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背後的歷史冷知識:這場仗還真是打給國外記者看的?

2020-09-03 新尋影迷蹤



北影節開放售票後瞬間被搶售一空,《八佰》上映三天斬獲票房8個億,對於大半年來深受疫情打擊的電影從業者來說,這些市場反饋無疑是最鼓舞人心的強心劑。

迷妹在大上周就去看了點映場,《八佰》基本還原歷史真實,對戰爭場面的極度刻畫,和對蘇州河兩岸軍民同心眾生相的表現也十分到位,絕對值得去電影院支持。

雖然影片後半段「煽情過度」,為了突出所謂的「小人物」,幾條人物線設計的也有些脫離現實,但這部電影讓更多人了解到這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電影已經成功了。

迷妹第一次知道四行倉庫還是16年看饅頭老師的推文【一座被死守的倉庫】和【一個流氓大亨的正面和反面】,當時被死守倉庫的戰士們感動的稀裡糊塗,在地鐵上哭了半包紙。

強烈安利饅頭說「歷史的今天」推文!


之後《八佰》電影上映,迷妹又去補了補課。真正了解過四行倉庫以及淞滬會戰這段歷史,你會發現電影呈現的只是冰山一角,真實的歷史永遠比影視作品震撼人心。

這篇文章電影相關的就少說點,主要為大家做個歷史延展閱讀,再設計個【四行倉庫+淞滬會戰】回顧歷史紅色主題遊吧。

| 四行倉庫的前傳:淞滬會戰


先來聊聊四行倉庫之前的淞滬會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當時平津軍頭宋哲元思想不端正,還妄想跟日本人和談,錯失抗戰良機,沒幾天就把平津給丟了,還讓老張家人張自忠背了鍋。(張自忠後來在1940年保衛襄陽時犧牲,是抗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很多人說,這位將軍基本是以死明志了


隨後日軍一路南下,還號稱「三天佔領上海,三個月滅亡全中國」。面對這麼狂妄的小日本,蔣介石當然也不答應。

日軍打的主意是打完上海打南京,逼中國直接投降;國軍這邊是想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雙方都把上海作為作戰目標。

80萬大軍支援淞滬會戰


當時中央軍、桂軍、川軍和滇軍都拿出自己壓箱子底的隊伍前去支援,打算在上海與日軍決一死戰,謝晉元所在的第88師262旅524團就是在這時候奉命從無錫過去的。結果80萬大軍對上30萬日軍精銳,愣是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淞滬會戰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個月,累計死傷30萬人,幾乎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當時守軍沒有撤離命令就必須與陣地共存亡,一個師被打垮了就換下個師,每日傷亡超過5000人。

在這裡插一句,看過電影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影片中,一群國內外記者在前線隔岸觀火拍拍拍的畫面為何如此之多,讓人來氣?

這就應了曉明老師在電影中的那句話:一切戰爭的背後,都是政治。

其實打到一半的時候,軍方這邊已經知道打不動了,但蔣委員長擔心國際友人把這邊的抗戰當成笑話,好歹也要挺到10月底開國聯會議,各國首腦坐下來共同譴責一下日本侵華的惡行。國民黨想要的全民抗戰之決心和國際輿論全靠這些記者帶動,他們還真不是一群普通吃瓜NPC。

於是就有了四行倉庫的故事。

| 四行倉庫裡的四個晝夜


1937年10月26日,國軍大部隊已基本撤離,這座背靠租界的倉庫成為上海最後的防線。

駐守在四行倉庫的第88師524團一營,加上部分掉隊的散兵,只有400餘人。(據營長楊瑞符留下的《孤軍奮鬥四日記》所言,裡面還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上峰給出的命令是死守到底,全員也就上下抱著必死之決心,在長官帶領下留下298封遺書,然後轉身積極備戰。

10月27日,大搖大擺來到蘇州河邊的日軍,發現這裡竟還有一股中國軍隊,當天下午就對四行倉庫進行了包圍、進攻。好在當時的日軍還不敢動租界,不能上飛機,也不敢用炮轟;另一邊,誓死如歸的中國軍人又居高臨下佔據守勢,一時間,雙方戰了個旗鼓相當。

沿岸的上海市民發現這邊竟然還有一支部隊在打鬼子,抗戰熱情瞬間高漲,大家開始自發組織給倉庫裡捐大餅、水果和藥品。

甚至隔岸寫標語提醒對面官兵


這裡面當時上海的青幫老大杜月笙也幫了不少忙,接力送電話線那段戲中,坐著的白衣老闆的原型應該就是他。


一個叫楊惠敏的女童子軍更是冒著生命,送進去一面軍旗。後面的很多報導和電影中,都說楊惠敏是從蘇州河遊過去的。但據多方史料考證,四行倉庫和租界存在一處安全通道,軍旗和很多物資都是從這個通道送過去的。

送軍旗的童子軍楊惠敏



到了28日,戰事進一步升級。10幾個日本兵舉著鋼板向四行倉庫的底樓突進,準備炸開四行倉庫底樓的牆體。

關鍵時刻,年僅21歲的敢死隊員陳樹生在自己身上綁滿手榴彈,直接從六樓窗口跳了下去,與下面的日本突擊隊同歸於盡。謝晉元當時就在窗口,淚流滿面,這也是影片中最大的淚點。

他之前在一件白汗衫上給遠方的母親寫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這也是無數個抗戰英雄的真實心中所想。

10月30日,惱羞成怒的日軍終於調出37毫米口徑的平射炮開始猛轟,並四處縱火焚燒、發射毒瓦斯彈。然而這些攻勢都被四行倉庫中的將士們抗住了,照這個勢頭,把戰事拖到11月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日軍大部分去追國軍大部隊了,其實留下來打四行倉庫的人並不多)

但當晚,謝晉元就接到了撤退的命令。

關於這個撤退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比較有說服力的是這是英租界要求的。當時日軍久攻不下,火力明顯升級,甚至不顧國際公法連毒瓦斯彈都用上了,英方怕自己被「殃及池魚」,所以跟國民黨強烈表示,要撤出謝晉元的部隊。

10月30日晚,再三表示「全營將士已準備與倉庫共存亡」的謝晉元,在安排好阻擊掩護後,含淚將自己的部隊撤進了英租界。

管虎的電影拍到這裡就結束了。

| 四行倉庫之後的故事


不過四行倉庫真的有影片展現的那麼悲壯麼?

其實沒有。據統計,謝晉元的部隊最後安全撤出的有300多人,撤出過程也遠沒有影片中拍得那麼慘烈。

當時的媒體將八佰壯士當作抗日典型


一進英租界,謝晉元的部隊就被繳械了。英方迫於中日兩方的壓力,將這些將士放在租界內一塊15畝大的地方,軟禁了四年。

撤入英租界的524團一營士兵


在此期間,謝晉元一直堅持帶兵準時早操、訓練,還自己舉辦歌會、運動會。但因謝晉元拒絕汪偽政府遊說去當漢奸,在1941年4月被76號特工總部收買的士兵刺殺後重傷逝世,年僅37歲。

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衝進英租界,將營地裡的將士送到各地做苦役,不過大部分人終究是活下來了。

四行倉庫一戰標誌著淞滬會戰的結束,這時我們的抗日正面戰場呈現了潰敗之勢,國軍大部隊在日軍的追趕下且戰且退,12月更是出了震驚全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如此看來,1937年下半年可以說是中國抗戰的「至暗時刻」,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已經算為數不多的「高光」部分了。如果抗戰真的像一些神劇裡拍得那麼容易,我們也不用摸索這麼久的中國近代史發展之路了。

| 四行倉庫歷史主題遊


四行倉庫的遺址到現在還保存著,並被改造成抗戰紀念館,2017年已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四方倉庫現貌


展覽運用實物、雕塑、現代科技等手段再現當年戰鬥場景,通過圖文展板、巨幅繪畫等形式展示上海人民投身全民族抗戰、共御外侮的歷史事實。電影上映前已經有不少人去參觀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觀一下。地址就在上海靜安區光復路1號,交通很方便。

楊惠敏送軍旗



陳樹生捨生取義



後人到參軍戰士的家鄉調查出來的 四行倉庫人員名錄


四行倉庫的周邊也有很多地方可以逛一逛,到北火車站的這條路叫「晉元路」,與蘇州河之間的路叫「光復路」。膠州路「孤軍營」附近的公園改名為「晉元公園」;附近的學校改名為「晉元中學」。

淞滬抗戰紀念館就更值得一看了,它位於上海軍民浴血抗戰的主戰場寶山境內,四層以上為塔式建築,11層設觀景臺,可遠眺長江口,俯瞰寶山城。

館內保存了抗戰時期往來的電文、手令、戰役總結、官兵家書等珍貴資料,可以更完整的了解這段抗戰歷史上的重要戰役。

《八佰》上映後,各方對這部電影的爭論有很多。但無論如何電影本身自帶一種文明傳遞的功能,把很多人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拍出來引發關注,那麼這部電影的使命也算達成了。

希望更多電影人抱著這樣的使命感,撥開歷史的迷霧,讓觀眾看到更多值得銘記的歷史。

相關焦點

  • 《八佰》背後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或許現實比電影更殘酷
    距離8月21日電影《八佰》公映還有兩天時間,作為疫情後首部國產院線大片,《八佰》備受影迷和影院方的期待。迫切想要進入電影院觀看這部歷史戰爭巨製的影迷完全可以購買電影票提前進場觀看,然後就可以在朋友圈吹一波牛了。
  • 《八佰》背後不可說的13條「冷知識」
    儘管目前電影的口碑呈現兩極分化明顯的狀態,但在影院剛剛復工且頭部影片匱乏的環境下,《八佰》充當先鋒成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巨製,這份勇氣總歸是值得嘉獎的。何況對於《八佰》這部影片來說,其存在的社會意義顯然要高於電影本身及歷史事件這兩個層面的
  • 電影《八佰》背後的真實歷史
    電影《八佰》作為影院復工後最早上映的電影之一,《八佰》在點映期間票房就突破了1.8個億,到現在《八佰》的總票房已經突破了30億。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主要是影片對歷史真實性的還原上的爭議那麼這部影片背後的真實歷史又是如何的呢?
  • 吾輩當自強,電影《八佰》幕後冷知識
    關於八佰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影院終於復工。八佰是今年電影院復營業之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作為戰爭歷史主題。上映後也是備受關注。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數億。這是一部製作經費高達7億的國產巨作。導演管虎把真實還原歷史放在了首位,拍攝中的要求更是異常嚴苛,每一個尺度的拿捏都需要仔細斟酌。現場的美術、攝影、道具以及整個團隊都全心全意。嘔心瀝血致力於一個共同的標準,那就是完美。
  • 《八佰》六大幕後冷知識,人工開鑿新蘇州河,消耗了5噸舊報紙
    實際人數為四百餘人,為了壯大聲勢,對外稱有八百人,史稱「八百壯士」。民族的慘痛歷史被搬上銀幕,以此致敬英雄,警醒後人。不同於以往對人物「偉光正」的刻畫,影片圍繞一群逃兵展開敘述,通過刻畫小人物的膽怯與孤勇,突出時代背景下一個民族的風雲變幻。
  • 《八佰》觀後感
    野史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是老蔣為了博得西方人同情,為了拉贊助,過度包裝,大肆宣傳,為了鼓舞節節敗退的國軍士氣,打給外國人看的,歷史真假難辨。不過電影八佰裡展現的情節還真是這麼回事,這邊炮聲隆隆,對岸鬼佬各種相機各種角度拍攝,就好像電影裡的人在看電影一樣,事件中的人物確實悲壯。
  • 《八佰》背後的追光者
    看《八佰》,必須選IMAX廳。就像去看李安的《雙子殺手》,如果不匹配4K120幀放映,沒法原汁原味的get到導演的表達和意圖。《航空知識》和《兵器知識》,對飛機的內部結構津津樂道。三十年後,他在《八佰》主控機房裡架了九個調光臺。這正是《末代皇帝》的攝影師斯託拉羅發明的,源自舞臺技術。
  • 《八佰》電影很火,但電影背後的歷史是這樣!
    這是一部根據歷史改編的電影,既然是電影,就會有藝術加工,人物渲染。電影把83年前在上海發生的那場可歌可泣的戰鬥再次拉進今人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段歷史。 其實,淞滬會戰除了要打給洋人看之外,老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要實現他的「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這點在網上很少有人提到。 早在九一八後,老蔣就已經意識到中日一戰在所難免。1933年在一次南昌軍事會議上,蔣介石就提到,對日抗戰不是幾個月就能解決的事,而是要有長遠的打算。
  • 寫意歷史的《八佰》
    誰要是把電影《八佰》當歷史紀實看,肯定會大失所望。或者不如說叫根本沒看懂。如果再有誰依據史實對《八佰》挑鼻子挑眼,那麼,可笑的,將不是影片編導,而是批評者自己。因為,《八佰》本意或主旨就不是紀實歷史而是寫意歷史。寫意,就不是照要樣本繪形,在酷肖樣板上發力,而是依樣本傳神,在升華靈魂上用心。
  • 電影《八佰》:借著致敬革命先烈的幌子,拍著扭曲歷史的片子。
    八月十四日,電影《八佰》超前點映,點映首日票房1428萬,平均票價超過了《哈利波特》和《星際穿越》,保守估計票房十億起步,是疫情到現在,第一部堪稱大賣的電影。 但是就是這樣一部爆款,打著致敬抗日英雄名頭且製作精良的影片,卻讓真正了解那段歷史的人們氣不打一處。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八佰》背後的中華民族
    電影《八佰》的火爆上映,屢屢衝上熱搜榜單,一場大風暴也隨之席捲而來。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八佰》背後的故事呢?其實,如果你暫且拋開電影背後的歷史,用一個更加獨特的角度去解讀八佰的話,你會發現《八佰》的本質是一部史詩,中華民族找回自我的史詩。在這部史詩當中,我們的民族在不斷地成長,我們的英雄從被人遺忘、被人唾棄到重返歷史舞臺。
  •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
    觀電影《八佰》,看古今中外——電影《八佰》觀後感這幾日去電影院看了正在熱播的電影《八佰》,感觸頗深,今天把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小歷史就不好,看了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八佰壯士其實只有四百多人,《八佰》以一群臨時應召、本意去打掃戰場卻無意中被併入阻擊部隊的「保安團」為主視點,由一開始的怕死畏戰到最後拿步槍與敵機「單挑」的無所懼怕,由遇到敵襲就各自逃命的一盤散沙到最後全副武裝的鋼鐵城牆,電影的整個過程一方面是與日軍作戰、另一方面也是非正規部隊的成長過程、他們在迷茫怯懦中逐漸找回民族大義的過程
  • 《八佰》網絡公映口碑撲街,歷史不是簡單的催淚戲碼
    電影中不著調的歷史關於《八佰》影片中的歷史錯誤,很多觀眾會認為雨田是個槓精,哪個電視和電影沒有點錯誤?但是別忘了,《八佰》在宣傳的時候可是打著還原歷史的噱頭,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歷史還是「私貨滿滿」。有些歷史錯誤雨田君也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如果想看的可以翻看9月份的文章。
  • 《八佰》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八佰? 真實歷史比電影更震撼人心
    《八佰》這部電影為什麼叫八佰?8月21日,管虎執導的新電影《八佰》全國公映。這部蓄力5年的主旋律電影,上映2天票房破5億;點映階段的累計票房就已超過2億元,創造了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 八佰裡黃曉明出演的是誰 電影《八佰》歷史背景是什麼
    八佰裡黃曉明演的是誰黃曉明出演的是特派員。電影《八佰》歷史背景是什麼最近上映的電影《八佰》,再次聚焦了80多年前那場淞滬戰役。四行倉庫之戰,是70萬國民黨軍3個月被動挨打大背景下,唯一的亮點。
  • 同樣是歷史戰爭電影,為何這部電影的口碑比《八佰》還高?
    《八佰》這是一部非常不錯的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在去年的時候,國外也有另外一部電影上映《1917》。《1917》這部電影也是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兩部電影都是講述著不一樣的戰爭故事。同樣是歷史戰爭題材的電影,《1917》的豆瓣評分遠遠比《八佰》這部電影高很多。
  • 《八佰》首輪點映票房破1300萬,影片背後的歷史真相你真的清楚嗎
    8月14日,由管虎導演,備受全國觀眾矚目的影片《八佰》開啟了第一輪提前點映並取得了超1300萬+票房的成績。這部電影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佰」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很多影迷朋友看完之後表示被這部片子賺足了眼淚,戲裡戲外都有種血流成河的悲壯。
  • 《八佰》背後真實的歷史,比電影更讓人動容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八佰》這部電影,說實話,很感動,特別是戰士排隊綁炸藥跳樓阻擊日軍和護國旗這兩段(很可惜都是影視創作),偵探君差點哭出來,整部電影看完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大概這個意思,原話不記得了),偵探君今天就講一下"八百壯士"的真實歷史與電影《八佰》。
  • 顛倒黑白,刻意煽情,好壞參半的《八佰》還差點兒意思
    根據真實歷史拍攝的電影,你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但是不能顛倒黑白扭曲歷史,很顯然在這一方面,電影《八佰》是不合格的。戰役背後的故事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打得這麼艱難?淞滬會戰全線潰敗後,蔣介石對國際調停與援助依舊心存幻想,希望上海留有部分部隊繼續打給國際上看
  • 《八佰》故事的背後
    《八佰》影片這樣介紹: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指揮官。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頭腦敏銳,英勇善戰,頑強抗敵,堅守上海最後一道防線,是中國抗戰史上慘烈戰爭之一。經過查百度百科、宋希濂《淞滬會戰》、梅州日報APP,閱讀了記者對謝晉元的次子謝繼民的採訪實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