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樓公子
40年來,深圳一路破浪前行,從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為如今舉世矚目的國際化都市。
但同時,深圳不斷攀升的房價也在刺激著大眾的神經——
根據諸葛找房的信息,深圳7月二手房均價7.05萬元/平方米,位居全國第一,環比6月上漲1.26%。
此前,深圳2019年的房價收入比高達35.2,同樣位列全國第一,與第二名的三亞拉開了7.6的差距。有人粗略計算後稱:「普通人在深圳工作不吃不喝35年才能買一套房。」
姑且不論這結論是否準確,但深圳的高房價的確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如今,我們幾乎難以想像,多年前深圳第一個商品房房源只賣2000元/平方米,放到今天,這價格翻十倍也難以買得起深圳一平方米。
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不久,改革開放仍處於初期,當時全國首家房地產企業深圳經濟特區房地產公司,「冒險」與一家香港企業協商開發深圳首個商品房項目——東湖麗苑,並於1981年建成。
項目開發時,住宅商品化的政策堪堪被提出,而待商品房被肯定,已是1984年了。
當時,東湖麗苑的目標顧客在一水之隔的香港。價格方面,有說一平方米2730元港幣、折合人民幣1000元/平方米的,也有說是一套十幾萬元港幣、折合人民幣約5萬元/套的,時代久遠,具體已無法考證。
從那時開始,深圳商品房市場萌芽,房源售價在1500-6000元/平方米不等。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大部分商品房都賣給了香港人。
或許,有人會說:「上個世紀的幾千塊也很貴了,普通人哪裡買得起。」
但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深圳的房價在2006年之前的二十多年間,都保持在5000-7000元/平方米區間,而這個時期,深圳人的收入卻一年年地增長。
2001年,深圳的居民平均房價收入比為6:1,是國際公認的合理區間,與如今超過35的比值不可同日而語。今天有不少擁有2套住房以上的深圳人,正是在21世紀初期稀裡糊塗地上了車。
那麼,深圳的房價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上漲的呢?
很多人會關注到2015年房價暴漲的情況,但事實上,漲價的種子早在2003年便已種下。
關於房價的著名觀點「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其實也道出了價格受供需情況影響的事實,而深圳的房價漲跌情況,也土地和人口息息相關。
先來看土地。
在1996-2002年間,深圳平均每年出讓宅地2134萬平方米,這個數字在如今已經變得難以想像。而當時,深圳房價也長期維持在低位;
從2003年開始,由於存量土地日益減少,深圳每年供應的宅地面積驟降至1平方千米,即100萬平方米。此後2年內,深圳房價開始鬆動,突破維持多年的5000元大關;
隨著可建設土地減少,深圳的宅地供應很快就開始跌入6位數,甚至在2015年後跌至谷底——2017年一整年內,只出讓了一宗只租不售的宅地。
近兩年,深圳再次加大宅地供應量。
住建局數據顯示,去年深圳供應宅地133.2公頃,即133.2萬平方米。雖已是近年來的最大供應量,但遠遠無法與2002年前的供應量比擬。
再來看人口。
在宅地越來越稀缺的同時,深圳發展日新月異,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定居——
2002年,深圳的常住人口數量僅504.25萬人;
到2010年,這一數字近乎翻倍,達到1000萬人;
如今,深圳僅僅是常住人口已超過1300萬人,且比去年增加了40萬人,甚至有說法稱深圳管理的人口早已突破2000萬。
而尷尬的是,2005年時,深圳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達到900萬平方米,獲批預售的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到2019年,新房銷售面積卻僅371.79 萬平方米,獲批預售的面積也只有460.02 萬平方米。
換言之,十多年過去了,深圳常住人口是當初的3-4倍,能夠供應的新房面積卻幾乎只有當初的一半。
在新房供不應求之下,早在2006年開始,深圳二手房的銷售面積與新房銷售面積的比例超過1,早早便進入了住房存量時代,房價也開始脫離了控制,一再上漲。
即便知道深圳的住宅供不應求,也仍有不少人對高達35:1的房價收入比存在疑慮——深圳的實際需求者真的買得起這麼貴的房子嗎?
蘇寧研究院卻表示「北上廣深沒有泡沫」,並反向舉了兩個存在泡沫的案例——
1994年,海南在中央出臺嚴控炒作的措施後,房價直降25%;
1997年,香港在金融風暴的短短一年間,房價暴跌50%。
縱觀深圳的房價,在2007-2015年間也的確上下浮動過,但具體情況卻與上述的兩個案例相去甚遠。
2007年,深圳房價飆升45%,從9230元/平方米漲至1.37萬元/平方米。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突發,深圳樓市出現了2000年以來首次房價下降,但降幅也只有4.3%。
此後的2009-2010年,經濟稍微復甦後,深圳房價直接突破2萬元/平方米,漲幅36.7%。當時人們對市場的漲跌仍抱有疑慮,因此新房銷售面積大降50%,二手房也下降了25%。
事實證明,當時深圳房價的確到了要漲的關頭。
在2011-2012的兩年裡,深圳房價在「掙扎」中微降,但最終迎來的並非大幅下降,而是大幅上升——2014-2016年,深圳房價從「2字頭」,跳升至「3字頭」,又在短短一年間突破5萬元/平方米。
如今,深圳經歷兩度嚴控,房價卻仍不見大跌。深圳的房價到底是真實需求,還是泡沫堆積?
房價一再上漲,深圳政府也不得不在短期調控之外,尋求新的應對方法,比如大幅提高保障房佔比。
2018年,深圳提出保障性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與市場商品住房的比例設定為6:4。
保障房的佔比達到60%,看似不錯,但比鄰的城市香港的保障房覆蓋率已達到50%,住房問題卻仍飽受詬病,因為其居住用地佔比僅9%,導致沒被公屋覆蓋的人群仍為住房問題所困。
再看人人稱道的新加坡,保障房覆蓋率達80%,並且居住用地早在1980年便佔城市總用地的15.3%,2030年將繼續增加至18.7%,這樣才避免出現尖銳的住房問題。
那麼,深圳能學習新加坡嗎?
答案大概是否定的。2019年,新加坡的人口增長僅1.2%,即增加了不到7萬人,香港的人口增長也僅為1.4萬人。
而深圳背靠全國多省市,人口流入門檻更為寬鬆,去年增加了40萬常住人口,是前兩者的數十倍——有限的用地,怎麼才能安置不斷流入的人口?
這可能已經不是保障房可以解決的問題了。
多年來,人們總在設想深圳擴容,認為這是解決深圳用地問題的最有效途徑。事實上,雖然想法未必能實現,但也並非沒有意義。正如深圳能帶動臨深的東莞南部、惠州大亞灣、廣州南沙等地的房價一樣,實質上就是人們幻想能在臨深居住、在深圳上班。
但這樣也未必需要擴容。如果臨深與深圳之間的交通情況能像東京一樣發達,那麼深圳是否擴容並不重要。
資料來源:
鳳凰房產:《中國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麗苑——「深圳速度」的縮影》
王峰:《房價與調控:2001~2010年深圳房地產市場發展研究》
蘇寧金融研究院:《我為什麼說中國房價沒有泡沫?》
界面樓談 掃描二維碼,一起買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