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昨天,侯孝賢導演十年磨一劍的電影《聶隱娘》在大陸上映,大陸觀眾得以第一次在影院大屏幕上,欣賞到臺灣這位殿堂級導演的作品。興許正是因為這種體驗對很多觀眾來說是第一次,《聶隱娘》極度緩慢的節奏、相當晦澀和簡短的臺詞,以及若有若無的劇情推進,都讓習慣了歐美大片和國產搞笑型生活片的大陸觀眾,感到極不適應。感到被愚弄、被忽悠的觀眾選擇了用腳和用手投票,他們紛紛提前退場,並且憤怒地在各種網絡平臺給出措辭嚴厲的負面評價。
對於這些反應,侯導和電影的編創團隊大可不必灰心喪氣,因為即便在臺灣和歐美國家,《聶隱娘》這部電影也是100%的小眾藝術電影,它的大部分放映場所,也是藝術院線、美術館和各種大小影展。而對於熟悉侯孝賢作品的影迷來說,看到《聶隱娘》,應該只會會心一笑,因為它完全承繼著侯孝賢既往作品的影像風格,其作者氣質跟之前相比甚至更加濃厚。很大程度上來說,《聶隱娘》就是掛著武俠片外殼的典型作者電影,從攝影、音樂、臺詞,到配樂、氛圍和剪輯,無一不被打上了侯氏電影深深的烙印。
在一個數字電影大行其道的年代,侯導硬是逆其道而行之,選擇用膠片進行拍攝,就連影像比,也選擇了1.33:1這樣極為少見的比例。膠片的材質賦予影像獨特的顆粒感,這種粗糲的感覺,跟影片的歷史主題完全契合。看著質感強烈的畫面,仿佛是在讀一本線裝古書,自然而然就把觀眾置入到千年之前的大唐帝國情景之中。而影片的攝影更是極度用心,大量關於風景、動物的遠景、定格和長鏡頭交替出現,恰似一幅幅濃墨重彩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置身於這樣的意境之中,即使連續幾分鐘沒有人物、沒有臺詞的出現,也足以讓人感受到靜謐之美。而在服裝、建築和諸多細節上,侯導和其團隊也都是詳加研究,精心打造,力圖最大程度上還原唐代貴族日常生活的原來面貌。影片中有一個細節讓人印象深刻:聶隱娘的母親在庭院裡獨坐靜思,其身後左側的器皿中擺放著一串葡萄。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葡萄雖然早在西漢時期就由張騫從西域引進,但直到大唐時期,仍然沒有在中原地區廣泛種植,能夠享用葡萄的人,往往都是士大夫和貴族階層。唐人王翰的《涼州詞》裡就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僅僅從這一處細節,就可以看出侯導對於本片拍攝的用心程度。
影片一開場,侯導就採用了長達10分鐘左右的黑白畫面,這並不簡單是對於黑白電影的致敬,更是用這段影像,為全片的劇情推進埋下了伏筆。通過這10分鐘的介紹,我們明白了兩點:第一,對聶隱娘來說,她不是一個只聽命於師父的殺人機器;第二,對她來說,人情,或者說人性,高於刺殺本身。影片推進到後來,聶隱娘之所以放棄刺殺表兄田季安,正是由於她的自主性和人情至上的觀念,始終在發揮作用。
在原本的劇本和拍攝素材裡,對於全片的故事線索,編劇基本上都做了清晰的交待,比如聶隱娘當年為什麼會被道姑帶走、道姑為什麼要殺田季安、聶隱娘後來跟道姑如何走向決裂等等。但是在我們看到的成型的電影裡,這些故事線索,都完全被侯導捨棄。這也是很多觀眾覺得電影沒有故事,或者說看不懂的重要原因。實際上,侯孝賢的電影從來都不是以縝密繁複的情節著稱,而更多注重表現情緒、氛圍和人的生存狀態。在刪除了故事的諸多支線,僅僅保留了對聶隱娘和田季安幼時戀情的交待之時,影片要突出表現的,就是聶隱娘在愛戀未得的情況下,永恆的孤獨狀態。緩慢的影片節奏、寧靜的畫面和氛圍,鏗鏘而又絕不顯得吵鬧的鼓點襯託,在所有這些背景的襯託下,舒淇扮演的聶隱娘時而悲泣,時而冷冷地說出幾句話,時而面無表情地打鬥。背景越寧靜,舒淇的表現越清冷,侯導營造的這種孤獨感,給觀眾帶來的衝擊就越強烈。因為孤獨,聶隱娘走上了刺客的道路;也因為孤獨,聶隱娘才做不到對每個人都痛下殺手;更是因為不想孤獨終老,聶隱娘才選擇在田季安面前放下屠刀,不惜違抗師父的命令。影片末尾,聶隱娘跟同伴策馬遠去,前往遙遠的新羅國。在那裡,她會擺脫宿命般的孤獨感嗎?影片就此戛然而止,留給觀眾無盡的想像空間。
本片的歷史背景也非常耐人尋味。田季安掌控的魏博,是唐朝當時勢力最大的藩鎮,跟大唐中央政權,幾乎呈現出分庭抗禮的態勢。而在片中,除了一心想殺死田季安的道姑之外,幾乎所有人物,都主張維護魏博的獨立地位,就連身為大唐皇族,下嫁到魏博的公主,也是主張「河洛之外,不再相犯」,傾向於維護魏博的獨立地位。聶隱娘最後放棄刺殺田季安,儘管多少有顧念舊情的成分,但她對師父給出的官方理由卻是「田季安諸子年幼,如果他死,魏博必亂」,也是從魏博的穩定角度加以考量。這種幾乎清一色地對離心和獨立自主傾向的附和,實在無法不讓人對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關係產生聯想。或許侯導本身並沒有這種春秋筆法的意圖,但是《聶隱娘》對歷史背景的客觀呈現效果,也可以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管窺臺灣電影精英們的政治觀。
下筆千言,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2015.8.28晚作於竹林齋
如果對本文感興趣,歡迎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裡是:蓑翁論書,微信號:wengonbooks
@江海一蓑翁 的個人原創作品發布平臺,從書出發,暢談一切優秀的思想、文化與藝術,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轉載、合作或其他事宜可郵件24627449@qq.com或者加我私人微信號:batongyang(註明「蓑翁論書」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