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勒姆的女巫》十年歸來再現輝煌 引媒體強烈關注

2021-02-13 中國國家話劇院

點擊「中國國家話劇院」可快速關注

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王曉鷹導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顥樺、王衛國、江佳奇等國家話劇院實力派演員主演的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名劇《薩勒姆的女巫》,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正在國家大劇院上演。該劇在闊別舞臺十年之後經典重來,依舊以其不負眾望的深刻和厚重,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也引發了媒體的極大關注。

下面是中央電視臺、搜狐視頻、樂視網、中國文化報、新浪網、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新京報、京華時報、新華網、中國新聞網、鳳凰網等多家媒體近日對《薩勒姆的女巫》的報導匯總:

中央電視臺:《薩勒姆的女巫》復排再演




搜狐視頻:《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歸來 國家話劇院試演


樂視網:《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再度歸來



中國文化報:新排《紅色》、復排《薩勒姆的女巫》導演王曉鷹的詩意戲劇表達



(本報記者:劉淼) 作為2014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創作的最後一部劇目,《紅色》於2014年12月28日至2015年1月3日在北京國家話劇院小劇場上演;1月14日至18日,國家話劇院「保留劇目制」2015年復排的首部作品《薩勒姆的女巫》,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這一壓軸一開篇的兩部作品,都出自國家話劇院副院長、著名導演王曉鷹之手,而這一新一舊兩部作品,也恰好描繪出了王曉鷹詩意戲劇表達的創作軌跡。

《紅色》:對藝術的執著夢想

《紅色》出自美國劇作家約翰·洛根之手,曾榮獲2010年美國戲劇界最高獎託尼獎的最佳戲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該劇以1958年抽象派繪畫大師馬克·羅斯科受邀為四季大飯店的餐廳作畫為主要事件,講述了他與一個想成為畫家的「小工」坎,在色彩的恣意鋪陳和創作的冥思苦想裡,真誠對話、直言不諱、彼此碰撞的故事。

王曉鷹對於《紅色》的偏愛,與他的另一部經典作品《哥本哈根》有關。「《紅色》與《哥本哈根》有許多相似之處。兩部作品都拿到了託尼獎,並以其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成為西方戲劇新經典;《哥本哈根》通過幾位科學家的生活體驗,探討了社會、世界和人性的話題,而《紅色》則通過表現兩位畫家的生活、創作和他們之間的衝突,探討了繪畫、藝術、哲學的問題,以及藝術與社會、娛樂、流行、受眾之間的關係,兩者的氣質相似。」王曉鷹說,

選擇《紅色》既是國家話劇院排演世界經典的傳統和責任,也是他自身藝術觀點和藝術追求的表達。

演出開場前,王曉鷹創造性地將舞臺設定為已成為裝置藝術的馬克·羅斯科的畫室,每個走進劇場的觀眾都仿佛是畫室的參觀者,而一段名為《從米開朗基羅到羅斯科》的視頻則投影在舞臺的白色背景板上,被反覆播放4次。

正式開演後,畫室外的圍欄消失,標牌消失,音樂響起,時光回溯到過去的時空,羅斯科背對觀眾靠在躺椅上,抽著煙,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思索。隨著坎闖入羅斯科的生活,兩人的各自講述與相互碰撞,構成了一次對藝術、哲學與生命的深刻探討。

「我認為,《紅色》最大的亮點在於以語言表達思想和對藝術的理解,所以我把關注點放在了思想表達上,而弱化劇中的生活氛圍,這樣才能突出思想和詩意的力量。」王曉鷹說。

不僅如此,王曉鷹還獨具匠心地將劇中的繪畫場景用音樂呈現,藝術家手中的筆刷似乎變為交響樂的指揮棒。羅斯科的美學哲理,坎的激烈反擊,潔白的畫布前兩人揮灑著血紅的油彩,如同爭論時一樣富有激情,演員的能量和張力被旋律和畫筆點燃,而每個人內心深層次的回憶與思索,也表現得令人震撼。

隨著人物糾葛和思辨交織,全劇進入高潮,羅斯科在掙扎後將割開的手腕插入油彩桶,他的生命與藝術似乎在這一刻融在一起,紅色的油彩和血液濃鬱混合。他將這一桶紅色潑墨於畫作,而更多的如鮮血般的紅色油彩從畫作頂端流下,在觀眾面前呈現出極具心靈衝擊力的場景。

「紅色是什麼?紅色是我們對於藝術的執著夢想。原劇本的結尾非常寫實,而我喜歡更寫意、詩化的處理。所以,我讓羅斯科用他的鮮血創作出了近乎偏執的、擁有神聖儀式感的最後作品。而他將生命與藝術創作合為一體的做法,也將全劇推向詩化的高潮。」

在這樣一部內涵豐富、充滿哲思,卻只有兩位演員的戲劇中,陳明昊扮演的羅斯科與劉端端扮演的坎,呈現出了兩個不同年齡、閱歷、資歷的藝術家的鮮活形象。「《紅色》對演員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臺詞量很大,也沒有我們熟悉的生活邏輯,完全是在我們並不熟悉的藝術哲學層面上的交鋒。陳明昊的表演近乎完美,他不是技術性的表演狀態,而是將自己的感受和人物貼合在了一起,將角色的氣質演繹得非常到位。劉端端很年輕,但他能在陳明昊的強大壓力下頂上去,而且和陳明昊相互交流、相互刺激,非常不易。」王曉鷹說。

《薩勒姆的女巫》:對靈魂的殘酷拷問

相比《紅色》的浪漫詩化,《薩勒姆的女巫》可謂尖銳殘酷。該劇是美國戲劇大師阿瑟·米勒的巔峰之作,取材於17世紀一個真實的案件——「薩勒姆女巫案」,這個導致200多人被關進監獄、10餘人被絞死的審巫案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離奇也最可怕的篇章」;阿瑟·米勒寫作此劇的直接起因則是50多年前出現在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極右勢力對他的政治迫害。事實上,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人類歷史上還出現過多次類似的情形……這讓人確信阿瑟·米勒在「薩勒姆」所進行的這場「人性考驗」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

2002年,《薩勒姆的女巫》作為剛剛組建的國家話劇院的開院大戲上演。那時,國家話劇院還只有帽兒胡同的小劇場,於是便把該劇的首演放在了中國兒藝的大劇場。演出時,舞臺上的絞索高懸著,舞臺下觀眾的心也高懸著。據說,當時有人散戲後沿著王府井大街沉默著走了許久,才在街口恍然大悟般長籲短嘆地感慨起來;還有不少觀眾心情非常沉重,以至於不敢看謝幕。

這部戲一演就是3年,直至2005年在首都劇場演出了最後一場。之後,一直有不少觀眾詢問該劇的演出時間。於是,《薩勒姆的女巫》漸漸成為一個不得不看卻又求之不得的「傳說」。

王曉鷹說,《薩勒姆的女巫》之所以成為「傳說」,是因為它帶給觀眾的心靈衝擊太大了。「我常常在試想,如果我生活在薩勒姆,如果行刑的鼓聲震響在我的身邊,如果無情的絞索高懸在我的頭頂,我將如何選擇?面對如此嚴峻的拷問,我的心在顫抖,我的靈魂在躲閃,我感到一片茫然和深深的恐懼……那個『女巫』到底是什麼?」王曉鷹的困惑也正是看過該劇的每位觀眾對自己心靈的叩問。

王曉鷹說,《薩勒姆的女巫》不是一出歷史劇,雖然它有著十分真實而深厚的歷史背景;《薩勒姆的女巫》也不是一出情節劇,雖然它也有著十分奇異、緊張而且變化莫測的故事情節;《薩勒姆的女巫》是一個象徵,或者說是一個寓言。「阿瑟·米勒將這個因300年前的審巫案而震驚世界的小鎮,當成了考驗人性的實驗室。在超乎尋常的封閉、嚴酷的環境中,在似曾相識的尖銳、複雜的人際關係中,人自身所固有的自私、軟弱、卑劣、兇殘,便集中、強烈、直接地突顯出來。形形色色的關於貪婪、關於情愛、關於權勢、關於虛榮的扭曲的欲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畸形的怨恨、瘋狂的宣洩,在這個名為薩勒姆的小鎮中不僅左右著人們的生死,更左右著人們的善惡。當劇中人抱著『不要任何人來批判,按自己的意願去做』的信念,在誠實與謊言乃至生與死之間作著殘酷的抉擇時,這場人性考驗便開始逼近了有關生命意義的核心。」

在當年眾多的讚譽中,王曉鷹最為在意的評價是「這部戲有超過10位演員非常好地塑造了自己的角色」。而此次復排幾乎是10年前的原班人馬。時隔10年,當年擔任主演的張秋歌,如今已兩鬢斑白;當年在戲中扮演小女巫的幾位年輕女演員也都當了媽媽……現在,大家再次團聚在《薩勒姆的女巫》劇組,都把自己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經驗融入這部極具分量的作品當中。

而王曉鷹也是感慨良多:「從前年開始,國家話劇院周予援院長推出了『保留劇目制』,把國家話劇院曾經演過的,包括國家話劇院組建之前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的經典劇目都重新排起,讓這一個個劇目組成的發展軌跡不僅是在圖片裡、資料介紹裡出現,更要立在舞臺上。之前復排了《紀念碑》、《死無葬身之地》,現在是《薩勒姆的女巫》。這個戲值得恢復。」

新浪網:《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回歸 震撼依舊



新浪娛樂訊 1月11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微博]出品、演出,王曉鷹執導的《薩勒姆的女巫》在國話劇場的內部試演揭開了經典回歸的面紗,震撼依舊。正如王曉鷹在復排時所說,「真正經典的作品能經得住時代變化的考驗」。

經典的紀念:傑作十年後終返舞臺

《薩勒姆的女巫》首演在2002年,是作為剛剛組建的中國國家話劇院的開院大戲上演的。那時候中國國家話劇院還只有帽兒胡同的小劇場,沒有自己的大劇場,於是便把這部戲的首演放在了中國兒藝的大劇場。舞臺上的絞索高懸著,舞臺下觀眾的心高懸著,許多觀眾都看傻了。有的人散了戲出來沿著王府井大街沉默著走了許久,在街口才恍然大悟般長籲短嘆地感慨起來;還有很多觀眾心情非常沉重,以至於不敢看謝幕;還有的觀眾看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就去找朋友喝酒,一起聊這個話劇。這部戲一演就是三年,最後一場是2005年在首都劇場演出的,之後一直還有不少觀眾問:「這個話劇什麼時候演,我還要看。」於是,《薩勒姆的女巫》漸漸成為一部不得不看而有些「求之不得」的「傳說」。

該劇是美國著名編劇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取材於17世紀真實的「薩勒姆女巫案」。這部戲所講的不止是表面的情節、不公、爾虞我詐,更是人性中最深處的矛盾掙扎和光輝,因此非常有價值。該劇英文原名為《The Crucible》,Crucible原意為「坩堝」,是一種用陶土或石墨製成的耐火容器,可以將金屬或其他物質放入其中高溫加熱,寓意嚴酷的考驗。劇中的每個角色都隱喻著某種金屬,接受著周圍環境和高溫的考驗。那些擁有超越死亡的道德的人物,例如約翰·普羅克託和瑞貝卡諾斯寓指拒絕融化的物質。同時「Crucible」還是一種文學技巧,指角色被安排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情景中,被迫去面對矛盾。

時光的紀念:原汁原味還原藝術品質

時隔十年,《薩勒姆的女巫》經典重來,依然以原班陣容再現舞臺。當年就擔任主演的張秋歌,如今已兩鬢斑白;當年在戲中扮演小女巫的一撥年輕女演員,如今幾乎都當了媽媽……而今,大家再次團聚在《薩勒姆的女巫》劇組,都把自己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經驗融入到了這部極具份量的作品當中。

此次再度上演,《薩勒姆的女巫》仍保留了原劇作的精髓和藝術價值。張秋歌及一眾演員的表演相較於10年前的演出更加純熟,對於角色的把握已完全不動聲色地融入骨子。全劇節奏緊湊,懸念迭起,人物關係和戲劇衝突層層剖開。當法官宣布絞死被指控者時,在觀眾席上空掉下十餘個絞索,將全劇氣氛推向高潮。而男主角普羅克託最後的獨白,和妻子伊莉莎白的擁抱,更是讓觀眾潸然淚下。王曉鷹談及演員:「他們多了十年的時間和閱歷,他們這一次把十年都化在這些角色上了,這是這個戲這次復排的唯一不同。」而對於全劇的把握和導演手法的處理,王曉鷹這次沒有做太大改動,在他看來這個戲從二度創作的角度已經做得相當的極致,舞臺的表達也非常的強烈,思想深度特別是感情的衝擊力,都有非常好的舞臺效果。

據悉,該劇將於1月14日至18日受邀登陸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閆平/文)

北京青年報:《薩勒姆的女巫》於今日登臺國家大劇院 經典重現 原樣解讀不顛覆


本報訊(記者 郭佳)國家大劇院眼下正在上演的「戲劇對話」演出板塊,其中僅有的兩部經典重現的大戲,一部是國家話劇院的《薩勒姆的女巫》,一部則是廣州話劇藝術中心的《威尼斯商人》。前者出自美國最傑出的戲劇大師阿瑟·米勒之手,後者是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兩齣戲都沒有解構或顛覆經典,而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還原經典的本來面目。

率先於1月14日登場的《薩勒姆的女巫》,首演於2002年。作為一部具備好戲應有的所有元素的作品,這部取材於17世紀真實案子的人性大戲中有矛盾和不公,有爾虞我詐,有兇頑卑劣,有緊湊的情節,有跌宕的懸念,但最重要的是滿溢著人性的光輝。12年後原班人馬重登舞臺,女孩成了媽媽,青年走向中年,而男主角張秋歌和女主角王顥樺則用十餘年積澱更加不露聲色、舉重若輕的演戲。如果說這部作品除了感官震撼和引發經歷同樣歷史階段的中國觀眾反思對照之外,還有什麼值得業內人士借鑑與思索的,恐怕就是表演上內心的力量要遠遠勝過聲嘶力竭的叫喊。攝影/本報記者 王曉溪

北京晚報:《薩勒姆的女巫》十年歸來再現輝煌


本報訊(記者王潤)昨晚,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薩勒姆的女巫》在闊別舞臺十年後,在國家大劇院再度上演,再次引發人們心靈強烈的震撼,也再現了當年演出的盛況和輝煌。

《薩勒姆的女巫》是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品,曾經在2002年作為國家話劇院開院大戲上演,時隔十年,《薩勒姆的女巫》依然以原班陣容再現舞臺。當年就擔任主演的張秋歌,如今已兩鬢斑白,但他和身為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的妻子王顥樺在劇中的演繹,依然震撼人心;當年在戲中扮演小女巫的一撥年輕女演員,如今幾乎都當了媽媽……

不少觀眾看戲時都感動得淚流滿面,一位叫皮皮絡的80後女觀眾說:「感謝這場讓我痛哭、促我思考的大戲,一場關於榮譽與生命,謊言與誠實,愛和報復的大戲!」觀眾孫斌說,自己沒等到謝幕就抹著一把鼻涕一把淚逃出了劇場,「不論在任何時代,人們都需要被拷問:當本我和真我、信仰與生存的殘酷選擇擺在你面前,你將如何選擇。」一位名為芷潸的觀眾,說自己看完後,「心裡熊熊烈火燃燒似的,邊吃雪糕邊在路上走。感謝這部話劇,讓我們在嘈雜和紛亂迷惑的世界裡不放棄尋找真實。」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瓊昨晚看完演出後,激動地稱讚道:「曉鷹導演真棒!阿瑟·米勒真棒!國話演員真棒!它讓我審視對人性的考驗,對是非的評判,對謊言的縱容,對權欲的濫用……最後,我還是看到了光明!看見了良心。」 J069

新京報:《薩勒姆的女巫》復排上演


新京報訊 (記者陳然)2002年,王曉鷹執導的話劇《薩勒姆的女巫》作為剛剛組建的國家話劇院的開院大戲上演。時隔十多年,國家話劇院再度排演這部戲,原版主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衛國、王顥樺悉數回歸。明日起至1月18日,該劇將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

《薩勒姆的女巫》是美國劇作家、《推銷員之死》的作者阿瑟·米勒的作品。故事取材於17世紀的一個真實的案子「薩勒姆女巫案」,美國還建立了專門的「薩勒姆女巫紀念館」,望後人記住這段教訓。

此次復排,王曉鷹導演沒有做太大的改動。他說,比起十多年前,這些演員更多了些閱歷,「他們把這十年都用在角色上了,這是這個戲復排的唯一不同」。

京華時報:《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重登舞臺


京華時報訊(記者楊楊)1月11日晚,由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王曉鷹執導的《薩勒姆的女巫》原班人馬再現經典。劇中張秋歌作為該劇的男主演,再一次在舞臺上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人性中複雜的多面性,令觀眾震撼。

該劇取材於17世紀一個真實的案子——「薩勒姆女巫案」,該劇駭人聽聞的故事情節賦予了對人性弱點的關注和對生命意義的拷問。在這場鬧劇中,人性中固有的自私、軟弱、卑劣、兇頑與良知的衝撞,無時不在心中激蕩。時隔十年,《薩勒姆的女巫》經典重來,依然以原班陣容再現舞臺。當年就擔任主演的張秋歌及一眾演員的表演相較於10年前的演出更加純熟,全劇節奏緊湊,懸念迭起。

新華網:中國國家話劇院重排經典戲劇《薩勒姆的女巫》在京上演


當日,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王曉鷹執導的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在北京上演。據了解,《薩勒姆的女巫》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品,這是該劇繼2002年首次在中國舞臺上演後,再次在中國戲劇舞臺上呈現。該劇將於1月14日至18日在國家大劇院正式與中國觀眾見面。新華網圖片 李琰 攝

中國新聞網: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再度歸來



1月11日晚,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王曉鷹執導的美國最偉大劇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代表作品《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再度登陸中國國家話劇院舞臺。阿瑟?米勒是美國最傑出的戲劇大師之一,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而他創作的《薩勒姆的女巫》更成為他一生創作的代表和巔峰。該劇將於1月14日至18日受邀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 (來源:中新社 攝影:杜洋)

鳳凰網:《薩勒姆的女巫》十年後歸來 國家話劇院試演


2015年1月11日,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王曉鷹執導的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代表作品《薩勒姆的女巫》在國家話劇院試演。這部戲曾在2002年引發如潮熱議,時隔十年後主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衛國、王顥樺再度原班人馬呈現舞臺,此次青年演員江佳奇加盟其中,新版將於1月14日至18日受邀登陸國家大劇院戲劇場。時隔十年,《薩勒姆的女巫》經典重來,依然以原班陣容再現舞臺。當年就擔任主演的張秋歌,如今已兩鬢斑白;當年在戲中扮演小女巫的一撥年輕女演員,如今幾乎都當了媽媽……

而今,大家再次團聚在《薩勒姆的女巫》劇組,都把自己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生命經驗融入到了這部極具份量的作品當中。而王曉鷹導演回顧當年創排這部名劇的經歷,以及如今再看這部的感受,也是感慨良多:「從去年開始,我們中國國家話劇院周予援院長推出了『保留劇目制』,把我們國家話劇院曾經演過的,包括我們國家話劇院組建之前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中央實驗話劇院的經典劇目都重新排起,讓這一個個劇目組成的發展軌跡不僅是在圖片裡、資料介紹裡出現,更要立在舞臺上。之前復排了《紀念碑》,《死無葬身之地》,現在是《薩勒姆的女巫》。這個戲非常值得恢復。」

王曉鷹談及演員時表示:「他們多了十年的時間和閱歷,他們這一次把十年都化在這些角色上了,這是這個戲這次復排的唯一不同。」而對於全劇的把握和導演手法的處理,王曉鷹這次沒有做太大改動,在他看來這個戲從二度創作的角度已經做得相當的極致,舞臺的表達也非常的強烈,思想深度特別是感情的衝擊力,都有非常好的舞臺效果。

阿瑟·米勒是美國最傑出的戲劇大師之一,被譽為「美國戲劇的良心」。而他創作的《薩勒姆的女巫》更成為他一生創作的代表和巔峰。該劇取材於17世紀一個真實的案子——「薩勒姆女巫案」,美國還建立了專門的「薩勒姆女巫紀念館」,希望後人記住這段教訓。該劇英文原名為《The Crucible》,有人將其譯為《煉獄》。Crucible一詞,原意為「坩堝」,是一種用陶土或石墨製成的耐火容器,可以將金屬或其他物質放入其中高溫加熱,寓意嚴酷的考驗。劇中的每個角色都隱喻著某種金屬,接受著周圍環境和高溫的考驗。那些擁有超越死亡的道德的人物,例如約翰·普羅克託和瑞貝卡諾斯寓指拒絕融化的物質。同時「Crucible」還是一種文學技巧,指角色被安排在一個無法逃脫的情景中,被迫去面對矛盾。

攝影(封面主圖):曹志鋼

《薩勒姆的女巫》一鍵購票

請您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感謝閱讀,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薩勒姆的女巫》引媒體關注
    1月14日至18日,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經典保留劇目,由王曉鷹導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顥樺、王衛國、江佳奇等國家話劇院實力派演員主演的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名劇《薩勒姆的女巫》,將在闊別舞臺十年之後,經典重來,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五場,以重量級的戲劇作品,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
  • 《薩勒姆的女巫》十年歸來再現輝煌 首批觀眾好評如潮
    雖然只是正式演出前的內部觀演場,但這部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王曉鷹導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衛國、王顥樺等主演的美國最偉大劇作家之一阿瑟·米勒代表作品《薩勒姆的女巫》,在闊別舞臺十年之後,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在眾人期待中再次亮相
  • 圈內動態國家話劇院《薩勒姆女巫》十年後復排受關注
    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經典保留劇目,由王曉鷹導演,張秋歌、佘南南、于洋、王顥樺、王衛國、江佳奇等國家話劇院實力派演員主演的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名劇《薩勒姆的女巫》,將在闊別舞臺十年之後,經典重來,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五場,以重量級的戲劇作品,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
  • 王曉鷹:《紅色》之後,《薩勒姆的女巫》重來
    2015年伊始,「開門紅」的《紅色》還在不斷收穫著如潮好評,王曉鷹導演的另一部已經闊別舞臺十年的經典之作《薩勒姆的女巫》,又將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制」推出的重磅作品,重新出現在期待已久的觀眾面前,1月14日至18日在國家大劇院隆重上演。時隔十年,《薩勒姆的女巫》經典重來,依然以原班陣容再現舞臺。
  • 【內有福利】《薩勒姆的女巫》駕臨杭城
  • 薩勒姆的女巫 | 史與戲的跨時代漫談
    為更好地創作劇本,米勒曾於1952年親身遊覽故事的發生地,並意識到1692年的薩勒姆和當時的美國有著諸多共通點。演員如同隨時可能被濫捕濫殺的薩勒姆民眾,共產主義者則是需要清繳的女巫。而所謂的社會棟梁如麥卡錫和HUAC(「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之流,正在迫害「左翼分子嫌疑者」。1953年《薩勒姆的女巫》在百老匯首演。曾被批為拙劣的政治獵巫寓言。
  • 《薩勒姆的女巫》落幕 黑爾牧師于洋新劇將播
    于洋出演黑爾牧師  昨日,由王曉鷹執導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最後一場演出,作為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十年後再與觀眾重逢,反響依然高漲,不減當年。  在話劇《薩勒姆的女巫》中,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于洋在其中出演「黑爾牧師」,他正義、善良、盡職盡責,面對荒誕的審巫事件勇於抵抗。當薩勒姆小鎮上的村民受到誣陷之時,他作為一個真正的牧師,為村民開解心中的忿恨。可以說,黑爾牧師是整部劇作中的關鍵性人物,他的內心有著極為複雜的掙扎與煎熬。
  • 戲劇美學之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
    1978年,阿瑟·米勒夫婦訪問了剛剛迎來改革開放曙光的中國戲劇界,回國後米勒先生出版了《訪問中國》一書:1981年,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黃佐臨老院長導演了由這位美國戲劇家親自推薦的《薩勒姆的女巫》,在上海觀眾中引起震撼;1983年,阿瑟·米勒第二次訪華,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親自導演了他的《推銷員之死》,在首都劇場上演,獲得巨大成功,引起廣泛的關注。之後,他的劇作更多地被搬上中國舞臺。
  • 今夏,百老匯全明星版《薩勒姆的女巫》又多了些意味
    說起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名作《薩勒姆的女巫》,與中國也有一段淵源。1978年,阿瑟·米勒來華訪問,中國戲劇大師黃佐臨請其推薦一部自己的劇作,阿瑟·米勒就推薦了這部《薩勒姆的女巫》。自從這部劇1981年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以來,國內已排過多個版本,其中最經典的當屬2002年王曉鷹導演的國家話劇院版。
  • 薩勒姆的女巫:煉獄之聲,必有迴響
    阿瑟·米勒的頭銜很多,「美國戲劇的良心」、「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美國的脊梁」、「瑪麗蓮·夢露前夫」,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並稱為20世紀美國戲劇三大家,他的經典戲劇作品《美國大鐘》、《都是我兒子》、《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等享譽海內外,是世界各大劇場的長演劇目
  • 《薩勒姆的女巫》,讓我們永遠記住『恐懼』的罪惡
    值得一提的是,由女性擔任普克託的《薩勒姆的女巫》,也在東倫敦的The Yard Theatre上演。這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對國內觀眾來說,最熟悉的版本估計是2014年老維克出品的《薩勒姆的女巫》。這部作品的高清影像版本,今年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巡迴放映也持續了整整一年。所到之處皆是好評不斷。
  • 阿瑟·米勒丨我為什麼寫下《薩勒姆的女巫》
    在一個偶然的時刻,想起了1996年劇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探討了他是如何寫出自己的標誌性戲劇《薩勒姆的女巫》(The Crucble)。我記得那些年——它們構成了《薩勒姆的女巫》的骨架——但我已經擺脫了恐懼的沉重負擔。恐懼並不能很好地傳播;正如它會扭曲判斷一樣,它的缺失也會削弱記憶的真實性。讓上一代人感到恐懼的東西很可能只會給下一代帶來困惑的微笑。
  • 《薩勒姆的女巫》改成舞劇竟然這麼震撼,猝不及防就入了舞蹈的坑
    蘇格蘭芭蕾舞團近日在愛丁堡戲劇節上首演了最新芭蕾舞劇《薩勒姆的女巫》,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薩勒姆的女巫》也許恰恰是非常適合改編成舞劇的,黑暗的森林、起舞的女郎、佯裝的巫術、赤裸的情慾、凌厲的審判……這些都非常適合發掘並打造成極具張力的舞蹈場景啊。
  • 讀劇 | 《薩勒姆的女巫》: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
    《薩勒姆的女巫》取材於1692年發生在麻薩諸塞州薩勒姆鎮的「逐巫」案。該鎮一群姑娘深夜來到樹林裡狂歡跳舞、裸體奔跑,結果被一些居心巨測的人咬定是巫術作怪。於是,姑娘們開始了吶喊指控。《薩勒姆的女巫》擱筆於1953年,正是美國「麥卡錫主義」對關國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野蠻迫害到登峰造極之時。麥卡錫是一名國會議員,他的言行是麥卡錫主義的集中體現。他利用他的政治身份放肆地煽動反共輿論,收集共產黨員、民主進步人士和持不同政見者的材料,並對他們進行惡意誹謗和無情迫害。
  • 川影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堪比《演員的誕生》!這裡有專業的影視院校和腳踏實地的演員
    《薩勒姆的女巫》簡介:1962年春天,北美麻薩諸塞州的薩勒姆小鎮。正值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們,相約在生機盎然、充滿靈性的森林祈願跳舞、盡情嬉戲,甚至赤身裸體,在黑奴蒂圖巴的巫毒術下,她們說出心儀的男孩的姓名,許願能和他們一起跳舞。
  • 加場開票 |《薩勒姆的女巫》《李爾王》本周末再登首都劇場
    還記得人藝2019邀請展特別影像單元一票難求的《薩勒姆的女巫>人藝首都劇場不見不散《薩勒姆的女巫美國戲劇三傑之一阿瑟·米勒託尼獎劇作倫敦老維克劇院復排版現場錄製理察·阿米蒂奇完美演繹人性的罪與罰《薩勒姆的女巫
  • 薩勒姆的女巫——北影表演學院畢業匯報演出
    請點擊上方藍字 ↑【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得只是人的感覺。
  • 《薩勒姆的女巫》背景介紹
    完成了初步研究之後,米勒打算親赴薩勒姆查詢歷史檔案。恰在此時,他接到了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的電話。米勒與卡贊彼時是多年好友,兩人的合作取得了佳績——正是卡贊執導了《都是我的兒子》(1947)和《推銷員之死》(1949),卡贊也因此兩獲託尼獎最佳導演獎。卡贊曾於30年代中期短暫加入過美國共產黨,因為不願意受黨的約束而最終退出。因為這段經歷,HUAC傳召他接受調查。
  • 女巫簡史
    14世紀中期,黑死病瘋狂肆虐,奪去了約1/3歐洲人的生命,陰霾籠罩著歐羅巴大陸。顫慄之餘,許多人將天災歸咎於魔鬼撒旦和他莫須有的信徒。當時,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①認為黑死病是由異教徒造成的,女巫自然也在此列。在大眾眼裡,女巫在夜間集會,做下許多傷天害理之事,包括:裸舞、淫亂、饕餮嬰兒盛宴等等。
  • 第六屆武漢國際戲劇演出季丨《薩勒姆的女巫》:以最大膽的簡潔,抓住最複雜的恐懼
    老維克劇院現場放映《薩勒姆的女巫》放映時間:12月21日 14:00 地點:中南劇場·小劇場票價:80、100、120元英文對白,中文字幕  注*該片為現場放映,非真人演繹!掃碼搶票2019年12月14日 14:00▼NT live現場放映《薩勒姆的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