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縣虹關村積極探索「農校對接」扶貧模式

2021-01-18 中新網江西新聞

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地處皖贛交界,2015年被列入「十三五」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目前,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39人,已脫貧40戶123人,仍有未脫貧16戶16人,貧困發生率0.57%。

兩年來,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定點幫扶虹關村,扶貧工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工作目標,精準施策,全力構建「文化扶貧、電商扶持、生態主打、特色壯大」發展格局,為脫貧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探索新路子。

文化扶貧,扶志扶智雙管齊下

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優勢, 常態化開展大學生三下鄉、春節慰問、義診、心理諮詢、素質拓展、愛心支教、「扶貧扶志感恩教育行動」等活動,提振脫貧攻堅信心,為鄉村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開展「貧困戶三講一評」「最美家族、最美庭院、優秀黨員、最美媳婦、優秀村組長、脫貧之星6類人物評選」等活動,涵養村風民風建設。

發揮專業優勢結合當地文化特色,深推古建築牆體彩繪工程,將理學文化、詹天佑金庸名人文化融入振興鄉村發展戰略中,打造歷史文化村落品牌,為脫貧攻堅提供精神支撐、創造產業價值、營造發展氛圍。

加強文化交流合作活動,舉辦寮國、馬爾地夫研修班,展示我國新農村建設成果,擴大鄉村文化美譽度,全面增進友好交往和經濟合作。

電商培訓,拓展產品銷售市場

著力破解農副產品銷路不暢難題,讓農村電子商務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引擎,改變扶貧方式由「輸血」為「造血」,申辦了「婺源縣天佑電商職業培訓中心」,成為省內唯一一家村屬電商培訓基地,師資由江西外貿職業學院相關專業教授、專家組成。

據了解,中心以「電子商務」「創業就業」專業技能培訓為業務範圍,培育村幹部、村民發展電商理念,激發創新思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

同時,壯大虹關村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該中心創辦以來,培訓婺源縣縣內學員300餘人,人才效應輻射全縣。著力打造農產品「大樟園」品牌,邀請設計專業師生為合作社設計品牌標誌和包裝,提升產品形象。

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線上通過藉助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臺發動身邊的親朋好友,購買、宣傳虹關村農特產品,同時在淘寶、京東等平臺註冊企業店鋪並培育專人管理,全方位代言全縣綠色生態產品銷售,拉動全縣農副產品銷售;線下在學校、社區、企業等區域開展「愛心扶貧集市」專場活動,快速打開農產品「進城」通道,拓寬市場銷路。

全方位推介,主打鄉村生態品牌

多渠道推介,借「2019江西文化發展巡禮」東風,在699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分會場舉辦「虹關風物」推介活動。

在南昌常態化開展「浙源鄉虹關村農特產品進校園、進社區」活動,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增強了村民致富的信心,為該村擴大產業扶貧贏得了先機。

訂單養殖,追求產品高端化,建成2000隻規模的土雞養殖基地,並資助3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其中村集體建設基地養1500隻,有能力的貧困戶領養500隻,所養土雞由個人認養或單位訂養,每年可給村集體增收4萬元,貧困戶均增收1000元。搭建農產品直供直銷平臺,加碼消費扶貧,反哺生態農業發展。

成立虹關村農產品展銷中心,加速村校直供直銷對接,加碼消費扶貧,通過搭建校村合作平臺,將富有特色的農產品直銷到師生手中,師生在展銷中心可以把看實物、親口品嘗,對某種商品有興趣可通過現場的二維碼購買或者進入展銷群進行團購。與學校食堂籤訂大米、疏菜長期供應協議,與教職工訂單種養協議。

自2019年10月展銷中心成立以來,共開展團購4次,為集體和村民創收近40萬元。

壯大特色民宿、寫生產業,提升鄉村發展品位

虹關村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徽墨、古樟古建築、古道等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同時,推出民宿、寫生基地品牌建設工程,及時引進企業興建民宿,動員村民將舊屋、古宅出租給相關企業,不僅獲得租金收益,而且拉動其它行業蓬勃發展,提高了旅遊業附加值。

目前,有尚逸軒公司租賃打造老宅繼志堂、留耕堂、務本堂;有水岸邊文旅公司租賃村委會老辦公樓廠房,打造集旅遊、文化、生活於一體的水岸邊高端民宿。建成山水畫苑、高湖山莊、悠南山別院等寫生基地5家。

據統計,每年村民獲租金20萬餘元,年營業額1000萬左右,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虹關村特色民宿、寫生基地已成為「中國最美鄉村」靚麗名片。  (程志佑 項化平 胡支遠)             

相關焦點

  •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定點幫扶虹關村顯成效
    2018年9月以來,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承擔定點幫扶婺源縣虹關村任務,著力構建「一核三引擎」工作格局,打造撤不走的脫貧致富模式,幫助脫貧40戶123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51%,取得了明顯成效。構建「文化 」引擎,補足精神之鈣該校堅持精準扶貧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把扶貧與扶智、扶志相融合。「點狀」引導。探索構建「一戶一支部」 「5 1」模式,即學校各黨支部對口一個貧困戶,每5戶配備1名主要幫扶幹部,每戶再配1名幹部為輔助幫扶,在經濟、文化、健康等方面進行宣傳引導。
  • 江西婺源縣虹關村在「三治融合」中進行美麗嬗變
    12月10日,筆者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最美僑鄉」——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和諧平安生態優美的景色映入眼帘:江南第一古樟「虹關古樟」、修舊如舊的古樟廣場、修葺一新的古徽州民宿「留耕堂」和「繼志堂」、世界第一高人詹世釵「長人故居」和徽墨製作「尚逸工坊」。
  • 婺源虹關村打造場景體驗式城鄉融合新模式
    江南都市報訊 趙瓊、全媒體記者段萍攝影報導:近日,在婺源虹關村上演著這麼一副景象:老爺爺坐在理髮椅子上面剪起了美式油頭,老奶奶端起了一杯精釀啤酒品嘗,小孩子手裡拿著一個法式麵包,一旁的搭建的舞臺上年輕城市音樂人正在唱著歌,大廳中央幾位老人正在宣紙上寫著毛筆字。
  • 市長聶加偉帶隊到龍州對接調研粵桂扶貧協作工作
    市長聶加偉帶隊到龍州對接調研粵桂扶貧協作工作 2020-06-12 0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龍華區啟用全市首個消費扶貧特色街區
    雷衛華在致辭中表示,龍華區始終堅持把產銷對接作為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市場化程度高、社會購買潛力大的優勢,深入推進消費扶貧網絡體系建設。在供給端推動對口幫扶地區農特產品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加快冷鏈物流中心建設,不斷提升農產品輸入質量和能力;在需求端創新「黨建+扶貧+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高標準打造區愛心扶貧超市,積極開展直播帶貨活動,努力拓寬產品銷售渠道。今年以來完成消費扶貧總額4700多萬元,直接帶動東蘭、鳳山兩縣約3500名貧困人口脫貧。
  • 消費扶貧「柚」發力,帶去「柑甜」生活 | 廣東推動柑柚產銷對接...
    據了解,為促進貢柑產銷兩旺,解決銷售難題,助推貢柑貧困戶增產增收,仁化縣制定了消費扶貧實施方案,採取推進扶貧產品流通網點、電商網點建設,積極舉辦扶貧產品展銷活動,拓寬產銷對接,推進消費扶貧專櫃、專館建設,推進政府採購、扶貧產品交易市場
  • 于波區長帶隊赴懷來縣對接扶貧協作工作
    于波區長帶隊赴懷來縣對接扶貧協作工作。11月5日下午,于波區長帶隊赴懷來縣考察對接幫扶工作。先後考察官廳湖國家溼地公園、延懷河谷葡萄示範基地、懷來縣科技園區規劃館等,並召開扶貧協作聯席會。會上,雙方介紹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開展及考核准備情況,兩地領導就延懷產業協作、生態保護、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賈兵縣長對延慶區無私幫扶表示感謝,提出「十四五」期間,希望兩地在更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
  • 一顆茵紅李鋪就一線扶貧路:浙江勞模帶農民「川」越貧困
    中新網嘉興11月13日電(見習記者 劉方齊 通訊員 楊穎慧)一年前,他重任在肩,遠赴四川屏山,踏上農業扶貧之路;一年後,他主導的茵紅李產業扶貧項目,使2500餘戶種植茵紅李的貧困戶脫貧……來自浙江嘉興海鹽縣的王金良用一顆小小的茵紅李,連接了海鹽與屏山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深厚情誼,也開闢了精準扶貧的新境界。村民將採摘後的茵紅李挑選包裝。
  • 廣西北流:打好產業扶貧「組合拳」 凝聚脫貧致富「眾合力」
    廣西北流市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條主線,堅持政策引領、能人帶動、科技支撐,加大資金投入、技能培訓、幫扶指導力度,大力扶持發展市級「5+2」和貧困村「3+1」特色產業,並積極探索消費扶貧、電商扶貧等銷售形式激活產業發展活力,支持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把「輸血」逐步轉化為「造血」,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脫貧奠定長效基礎,逐步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 中國郵政教育扶貧模式獲贊
    中國郵政按照定點扶貧規劃,依託所屬的石郵學院和企業優勢資源,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針對定點扶貧地區——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和洛南縣,打造了獨特的「教育+就業」扶貧模式,取得了扶貧扶志又扶智的成效,受到與會領導和代表的稱讚。
  • 以產銷對接促消費扶貧,品諾福利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品諾福利積極響應扶貧號召,切實踐行企業擔當,深入開展 「產業對接+消費扶貧」專項工作。集團總裁丁海玉組織公司骨幹成員成立了扶貧助農工作組,積極參與北京市朝陽區對口扶貧縣的幫扶工作。
  • 婺源虹關村,低調地展示天然的美,卻在歲月中慢慢消逝
    古村在南宋的時候,以簡這個名字建造村莊的時候,天上的彩虹就向這裡移動了,春秋時,吳國和楚國的邊界帶的第一關,命名為「虹關」,虹關古村的興起與明清兩代徽墨生產有密切關係,明清時代,虹關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村裡很多街道都以墨業為名目,被稱為「墨鄉」,現在村裡還留有處理徽標的原始帳簿,非常珍貴,古村裡的簡十曾將徽墨賣給世界各國,將虹關墨的歷史名聲遠揚,可謂是虹關村最輝煌的時刻,遺憾的是,長久不下去
  • 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執行會長張小琳:深化扶貧協作和產業對接
    在11月17日於廣州舉行的家樂福扶貧產品產銷對接進超市啟動儀式上,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執行會長張小琳表示: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年,廣東省連鎖經營協會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實我省消費扶貧工作,積極促進行業、會員單位與東西部幫扶地區開展消費扶貧活動,以深化扶貧協作和產業對接為重點,積極推動受幫扶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進一步促進兩地間經貿往來,實現多方合作,共同發展。
  • 威海市臨港區汪疃鎮:以鄉村振興為引領 做好「三農」「扶貧」結合...
    2016年10月,汪疃鎮成功申報全國首批、全市第一個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項目,並採用「工業化理念」規劃建設了佔地萬畝的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目前,汪疃鎮已按照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項目要求以及「兩線兩帶一走廊、四縱一橫五園區」的總體建設規劃,高標準完成了現代農業綜合園區核心區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 天生港鎮街道愛國村:「黨建+」模式,共圓「蘇陝協作」小康夢
    自2017年4月蘇陝兩地扶貧協作開展至今,愛國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論述,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探索「黨建+」扶貧工作新模式,「量體裁衣」的精準舉措,先後攜手對口幫扶的寧強縣高寨子街道戚家埡村和二郎壩鎮羅家壩村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建+脫貧扶『志』」,樹立脫貧信心。有了脫貧的志向,才有脫貧的動力。
  • 用畫筆 繪出文化扶貧之路
    完德尖措所在的熱貢龍樹畫苑正是集中培養唐卡藝人的重點傳習機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藝術人才,以「畫苑+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集設計、加工、生產、銷售、培訓、宣傳、展覽於一體,同時也是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第一批命名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 成都青羊女性扶貧勵志微電影正式上映
    據悉,這是青羊區利用網絡渠道,積極探索對口幫扶新模式的又一個新的嘗試。來自青羊區第五批援得工作隊隊員周平,也作為特邀嘉賓出現在直播現場,對市集上得榮的紅酒、樹椒、蜂蜜等產品,向線上的廣大網友進行推介展示。「西部太陽穀」甘孜州得榮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屬金沙江乾旱河谷區,日照充足,大氣乾燥,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