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戲
最近去劇院看了一場戲,總算是長這麼大看的稍微懂的一場戲,戲曲名叫《下河東》,不由想起小時候鄰村去看戲的情景。
我們老家在甘肅武山縣高樓鎮一個小山村裡,記憶中,我們村不唱戲,鄰村馬跛裡、當中嶺(隸屬漳縣武當鎮)過年、年後唱戲,鬥敵村農曆中秋八月十五左右唱戲。
三個村的戲各有各的特點:
馬跛裡的戲較精緻,大家都說臉譜畫的好,有祖傳下來的正規臉譜,這相當於科班出身了。不過戲場現場情況是臺上奸臣害忠良,臺下公子戲姑娘,這個村的戲場歷來因為男女關係是非多而著名,所以治安管理較嚴,要求是男的站在左邊,女的站在右邊,結果管理人員自己站在了中間(不知道是男是女,哈哈…),治安人員一般是村裡比較二呼呼的小夥子,手裡拿個簡單治安工具,大有腰裡掛只死耗子,冒充打獵的姿態,顯得可神氣了。官有正條、民有私約,父老鄉親們倒是接受這種治安方式,畢竟為了大家好嘛。
鬥敵村的戲規格較高,一般是商業邀請武山縣劇團來演出,這在我們山村來說規格已經很高、很講究了。但是開幕那兩天絕對是突然斷電,據說總有神秘人物把村裡變壓站「羊幹腿」捅下來,然後處理過程一般是組織委員會宰雞、烹羊把電工招待一下,好說歹說人家才願意給你工作之外加班、加點、風寒、受凍上電線桿檢查線路接電,這樣電總算就有了。
要說有特點,人家當中嶺村的戲特點就大了,該村村民一心向佛、非常虔誠,其前提就是是女性不能登臺演出,否則把所謂的神弄不高興麻煩可就不小了,輕則全村不得安寧,重則很難判斷村裡出什麼邪門的事情。但是,戲曲裡那能沒有女角色的戲啊!於是乎,屎殼螂爬上電腦桌,總得有人去充當這個小滑鼠吧?
現在還記得有個叫「窯裡面」的人,多少年來男扮女裝,聲音曳的細細的始終在扮演這個角色,這下好了,「她」開場「嗷」一嗓子,戲場上半場子的人幾乎就讓他打發了,實在看不成,為了不讓觀眾倒胃口,有人試圖建議讓戲班子換個人,答覆說:「不成啊!村裡再沒人能記住臺詞啊」,喲…!說白了,這人腦袋瓜好使,是當中嶺村劇團梅蘭芳式的臺柱啊!沒辦法,反正唱戲的目的是為了敬所謂的神,當時那個年代以人為本這個概念人家不在乎。
三個村,馬跛裡的戲從來沒去過,鬥敵村的很少去,主要是去當中嶺村看戲,說是看戲,基本上是與小夥伴們感受氣氛去了,看戲是假,去玩、湊熱鬧是真。
老家每年的農曆二月份總是水雪連天,太陽出來,路上那個泥濘不堪忍受,看戲路上穿新衣、戴紅花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婦們別提弄的有多慘,除過臉蛋與脖子因為擦粉涇渭分明以外,衣襟以下、地面以上幾乎都是泥巴;
富裕家庭騎嶄新「飛鴿牌」自行車的公子哥們也好不到那去,記憶中基本上是車騎人,從來沒看到過人騎車,到現在想起來那路況依然慘。
尤其小商小販裡有個來自董家門村趕戲場做生意的大哥,常常自行車帶著兩個雞糞框裝著柿子叫賣,框上面雞糞不是一般的多,但是柿子特甜。
最有記憶的是小夥伴看戲的目的不是看戲,而是每個人偷的抱個打麥場亂跑的狗崽子來自己玩,狗崽子誰家的,不知道,因為農村的狗沒有計劃生育,一窩接一窩隨便生,狗崽多成災了,那些養狗人家拿框給山溝裡倒狗崽呢。所以這個村捉狗崽成功機率非常大,哈哈……;還有就是買個氣球吹、買個橡皮筋玩具槍玩,這就是看戲的主要活動。
當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戲來去的路上總有幾個大人在討論戲,日久天長耳朵裡或多或少灌進去了一些戲的粗糙知識,因為農村唱戲,也就會唱那麼幾個劇本,估計其他戲也不會唱。但是年年歲歲那個時候、那些父老鄉親總是就這幾本戲討論不休,時間一長,起碼戲名字知道了一些,什麼《三娘教子》、《大登殿》、《斬秦英》、《屠夫狀元》……七七八八的名字就是大人說戲灌耳音來的。至於唱的戲具體什麼歷史背景、什麼劇情?不知道;戲臺上咿咿呀呀唱的啥?不知道;鑼、鈸、板胡、叮呤哐啷響一整子不出來人為什麼?不知道;最典型的就是偶爾之間吹幾句嗩吶聲,那幾句嗩吶可真特別,鑽耳通腦,可真難聽,說實話最怕聽那幾句嗩吶聲。後來一了解,戲裡面要是擊鼓、吹嗩吶這一類,基本要出場什麼人物、喜事、戰爭之類的了。
當年的那個戲,記憶中沒有一次是看完的,甚至戲完了是什麼樣的,不知道,反正在戲場子外等著戲完大人回家就是最難熬的事。
路上大人討論今天的戲,也很有特點,大家先討論重複幾遍戲的歷史劇情、人物特點;然後就是評論戲唱的水平、技術、腔調高低等問題了。讚美、評論、爭議各個村有水平的演員,有時候爭的面紅耳赤、青筋暴露!
回到村裡各自回家吃飯,第二天大家吃過早飯三三兩兩相約繼續看戲,這就是記憶中老家西部山村當年的看戲情景。
其實,微加一想,山村戲曲雖然粗線條,但是父老鄉親對自己家鄉文化建設依然是百倍的努力,這是難得的可貴。耳聞目染這種民間無意中的文化傳承行為,愚認為是民間主要的文化傳播行為,最起碼讓民眾從小建立起了文化傳承的環境,一代代傳遞文化,靠的就是有環境、有土壤,沒有環境,戲你唱給誰聽去、看去?沒有土壤,如何滋生藝術新芽?一代代民間傳承,這才是文化的根。
現在時代發展,媒體、傳媒豐富,大有電影、電視劇、自媒體娛樂衝淡傳統戲曲之勢。但是中國古戲曲藝術確實是中華民族之瑰寶,不說歷代帝王以戲曲為媒體教化民心、治理國家,就藝術上來說,確實是民族的驕傲。值得我們每個人去關注與關愛。
本故事純屬虛構,人物事件如有巧合,概不負責
2019年11月24日肖涵於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