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短暫的一生經歷的三個女人中,林徽因才情橫溢,陸小曼風情萬種,而我卻對他最無情對待的張幼儀最感興趣。
《小腳和西服》並非張幼儀的自傳,而是由張幼儀的侄女張邦梅所著。在張幼儀晚年,作者錄音採訪了她,張幼儀的自述基本上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很多東西,包括「仁義禮智信」等很多傳統道德觀念。
張幼儀,名嘉玲,1900年出生於江蘇寶山。張幼儀12歲的時候,江蘇都督程德全在蘇州創立「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在二哥張君勱(嘉森)和四哥張嘉璈的幫助下,張幼儀到該校讀書,第一任校長楊達權非常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有幸在這裡受到了先進教育。不過三年後,還沒有畢業的15歲張幼儀又被接回家與徐志摩成親了。
讓我感興趣的並不在她與徐志摩的「情」,而在於她個人的成長。
她在英國懷上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丈夫徐志摩對張幼儀說:「小腳與西服根本不配!」說完這句話,他就不告而別了。幾個月後徐志摩逼她籤了離婚文件,就這樣,她成了中國第一個離婚的女人。
她本該恨透了徐志摩,可她卻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她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他的父親只懂得為兒子的將來鋪路,她的二哥和四哥從九歲或十歲起,就分別學習德文和法文。而她在結婚前卻只讀過幾年女校,雖然她沒有裹小腳,但在徐志摩眼裡是個十足的「鄉下土包子」,與「小腳」無異。
離婚後,她獨自一人帶著孩子在德國待了三年,並學習了幼稚園老師的培訓課程。回國後,她到大學教德文,又先後經營了一家銀行和一間服裝行。她將事業經營得風生水起,成為民國時期的傑出的女銀行家和企業家。
為了成長為自己希望的樣子,她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像的努力。相信看過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人都會對這幾幕印象深刻:劉若英飾演的張幼儀在廚房裡貼滿了紙片,一邊做飯一邊學英文;彼得生病的時候,她下課後匆忙從學校趕回家,一邊照顧彼得,一邊做功課……
雖然她已經靠著自己的雙腳站了起來,並取得了事業成功,但依然對徐家二老和徐志摩百依百順。因為在她的價值觀裡,徐家二老不僅是她兒子的爺爺奶奶,也是她的長輩,自己對他們是有責任的。雖然她後來變得很西化,但這些觀念她沒辦法丟棄。
解放前夕,張幼儀嫁給了自己在香港的鄰居——個文質彬彬的中醫蘇紀之,在共同生活了18年後,1972年蘇醫生病死,張幼儀赴美,1988年病死於紐約。
「兼具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的堅強女性」,作者給她的這個評價很中肯。我想,一個優秀的女性,應該在教育和思想上兼具傳統與現代,在性格上兼具女性氣質與男性氣概的。
正如她對自己的評價:我生在變動的時代,所以我有兩副面孔,一副聽從舊言論,一副聆聽新言論。我有一部分停留在東方,另一部分眺望著西方。我具備女性的內在氣質,也擁有男性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