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作為非手術品類的「輕醫美」市場,今年取得了突破式增長,儼然成為又一風口,網際網路平臺競相進入。「輕醫美」有沒有醫療風險?「輕醫美」是「黑醫美」的溫床?記者進行了調查。
「輕醫美」逆勢增長
所謂「輕醫美」,是指用無創或微創醫美療法,進行專業肌膚保養,例如較為人熟知的熱瑪吉、光子嫩膚、刷酸等。
「這周末一起去打個瘦臉針?」這聽起來就跟閨蜜約個飯一樣正常。李佳雪是個80後,會定期去醫院做皮膚管理。「上周末去醫院做皮膚管理順便刷了一個不會脫皮的酸,叫啥牛奶酸。因為之前刷酸感覺挺煩的,雖然效果好但是會脫皮,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化妝。一聽到不用脫皮,我立馬搞了,刷完後皮膚又白又亮。」她說,「你問上臉感受?一上臉感覺到很辣很刺痛,用小風扇吹也沒用,比刷水楊酸的感覺明顯來得快多了,時長也比水楊酸短很多,只刷了2分半鐘。」
「今年整個醫美行業是萎縮的,但也有一個大驚喜,就是輕醫美的市場增長比較快,特別是大光電抗衰在經過過去幾年持續的市場教育、市場培訓,今年取得了一個突破式的增長,包括像熱瑪吉這樣一些原來醫美行業的專業詞彙,現在也越來越多的被眾多女性消費者所熟知,變成了一個時髦的消費。今年下半年,以新氧平臺數據來看,在非手術品類上相對去年同期有了更大的增長,差不多是115.6%的比例,例如熱瑪吉訂單量同比增長720%。」 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說,「醫美現在開始漸漸破圈,以前我們想到醫美感覺都是一些時尚的、前衛的、高消費的女性才是核心消費者。但現在你會真正感覺你周圍的很多普通人甚至男性,開始嘗試輕醫美,他們的年齡範圍更廣,職業、社會階層也變得廣泛。」
據介紹,醫美行業雖然屬於醫療行業,但它相對特殊是一種消費醫療,消費醫療在國外叫醫療服務業,它既具備醫療的特點又具備服務業的特點。金星說,其實醫美行業裡的手術和非手術是兩個很不一樣的市場,無論是從消費者的構成、消費者決策的路徑、消費習慣,還是客單價、供給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甚至你可以說它是兩個不一樣的市場,只不過有一部分的重合,「我們常常講說手術類醫美的用戶是想變美的用戶,非手術類醫美的用戶是怕醜的用戶。」
令人關注的是,隨著中國醫美行業的高速增長,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公司加入到這個行業。在業內人士看來,它加速了整個行業信息的越來越對稱,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比較。截止目前,除去新氧醫美、更美、悅美、等網際網路醫美平臺,阿里健康、美團、百度、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美行業中不斷角力。
「輕醫美」風險並不「輕」
然而,不可否認,「輕醫美」模式的出現,為大量的醫療事故埋下了隱患,也為「黑醫美」的盛行推波助瀾。
南京某醫院整形科的劉醫生感慨,最近做了多例鼻修復手術,「你說醫美亂不亂?目前來說至少不那麼清澈,有無證行醫、有黑醫美、有過度營銷、有過度醫療…怎麼辦,大家只有多多了解、謹慎決定。因為打個針、動個刀,都是醫療行為,都是有風險的,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在某APP上,記者隨機點開醫美頻道,便能看到團購項目和美容師的推薦,但這些美容師的頁面介紹裡,僅展示了從業、入駐時間及擅長領域,沒有任何相關技能、從業資質方面的證明。
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醫美行業的專家們對「輕醫美」提出了質疑。
「我不太同意用『輕醫美』這個詞,首先這個詞把我們這個行業看輕了,其次『輕醫美』風險並不輕。中國叫『輕醫美』,世界上沒有叫『輕醫美』的,就是微創,我覺得這個詞可能更正規些。」 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副會長宋建星說,比如雙眼皮是個小手術,大家都會做,但是做好確確實實不容易,天生長的雙眼皮為什麼好看?就是因為它具有動態美。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病例,做的不好的雙眼皮會顯得眼神呆滯,顯老、顯年齡、顯兇。
「『輕醫美』每年的受害者,特別是黑醫美造成的受害者非常多,因為量非常大,隱蔽性非常好,常常大家認為這個沒有風險,但往往風險隱藏在裡面。所謂『輕醫美』也需要技術非常好的醫生,用正品設備和針劑來進行。」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主任委員欒傑說,「輕醫美」市場距離一個成熟的、規範的、安全的市場,包括不管是供給側還是消費者端的成熟認知,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了解,網際網路醫美平臺新氧一直在與醫美行業的黑色產業鏈做鬥爭。「現在想在新氧上做任何的小動作非常困難。我們今年累計攔截了作弊帳號300萬個,摺疊疑似虛假的評價100萬次,也就是說現在如果有這種黑產虛假帳號發表的評價就會被系統去摺疊,發表了也沒有用,它也不會計到評分裡,它也不會被消費者看到。所以今天想在新氧上刷單非常困難,平均每天會拒絕惡意請求達到120萬次。」 金星說,「我們今年做行業自律行動,其實就是為了號召和呼籲更多行業從業者從自己的角度嚴格把關。」
好醫生是這個行業最稀缺的資源
黑醫美為啥猖獗?
黑醫美的猖獗不完全是消費者找不到正規醫院和正規醫生,很多時候往往是消費者為了方便和貪便宜,或者單純聽信周圍人的口碑。她也知道這家工作室並不是醫院,藥品和設備也不是正規渠道來的,但消費者有一種僥倖心理,她覺得我朋友在那邊做了覺得效果不錯,就聽信了,那個工作室說產品從國外拿過來的,中國還沒有上市,消費者可能也就聽信了。「我覺得這種誤傳誤信是黑醫美猖獗的原因,中國還是有大量正規機構和大量好醫生,我想這個需要我們行業來慢慢引導消費者更多地去選擇正規的機構。」 宋建星說。
「醫美是大健康當中非常重要的產業,從業者的技術能力和規範性決定了這個行業的水平高低,決定了消費者能不能達到對美的追求。」 北京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海濤說,回歸醫療本質,這是醫美行業過去幾年一直在講的事情。在很多平臺上,消費者很難直接和醫生對話,哪怕看起來是一個醫生的頭像,消費者跟他私信,背後可能是機構的營銷人員在和你溝通。
業內人士指出,醫生普遍非常愛惜自己的羽毛,而運營人員大多不是醫學專業出身的,對風險的把控,對自己名譽的愛惜可能遠遠不如醫生。再則,消費者都覺得做醫美貴,很大一部分是機構的營銷成本。「過去我們說營銷,公立機構很多時候是缺位的,他沒有辦法參與到市場化,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很大的損失。」 金星說,現在通過新氧醫生號,就是要把大量的公立機構的醫生引入到平臺上。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有這麼多平臺大家在競爭,最後爭奪的是醫生的時間,但醫生的時間是很寶貴的,他能夠線下跟患者溝通的時間就那麼少,所以哪個平臺做的更好,效率更高,讓消費者更信任,醫生就會把更多時間放在這個平臺上,慢慢形成良性循環。如果有一天做醫美的網際網路平臺,都能讓大量的醫生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那麼90%的問題就自然而然消除了。
交匯點記者 宋曉華
新華日報全媒體經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