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的超人氣與《第五交響曲》

2022-01-30 品古典音樂之樂

        文:張可駒

        要說在最近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哪位作曲家實現了人氣的「終極攀升」,那應該就是馬勒無疑。

       馬勒在世時,更多作為演繹者受到人們的關注,他是歐洲最重要的2、3位指揮家之一,極盛的榮譽是登頂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成為那裡的總監。在作曲家一生的多數時間裡,他的交響曲處境微妙——他們既不是受到忽視的作品,也不是讓人親近的音樂。

       在馬勒的身上,完全沒有上演生前作品乏人問津,直到作曲家去世才廣為人知的情節。指揮臺上的馬勒,屬於歐洲人氣最高的音樂家。他的確名副其實,曾跟隨馬勒學習的克列姆佩勒有名言:託斯卡尼尼是他的時代最偉大的指揮家,但馬勒比他偉大一百倍。

       當時,維也納既是音樂之城的象徵,也是歐洲排猶的中心。馬勒身為猶太人而能坐鎮宮廷歌劇院,因其指揮功力同駕馭音樂戲劇的才能,堪稱一時無二。這樣一位大明星,他譜寫的作品問世,自然不會無聲無息。

       正相反,在指揮家馬勒的聲望如日中天的歲月,他的新作問世,每每成為歐洲樂界的大事件。這些作品不僅受到關注,音樂的效果也足具震撼性。然而關注度與接受度,繼而是受到熱愛的範圍,彼此之間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馬勒交響曲在當時遠未真正得到接受,當作曲家在現實中迭遭打擊,最終在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中停筆,我們驚見他的音樂停留在一個空前慘痛的氛圍中。「第十」開頭的柔板樂章,不僅是馬勒交響曲中痛苦意境之最,置於交響曲的發展歷史當中,也是前所未有的。

克列姆佩勒是最重要的馬勒推廣者之一,他投入最大精力的馬勒音樂是《第二交響曲「復活」》

最初的2、3代馬勒演繹者,基本都僅是演出「第十」中的柔板樂章

       讓馬勒陷入悲痛的原因有很多,女兒夭折,心臟病加重,同妻子之間的情感問題等,都在其中。可倘若,作曲家能提前得知他的作品日後的命運,可能會驚得將自己的困境暫時拋諸腦後吧。

       當然,馬勒有名言:我的時代終將到來。這其中既包含了許多作品尚未被接受的現實,也顯示了他的信心。可面對馬勒交響曲在時下近乎狂迷的人氣——指揮、樂隊、聽眾、唱片公司、音樂刊物都瘋狂地熱愛它們,恐怕馬勒本人也會大驚失色。幾年前,根據統計資料,世界各地的樂隊演出馬勒交響曲的次數已超過貝多芬的作品。

       在貝多芬身後,作曲家們如此熱衷創作交響曲,很多也是因為在作曲家與公眾的心目中,貝多芬已將交響曲這個體裁神化了。

       在貝多芬身後的一百年中,如果有人說某作曲家的交響曲將比貝交更受歡迎,別人一定嘲笑他是痴人說夢。然而,沒什麼刻意的宣傳、推動,也沒什麼文化、社會事件的影響,事情就這麼發生了。

       以至於我總懷疑,馬勒這個有些神經質的人聽到這個情況,當然可能會狂喜,卻也可能做出意料之外的反應。其實,仔細觀察這些作品,馬勒交響曲為何受到如此歡迎,終究不難窺見其原因。或許,他的《第五交響曲》是最好的說明之一。

       人往往是親近自己熟悉的東西,馬勒本人對於交響曲的觀念很說明問題,他認為:交響曲應該像世界一樣,包含一切。作曲家也的確是這麼做的。馬勒在創作中所採用的形式的豐富性,幾乎是前所未有。

       瑰麗的管弦樂色彩,獨唱、合唱、童聲合唱的聲樂形式的參與,民歌旋律、民間舞曲的主題,直接採用他自己的歌曲為主題,這一切交響曲中不常見的東西,他都用到登峰造極。

      站在作曲家的時代,這是空前的,至少到我們的時代為止,也基本是絕後的。馬勒絕非單純淺表地運用一些「元素」,而是挖掘出它們深層的表情含義。否則,距離上一次世紀之交的維也納如此之遠的人們,為何如此痴迷於他的創作?

       他筆下的世界,仍是我們所面對的世界,雖然表面上的很多東西變了樣子。為何「第五」是馬勒交響曲魅力一次極好的說明?該作中沒有獨唱,更沒有大型合唱團,樂章的分量安排也似乎沒有特別大膽之處。就是因為馬勒一方面要在交響曲中建立紛繁世界的投影,而另一方面,他深知自己不得不牢牢抓住建構交響曲的內在規律。

       因為一旦脫離這樣的規律,交響的世界也將會分崩離析。

       馬勒的第一至第四交響曲,被稱為他的「歌曲交響曲時期」。作曲家在其中直接運用歌曲的旋律,或大量加入聲樂部分。《第三交響曲》的規模更是拓展至極限,「第五」就稱為一種勢在必行的回歸。

       在這裡,作曲家通過幾乎是刻意傳統,且追求穩固的形式——純器樂寫作,五樂章的分量以第三樂章為重心,實現均衡的分布,容納最為繁複的構思——葬禮進行曲(第一樂章)和充滿愛意的小柔板(第四樂章),單樂章內錯綜複雜的合奏與音樂性格的變化(第三樂章),以及在《第九交響曲》之前最為突出、有力的器樂復調構思(第五樂章)。

       在這裡,馬勒讓「世間萬象」的複雜,同維繫「世界」的內在邏輯之間,既有著完美的契合,又形成巨大的張力。該作的複雜性,直到今日其實也沒消退,以中間樂章為最,我多次目睹一些人聽到此處就起身離場。

馬勒與妻女

       然而眾人對「馬五」的熱愛,依舊與日俱增。因為它所表現的東西,某種世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仍是我們潛意識中所熟悉的。

相關焦點

  • 馬勒: 第五交響曲
    海廷克指揮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1902年夏天是馬勒一生最幸福的時刻。他娶了嬌妻;也擁有了湖邊美屋;維也納歌劇院在他的領導下已聞名於世。就在1902年馬勒完成的是從痛苦到歡樂的第五交響曲。在麥爾尼格浪漫優美的環境中,寫下流傳千古的永恆樂章:馬五的第四樂章,此樂章在1971年被義大利電影《魂斷威尼斯》引用。
  • 馬勒第五交響曲
    《馬勒第三交響曲》,但第一、第二的打開數量不高,覺得對不起這位心高氣傲、卓爾不群的大師。無論他對音樂的具象和抽象如何糾結,他的音樂具有鮮明的兩重性。2.不斷修改的作品。此曲1904年在科隆上演,聽眾的反應十分困惑,但沒有表現出公開的敵意。馬勒的太太埃爾瑪(有著眾多著名情人和丈夫的才女,也是一位作曲家。出於馬勒的名望和他惟一的太太,埃爾瑪作為馬勒太太最為有名)對其過多地使用打擊樂器十分不滿。在太太的巨大壓力下,馬勒開始了一發不可收拾的修改,一遍接著一遍,直到他去世。
  • 馬勒第五交響曲 | 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畫卷
    筆者觀看的是第三場馬勒第五交響曲是我最早熟悉的馬勒作品之一,不同的錄音收集了不少,也聽過不少,但現場音樂會聽這部作品,這還是第一次。這場音樂會可以說是有點顛覆了我在錄音中對這部作品形成的總體感受。但當最後高潮結束全曲,掌聲想起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這就是馬勒這部作品所展示的那種「山重水複,柳暗花明」的人生意境,過去在錄音中從來沒有這樣真真切切地感受過。馬勒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以小號獨奏的號角開始,號角的音型也讓人想起貝多芬C小調第五交響曲開始著名的「命運敲門」聲。當然,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各個樂章主題性格鮮明,結構緊湊,樂章內部和幾個樂章之間音樂發展邏輯清晰,全曲一氣呵成。
  • 馬勒《第五交響曲》| 最美的柔板:寫給新娘阿爾瑪的情書
    《第五交響曲》。創作於1901至1902年之間,《第五交響曲》描繪了馬勒與未來妻子阿爾瑪·辛德勒(後來的阿爾瑪·馬勒)之間的愛情發展過程。馬勒《第五交響曲》與眾不同地有著五個樂章而不是傳統的四個樂章。整部作品分為第一部分:葬禮進行曲;強烈的感動、最強烈的激情。第二部分:諧謔曲。第三部分:柔板;迴旋曲式結尾。
  • 古典音樂課堂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文字幕)——兩極的絕響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
  • 馬勒《第三交響曲》
    3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
  • 馬勒第一交響曲
    1884—1888年,馬勒輾轉於卡塞爾、布拉格、萊比錫擔任歌劇指揮。1889年,布達佩斯愛樂樂團的一些成員邀請他為1889—1890年的演出季上演一部自己創作的交響曲,馬勒就將這部分為兩個部分、五樂章的作品提交上去。現在我們聽到的版本是沒有原第二樂章的四樂章版本。
  • 馬勒的交響曲,你會聽嗎?
    ,但是現在,當我們在對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能夠做出更全面認識的時候,不得不重新來看馬勒,看他的九部卓越的交響曲,更重要的是,重新來認識馬勒的交響曲中所蘊涵的大喜大悲。這在以往任何一個作曲家身上都不曾看到的,即使我們在華格納的作品中看到這一傾向,但是它體現得也沒有在馬勒作品中那樣廣。馬勒九部交響曲中,第一、第二、第五、第七都是有著與傳統四樂章不同的結構,一共為五樂章;而第三交響曲更是被擴充到六個樂章。這樣極度和不厭其煩的擴充是馬勒一生都孜孜不倦的。
  • 【周末交響樂】馬勒《第三交響曲》
    MAHLER: Symphony No.3 在馬勒所有的交響曲中,《第三交響曲》可以算是最不受重視的一首,或許是它冗長的第一樂章就已經嚇跑許多樂迷。不過,在TAS上倒是相當受到青睞,前後至少有梅塔、霍倫斯坦、沙羅年的版本分別入選,可見得本曲在音響效果上的精彩。從《第一交響曲》年輕愛戀的升華,到《第二交響曲》面對生命的流逝、死亡的無常,進而期待覆活,到了《第三交響曲》,呈現了一種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人與神交流的宏大格局。馬勒自己在寫完本曲後,曾說「這是我最個人化與最豐富的作品」。的確是的。
  • 周末音樂會 | 馬勒第一、五、八交響曲(最好的馬勒在哪裡?)
    馬勒交響曲中的節奏、樂句以及情感脈搏是一本開放性的書,這一點比任何其他古典陣營中的作曲家都強,而江湖騙子式的指揮家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幸運的是,一些知悉作曲家的指揮大師為後人錄製了寶貴的遺產。在馬勒本人指揮的《第二交響曲》一些演出中,奧託·克倫佩勒指揮了臺下樂隊,並幫助他準備了《第八交響曲》的首演。
  • 馬勒:第三交響曲 「夏日清晨的夢」
    殷巴爾指揮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貝多芬交響曲有「田園」,馬勒的「田園」是第三交響曲。曾經起名:夏日清晨的夢。馬勒在他的時代有一個夢想,以貝多芬為楷模,夢想自己有一天成為一名與貝多芬並駕齊驅或者超過他的音樂家。他心中的規劃是模仿貝多芬的軌跡。所有人類的發明創造都是在聚集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馬勒也一樣。
  • 馬勒第二交響曲
    馬勒第二交響曲第一樂章的 馬勒曾這樣解說:「如果你想知道的話,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響曲》的主角,我能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個一生仿佛在潔淨無瑕的鏡面中反映出來。此時它又提出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為了什麼? 這是否全都只是一個可怖而巨大的惡作劇呢? 我們全都必須以某種方式來回答這些問題。而我的答覆就在最後樂章中。」
  • 馬勒9大交響曲,9件靈魂樂器,
    這部交響曲整體上音色明澈,是《第三交響曲》的精巧延續,且具有一定的東方色彩,是馬勒最獨特的一部交響樂作品。馬勒《第五交響曲》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交響曲,第四樂章的「小柔版」那深情、哀痛、朦朧的旋律令人過耳難忘。
  • 「最完美的馬勒」 |《阿巴多:馬勒交響曲全集》(11CD)
    這也是他首次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演出,選曲是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此次演出大獲成功,連當年在維也納愛樂樂團任職、曾在馬勒本人棒下演奏過的老樂手都深受感動,它直接奠定了阿巴多在國際樂壇的地位,是阿巴多巔峰時代的起點。
  • 旅人之歌,馬勒交響曲:大地之歌
    貝多芬、舒伯特、布魯克納、德沃夏克的最後一部交響樂,都是各自的「第九號」;馬勒之後的蕭士塔高維奇雖然逃過了「第九號魔咒」,但他充滿反諷意味的第九交響曲,卻成功地詛咒掉這篇作文的命題人史達林。在微妙心態的作用下,馬勒沒有給這部由大型交響樂隊伴奏的聲樂套曲進行編號,而是命名為「大地之歌」。有人認為,這是他對於某種命運怪圈的故意逃避。
  • 生命中的原光 | 馬勒的第2號交響曲
    本曲是除了第八號交響曲外,最受歡迎且最成功的馬勒交響曲作品。;第二樂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樂的時代回想;第三樂章代表完全損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以一首歌為本之第四樂章,表現一個信心的再生—強調「我來自於上帝,而且將回到上帝」;至於第五樂章,在第三樂章及首個疑問的回返之後,表出「實現上帝的愛」與「承認永恒生活」的結束。這首交響曲首三段樂章於1895年3月4日在柏林由作曲家本人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
  • 【漫步經典】馬勒的c小調第二號交響曲《復活》
    於是像是受到了電擊一樣,我受到了感動」。他就這樣根據《復活》,順利寫下了末樂章的合唱部分。作品共分五個樂章:第一樂章:莊嚴肅穆的快板,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據馬勒自己所說,這一樂章表示的是 葬禮,是第一交響曲中英雄葬禮的延續。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作者標明「極為輕鬆地,絕不可急躁」。
  • 詩意的第五交響曲(Symphony No.5)
    升C小調第五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作於1901至1902年,後來馬勒又對總譜進行了多次修改。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的喬爾採尼希演奏會上由馬勒指揮首演。同馬勒此前所作的四部交響曲相比,第五交響曲重新確立了純器樂創作的道路,作品中沒有運用任何聲樂因素。同時各個樂章間的聯繫更多地依靠音樂自身邏輯的發展,而不是音樂之外的標題因素。
  • 死亡與重生:馬勒第二交響曲
    他人生從商業到古典音樂的轉折點發生在 1965 年,他接觸到了馬勒第二交響曲,從那一刻起,他感到他身體深處發生了一些隱秘而劇烈的變化。" The music just wrapped its arms around me and never let go.「 這音樂將它的手臂纏繞於我,我再也無法出離。
  • 雅爾維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
    帕沃·雅爾維和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Paavo Järvi)11月13號推出了他們的阿爾法公司的第二個錄音曲目是柴可夫斯基《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在其上一任首席指揮大衛·津曼(David Zinman)的帶領下放射出超凡的實力大衛 津曼本人雖然一直徘徊在「二流指揮家」之列但從他對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訓練的成果看來卻是有很強的排練能力他和樂團在RCA公司錄製的馬勒交響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