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鳳姐的茄鯗,想起了「舌尖上」的蒲菜

2021-02-27 揚州小兔子

喜歡《紅樓夢》的人,各有各的喜歡。一本小說,寫進了各色人生。《紅樓夢》中,一次次的宴席,令人難忘。很多時候,介紹的不是菜品,而是工具和餐具。寶玉挨打後,王夫人心疼不已。稍稍安定下來,最關心兒子吃喝,「她問:『你想什麼吃?回來好給你送來的。』寶玉要了什麼?笑道:『也倒不想什麼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還好些。』」

小荷葉兒小蓮蓬兒的湯,是什麼東東?荷葉水泡茶咱知道,小蓮蓬也能做湯?管事奶奶王鳳姐一聽就明白了,在一旁笑道:「『聽聽,口味不算高貴,只是太磨牙了。巴巴的想這個吃了』。賈母便一疊聲的叫人做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看到這裡,我充滿好奇。書中背景,當是北方。能隨時吃到荷葉蓮蓬嗎?我們這裡算是水鄉吧,荷葉蓮蓬也有季節,不可能想吃便吃,何況他們的時代,沒有冰箱儲存。看到後面,明白了。原來沒有什麼荷葉蓮蓬,而是一套模具。


「鳳姐兒笑道:『老祖宗別急,等我想一想這模子誰收著呢。』折騰一圈,最後在管金銀器皿的那兒找到了。」說明這套模具得來不容易,工藝水平要遠遠高於實用價值。折騰尋找,說明平時用得很少。賈寶玉挨打後,只怕要天上的星星,賈母也會想辦法給他。他不過要一碗「長的像荷葉蓮蓬的湯」。

模具什麼模樣?薛姨媽先接過來瞧時,「原來是個小匣子。裡面裝著四副銀模子,都有一尺多長,一寸見方。上面鑿著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蓮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樣,打的十分精巧。因笑向賈母王夫人道:『你們府上也都想絕了,吃碗湯還有這些樣子。若不說出來,我見這個也不認得這是作什麼用的。』」

如果不是薛姨媽謙虛的話,以薛家皇商身份都沒有見過這樣的玩意兒,可見得確實是稀罕物。後面鳳姐兒的解釋,證明了我的猜想。「熙鳳也不等人說話, 便笑道:『姑媽那裡曉得。這是舊年備膳,他們想的法兒,不知弄些什麼面印出來,借點新荷葉的清香, 全仗著好湯,究竟沒意思,誰家常吃他了』……然後呢?『吩咐廚房裡立刻拿幾隻雞,另外添了東西,做出十來碗來。』王大家嘗嘗鮮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荷葉湯究竟用什麼食材為主?書中沒有詳寫。我個人猜測,應該是什麼面點。否則要模具幹嘛?加了雞提鮮,應該是鹹味的,是不是類似現在的面魚湯呢?

賈府是個大家族,日常生活裡,大宴小宴家常宴,不時在讀者眼前出現,為「鮮花著錦,烈火烹油」做著形象的註解。不過,很多的菜品書裡面並沒有詳細的做法。像荷葉湯,刻畫的是模具。細寫的美味,也有。名叫「茄鯗」的菜餚,在我的記憶裡久久難忘。

茄鯗怎麼做?書裡面的介紹真的很詳細。同樣由大管家王熙鳳告訴了我們具體的做法。在小說的第四十一回,賈母帶著一干人等,陪劉姥姥逛大觀園,玩櫳翠庵。

正是這一次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讓我們知道了美味的茄鯗。吃飯時,王鳳姐應老祖宗的要求,給劉姥姥餵了一口茄鯗,並告訴劉姥姥是用茄子做的。劉姥姥沒有吃出來。又吃了一口,細細咂摸後,感覺有點茄子味。也可以做出「紅樓宴」的食材

劉姥姥開口了:「『只是還不象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鯗的本義是指剖開晾乾的魚,後來泛指成片的醃臘食品。海邊人家至今將這類海產品稱為鯗。鰻魚鯗、鮸魚鯗等,最常見常吃。我對此比較熟悉,故而對做茄鯗的過程,好好看了幾遍。書中首先打破了鯗是「片狀物」的限制。所有製成材料,都被切成丁狀。其次,不是自然晾曬,而是用雞湯煨乾,用芝麻油收湯再用糟油拌好。裝罐子裡密封。這些步驟都是為了保存時間長一點。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農村醃鹹菜蘿蔔,漁民醃魚曬魚乾做魚鯗,都是為了保存。

茄鯗因為工藝複雜,做一次很麻煩,做的時候多做一些存放,可以吃很多次,所以有那麼多的保存要求。

茄鯗做完了。原材料是茄子嗎?正如劉姥姥說的那樣,名為茄鯗的這道菜,要多少個雞來調味兒?一般人家且不說吃得起吃不起,就那麻煩,也不會去嘗試一二。劉姥姥回家不會做,大多數人家估計也不會做。就像我這個吃貨,看了半天,終究嫌麻煩,沒有試著做過哪怕是一回。甲戌本紅樓夢

由茄鯗,我想起蒲菜。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裡,有對蒲菜的介紹。蒲菜小時候吃過,沒覺得好吃。因為費油,故而不常吃。電視裡號稱上千塊一斤的蒲菜,我很不以為然。那年清明到淮安,看到有賣,買了一斤蒲菜帶回家。和五花肉一起炒,有特別的清香。揚州基本沒見到過。

「舌尖2」,對蒲菜有更多的介紹,還說是揚州人常吃的菜。片子播過以後,我在揚州真的看到了蒲菜。還在報紙上看到,是淮安人的家常菜之一。介紹說蒲菜正宗的做法,是將蒲菜先用雞湯汆至六成熟,放進砂鍋,平平鋪好,上面放上斬肉小火慢燉。慢燉兩三個小時後,上桌開吃。這是蒲菜?老百姓最常吃的菜之一?很有了茄鯗的風採。我試著買回蒲菜,沒用雞湯汆,直接放在砂鍋的清水裡,上面放了一層大斬肉,燒出來不比炒肉片好吃多少,卻費事多了。

「舌尖2 」裡還有,說揚州人喜歡用蒲菜漲蛋。試了試挺好吃,比砂鍋雞湯的斬肉簡單多了,就是對刀工的要求比較高。

其實,蒲菜的變異就是茭白。茭白炒肉絲炒雞蛋都是最平常的家常菜。我想,茭白怎樣吃,蒲菜如法炮製就行了。節目還介紹了另一種吃法,據說是淮安人的正宗吃法:包餃子。我找了淮安親戚諮詢,他們說從沒這樣吃過。就像節目說的那樣,蒲菜包餃子,工藝難度比較大。平常吃飯,哪有時間這麼精工細雕啊。淮安人說,蒲菜最簡單的做法是炒開洋。開洋,揚州人說的蝦米。

茄鯗,不過是雞肉裡吃出茄子的素菜風味。如今簡單易做的肉末茄子,算不算茄鯗的簡化版?蒲菜也是,大火快炒,既保留了食材本身的清香,又好吃下飯。動輒幾個小時的準備或烹煮,日常做飯沒人這麼幹。上個蛋糕

想來也是,家常菜的主要特點是簡單便捷。如果大家都像做茄鯗一樣做茄子,又是雞湯又是斬肉的做蒲菜,平常飯桌上最簡單的食材,大概要銷聲匿跡了。生活中的吃飯,填飽肚子就行。

當然,如果是高檔宴席,或是開發「紅樓宴」的需要,是另一回事。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紅樓夢:說茄鯗
    可是據周汝昌先生說,有人真的按照王熙鳳所說的去如法炮製,結果做出來的「茄鯗」並不好吃(見《學人談吃·紅樓飲饌談》)。又據親口品嘗過北京紅樓宴中「茄鯗」的鄧雲鄉先生說,他的感覺根本不是《紅樓夢》中所寫之物,而是「宮保雞丁加燒茄子……」(見《紅樓風俗譚·「茄鯗」試詮》)。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第一集 時節本期節目主要內容:中國,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沿襲祖先的智慧,來安排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時節變換中尋找屬於每個季節的獨特美食。東北,冬季綿長,鐵鍋燉魚貼餅子,還有凍豆腐,燉魚時貼上玉米餅子,一餐美味。
  • 舌尖上的淮安
    茶饊是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麵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壯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茶饊營養豐富,清代一度作為官員上貢的貢品,1930年選赴巴拿馬參加世界特產大會獲獎。
  • 蝦湯蒲菜黃魚獅子頭,送給夏天的禮物
    金鷹世界G酒店中餐行政總廚陳磊自創了一道蝦湯蒲菜黃魚獅子頭,正是送給夏天的禮物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7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全集(7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
  • 託劉姥姥的福,品嘗了一道《紅樓夢》最精彩的菜餚:茄鯗
    賈母兩宴大觀園,中午吃酒時上了一道茄鯗。賈家日常兩頓飯,早九晚三。酒宴屬於娛樂,不算正餐。這要知曉。茄鯗應該是賈家的「私房菜」,賈母拿出來單獨說給劉姥姥嘗嘗。茄鯗其實不是一道菜,而是一道「滷」一類的醬料。
  • 茄鯗,《紅樓夢》中最敗家的一道菜,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
    山東青島一80後廚師劉強將名著《紅樓夢》中的著名菜餚——茄鯗(Xiăng)按現代人的口味烹飪出來並拍成短視頻,突突突地就上了熱搜。
  • [聚焦] 舌尖上的淮安
    茶饊是用紅糖、蜂蜜、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後反覆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麵團,搓成或抻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成環壯物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茶饊營養豐富,清代一度作為官員上貢的貢品,1930年選赴巴拿馬參加世界特產大會獲獎。
  • 《舌尖2》遭吐槽 劍走偏鋒眾口難調
    原標題:劍走偏鋒遭吐槽 別讓「美食」變了味讓廣大吃貨關注的《舌尖上的中國2》已播出到第4集《家常》。既然定名為《家常》,當然少不了家常菜,上海紅燒肉、蒲菜餃子、西瓜醬等家常美食就成了這一集的主角,而且是通過家常菜背後的親情故事表現出來。
  • 紀錄片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全集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依然定位為一部美食紀錄片,並將延續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
  • 舌尖上的紅樓
    春則養胃健脾,廚房供應南京時興吃的蘆蒿和枸杞芽兒,火腿和鮮筍一起熬湯;夏則飲食清涼,如解暑湯「香薷飲」,酸梅湯,玫瑰清露,蓮葉羹等;秋則多燉燜煨,有螃蟹(吃蟹最好的季節:「九雌十雄」,農曆九月雌蟹最肥,十月是吃雄蟹的好時光)、水紅菱、桂花糕和雞頭米等;冬則多主醇厚,有鹿肉和羊羔肉,宴席上有茄鯗,喝酒有蘇州的惠泉酒,下酒菜有糟鵝掌、糟鴨舌,點心盒子裡有螃蟹小餃兒、牡丹花樣的精緻小面果、松子鵝油小花卷等
  • 突然發現,原來蘇州才是舌尖3的最大贏家!
    02    舌尖上的「三無口紅」如果說鐵鍋好歹也和做菜有點關係,但是拍自製口紅,不知道導演是不是微商出身……↓↓↓第三集中,《舌尖3》盯上了文會宴,顧名思義,就是文人聚會時擺的宴席,可以說是相當高大上了。
  • 茄鯗 《紅樓夢》餐飲業人士也要讀讀,換個角度讀名著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鳳姐奉賈母之命,挾了些茄鯗給劉姥姥吃,劉姥姥吃了說:「別哄我,茄子跑出這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了,只種茄子了。」「茄鯗」用茄子做主料配以各種乾果,營養極為豐富。成菜味道鹹鮮,有濃鬱的糟香,略帶回甜,色澤光量鮮豔。 「茄鯗」是《紅樓夢》中寫得最為詳實的一道菜,劉姥姥吃過之後說:「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樣的味兒來了!」說明這道菜非尋常人家見過吃過。「鯗」,即是剖開晾乾的魚乾,如「牛肉鯗」、「筍鯗」等,都是醃醋成幹的片狀物。「茄鯗」,當是切成片狀醃醋的茄子幹。
  • 神仙雞、茄鯗……80後廚師還原紅樓夢名菜
    在《紅樓夢》四十一回中,有一段令人捧腹的精彩描寫,講的是劉姥姥進大觀園,品嘗了一道美食,叫「茄鯗」。當她聽到鳳姐兒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介紹了此道菜的做法後,她驚呼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只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 美食榜︱從驚豔劉姥姥的茄鯗到江南小吃藕粉桂花糖糕,看看「舌尖上的《紅樓夢》」
    如此驚人的美食數量,就是一部舌尖上的紅樓。寶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因又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裡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這道點心出現在《紅樓夢》第八回,寶玉留給晴雯的豆腐皮包子卻被寶玉乳母吃了,惹得寶玉一頓脾氣。
  • 茄鯗和豬頭肉
    宴會上,賈母指示王熙鳳夾一筷子茄鯗給劉姥姥嘗一下。劉姥姥吃了一口後打死不相信她吃的是茄子。茄子怎麼能做出這種味道!她央求王熙鳳告訴她的做法,回去也這麼做。鳳姐說,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 舌尖上的濟南,打卡老濟南味道的特色菜館
    「蒲菜三鮮」蒲菜北方不常有,感覺像大蔥段,但是吃起來清新爽口,脆脆甜甜。 「老濟南酥鬆炸肉」肉其實很像酥肉,炸的火候恰到好處,酥脆,而且都是瘦肉,調味的麵糊或者肉條,吃起來就停不下來哦,同事也是對這道菜讚不絕口。
  • 劉姥姥二進榮國府時,王熙鳳餵她吃的食物,到底是茄鯗還是茄胙?
    茄鯗、茄胙二說,至今未有定論。電視劇《情滿四合院》大結局中,主人公傻柱的父親說到了茄鯗,說要「九蒸九曬」,這明顯是將二說合一了。茄鯗切的是碎丁,茄胙切的是細絲;茄鯗需要多種配料,茄胙則需要繁瑣的製作工藝;茄鯗是用湯煨,是溼製法,茄胙是蒸和曬,是幹製法。《紅樓夢大辭典》注釋「茄鯗」,認為茄鯗是一種素菜葷做的茄幹,用於下酒。
  • 全國大師齊聚小廚娘秀舌尖上的淮揚菜
    4月17日,由江蘇小廚娘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舉辦的首屆「匠心廚娘杯」全國淮揚菜大師邀請賽在南京拉開帷幕,此次比賽分為個人賽和團體賽,以綠色、生態、安全、創新為主題,共邀請了全國11家淮揚菜餐飲企業組成的12個團隊進行廚藝的切磋與比拼。
  • 大話紅樓夢飲食文化之蔬菜第一篇——蓮葉羹、茄鯗、法制紫薑和鹹菜
    一、   蓮葉羹                                 該菜出現在《紅樓夢》的第三十五回,賈母等人前來怡紅院看望被賈政打了個半死的賈寶玉,王夫人問賈寶玉想吃什麼,賈寶玉回說就想吃這道蓮葉羹,下面就來看看文中是如何介紹這道菜的:這裡薛姨媽和寶釵進園子裡來瞧寶玉,到了怡紅院中,只見抱廈裡外迴廊上許多丫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