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9大交響曲,9件靈魂樂器,

2022-01-05 橄欖古典音樂

 馬勒《第六交響曲》末樂章的大錘 

今年是 馬勒逝世110周年

他的九部交響曲浩瀚而深刻

充滿了對生死、自然、宇宙的終極思考

他的每一部交響曲中

都會有幾件 不尋常的樂器

雖然只有寥寥幾筆,卻注入靈魂

大鑼是一種銅質的東方打擊樂器,在浪漫主義時期很少出現在管弦樂隊編制中。直到印象派音樂、浪漫主義晚期音樂中才開始發揮其錚亮雄渾的音色。

馬勒的多部交響作品中都使用了這件樂器,譬如《第一交響曲》著名的第三樂章,描繪了一個怪誕、悲愴、諷刺的葬禮場景。伴隨著定音鼓沉重陰鬱的葬禮節奏,隱隱鋪展開來的鑼聲,迴蕩著一層沉鬱頓挫的金屬質感,增添了凝重的氣氛。

束棒由乾燥的樹枝或藤條綑紮而成,前段散開如同小掃帚,擊打在鼓皮或側面上,後段可以作為鼓槌使用。這種打擊樂器最初源於土耳其皇宮軍樂隊,在莫扎特的《後宮誘逃》中有使用,以模仿異域風情。馬勒則進一步,將其作為一種非常獨特的音色融入到管弦樂隊中,他在《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中以束棒敲擊增添了諧謔與動感。

郵號原本並不是一種銅管樂器,儘管它的外形看上去很像個頭偏小的圓號,舊時的郵遞員通過它來提示到達或離開。最初將它運用在音樂中的是莫扎特,後來它偶爾也被運用在一些描繪郵遞場景的通俗圓舞曲中。馬勒在《第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中,將郵號作為一件重要的樂器使用,並為之寫了一段溫煦深情的獨奏樂段。

馬勒《第四交響曲》具有一種獨特的童趣,溫暖,樂觀而古典,雪鈴的聲音可以突出這一風格。樂曲一開始就是由爽朗的雪鈴聲,伴隨著清麗的長笛奏出貫穿整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就像是一個親切的聲音,向人們講述發生在很久以前的童話故事。這部交響曲整體上音色明澈,是《第三交響曲》的精巧延續,且具有一定的東方色彩,是馬勒最獨特的一部交響樂作品。

馬勒《第五交響曲》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小柔版」那深情、哀痛、朦朧的旋律令人過耳難忘。

但整部交響曲中,藝術性最高的是第三樂章,展現了一種由激情滿懷,到悲傷落寞,不斷起伏波動的心境,幾經輾轉奔向昂揚樂觀。

馬勒《第五交響曲》第三樂章有使用樂鞭,產生馬不停蹄的催促感。在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開頭短促清脆的一聲擊打,使用的也是樂鞭。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標題為「悲劇「,馬勒曾說:「我一生所忍受的不如意遭遇,都集中了這部作品裡。」

末樂章的三次暴力錘擊,象徵著摧毀一切的命運悲劇,悲壯感極強。馬勒對妻子敘述這是表現「英雄所遭受的三次打擊,在第三次像大樹一樣倒了下去」。

實木大錘狠砸在木箱上,那種震撼力在現場聆聽是令人心生敬畏的。首演時馬勒安排了三次錘擊,之後的版本刪掉了一次。

牛鈴最初並不是樂器,只是掛在牲畜脖子上,方便農人知曉其下落。它的聲音聽起來粗糙簡陋,像易拉罐搖晃發出的聲響。

馬勒在《第六交響曲》和《第七交響曲》中多次使用牛鈴,增添自然和淳樸的氣息。

作曲家對於交響樂作品中管風琴的使用是非常審慎的,聖·桑的《第三交響曲》和理查·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中有絕妙地用管風琴,勾勒出龐大而深邃的空間感。

馬勒《第八交響曲》中使用了多種鍵盤樂器,包括簧風琴、鐘琴、管風琴等以豐富樂隊音色,這部氣勢宏大、具有宗教世界觀的巨作,一開場就由管風琴莊嚴奏響。

馬勒《第九交響曲》

馬勒《第九交響曲》是他生命最後的時光,對生死超脫的體悟。他的配器回歸到了最傳統的配置,也沒有任何聲樂的輔助。阿巴多指揮琉森節日管弦樂團演繹馬勒《第九交響曲》,結束後,長達兩分鐘的全場寂靜,是這部作品最令人感動的延續。傾聽,寂靜。

這個春天,在大劇院與我們共同聆聽

音樂「巨人」馬勒夢境中

這萬物復甦的自然之音



 演出陣容 

許忠是享譽國際樂壇的中國指揮家和鋼琴家。現任蘇州交響樂團首席指揮,義大利維羅納夏季音樂節、歌劇院首席指揮,上海歌劇院院長,蘇州大學音樂學院院長。

多年來,許忠一直以指揮家和鋼琴家的「兩棲」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與許多國際一流樂團和大師有過良好的合作,在鋼琴以及指揮領域尤其是歌劇指揮領域得到了歐洲各大歌劇院以及國際古典音樂界公認。「激情、細膩、極富感染力」,這是多年來世界各地媒體對許忠的評價。

旅意女高音歌唱家。義大利威爾第音樂學院歌劇演唱和室內樂聲樂雙碩士。上海歌劇院獨唱演員。

200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作為國家訪問學者派往義大利米蘭威爾第音樂學院學習,同時就讀於義大利米蘭音樂研究學院聲樂專業。榮獲第十一屆阿萊桑德雷、佩爾提雷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等多項比賽優秀演唱獎。

2014年受北京國家大劇院邀請出演歌劇《玫瑰騎士》,至今分別在歌劇《卡門》《丑角》《唐璜》《茶花女》《瑪儂.萊斯克》《蝙蝠》《阿提拉》《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法爾斯塔夫》《原野》《風在哪一個方向吹》《納布科》等十幾部歌劇中擔任女主角。

2016年11月18日,由蘇州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合力組建的蘇州交響樂團正式成立。樂團由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優秀樂手組成,是一支年輕的職業交響樂團。

在音樂總監陳燮陽與首席指揮許忠的帶領下,蘇交策劃並完成了兼顧古典音樂藝術與普及推廣的音樂季。成立至今,蘇交已與眾多國內外一流藝術家合作,如羅伯特·阿巴多、丹尼爾·歐倫、克裡斯蒂安·阿明、艾森巴赫、安妮-索菲·穆特、譚盾、李雲迪、王健、劉詩昆、盛宗亮、和慧、楊光、夏維爾·梅賽特、呂思清、寧峰、秦立巍、楊雪霏等。


 演出信息 

紀念馬勒逝世110周年

巨人的夢境

許忠&蘇州交響樂團音樂會

110th Anniversary of Mahler

XU Zhong & Suzhou Symphony Orchestra

指揮:許忠

女高音:宋倩

演出:蘇州交響樂團

Conductor: XU Zhong

Orchestra: Suzhou Symphony Orchestra

馬勒 G大調第四交響曲

馬勒 D大調第一交響曲 「巨人」

MAHLER Symphony No. 4 in G major

MAHLER Symphony No. 1 in D major, Titan

2021/3/28 19:30(周日 / Sun)

上海大劇院·大劇場

Lyric Theatre, Shanghai Grand Theatre

相關焦點

  • 馬勒第一交響曲
    面對紛至沓來的不同解釋,他多次指出:他的音樂想法大多起於文學和繪畫,不過作曲中的個人感受遠比最初的觸發點和構思重要。歸根到底,音樂是抽象的,最終超出文學和繪畫含義的束縛。有時,馬勒對標題化處理的直率也十分不滿,並且這種不滿與日俱增,他後來反對一切對交響曲標題的說明。他要強迫聽眾在沒有詞語的引導下來接受一部作品。
  • 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音樂會由將於明年上任的新的音樂指導梵志登指揮演出了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美國當代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的一部新作品(為兩部鋼琴而作的鋼琴協奏曲)。▲ 梵志登/紐約愛樂/2017(正片從9分30秒開始)這是本季第一場音樂會,所以會有國歌環節。
  • 馬勒第五交響曲
    《馬勒第三交響曲》,但第一、第二的打開數量不高,覺得對不起這位心高氣傲、卓爾不群的大師。他認為音樂不應該是說明和解釋標題,比如裡夏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相反,標題應該是出自於音樂,每個聽眾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創造標題去理解音樂。我在對第四交響曲的解讀中走的就是這樣的路徑。在第五交響曲中,馬勒自己再也沒有提供什麼標題或者清晰的線索,幫助聽眾去理解這個龐然大物。在這裡,音樂自己述說著一切,一切只能在音樂中解釋。
  • 馬勒的交響曲,你會聽嗎?
    ,但是現在,當我們在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能夠做出更全面認識的時候,不得不重新來看馬勒,看他的九部卓越的交響曲,更重要的是,重新來認識馬勒的交響曲中所蘊涵的大喜大悲。這在以前的傳統交響曲中是多麼地不可思議啊!其實在馬勒的九部交響曲和一部合唱交響詩中,只有第四交響曲是比較小巧的,那是馬勒得益於民間藝術的單純和質樸,但對於馬勒來說,他的確有足夠駕御那麼多樂器的能力,他得天獨厚的配器稟賦使得他在處理如此繁複的樂器組合時做到盡善盡美,這也是馬勒得以將自己的理想轉化為驚人的表現方式的前提。
  • 「最完美的馬勒」 |《阿巴多:馬勒交響曲全集》(11CD)
    這也是他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選曲是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此次演出大獲成功,連當年在維也納愛樂樂團任職、曾在馬勒本人棒下演奏過的老樂手都深受感動,它直接奠定了阿巴多在國際樂壇的地位,是阿巴多巔峰時代的起點。
  • 馬勒:第四交響曲 「天堂之歌」
    西諾波裡指揮愛樂樂團馬勒的第四交響曲(馬四)告訴世人:人必須返璞歸真才能受到天上的祝福,因為「像孩子那樣的純真,才能進入天國」馬勒第四交響曲是1900年創作的,在完成第一和第二樂章後,他突然喪失寫作靈感,糾結一段時間才恢復,事後馬勒非常鍾情自己的第四交響曲,他說:整部作品的基調是
  • 我聽到了宇宙最深處的聲音丨湯沐海指揮馬勒《第八交響曲》
    2016年12月9日19:15-21:30,天津大劇院,以《聖詠》為標題,湯沐海指揮天津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馬勒交響樂全集」的收官之作——貝多芬《F大調第八交響曲》和馬勒《降E大調第八交響曲作為天津交響樂團藝術總監的湯沐海率領天津交響樂團從2015年1月25日開始,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按照交響曲的序號排序,每場上半場貝多芬、下半場馬勒,將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和馬勒的十部交響曲,加上貝多芬的《降B大調大賦格》、馬勒的《大地之歌》,以十一場音樂會的形式向觀眾呈現兩名偉大作曲家的扛鼎之作。而今夜七百餘名觀眾在天津大劇院,見證了天津音樂演出史上的一個壯舉。
  • 馬勒: 第五交響曲
    從馬勒第五交響曲開始,馬勒的交響曲創作進入了新階段,不再寫有聲樂的交響曲,直到第八交響曲才重新加入合唱,另外,有哲學意味的樂曲解說也消失了,出現了對位技法更純熟交響樂;他的音樂從純真走向深邃。第五交響曲 布列茲版布列茲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
  • 【周末交響樂】馬勒《第三交響曲》
    MAHLER: Symphony No.3 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從《第一交響曲》年輕愛戀的升華,到《第二交響曲》面對生命的流逝、死亡的無常,進而期待覆活,到了《第三交響曲》,呈現了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人與神交流的宏大格局。馬勒自己在寫完本曲後,曾說「這是我最個人化與最豐富的作品」。的確是的。
  • 馬勒第二交響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 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仿佛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此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 馬勒《第三交響曲》
    3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
  • 交響樂中純淨的小號之聲——馬勒《第三交響曲》
    本期分享將由青年小號演奏家陳嘉偉將為我們演繹馬勒《第三交響曲》小號著名片段,帶我們了解馬勒的獨特深情。出品:朝音學院小號演奏:陳嘉偉視頻剪輯:楊煥翊馬勒《第三交響曲》作於1893-1896年,表現的是馬勒的自然觀。馬勒原定此曲標題為《夏晨之夢》。馬勒根據他「交響曲必須如同整個世界一般,包含一切」的原則,在其中的第三交響曲嘗試定義自然中所有聲音。
  • 馬勒《第五交響曲》| 最美的柔板:寫給新娘阿爾瑪的情書
    單只小號吹響了以葬禮音樂開始的第一樂章,並就此引出第一小提琴和第一大提琴上悲哀的旋律,隨即改由木管樂器演繹。洶湧騷動的第二樂章在主題上與第一樂章緊密相連。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反覆出現的主題,被木管樂器的呼叫之聲所打斷。隨後大提琴上引入了第二旋律,在被第一旋律分解之前自行發展,最終在一陣暴風雨般的爆發中達到高潮並逐漸消失。
  • 馬勒的超人氣與《第五交響曲》
    馬勒交響曲在當時遠未真正得到接受,當作曲家在現實中迭遭打擊,最終在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中停筆,我們驚見他的音樂停留在一個空前慘痛的氛圍中。「第十」開頭的柔板樂章,不僅是馬勒交響曲中痛苦意境之最,置於交響曲的發展歷史當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 如何在馬勒的《第四交響曲》中「保持社交距離」?
    馬勒《G大調第四交響曲》從現場情形我們可以看到,「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也延伸到了舞臺上,馬勒的《G大調第四交響曲》以小編制的形式呈現。其實,若要選取馬勒的某一部交響曲進行室內樂的改編,《第四交響曲》或許是首選,輕盈簡潔,音樂自然流暢,其中的第四樂章素材來自詩集《少年魔號》中的「天國之歌」,由女高音演唱,描繪了孩子想像中的天堂場景,童真中透著溫暖。節目中所要上演的改編版由勳伯格的學生埃文·斯坦進行配器。1924年,勳伯格委託埃文撰文《新形式原則》,論述即將被明確表述為「十二音體系」的逐漸演變過程。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交響曲中的節奏、樂句以及情感脈搏是一本開放性的書,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古典陣營中的作曲家都強,而江湖騙子式的指揮家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幸運的是,一些知悉作曲家的指揮大師為後人錄製了寶貴的遺產。在馬勒本人指揮的《第二交響曲》一些演出中,奧託·克倫佩勒指揮了臺下樂隊,並幫助他準備了《第八交響曲》的首演。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而作為馬勒協會接管的馬勒交響樂全集注釋版的一部分,卡普蘭基金會(Kaplan Foundation)及環球出版合資經營之機構於2007年發行了另一個第二交響曲的注釋版。杜弗爾出版社(Dover Publications Inc.)及博浩出版社亦曾推出過該交響曲之早期錄音版本。此外,卡普蘭基金會更推出過該交響曲附加資料。
  • 這些備受推崇的馬勒交響曲錄音版本,有你喜歡的嗎?(上)
    當中,馬勒充分發揮每件樂器的表現性能,形成了色彩無比絢麗的配器效果,從極其纖細、輕柔的輕奏到濃重而震撼人心的強音,瞬息萬變、色彩繽紛;同時,他追求龐大的樂隊編制,並根據音樂內容的需要擴展樂曲的結構,以展現出更為多樣豐富的樂念;他繼承貝多芬的傳統,把合唱加入交響樂之中,以充分表現他的音樂中的哲理思想;他還運用於大量的民間音樂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聽到波希米亞民間音樂的音調和奧地利民間舞蹈的節奏。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他人生從商業到古典音樂的轉折點發生在 1965 年,他接觸到了馬勒第二交響曲,從那一刻起,他感到他身體深處發生了一些隱秘而劇烈的變化。" The music just wrapped its arms around me and never let go.「 這音樂將它的手臂纏繞於我,我再也無法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