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節開放售票後瞬間被搶售一空,《八佰》上映三天斬獲票房8個億,對於大半年來深受疫情打擊的電影從業者來說,這些市場反饋無疑是最鼓舞人心的強心劑。
迷妹在大上周就去看了點映場,《八佰》基本還原歷史真實,對戰爭場面的極度刻畫,和對蘇州河兩岸軍民同心眾生相的表現也十分到位,絕對值得去電影院支持。
雖然影片後半段「煽情過度」,為了突出所謂的「小人物」,幾條人物線設計的也有些脫離現實,但這部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這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電影已經成功了。
迷妹第一次知道四行倉庫還是16年看饅頭老師的推文【一座被死守的倉庫】和【一個流氓大亨的正面和反面】,當時被死守倉庫的戰士們感動的稀裡糊塗,在地鐵上哭了半包紙。
強烈安利饅頭說「歷史的今天」推文!
之後《八佰》電影上映,迷妹又去補了補課。真正了解過四行倉庫以及淞滬會戰這段歷史,你會發現電影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真實的歷史永遠比影視作品震撼人心。
這篇文章電影相關的就少說點,主要為大家做個歷史延展閱讀,再設計個【四行倉庫+淞滬會戰】回顧歷史紅色主題遊吧。
| 四行倉庫的前傳:淞滬會戰
先來聊聊四行倉庫之前的淞滬會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當時平津軍頭宋哲元思想不端正,還妄想跟日本人和談,錯失抗戰良機,沒幾天就把平津給丟了,還讓老張家人張自忠背了鍋。(張自忠後來在1940年保衛襄陽時犧牲,是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很多人說,這位將軍基本是以死明志了
隨後日軍一路南下,還號稱「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滅亡全中國」。面對這麼狂妄的小日本,蔣介石當然也不答應。
日軍打的主意是打完上海打南京,逼中國直接投降;國軍這邊是想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雙方都把上海作為作戰目標。
80萬大軍支援淞滬會戰
當時中央軍、桂軍、川軍和滇軍都拿出自己壓箱子底的隊伍前去支援,打算在上海與日軍決一死戰,謝晉元所在的第88師262旅524團就是在這時候奉命從無錫過去的。結果80萬大軍對上30萬日軍精銳,愣是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淞滬會戰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個月,累計死傷30萬人,幾乎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當時守軍沒有撤離命令就必須與陣地共存亡,一個師被打垮了就換下個師,每日傷亡超過5000人。
在這裡插一句,看過電影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影片中,一群國內外記者在前線隔岸觀火拍拍拍的畫面為何如此之多,讓人來氣?
這就應了曉明老師在電影中的那句話:一切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
其實打到一半的時候,軍方這邊已經知道打不動了,但蔣委員長擔心國際友人把這邊的抗戰當成笑話,好歹也要挺到10月底開國聯會議,各國首腦坐下來共同譴責一下日本侵華的惡行。國民黨想要的全民抗戰之決心和國際輿論全靠這些記者帶動,他們還真不是一群普通吃瓜NPC。
於是就有了四行倉庫的故事。
| 四行倉庫裡的四個晝夜
1937年10月26日,國軍大部隊已基本撤離,這座背靠租界的倉庫成為上海最後的防線。
駐守在四行倉庫的第88師524團一營,加上部分掉隊的散兵,只有400餘人。(據營長楊瑞符留下的《孤軍奮鬥四日記》所言,裡面還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上峰給出的命令是死守到底,全員也就上下抱著必死之決心,在長官帶領下留下298封遺書,然後轉身積極備戰。
10月27日,大搖大擺來到蘇州河邊的日軍,發現這裡竟還有一股中國軍隊,當天下午就對四行倉庫進行了包圍、進攻。好在當時的日軍還不敢動租界,不能上飛機,也不敢用炮轟;另一邊,誓死如歸的中國軍人又居高臨下佔據守勢,一時間,雙方戰了個旗鼓相當。
沿岸的上海市民發現這邊竟然還有一支部隊在打鬼子,抗戰熱情瞬間高漲,大家開始自發組織給倉庫裡捐大餅、水果和藥品。
甚至隔岸寫標語提醒對面官兵
這裡面當時上海的青幫老大杜月笙也幫了不少忙,接力送電話線那段戲中,坐著的白衣老闆的原型應該就是他。
一個叫楊惠敏的女童子軍更是冒著生命,送進去一面軍旗。後面的很多報導和電影中,都說楊惠敏是從蘇州河遊過去的。但據多方史料考證,四行倉庫和租界存在一處安全通道,軍旗和很多物資都是從這個通道送過去的。
送軍旗的童子軍楊惠敏
到了28日,戰事進一步升級。10幾個日本兵舉著鋼板向四行倉庫的底樓突進,準備炸開四行倉庫底樓的牆體。
關鍵時刻,年僅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生在自己身上綁滿手榴彈,直接從六樓窗口跳了下去,與下面的日本突擊隊同歸於盡。謝晉元當時就在窗口,淚流滿面,這也是影片中最大的淚點。
他之前在一件白汗衫上給遠方的母親寫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這也是無數個抗戰英雄的真實心中所想。
10月30日,惱羞成怒的日軍終於調出37毫米口徑的平射炮開始猛轟,並四處縱火焚燒、發射毒瓦斯彈。然而這些攻勢都被四行倉庫中的將士們抗住了,照這個勢頭,把戰事拖到11月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日軍大部分去追國軍大部隊了,其實留下來打四行倉庫的人並不多)
但當晚,謝晉元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關於這個撤退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比較有說服力的是這是英租界要求的。當時日軍久攻不下,火力明顯升級,甚至不顧國際公法連毒瓦斯彈都用上了,英方怕自己被「殃及池魚」,所以跟國民黨強烈表示,要撤出謝晉元的部隊。
10月30日晚,再三表示「全營將士已準備與倉庫共存亡」的謝晉元,在安排好阻擊掩護後,含淚將自己的部隊撤進了英租界。
管虎的電影拍到這裡就結束了。
| 四行倉庫之後的故事
不過四行倉庫真的有影片展現的那麼悲壯麼?
其實沒有。據統計,謝晉元的部隊最後安全撤出的有300多人,撤出過程也遠沒有影片中拍得那麼慘烈。
當時的媒體將八佰壯士當作抗日典型
一進英租界,謝晉元的部隊就被繳械了。英方迫於中日兩方的壓力,將這些將士放在租界內一塊15畝大的地方,軟禁了四年。
撤入英租界的524團一營士兵
在此期間,謝晉元一直堅持帶兵準時早操、訓練,還自己舉辦歌會、運動會。但因謝晉元拒絕汪偽政府遊說去當漢奸,在1941年4月被76號特工總部收買的士兵刺殺後重傷逝世,年僅37歲。
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衝進英租界,將營地裡的將士送到各地做苦役,不過大部分人終究是活下來了。
四行倉庫一戰標誌著淞滬會戰的結束,這時我們的抗日正面戰場呈現了潰敗之勢,國軍大部隊在日軍的追趕下且戰且退,12月更是出了震驚全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如此看來,1937年下半年可以說是中國抗戰的「至暗時刻」,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已經算為數不多的「高光」部分了。如果抗戰真的像一些神劇裡拍得那麼容易,我們也不用摸索這麼久的中國近代史發展之路了。
| 四行倉庫歷史主題遊
四行倉庫的遺址到現在還保存著,並被改造成抗戰紀念館,2017年已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四方倉庫現貌
展覽運用實物、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戰鬥場景,通過圖文展板、巨幅繪畫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戰、共御外侮的歷史事實。電影上映前已經有不少人去參觀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觀一下。地址就在上海靜安區光復路1號,交通很方便。
楊惠敏送軍旗
陳樹生捨生取義
後人到參軍戰士的家鄉調查出來的 四行倉庫人員名錄
四行倉庫的周邊也有很多地方可以逛一逛,到北火車站的這條路叫「晉元路」,與蘇州河之間的路叫「光復路」。膠州路「孤軍營」附近的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附近的學校改名為「晉元中學」。
淞滬抗戰紀念館就更值得一看了,它位於上海軍民浴血抗戰的主戰場寶山境內,四層以上為塔式建築,11層設觀景臺,可遠眺長江口,俯瞰寶山城。
館內保存了抗戰時期往來的電文、手令、戰役總結、官兵家書等珍貴資料,可以更完整的了解這段抗戰歷史上的重要戰役。
《八佰》上映後,各方對這部電影的爭論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電影本身自帶一種文明傳遞的功能,把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拍出來引發關注,那麼這部電影的使命也算達成了。
希望更多電影人抱著這樣的使命感,撥開歷史的迷霧,讓觀眾看到更多值得銘記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