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勒姆的女巫》,讓我們永遠記住『恐懼』的罪惡

2021-02-13 劇焦Theatre

2019,算是個阿瑟·米勒的重要年份。

其經典作品,《都是我的兒子們》、《推銷員之死》、《美國大鐘》、《代價》等劇目紛紛在西區和寬街迎來復排,其中不乏瑪麗安娜·艾略特(《天使在美國》導演)這樣的大導參與製作。

值得一提的是,由女性擔任普克託的《薩勒姆的女巫》,也在東倫敦的The Yard Theatre上演。

這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對國內觀眾來說,最熟悉的版本估計是2014年老維克出品的《薩勒姆的女巫》。

這部作品的高清影像版本,今年在國內各大城市的巡迴放映也持續了整整一年。所到之處皆是好評不斷。

這部肅穆、驚恐、充斥著人性至暗時刻的作品,獲得了跨文化與跨地域的強烈共鳴,在很多觀眾的反饋中,都是「嚇出一身冷汗,哭到面部抽搐」,「從未覺得劇場是這樣一個嚴酷又不安全的地方」。『The Crucible』,原是坩堝,引申為煉獄。這部獲得託尼獎最佳劇本的話劇,取材於歷史上真實的美國薩勒姆審巫案,是被稱為「美國戲劇良心」的阿瑟·米勒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嚴峻深刻、決不妥協的寫實筆法的強有力的聚焦點。
接著我們會認真聊聊《薩勒姆的女巫》,以及為何,在2019年末,我們想念,並在未來也一如既往地需要阿瑟·米勒。
所有人都瘋了。這或許是很多人對17世紀發生在薩勒姆小鎮那起血腥「逐巫案」的第一感受。在長達1年的時間裡,這個一度繁榮的小鎮借『行使巫術』這一虛無縹緲的罪名,肆意將鎮上200餘人投入大牢,其中更有19人被直接處以絞刑。而觸發這場恐怖浩劫的,僅是因為小鎮裡一位牧師的女兒無故出現了痙攣、囈語等「著魔」反應。實際上,這些症狀在現代醫學眼裡其實僅是「舞蹈症」的典型發病特徵。對於如此一個荒謬離奇的歷史事件,從現代人的視角來看,確實可以雲淡風輕地評價一句「都瘋了」。因為它看上去是如此遙遠,在這樣一個偏僻、遼闊,被農耕經濟、清教倫理和高度的自治性所裹挾的村落社群,異質性是此種滅絕人性的黑暗不可缺少的滋養之所,但一定程度上也令浩劫具有了傳奇性:似乎,在當下這個似乎已經建立起穩固文明秩序的社會,這種獵奇故事不可能再發生。可亞瑟·米勒的這齣《薩勒姆的女巫》,卻讓觀眾難以雲淡風輕地說出這種評判。在這場近4個小時的話劇中,儘管這個「逐巫」故事依舊殘忍離奇,你卻自始至終都能看到它在現代社會重演的無限可能。而事實上,亞瑟·米勒的確親眼目睹了這場「逐巫案」在20世紀的重演。該劇創作的1953年,正是麥卡錫主義肆行的頂峰時期。此時美國正籠罩在冷戰陰影中,與蘇維埃政府勢不兩立。自杜魯門和胡佛執政便有所渲染的對共產主義的警惕,在當時愈演愈烈。在這種緊張的政治生態環境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趁機在國會發表了幾場煽動人心的演講,聲稱敵方意識形態已經全面滲入美國政府,而自己就握有一份『205人的名單』。『這些人全都是共產黨和間諜網的成員……國務卿知道這些人是共產黨員,可這些人仍在草擬和制定國務院的政策』這個突如其來的爆炸消息讓全美上下陷入騷動。一種共識突然在人群之中蔓延:若不立刻清除赤色分子,美國很快將被蘇聯吞噬。一股前所未有的瘋狂反共浪潮隨之而起。

1950年代的美國反共宣傳,矛頭直指好萊塢和電視電影業起初這股浪潮還僅在政治領域橫行,可很快,文藝創作圈便無法獨善其身。一夜間創作自由被全盤摧毀,藝術家們人人自危。由麥卡錫領頭的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UAC)開始對藝術家們進行瘋狂清算。只要被該委員會懷疑持有左翼立場,藝術家都將不分青紅皂白立刻遭到質詢,甚至接下來會並無阻礙地滑向被封殺的境遇。更令人膽寒的是,藝術家被委員會要求對同事朋友進行供認,若拒絕,則也將被視為反動分子。

1947年9月下旬,HUAC傳喚了79個人,指控他們顛覆性地將共產主義宣傳帶入了他們的電影。由於疾病、拒絕合作和諸多混亂的日程安排,最終只有10人出現在法庭上。儘管他們做出了一切能做的抗議,最終,這十人仍被判以蔑視法庭的罪名、每人罰款1000美元,並判處六個月至一年的有期徒刑。

而後這份名單不斷擴大和增長,縈繞在整個50年代,嚴重影響了一代影視創作者的職業生涯。

對左翼思潮一直懷有熱情的亞瑟·米勒,也毫無例外被捲入了這起浪潮之中。當他拒絕為委員會作證指認同事朋友時,他被毫不留情地列入了「黑名單」。
「我吃驚地看到,那些多年的老相識從我身邊走過,連頭也不敢點」。

這種蔓延極快的毒性迷狂讓米勒甚是痛苦。即便身處暴風中心,他仍希望能隱喻性地記錄下這一狂熱運動,可卻苦於沒有合適的載體,直到他讀到了查理·阿帕姆對薩勒姆鎮『驅巫』事件的研究報告。

在「驅巫」事件發生時,阿帕姆正是薩勒姆小鎮的鎮長。這份近千頁的報告讓米勒眼前一亮,這並不是米勒第一次聽說這起逐巫案,早在大學期間他就已經對該案有所耳聞。但在這份報告中,他第一次了解到案件背後一些不為人知的人際糾葛和利益糾紛。譬如前女僕阿比蓋爾和普克託一家的糾紛便確有其事,而在這份報告中也記載了不少街談巷議的口述素材,這便具有了相當的細膩感與真實性,足以通過其去想像與再現一個被恐懼的迷狂所纏繞的村落。隨著這些細節的豐富,這起常人難以想像的案件在他眼裡逐漸清晰明朗了起來。他意識到自己終於找到了記錄當下這股迷狂的「工具」。這份報告的幫助下,米勒解讀了這起案件和當下這股『紅色恐怖』的本質,並最終在舞臺上中將其精準地展現了出來。那麼在米勒的理解中,這場迫害發生的本質原因為何?或者說,為何在20世紀,這個社會信仰和17世紀大相逕庭的時代,這場悲劇會再次重演?因為激起這種迫害的,從來不是社會信仰本身,而是社會對不持有共同信仰的異己的恐懼。而這種恐懼近乎是人們的一種本能。無論是在哪個時代,它都永遠不會消失。只是在大多數時間裡,它被壓抑在差異雙方所形成的微妙的平衡之中。比如說,在一個全民信仰基督教的小鎮裡,即便有一名莊稼漢拒絕每周去教堂禮拜,也不至於引發太大騷動。因為這種行為仍處在大家雙方認可的平衡之中,此刻現實裡尚能死水不瀾,異見者也能僅僅被視作「只是古怪而已」。但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股本能恐懼就將被立即激發。當每個人除了「清白」和「有罪」這兩個二元性的極端之外便無立錐之地,原本在日常中被鈍化的能動性便立即噴薄出來。可一旦缺乏理智和公正的第三方機構作為航向,這股能量便立即化成了刺向他人的利刃。原本的「只是古怪」便立刻成為急需被清除的眼中刺,成為需要在絞刑架上灰飛煙滅的眾罪之首。就像『蝴蝶效應』原本只是關於混沌學的比喻,但在恐懼這股非理性的颶風之中,它卻真的必將面臨審判,成為眾矢之的,難辭其咎。這股恐懼的力量難以想像,在它面前,無論是多麼牢固的文明秩序終是不堪一擊。它足以讓曾經信仰仁愛寬恕的神父將痛苦和暴力視為一種必須付出的代價。它足以讓整個法庭的法官和平民陷入瘋狂,僅憑毫無證據的指認就給清白無辜的人定罪。而更可怕的是,一些難得清醒的人卻也裝瘋賣傻,借這股恐懼之便處理私人的恩怨與糾葛。就好像對情敵伊莉莎白做出指控的艾比蓋爾,甚至還有最初允許巫術謊言擴散的巴比斯神父。他們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只是一場騙局,但這其中存在著太多的『沉沒成本』,同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卻又比所有人都拒絕打破這場幻覺。而在「站出來」與「裝下去」之間的搖擺,又令人心碎地展現了此前社會力量之間的拉鋸。女僕瑪麗·沃倫原本好不容易壓下恐懼,做好了為普克託作證的準備,卻在個體與群體力量的絞鬥之中徹底崩潰,背棄了她的選擇。儼然,即使她看起來清醒,也更有良知,但兼為「男性與主人」的普克託,對她而言亦是異者。因此,恐懼自身的更生性在蒙昧之中,驚人又諷刺性地做到了完全的「邏輯自洽」。即便有時這股恐懼漩渦中有謊言被拆穿,也總能馬上有新的恐懼與糾葛填補上那個缺口。這個恐懼漩渦也因此似乎永遠無法停止。這便是發生在薩勒姆小鎮的事情,而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事件也是如此。歸根結底,都僅是個體自由和社會信仰的平衡遭到打破而喚起了一股群體的恐懼。這股恐懼迅速推翻一切舊秩序,成為了人們新的主觀現實。人們在這新的現實之中,進行著昔日難以想像的迫害。它們看似瘋狂,可對沉浸在那其中的人來說,卻又是無可避免的。驚懼、惡意與諸多的不合理性令這份公義如此臃腫,但對小鎮上的人民來說,對公義的需求是如此急切而緊迫,只有公義才能重召神佑。但填充這份公義的到底是什麼,卻並不重要。在米勒創作《薩勒姆的女巫》時,席捲全國的反共熱潮仍處在白熱化階段,並未有任何中止的跡象。所以這齣戲終場的方式,其實可視為是米勒自己提出的一種解決方案。最後,普洛特無端背負的罪名依舊沒有撤銷,他最終仍是走上了絞刑架。可即便如此,他仍以自我的形式,獲得了自由和正義。因為如伊莉莎白最後和他說的一樣,沒有人能給他定罪,能審判他的只有他自己。而在他自己的審判中,他是無罪的,因為他最終沒有把名字籤在那張罪惡的認罪書上。『我能選擇被絞死。這是你們造就出來的第一個奇蹟:我能。你們的魔法起作用了,因為現在我確實認為我在約翰•普克託身上看到了一點點正直的品德。雖然它不夠織成一面旗幟,卻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狗雜種狼狽為奸,同流合汙。』這也是全劇最令人動容的一個場景。一個普通人,他曾有榮光,也有劣跡,在道德上不盡然完美,也不盡然純粹。但此刻,他在生命將盡中的傷痛顯得如此赤裸。在無盡的剝奪侮辱與損害中被迫抽簡為純粹的『人』,但他也用對自我赤裸的忠誠,緊緊地維存了純粹的『人』的本質。這個結局也延續了米勒此前在《推銷員之死》、《都是我的兒子》等作品中體現出的存在主義關懷。或許當你身處一個瘋狂而失序的世界中時,能救贖你的也只有自己。全劇以普洛特走上刑場結束,舞臺上空留伊莉莎白悵然若失。這時,你坐在黑暗中,喘著氣回想著這起迫害的起源時,卻突然感到十分可笑。這場慘劇之所以發生,僅僅是幾名少女在森林裡跳了幾支舞。就憑這幾支舞,個體和社會之間那小心維持了已久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確實可笑,可卻也無可奈何。在21世紀,這種迫害還會再次發生嗎?看似不可思議,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容易。在這個上帝已死的年代,只要有人想要打破各方之間來之不易的平衡,企圖成為人們的「上帝」;只要悲哀與苦難無法得到人本的共情與關懷,科學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公權力始終缺位;只要在極度的無安全感和非理性之下,人人還是不得不渴求甚至搶奪那層烏合之眾的鎧甲,好讓自己看起來如此隱匿、面目模糊;只要你的鄰人始終能在極端情況下被視為可犧牲的一種代價。希望在那天來臨之前,這場戲劇至少可以給人帶來警醒。而當它到來之際,我們也只能無奈成為這部作品的又一現實重演。接下來天津12.28號還有今年最後一場《薩勒姆的女巫》而除了《薩勒姆的女巫》之外,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也和中國觀眾緣分匪淺。1983年春,阿瑟·米勒受邀來到中國,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他的頭號大戲《推銷員之死》。除去語言不通和文化差異,阿瑟·米勒面對的是一個正處於歷史交會點的古老國家:樣板戲的歲月剛剛過去,一個高速狂飆的時代迎面而來。這本書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練日記為基礎寫成的。在這本手記中,阿瑟·米勒敏銳而犀利、坦率而真摯,他記錄了一次驚奇的劇場冒險,觀察著身負烙印的人們,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思考文化、歷史、人性。透過劇場、透過北京,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縮影浮上紙面。『我把自己的「無事生非」、誤解和錯誤的判斷都原封不動地留在這裡。在那兩個月裡,我興奮地努力地工作,以獨特的角度觀察著中國』——阿瑟·米勒

|    你  可  能  對  以  下  內  容  感  興  趣    |

相關焦點

  • 薩勒姆的女巫 | 史與戲的跨時代漫談
    上帝已死是我們殺死了上帝這個全知、全能、無所不在的上帝已經倒在了我們的腳下我們這些人類有史以來最殘忍的暴徒如何能才清洗身上的血跡因為一次舉報,借信仰之名踐踏公義;因為一群狂熱分子,濫用公權力排除異己;因為一種存在,將舉報當作自由權利而鼓吹,讓我們不得不來和大家聊一聊一部劇——亞瑟·米勒所創作的《薩勒姆的女巫
  • 《薩勒姆的女巫》引媒體關注
    我們是特別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紀念性的排練。」該劇的導演王曉鷹表示:「劇中對於人性的極致拷問可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觸碰不到的,但是戲劇讓我們有機會觸碰到這點,我想這就是這部作品一直受歡迎的魅力所在。」《薩勒姆的女巫》的創作素材取自三百多年前發生在美國的一個真實事件,這個導致兩百多人被關進監獄、十多人被絞死的審巫案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離奇,也最可怕的篇章」。
  • 王曉鷹:《紅色》之後,《薩勒姆的女巫》重來
    王曉鷹:《薩勒姆的女巫》是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以發生在美國17世紀一個真實的案子「薩勒姆女巫案」為背景創作的,美國薩勒姆鎮還建有女巫博物館,女巫博物館裡有大量的揭發證詞、大量的法庭審訊口供。1998年,我到美國去排戲,在報紙上看到人們呼籲為當年錯打成女巫的人平反。時隔數百年,「女巫」的子孫後代還在背負著這個汙點。所以,如果要承認自己是女巫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 《薩勒姆的女巫》十年歸來再現輝煌 引媒體強烈關注
    《薩勒姆的女巫》:對靈魂的殘酷拷問相比《紅色》的浪漫詩化,《薩勒姆的女巫》可謂尖銳殘酷。於是,《薩勒姆的女巫》漸漸成為一個不得不看卻又求之不得的「傳說」。王曉鷹說,《薩勒姆的女巫》之所以成為「傳說」,是因為它帶給觀眾的心靈衝擊太大了。「我常常在試想,如果我生活在薩勒姆,如果行刑的鼓聲震響在我的身邊,如果無情的絞索高懸在我的頭頂,我將如何選擇?面對如此嚴峻的拷問,我的心在顫抖,我的靈魂在躲閃,我感到一片茫然和深深的恐懼……那個『女巫』到底是什麼?」
  • 《薩勒姆的女巫》十年歸來再現輝煌 首批觀眾好評如潮
    ,普羅克託等人的勇敢才真正將薩勒姆的「女巫」消除殆盡。《薩勒姆的女巫》講述的正是一個關於人性與信仰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在相同信仰環境下,展現出不同行為的人物。普羅克託、麗貝卡、伊莉莎白……這些普通人,讓人們認清法庭的虛偽、人性的猜忌與報復,也正是他們,揭開所謂「救贖薩勒姆」的謊言,用心中的信仰實現對薩勒姆的再救贖。救贖是故事從始至終的主題:無論是法庭一邊對被控告的「罪人們」的「救贖」,還是普羅克託等人對自身、對他人的救贖。
  • 阿瑟·米勒丨我為什麼寫下《薩勒姆的女巫》
    即便如此,《薩勒姆的女巫》仍舊贏得了1953年託尼獎的最佳劇本獎。 一年之後,新製作面世並獲得成功,該劇從此成為經典。它是美國戲劇典範中的重要作品之一。2020年初,當美國這個國家捲入了彈劾聽證會,大家有興趣通過重現過去的意想不到的片段來處理當前的事件。
  • 圈內動態國家話劇院《薩勒姆女巫》十年後復排受關注
    再演《薩勒姆的女巫》,張秋歌深情感言道:「12年前,我比現在帥,能量和力量都夠,現在有些自我懷疑了。演這部戲一點都偷不了懶,不僅出於對經典的敬重,也是出於對合作夥伴們的敬重。我們是特別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次紀念性的排練。」
  • 薩勒姆的女巫:煉獄之聲,必有迴響
    阿瑟·米勒的頭銜很多,「美國戲劇的良心」、「20世紀美國最偉大的劇作家」、「美國的脊梁」、「瑪麗蓮·夢露前夫」,與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並稱為20世紀美國戲劇三大家,他的經典戲劇作品《美國大鐘》、《都是我兒子》、《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等享譽海內外,是世界各大劇場的長演劇目
  • 戲劇美學之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
    美國當代戲劇中有數部我們中國觀眾熟知的作品莫不如此。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在你始料不及的時候,忽然間,會有一種你自己無法掌控的事件不期而至,打亂你正常平穩的生活,甚至可能威脅到你的生命,在這種時候你必須像哈姆雷特那樣做出你自己的選擇。美國當代劇作家阿瑟·米勒的《薩勒姆的女巫》就屬於這一類戲劇。
  • 【內有福利】《薩勒姆的女巫》駕臨杭城
  • 《薩勒姆的女巫》改成舞劇竟然這麼震撼,猝不及防就入了舞蹈的坑
    蘇格蘭芭蕾舞團近日在愛丁堡戲劇節上首演了最新芭蕾舞劇《薩勒姆的女巫》,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但是《薩勒姆的女巫》也許恰恰是非常適合改編成舞劇的,黑暗的森林、起舞的女郎、佯裝的巫術、赤裸的情慾、凌厲的審判……這些都非常適合發掘並打造成極具張力的舞蹈場景啊。
  • 今夏,百老匯全明星版《薩勒姆的女巫》又多了些意味
    說起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名作《薩勒姆的女巫》,與中國也有一段淵源。1978年,阿瑟·米勒來華訪問,中國戲劇大師黃佐臨請其推薦一部自己的劇作,阿瑟·米勒就推薦了這部《薩勒姆的女巫》。自從這部劇1981年在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演以來,國內已排過多個版本,其中最經典的當屬2002年王曉鷹導演的國家話劇院版。
  • 第六屆武漢國際戲劇演出季丨《薩勒姆的女巫》:以最大膽的簡潔,抓住最複雜的恐懼
    Yvvv02:在罪惡中自我救贖,在信仰中找尋神旨。最後伊莉莎白抱著男主的時候,身上簡直閃耀著神的光輝。她說對不起,你也在和我分擔我犯的罪,你的背叛也是因為我的冰冷啊。美好如她,還是會有猜疑,有妒忌,有恐懼,也會為了保全丈夫的名聲而撒從未撒過的謊。人性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再虔誠的基督徒也擺脫不了人性的弱點。
  • 《薩勒姆的女巫》落幕 黑爾牧師于洋新劇將播
    于洋出演黑爾牧師  昨日,由王曉鷹執導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最後一場演出,作為國家話劇院經典保留劇目,十年後再與觀眾重逢,反響依然高漲,不減當年。  在話劇《薩勒姆的女巫》中,國家話劇院優秀演員于洋在其中出演「黑爾牧師」,他正義、善良、盡職盡責,面對荒誕的審巫事件勇於抵抗。當薩勒姆小鎮上的村民受到誣陷之時,他作為一個真正的牧師,為村民開解心中的忿恨。可以說,黑爾牧師是整部劇作中的關鍵性人物,他的內心有著極為複雜的掙扎與煎熬。
  • 《薩勒姆的女巫》背景介紹
    完成了初步研究之後,米勒打算親赴薩勒姆查詢歷史檔案。恰在此時,他接到了伊利亞․卡贊(Elia Kazan)的電話。米勒與卡贊彼時是多年好友,兩人的合作取得了佳績——正是卡贊執導了《都是我的兒子》(1947)和《推銷員之死》(1949),卡贊也因此兩獲託尼獎最佳導演獎。卡贊曾於30年代中期短暫加入過美國共產黨,因為不願意受黨的約束而最終退出。因為這段經歷,HUAC傳召他接受調查。
  • 川影話劇《薩勒姆的女巫》堪比《演員的誕生》!這裡有專業的影視院校和腳踏實地的演員
    《薩勒姆的女巫》簡介:1962年春天,北美麻薩諸塞州的薩勒姆小鎮。正值豆蔻年華的青春少女們,相約在生機盎然、充滿靈性的森林祈願跳舞、盡情嬉戲,甚至赤身裸體,在黑奴蒂圖巴的巫毒術下,她們說出心儀的男孩的姓名,許願能和他們一起跳舞。
  • 加場開票 |《薩勒姆的女巫》《李爾王》本周末再登首都劇場
    還記得人藝2019邀請展特別影像單元一票難求的《薩勒姆的女巫>人藝首都劇場不見不散《薩勒姆的女巫美國戲劇三傑之一阿瑟·米勒託尼獎劇作倫敦老維克劇院復排版現場錄製理察·阿米蒂奇完美演繹人性的罪與罰《薩勒姆的女巫
  • 讀劇 | 《薩勒姆的女巫》: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
    《薩勒姆的女巫》取材於1692年發生在麻薩諸塞州薩勒姆鎮的「逐巫」案。該鎮一群姑娘深夜來到樹林裡狂歡跳舞、裸體奔跑,結果被一些居心巨測的人咬定是巫術作怪。於是,姑娘們開始了吶喊指控。《薩勒姆的女巫》擱筆於1953年,正是美國「麥卡錫主義」對關國進步人士和共產黨人野蠻迫害到登峰造極之時。麥卡錫是一名國會議員,他的言行是麥卡錫主義的集中體現。他利用他的政治身份放肆地煽動反共輿論,收集共產黨員、民主進步人士和持不同政見者的材料,並對他們進行惡意誹謗和無情迫害。
  • 『紅豬』的故事
    『紅豬』是寫給孩子的童話,他們一定會為影片裡紅豬與空中盜賊搏鬥的精彩故事而歡呼雀躍。然而,『紅豬』更是寫給中年人的一封情書,是經歷悲劇命運的勇者面向世界與命運的一次新的抗爭。由於早先的『天空之城』、『龍貓』等的票房不佳,出於縮減開支的考慮,『紅豬』最初是以動畫短片的形式提入議程的。
  • 《替身》『不存在』現象的淺析
     而後就是男主與見崎鳴(對不起手機打字男主你就沒有名字吧=_=)的『不存在』了。恰恰與上面相反,他們不僅不是已經離世,而且享有了被孤立、透明化的真實體驗。他們存在感的消失,確切的講,抹殺,是由於周圍人們集體化、自發化的行為。這決定了人物對『不存在』的認識。  那麼,見崎鳴與男主對『不存在』的生活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