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傳言,深圳715調控出臺之前,住建部的官員專程去長沙進行了學習。
長沙向來以調控嚴格,房價低廉聞名,在很多人心中,長沙已經取代鶴崗,成為了新的房價聖地和心靈寄託。
深圳的新聞這兩天大家也看膩了,我來給大家講講長沙吧,看看「調控之城」是如何管控房價的。
(一)聖地
白領們最初的房價聖地是鶴崗,當年3萬元/套的房價一出,迅速在網際網路上引起一陣熱潮,直到疫情期間出現了下面這則報導:
人們這才意識到,像鶴崗這樣資源枯竭、人口外流的城市,沒有工作,無法生活,買房毫無意義。
買房一定要去大城市!
(二)長沙
於是白領們繼續需找,大城市、高GDP、高人口總量、嚴調控低房價,千挑萬選之後,長沙,就你了。
長沙是湖南省會,GDP過萬億,人口近千萬,是標準的大城市。房價僅1萬元/㎡,房價收入比6.4,全國墊底,加之調控政策一向嚴厲,妥妥的「房價調控示範區」啊。
我關注的某公眾號專門撰文一篇,將長沙和深圳進行比較。
從絕對值上看:
長沙2019年GDP11574億元,位居全國前列(深圳26927);
長沙2019年人口增長23.98萬,位居全國前列(深圳41.22);
從相對值上看:
長沙GDP約為深圳二分之一;
長沙人口增量約為深圳二分之一;
一番比較之後得出結論:
1.長沙房價僅為深圳六分之一,被嚴重低估。
2.長沙房價萬年不漲,是因為調控做得好。
(三)調控
對於這個結論,哥哥只能說:
一派胡言!
如果房價是由GDP決定的,那你知不知道,山東的GDP遠超深圳,是不是山東房價應該高過深圳?
可能有人會說,山東是省,深圳是市,兩者量級不對等。
很好,比較的前提是量級對等。那你知不知道長沙面積11819平方千米,深圳面積1997平方千米,長沙面積是深圳的6倍?
面積是人家6倍,GDP不足人家一半,誰給你的勇氣向深圳看齊?
梁靜茹嗎?
引入面積因素後,GDP數據完全呈現出另一種局面。
深圳單位面積GDP產出高達13億元/平方千米,長沙只有可憐的0.98億元/平方千米,深圳是長沙的13倍。
徹底的碾壓。
再來看人口,
長沙增長24萬人,主要來自於湖南省內;
深圳增長41萬人,主要構成是全國精英;
兩者質量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首位度問題。
對於一些跨國大公司,當他們想開發中國市場的時候,他們會把大中華區總部設在哪裡?
答案是北上深三者擇一,除此之外,連廣州南京這樣的強二線城市都很少有跨國公司總部存在,長沙就更不用說了。
同樣是增加人口,一個跨國公司高管和一個鄉下農民,購買力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高端人口聚集,單位面積產出冠絕全國,人口連年湧入的深圳,房價就應該比中部城市高6倍。
長沙房價低,調控是原因之一,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它只值這個價。
事實上,不僅長沙,所有中部城市的房價在深圳面前都不夠看。
中部第一城,手握長江之便,九省通衢的武漢,均價也才1.7萬元。
即使沒有任何調控,長沙房價也不會超過1.5萬元。
(四)得失
或許有人會說,無論如何,調控降低了房價,總是一件好事。
這個認知同樣是錯誤的。請回答下面兩個問題:
問題一:豬肉30元/斤,通過調控,把豬肉控制在10元/斤,這是否是一件德政?
答:不是。這樣做損害了養豬人的利益。
問題二:調控豬肉價格的同時,補貼養豬人,保證其收益不變,這樣做是否算德政?
答:仍然不是。因為補貼的錢需要由全體納稅人買單。
萬事皆有成本。
當一個城市通過調控來壓低房價,它的土地就無法賣出高價,損失掉的這部分資金,原本可以做很多事。
可以建地鐵,提升城市基建水平;
可以辦學校,提升城市教育水平;
可以辦醫院,提升城市醫療水平;
還可以給企業減稅,扶持當地企業更好發展。
所有這些,都因為低地價導致的財政收入減少而進展緩慢。
在發展路徑的選擇上,有的城市選擇了土地財政,利用賣地收入發展自身,不斷壯大;有的城市選擇了嚴厲調控,由此導致財政孱弱,發展緩慢。
這兩條道路究竟哪個更好,人們至今仍爭論不休。可如果我們不僅僅囿於網上廉價的讚美,而是觀察年青人更喜歡去哪裡生活,答案似乎並不難判斷。
-END-
推薦閱讀:房價上漲的動力 #180
上篇文章:股市暴漲,你為什麼還不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