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維基百科,耶穌在12歲至32歲之間的事跡鮮為人知,因此引來了後人的猜測。有人認為當時耶穌與家人前往埃及避禍,但根據新約全書內有關埃及的記載,似乎佐證這個猜測。有人根據耶穌到印度學佛的經歷,拍攝了電影《水徒行紀》。耶穌經過當時屬於羅馬帝國的小亞細亞,安息王朝的波斯及剛剛統一的貴霜帝國,最終抵達印度及西藏等佛教流傳之地,在那裡居住、學佛約十年,才經波斯返回以色列。
根據義大利郵報的報導,教皇在其回憶錄中披露:1958年的一天,他正在湖上泛舟,忽被紅衣主教召至華沙,受任克拉科夫主教之職。他惶惶然道:'閣下,我太年輕了——只有38歲啊。" 大主教回答說:"請不要違逆聖父的願望,耶穌到印度學習釋迦牟尼佛陀的教導時,比你更年輕。此種缺點我們很快便能克服。"大主教親手賜予《水上門徒行》,這是他第一次得見此書。
1887年,俄國作家諾託維茨來到距離拉達克邦國首府列赫(Leh)市郊二十五英裡左右的法戒寺,頗費周折後,終於看到兩厚卷因年久而發黃的按西藏頌詩體寫成的經卷, 記載著伊薩(即耶穌)在14歲逃婚後參加商隊東行,到達印度師事婆羅門祭司學法六年,後來改學佛法六年的經歷。這六年間,耶穌來往於王舍城,卡西 (Kasi)等處,之後前往參拜釋迦牟尼佛出世之地卡彼拉瓦斯土(Kapilavastu)。在這裡,耶穌追隨僧人長達六年之久,學習巴利文並研讀佛經。耶穌返回本國時,年方二十九歲,旋即開始向國人弘揚和平博愛之道。耶穌被釘十字架殉教之後約三四年,巴利文版耶穌行狀文獻問世,系根據曾經接觸過耶穌之藏人、印人、商旅、及目擊耶穌被以色列人釘上十字架者的證言寫成。
1921年7月,原籍印度的英國人 Swami Abhedananda 從舊金山乘船往印度,1922年,年已五十六歲的Abhedananda率領一批學者專程前往法戒寺探查耶穌傳說一案。Abhedananda文章中敘述同行眾人均平安到達法戒寺,Abhedananda詢問諸位僧人諾託維茨之故事是否屬實。Abhedananda在日記中寫道:「餘從彼等獲得答案,諾氏故事全部屬實!」阿氏獲準將耶穌事跡譯為英文,列入其著作一併出版,後來經學者鑑定,其大意與諾氏所載的耶穌事跡譯文相近。
1951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之一的 William Douglas 曾往印度旅行,併到達法戒寺。Douglas 返美後發表「喜瑪拉雅山後」(BEYOND THE HIGH HIMALAYAS)一書,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拉達克的希米士大寺(法戒寺)年代久遠,傳奇甚多,其中之一為傳說耶穌十四歲時曾來該地,二十八歲始離去回國,從此斷絕音訊。傳說耶穌來法戒寺之時,名字為伊薩。」
1975年,加州大學諾烈治分校人類學教授Roberts Ravice到達法戒寺,目擊伊薩經卷,並得聞口譯經文,內容與諾託維茨發現的相同。七十年代末,美國地理學家 Edward F. Noack 被法戒寺一位喇嘛告知確有伊薩經卷鎖藏於經樓,該經卷敘述耶穌曾到達拉達克研究佛法。
《水徒行述年紀》指出,耶穌誕生於釋迦牟尼佛後,確曾受佛化。基督教源於佛教,耶穌師承馬鳴菩薩的弟子。印度和喜瑪拉雅山至今仍有耶穌所留遺蹟,如耶穌剃度寺,耶穌禮佛誦經處和耶穌修禪洞。耶穌在印度出家落髮,虔誠學佛十二年,發願終生皈依佛門。不去僧裝,經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創立宗派,傳教濟世。耶穌身著搭衣,謹遵佛制,臨終時一心持誦阿彌陀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禪宗高僧虛雲大師在給基督徒蔣委員長的開示中提到:「基督教亦脫胎於淨土宗阿彌陀經。試觀耶穌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淨土往生分九品,耶教李林天神譜亦言天神分九品。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淨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佑。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淨土宗趣,大致相同。而耶氏誕生於釋迦後千有餘年,當是曾受佛化。」
不過,耶穌創教只是模仿了淨土宗之表面,並未了達真實內涵。佛是眾生心中之佛,眾生是佛心中之眾生,眾生與佛雖然迷、悟有別,但一念心性並無二致。眾生若能念佛,其心便能與佛相通。以真信切願念佛之自力,感垂慈接引之佛力,二力相應,即可往生自心本具之極樂世界。真心好比是海,凡夫被煩惱所困,其隨緣生滅,思考問題之意識心就像波浪。波浪雖然局限於一處,但其本體依然是海水,與大海並無差別,若能放下執著,便可融入整個大海。佛已徹證真心,至誠念佛,則與佛感應,久之自能圓滿菩提。而基督教只是樹立了一位救世主,明其然而不明其所以然,未能指出佛在本心之中,這顯然是心外求法的。
歷史上,對於天主教廷權力欲望與陰謀野心的批判揭露可謂不少,但對他們傳播的錯誤思想卻少有深入批判,這些思想依舊在誤導著真心求道的人們。教廷的人被揭露了,但教廷的思想依舊在運行,不可謂不可惜!各教會為了自己的工資也必須服從教廷,卻並不知道這種盲信觀念與排外意識,事實上已經人為地割斷並抹殺了耶穌基督在東方學習,在西方傳道的光輝歷史,同時也否定了耶穌基督謙遜博的偉大人格。
耶穌首徒彼得的筆記也不曾說耶穌是「佛教徒」,只是記錄耶穌青年時代到過印度、西藏研究過佛教而已。佛教對於耶穌的影響,是不可否定的事實,這已經為各國歷史學家所證實,並不會降低耶穌的地位。耶穌學習佛教的慈悲,衍化為博愛,是一大創造;又學習佛教的平等觀等,將之發揮弘揚,創立了以博愛和犧牲自我為基礎的思想體系。
基督徒的利他濟眾行為,殊足稱道。耶穌研究過佛經,基督教徒為什麼以耶穌曾研究佛法為恥呢?真正有頭腦、有見識、有量度的基督徒,一定不會如此心胸狹窄的。
在右下角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