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戰爭史上,長津湖之戰是鋼鐵意志的著名戰例。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背景下,紀錄片《刀鋒》作為國內目前唯一一部深度講述長津湖戰役的權威紀錄片,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熱播,引起人們的熱切關注。
這部從10月26日起推出的紀錄片,通過波瀾壯闊、細膩動人的講述,邏輯清晰地描繪出長津湖戰役的全貌。它有著正確的史觀,採訪詳盡,敘事條理,視角全面,引發了觀眾的震撼、感動以及深刻思考。在社交媒體網友紛紛留言,「午飯時間看的,淚崩單位飯堂。」「每次看到這些可愛的人,淚水就忍不住。」「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就算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火紛擾,但紀錄片和史書已經足夠讓我對我的祖國,還有祖國的英勇烈士們敬佩,感恩!」「時代進步了,生活更好了,這一切都是老英雄們先烈們槍林彈雨捨生忘死換來的。」「這一戰,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鋼鐵意志!我們的英雄,永不能忘。」
敘事視角豐富多元,情感穿透喚醒集體記憶
長津湖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的一場戰役,創造了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紀錄,迫使美軍王牌部隊經歷了有史以來「路程最長的退卻」。該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成為韓戰的拐點,為停戰談判奠定了勝利基礎。
這場戰役題材重大、體量巨大,戰線眾多,要想描述戰場上的千變萬化,就需要極強的敘事策略。紀錄片《刀鋒》以歷史進程為經、以具體史實為緯,通過中美雙方的視角勾勒戰場的動態變化,剪輯營造出沉浸式的穿越感。再加上每集都有30多位志願軍老戰士的親身講述,他們的身份從戰士、翻譯、軍醫、秘書、通信員,到排長、指導員、參謀、作戰科長、團長、政委、師長等各層級的指揮員,還有引用中外各層級參戰人士的回憶錄、當時的電報公文等歷史證據,內容紮實厚重,不僅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打造出更好的視聽燃點,還引發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從這部紀錄片的創作中可以看出,它始終在為觀眾思考,一直沿著觀眾的認知曲線向前,講述人們熟知的故事,描繪眾所周知的英雄,強化人們對這場戰役的熟悉感,喚醒人們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它在所有人都略知一二的歷史脈絡上,又補充了大量歷史細節,製造了陌生感,讓觀眾看到毛澤東與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以及高超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起到了撥開歷史迷霧的作用。它還通過故事和細節構建出了家國意象,串聯起前線奮戰的志願軍戰士與後方家園之間的情感聯繫,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共情。
對於這場鏖戰,有網友引用《刀鋒》的姊妹篇《斷刀》的話留言,「原38軍112師335團團長範天恩說過這樣一番話,『和平誰不希望啊?哪裡有願意打仗的?咱們好好地生產不行嗎?但敵人不讓我們安穩,既然不讓,那就幹了吧』。家國情懷永在,中國人是壓不跨的!」還有網友表示,「中國人是從苦難中走來的,再苦再難也不算什麼。」「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是先輩們用鮮血守護下來的,中國是我們國人共同的家,有國才有家。」
聚焦鋼與氣的辯證,描繪刀鋒何以鍛造
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拋頭顱、灑熱血,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懸殊,但中國人民志願軍以劣勢裝備打敗了完全現代化裝備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創造了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雄辯地證明了「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戰爭不僅是物質的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等科學論斷。那志願軍戰士們的精氣神到底是來自哪裡呢?
來自於對祖國深厚的愛。在片中,時任志願軍第27軍政治部文藝科長尤挺軍回憶,跨過鴨綠江時連長李耘田俯身從身邊的地上拿起了一塊土,大聲說:「同志們,請你們從身旁拿起一塊土!我們把這塊土帶在身邊」。全連同志個個面色凝重地從身邊拿起了一塊土,一塊神聖的祖國的土。
來自於頑強的戰鬥精神,鐵的信仰,鋼的意志。時任第27軍第79師第235團1營3連副指導員鄒世勇回憶道,在炮火紛飛的柳潭裡1280高地上,副連長身負重傷,腸子都開始流到外面,卻堅決不要搶救,而是在炮彈聲中拼著一口氣告訴他戰法的缺陷,最後犧牲在了他的懷裡。
通過這樣一個個細節、一個個故事的刻畫和塑造,紀錄片深刻闡述了刀鋒如何鍛造,展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群像。網友感慨地稱,「之所以能贏是因為我們的前輩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何而戰,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背後的土地與人民。」「都只是血肉之軀啊,但精神和信念鑄就的鋼鐵意志讓凡人成為了英雄。」還有網友說:「我爺爺當時是運輸兵,回家後講過一個事,有次他在駕駛艙放了袋麵粉帶到了前線。結果前線說你多帶一箱子彈我們能多打死100個人,可你帶一袋麵粉只能救活十個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頑強也贏得了對手的尊敬,時任美國步兵第3師第15團連長的馬丁·馬科斯就在節目中說,「中國軍隊團結堅強,他們很英勇,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在生死戰場上,他們會前赴後繼,這樣的人是有信仰的,你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是真正的戰士。」美軍陸戰一師指揮官史密斯少將更是發出感嘆:「長津湖戰役,是鋼鐵部隊在和鋼鐵人作戰。」
呈現靈活機動聚強擊要戰術,展現志願軍軍事素養
11月27日夜,第九兵團向長津湖地區的美軍發起了全面進攻,空前慘烈的長津湖戰役拉開序幕。這一戰,志願軍將分割包圍的戰術思路發揮到了極致。激戰一夜後,美軍陸戰1師5團、7團被包圍在柳潭裡,1團和指揮部被包圍在下碣隅裡,美7師被包圍在了新興裡。
在地圖、影像資料以及親歷者的講述下,紀錄片《刀鋒》對於長津湖戰役的戰法做了教科書式的分析,呈現一個個志願軍靈活機動聚強擊要的戰術案例,展示志願軍高超的軍事素養。他們採取大範圍穿插、迂迴、分割、包抄的方法,打大規模殲滅戰。在美軍利用火力優勢快速改進戰術,導致想近戰卻難以接近敵人、打夜戰卻當夜不能消化的局面後,他們又及時探索改進戰法,隔斷美軍步兵與坦克的聯繫,發揮近戰特長,實行戰術性的小包圍,「零敲牛皮糖」打小殲滅戰。在片中,楊根思的戰友、時任第20軍第58師第172團1營排長王學東就說,「長津湖的夜晚是屬於我們志願軍的,天一黑,我們就開始反擊了。」就這樣在拉鋸戰中,志願軍秉持巨大的戰略耐心,不怕犧牲,完成了對敵作戰力量的割裂,使其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震懾敵人的精神意志,為迅速徹底殲敵創造了條件。
軍迷觀眾對此評論道,「從片中可以看出,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在現有條件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身的優勢,展現了最大限度的智慧和勇氣,指揮和戰鬥都沒有明顯的戰略或戰術錯誤,展現了指戰員高超的指揮藝術的戰術素養,給全世界展現了什麼叫輕步兵的巔峰狀態。」
在片中,美國戰史學家以「印第安笞刑」來形容美陸戰第1 師在峽谷中的撤退之旅。這是美洲印第安部落的一種古老刑罰,擔任行刑者的戰士們站成兩排,讓俘虜或罪犯從中間走過,過程中將飽嘗雨點般落下的皮鞭和笞杖。在長津湖戰場,經歷過長期戰爭磨鍊,有著屢克強敵的戰鬥底氣和高超軍事素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成了長津湖戰役笞刑的執仗人。
有網友說,「如果將中華歷史比做一本厚厚的曲譜,那麼抗美援朝一定是一章鏗鏘反擊的絕唱。」紀錄片《刀鋒》就是絕唱的迴響,它向每一個保家衛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致敬,它讓歷史照進現實,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歷史、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以及責任感。就像網友說的:「前任栽樹後人乘涼,希望我也能成為後來者的大樹。」「我們要接過父輩的旗幟,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