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李白在《襄陽歌》中記載到: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而他在《襄陽歌》中用來飲酒的鸚鵡杯同樣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傳說中可以「一日豪飲三百杯」的鸚鵡杯,到底是否真實存在?這種永遠喝不完的酒杯,究竟是有什麼神奇的魔力,導致千杯有餘,萬杯有飲呢?
而到了宋代,著名詩人陸遊更是留下了「鸚鵡杯深君莫訴」的千古佳句,鸚鵡杯在當時愛酒之人可以說是非常受到歡迎的。為了證實古人們留下的懸疑,國內專家們更是對鸚鵡杯懷有無上的好奇心。很可惜,這些問題在數千年的傳承之中都沒有人找到過答案。我國都沒有出土過類似的文物,直到1965年,有人在南京象山地區發現了一座古墓,讓時隔千年的「鸚鵡杯」跨越歷史出現在人們面前。
在考古發掘之下,專家們通過墓志銘辨認出了墓主人的身份,墓主人是東晉王氏家族的子弟,名叫王興之。或許這個名字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但大家一定聽說過「書聖」王羲之的大名,而王羲之正是王興之的侄子,
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極其豐厚,發掘出了大量珍稀文物,對專家研究東晉歷史提供了重要幫助。而這其中一件奇怪的文物引起了專家的注意,這件文物是一個完整的海螺,外表看上去沒有任何特點,和普通海螺沒什麼兩樣,但這樣「普通」的海螺出現在一眾珍貴的陪葬品中就顯得很奇怪了。
起初專家並不知道其用處,在翻閱了資料和墓志銘後才得知,這原來就是傳說中的「鸚鵡杯」。對於歷史上著名的鸚鵡杯,專家們也備感好奇,為了探完「鸚鵡杯」喝之不盡的原因,考古學家對它進行X光檢測,在經過屢次重複照射之下,這才揭開了「鸚鵡杯」神秘的面紗。
原來啊,在「鸚鵡杯」的內部,自然生成了許多的網格,所有暗格皆有小孔相連。當酒水灌入海螺中時,會慢慢滲透所有暗格。人們往外倒酒時,由於這些孔隙存在,裡面的酒不會一撒而盡,而是在空氣的壓力作用下一點點地流出來,還有很多酒水儲存在內部。那這樣一種「細水長流」的倒酒方式下,就給人們一種取之不盡、飲之不竭的錯覺,看不起就很像是千杯不盡一樣。
專家在了解了這個秘密後,覺得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不過「鸚鵡杯」取材於海洋中的鸚鵡螺,生活在100米深的海底之中,產量也十分稀少,一般人很難用得起,並且還需要保存完整的,一整隻鸚鵡螺化石才能製作成功。隨著歷史發展,生態被迫壞,現代就連鸚鵡螺化石都非常罕見,一整隻鸚鵡螺更是世間少有,自然也就沒有鸚鵡杯的誕生,或許這就是它失傳的原因之一吧。