公司的異軍突起有重大關係。


不過,在AI產業化趨勢明朗以後,大型平臺性科技公司快速布局,結合已有的平臺、商業和資金優勢,迅速卡位,總體來看,商業化落地比創業公司們更寬、更厚。


「AI公司還沒登上舞臺,舞臺上的還是華為、阿里巴巴、騰訊、美團這些公司。」印奇說,「我們還只是舞臺下面的訓練生。」


或許這一代AI獨角獸不能引領潮流,但它們的存在給傳統產業鏈帶來了新的衝擊,為數位化和智能化的進程造橋鋪路。


經過幾年高速擴張,曠視員工數量已經超過3000名,原來的中關村辦公室已經坐不下了,又在金隅製造工廠開設了新的辦公地點。


新辦公樓的樓下,有一片模擬實驗倉庫,各種機器人和設備在這裡完成交付前的準備工作。看起來和一些工廠裡的自動化產線很像。


「這是自動化。」曠視北京機器人實驗室測試基地工作人員告訴《財經》記者,「但融入了視覺識別的技術,例如有貨品掉落,有人突然進來,郊區的倉庫可能會有小動物鑽進來,攝像頭可以識別到並報警。」


這與AI剛剛起步時的想像差得很遠,絲毫沒有科幻電影裡呈現出的科技感和未來感,機器的運轉依然需要人力的配合,最終的效果沒人能確定。


一位物流公司老闆告訴《財經》記者,他們有足夠的利潤可以去做智能化改造,但是並沒有選擇投入。「聽起來很酷炫,但我不確定能帶來多少收益,畢竟現在外部環境也不樂觀。」


行業的不確定性源於行業還處於初期階段,更難的是,處於初級階段的AI公司們,需要活下去,它們要證明自己能賺錢,資本市場才願意掏錢。


印奇認為,AI產業落地最大的挑戰是「價值閉環」,產品形態的三層演進,是實現價值閉環的唯一路徑,從AI算法到系統集成,再到軟體平臺,最後到軟硬結合。


他解釋,第一步是從0到0.1,是最基礎的技術研發工作,技術成型後,需要打造一個可用的產品,並觸達客戶,就實現了從0.1到1,最後,從1到N就是規模化應用。


「至少需要2年~3年的時間,才能走完這個閉環。」印奇說,「這是AI落地的最小路徑。」


過去幾年,AI行業出現了「扎堆」的現象,從智能音箱到智慧安防再到AI晶片,小熱潮一波接一波,但落地難題仍然待解。


「這是行業不成熟的表現,成熟的行業會有明確分工。」一位AI公司創始人說道,「AI產業是一個非常長的鏈條,不是簡單的視覺識別、語音識別就能概括,僅僅是數據分析這個環節,就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他提到的數據分析,是指多元化數據打通的問題。許多人認為,人臉識別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但在現實的應用中,僅有人臉識別功能解決不了問題。「類似酒店前臺的人臉識別,是拿身份證裡的照片和本人做對比,那不是人工智慧,那是數據比對。」


現實場景中有的遠遠不止人臉,以城管的工作為例,他需要解決一條街道上可能出現的問題,佔道經營,沿街晾曬,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亂停亂放,垃圾堆放,非法小廣告,公共設施損壞,違章建築等等,識別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數據和算法。


但一個有經驗的城管沿街走一遍就能發現所有的問題。


這一個個的項目,看似簡單,但需要一個公司從底層到應用,從數據到算法,全部走一遍。做完之後,也無法複製到新項目上。


多位AI行業人士都認為,想要實現規模化,首先需要產業的高度分工,然後在某一個環節提供差異化價值,並把這個價值發揮到最大。


印奇也認同,行業初期,想活下去,必須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等到行業成熟了,再退回去,選擇最有價值的那一環來做。


每個細分行業都已經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幾乎大的行業都有固定的總包公司,2G行業的總包需要有政府發放的牌照,例如安防資質等。無論怎麼宣傳,一家新公司進入行業的路徑是一致的,參與招投標,拿出產品名錄,建立銷售渠道。總包公司會根據客戶的需求,採購來自不同公司的產品。


多位AI行業人士透露,因為做項目太難、太慢,AI公司們創造收入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政府補貼、外部收購、投資換訂單等,這已經成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一位AI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當一家AI公司開始考慮怎麼賺更多錢的時候,他很難再把精力放在新技術研發上,「賺錢太難了,要盯緊產品和銷售團隊,光這件事,就要耗費所有的精力」。


「如果頭部的AI公司都只想做收入,它們拿了市場上那麼多的資金,這對行業發展沒有好處。」該創始人說道。


一位頭部投資機構的合伙人也提到,「我們重金投入AI公司,是希望它們可以引領下一個時代,而不是變成一家普通的2B公司。但現在似乎看不到方向,很多公司只能選擇找一個領域落下來,賺錢養活自己。」


資本市場對AI的熱情下滑,是因為他們發現「時機」還不到。投資能否獲利,關鍵在於投進和賣出的時機,AI的前景毋庸置疑,但此時,還不是屬於AI公司的時代。


印奇希望,有一天AI公司也可以站上舞臺,不需要在舞臺中央,能夠站上去就夠了。「過去的三次技術浪潮中,都是美國公司在做基礎設施,中國公司做的都是上層應用,未來十年,中國也會出現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雖然不一定是我們。」


相關焦點

  • 曠視、商湯、雲從、依圖,人臉識別四大獨角獸的「落地大戰」
    作者|楊凡 編輯|安心近日,AI獨角獸公司曠視科技再次轉換角色,成為一個「戰略投資者」。11月2日,連鎖便利店「好鄰居」宣布完成新一輪數千萬美元融資,人臉識別獨角獸曠視科技出現在此輪投資方名單之中,成為好鄰居的重要戰略股東之一。據官方數據,好鄰居在數位化改造後,降本增效顯著。
  • 曠視科技,來到「功名十字路」!
    時下,距曠視科技的創立也來到了第十個年頭,這隻「AI獨角獸」,在行業「退燒」的下半場,會交出怎樣的答卷?9月12日上午,在HICOOL全球創業者峰會上,李開復無意中的一段話,把曠視、螞蟻集團和創新工場都帶入侵犯用戶人臉隱私的輿論旋渦之中。雖然目前為止,涉事三方都已經緊急闢謠或道歉,但三者之間曾經緊密的合作關係,卻讓它增加了少許可信度。
  • 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
    來源:成都商報原標題:李開復「口誤」背後 曠視科技是家什麼公司?2019年9月,曠視科技對外展示了其開發的「智慧教學」系統,可以在屏幕上準確的捕捉到學生的面部細節,不過在「課堂監控」實踐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後,曠視科技稱該圖片只是概念演示。
  • 「新基建」產業獨角獸榜單公布 Testin雲測、商湯、曠視入榜
    「新基建」如火如荼的背景之下,6月30日,創業家和i黑馬,聯合證券日報、新浪財經、財聯社,與50餘家投資機構一起發布了2020「新基建」產業獨角獸TOP100榜單。Testin雲測、商湯、曠視、雲從等產業獨角獸企業入榜,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在發布現場表示:新基建將決定未來中國城市、產業的格局,關乎所有城市未來30年的命運。
  • 曠視上市再蒙陰影,AI 公司上市怎麼這麼難?
    就在中止上市的消息傳出後不久,曠視發布了一則回應稱:" 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屬實 ",並表示:科創板支持和鼓勵 " 硬科技 " 企業上市,是中國科技企業發展的好機遇,曠視正在積極考慮。曠視艱難上市路此前一年多時間裡,曠視上市的傳聞一直不斷。
  • 曠視科技轉衝科創板 AI上市潮助推行業發展邁入深水區
    圖片來源:攝圖網繼依圖、雲從後,「AI四小龍」之一曠視科技也確定向科創板發起衝擊。1月12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信息披露顯示,曠視科技已於2020年9月籤署《曠視科技與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公開發行存託憑證並在科創板上市之輔導協議》。根據輔導協議,曠視將以公開發行中國存託憑證的方式在科創板上市。
  • 曠視受邀出席中韓科技創新合作論壇 以科技創新引領AI產業化
    王志剛部長在致辭中指出,自中韓建交以來,在政治、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召開中韓科技創新論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曠視作為唯一中方企業代表受邀出席,副總裁蔣燕在論壇上發表了《Power Humanity with AI》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曠視以AIoT解決方案推動人工智慧產業化的成功實踐。
  • 監管將嚴控AI人臉識別,曠視科技的上市前途如何?
    「Face++」,是中國最早專注於人臉識別技術的平臺,其背後運營方就是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Megvii,於2011年由印奇、唐文斌和楊沐三位創始人成立。今年以來,屢次傳出曠視科技的上市傳聞,但是結果都不了了之。如今,更大的不利消息來臨:多地開始立法嚴控人臉識別,甚至拆除人臉識別設備。這給曠視科技的未來投下了更大的陰影。
  • CB Insights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榜單發布 曠視憑藉FaceID上榜
    6月29日,全球知名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首次在國內發布「中國金融科技企業榜單」,這是曠視連續兩年入選全球AI100榜單後,第三次入選CB insights的重量級榜單。
  • 印奇與徐正兩大獨角獸CEO對話:未來的一切才剛剛開始
    2014年10月,創業剛滿三年的曠視科技搬進融科資訊中心A座,曠視科技創始人兼CEO印奇此時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這可能關係到曠視能否在未來實現轉折。當時就在幾百米之外的另一間辦公室,已經在聯想集團工作了12年的徐正也陷入抉擇,他認為自己看到了「中國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裡蘊藏的一個大機會」,離職創業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漸漸明朗。
  • 李開復回應:我的口誤給曠視科技等三家公司帶來困擾,深感歉意;牛津...
    每經編輯:周宇翔 1丨李開復回應:我的口誤給曠視科技等三家公司帶來困擾,深感歉意 9月12日晚間,李開復在微博發文就關於今早演講內容提及曠視科技早期和美圖、螞蟻金服的合作,做出說明:初期我曾經建議並幫助曠視團隊尋找更多應用合作夥伴
  • 曠視科技3D人體姿態識別技術亮相CES 跟著我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
    潮流的5G、自動駕駛、3D列印、人工智慧、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一一亮相,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士匯聚到這座世界聞名的城市,參加這場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其中,中國造機器人成了展會的一大亮點,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展臺邊人頭攢動,獲得了不少掌聲!
  • 牛戰士從不摘下他的面具是什麼梗出處
    牛戰士從不摘下他的面具是什麼梗出處 2018年7月18日 HuangJiang來源:蠶豆網 繁體
  • AI技術助力體質健康教育,詠威亞太攜手清華大學、曠視科技引領體質...
    (原標題:AI技術助力體質健康教育,詠威亞太攜手清華大學、曠視科技引領體質健康行業變革)
  • 雲從科技科創板IPO審核「已問詢」 AI四小龍第一股花落誰家?
    雲從、依圖、曠視、商湯四家公司,並稱為國內AI領域計算機視覺「四小龍」,「AI第一股」將花落誰家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熱點之一。其中,曠視科技最早啟動港股IPO但擱淺至今;依圖科技科創板IPO早於雲從啟動,自2020年12月1日顯示「已問詢」狀態後,未有新的進展;商湯科技IPO計劃時有傳出,但至今並未官宣。
  • 「拍攝」成消費者最關注的手機要素 曠視科技提出以AI重新定義光感知
    經過在計算攝影領域的持續投入與技術創新,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也正將AI能力融入影像算法,助力提升手機拍攝能力、拍攝功能與使用體驗。針對消費者的拍攝需求,曠視科技基於深度學習神經網絡能力打造了「AI+CV」超畫質技術,通過AI對高畫質數位相機的成像特性進行學習,還原景物原有的細節紋理,使畫面品質得到整體提升。
  • 金電聯行出席促進獨角獸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
    12月17日,北京市委統戰部、北京市工商聯聯合召開促進獨角獸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齊靜,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市工商聯主席燕瑛,北京市委副秘書長唐海龍出席。金電聯行作為北京市獨角獸企業代表受邀出席座談會並被授牌"北京市民營經濟統戰工作聯絡站",同批授牌企業還包括曠視科技、京東數科等。
  • 華為河圖與曠視之爭
    華為河圖聲勢越來越大,這讓筆者突然想到,早在一年多以前,國內人工智慧(AI)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在北京也高調發布了河圖!2019年1月16日,曠視科技在北京舉行機器人戰略發布會。曠視科技在會上宣布了在產業領域的全新戰略布局,同時發布了智慧機器人作業系統:曠視河圖。
  • 《非誠勿擾》中戴貓臉面具的女嘉賓,摘下面具後,真面目驚呆觀眾
    可是在她摘下面具後,真面目卻驚呆了觀眾,而她一直戴著面具,是有原因的。他並沒有在意舞臺上戴貓臉面具女孩的拒絕,而是選擇真正的了解她,與她相處。在短短的十天裡,兩人用電子郵件交流,足足發了6000多封,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是在男嘉賓的開導下,才了解到,女嘉賓一直戴著貓臉面具是有原因的。
  • 曠視印奇:人臉識別的佼佼者,因刷臉刷進福布斯
    他就是曠視科技(face++)創始人兼CEO印奇。2016年2月26日,福布斯公布「30歲以下青年領袖榜單」。這位從網際網路創業大潮中脫穎而出的中國科技「男神」,在28歲時憑「刷臉」一舉刷進了福布斯。印奇創業,曠視科技人臉識別現實化,挫折卻重重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會遇上三兩知己。唐文斌和楊沐,瘋狂的計算機極客,「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一天不編程就難受。」,可以說是印奇創業歷程中的最重要的兩位小夥伴。也正是他們,才在2011年10月,造就了如今人臉識別技術的翹楚——曠視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